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帕金森健康操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5月在贵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帕金森健康操,干预频率1次/d,每周6次,共干预4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4周末,对2组患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Berg平衡量表、10 m步行时间及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4周末,2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评分、10 m步行时间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得到改善(P<0.01),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升高(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帕金森健康操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肢体运功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王军  关欣  马春梅  王征 《护理学报》2018,25(20):50-5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术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行综合认知干预训练的方法和效果评价,为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照护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以某三级甲等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术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予以人工认知干预训练,计算机干预训练和人工电话随访,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末、干预6个月末进行评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不同时间点的简易智能精神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MMSE=24.59、FMoCA=50.71、P<0.05),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在3个时间点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7,P>0.05)。结论 综合认知干预训练的实施,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术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对日常生活能力得分的改善不明显,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2月—2021年10月选取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医学科159例脑卒中足下垂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国际跌倒效能感量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erg平衡量表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为(58.74±19.1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跌倒效能进入回归方程(F=95.361,P<0.001),共解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变异的64.2%。结论 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跌倒效能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康复计划中不仅要加强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训练,也要重视对患者跌倒恐惧心理的干预,以更好地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朱莎莎  卢薇 《护理学报》2020,27(2):67-69
目的 观察肌力训练捆绑节律化听觉注意刺激在帕金森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住于我院的帕金森患者90例为研究样本,入住单号病室的45例病例设为对照组,入住双号病室的45例病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入院后接受帕金森常规式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肌力训练捆绑节律化听觉注意刺激干预,对2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综合康复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受损评分、6 min步行距离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肌力训练捆绑节律化听觉注意刺激对帕金森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可显著降低该类病例的运动功能受损程度,提高步行能力、综合康复效果与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呼吸-吞咽协调训练对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行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喉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基础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呼吸-吞咽协调训练。观察2组患者术后20 d、30 d和60 d吞咽功能评价与自我效能评价。结果 观察组术后20 d和30 d吞咽功能、自我效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0 d 2组吞咽功能、自我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在吞咽功能(吞咽功能量表F组间=15.404、纤维内镜下吞咽功能评估结合改良误侵误吸量表F组间=14.106,P<0.05)及自我效能(F组间=10.228,P<0.05)存在差异。结论 呼吸-吞咽协调训练有效改善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供临床护理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制便携式多功能下肢康复运动装置,探讨其在对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6月收治的15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便携式多功能下肢康复运动装置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下肢运动功能、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8周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下肢Fugl-Meyer评分及MBI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足下垂、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关节僵硬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便携式多功能下肢康复运动装置干预下肢骨折患者,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促进步行能力的恢复,降低足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吴静  丁晓平  耿在香 《护理学报》2018,25(20):64-67
目的 探讨正念训练对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在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精神科住院的62例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8周的正念训练,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后,2组抑郁、焦虑总分均有下降,生活质量每项评分均增高;经组间比较,观察组抑郁、焦虑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除社会关系维度评分外,生活质量评分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正念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调动患者的康复潜能,改善其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孟凡嫣  陈璇  王艳  吴颖 《护理学报》2018,25(19):1-4
目的 探讨在现实环境下运用功能性步态训练来分析社区卒中后康复期老人步态特征的改变,以及对其害怕跌倒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出院的卒中患者进行追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康复训练,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现实环境中的步态训练,分别在出院前,出院后8周采用便携式步态分析仪采集患者常速行走10 m的步态参数,同时采用单条目问题法和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分析老人跌倒恐惧的状况。结果 干预前,2组老人各项步态参数、跌倒效能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8周后2组患者在患侧站立相、患侧摆动相、摆动强度、落脚强度、落脚时脚角度、步频、跨步时间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效能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对照组害怕跌倒的老人为14例(48.28%),干预组为13例(43.33%);8周后对照组害怕跌倒老人为11例(37.93%),干预组为5例(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步态训练对社区卒中后康复期老人步态特征及害怕跌倒有积极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9.
蔡晓艳  邓小岚  张智 《护理学报》2019,26(10):73-76
目的 探讨玩偶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10月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各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玩偶疗法。入院时和入院1个月后采用简单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采用老年痴呆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2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入院时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表达能力、地点判断、记忆力、行动速度及认知功能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1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玩偶疗法能够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王辉 《中国康复》2018,33(2):138-139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应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将40名步态异常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步态纠正训练,观察组除常规步态纠正训练外还进行下肢机器人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AC、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的应用对于纠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改善ADL水平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老年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步行训练,研究组加用反重力跑台步行训练,连续治疗12周,并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评估患者平衡及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runnstrom分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予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同时按照Brunnstrom分期分别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床上体位摆放、简单运动疗法、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于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采用Bmnnstrom评价肢体功能,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并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及ADL能力的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按照Brunnstrom分期进行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runnstrom分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予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同时按照Brunnstrom分期分别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床上体位摆放、简单运动疗法、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于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采用Brunnstrom评价肢体功能,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并进行秩和检验。结果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及ADL能力的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按照Brunnstrom分期进行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毕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BS、FAC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基于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控制下的踏车训练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来中风二科就诊的10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51例进行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52例增加FES控制下的踏车训练,观察两组康复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双膝屈曲最大平均值(...  相似文献   

16.
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还另外采用激活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CPG)的运动训练方法。两组患者总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进行评定,同时选用足印分析法测量并记录步行时的时间距离参数的变化,分析步态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经过激活步态CPG的运动训练方法训练后,其FMA、FAC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步行时间距离各参数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激活步态CPG的运动训练方法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实际步行能力,改善步行的步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膝关节屈伸肌行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的效果,以及下肢功能评定与步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8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93例),二组患者康复训练相同,观察组增加双下肢股四头肌、腘绳肌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18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法、Barthel指数法及足印法对二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进行分析[1]。结果:观察组患者步态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运动功能与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步态的对称性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显著相关(r=-0.77,-0.73,P<0.01),与活动能力无关(r=-0.23,P>0.05) ;步速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活动能力均显著相关(r=0.82,0.77,0.75,P<0.01)。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双下肢膝屈伸肌群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运动功能、步态改善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在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头针治疗和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分开进行),观察组行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功能性步行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步频、步幅、步速、患足足底压力比(PPF)和包络椭圆面积(EEA)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LA、FAC、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LA、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AC评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EE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重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A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PNF技术、Bobath技术、姿势控制训练等,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动作进行训练,每天50min。B组按照A组相同训练计划每天训练30min,加用悬吊运动疗法进行训练20min,持续治疗30个工作日。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易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功能评分(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B组下肢FMA、BBS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的改善幅度较A组显著(均P0.05)。结论: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