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与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将1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DR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RT-PCR技术分别于1、3、6个月检测视网膜中HIF-1α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的超微结构。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结果均显示,HIF-1α蛋白及其mRNA在对照组视网膜中不表达,在DR组中呈进行性表达增强(P〈0.05);透射电镜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未见异常,DR组随着病程发展逐渐出现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基底膜厚薄不均。结论 DR中HIF-1α的异常表达和超微结构改变与视网膜缺氧关系密切,两者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X受体激动剂TO901317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方法 取24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O901317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TO901317组大鼠在禁食24 h后测量空腹血糖浓度,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1,1周后采尾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浓度。此后每月检测空腹血糖浓度1次,以空腹血糖浓度持续24周高于16.7 mmol·L-1作为造模成功的标准; TO901317组大鼠在第25周时一次性双眼玻璃体内注射5 μL TO901317(3.125 g·L-1),正常组、模型组大鼠此阶段不做任何处理。造模成功后取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结构和微血管变化情况,测量各组大鼠视网膜厚度。ELISA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视网膜ABCA1、IL-1β、IL-6、VEGF的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ABCA1、VEGF、IL-1β、IL-6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组织间连接紧密,细胞排列整齐,各细胞形态及微血管结构正常。模型组和TO901317组大鼠视网膜可见内界膜肿胀断裂严重,部分内皮细胞突出内界膜;两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O901317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改变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视网膜厚度较模型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IL-1β和IL-6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O901317组大鼠视网膜IL-1β和IL-6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ABCA1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和TO901317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IL-1β、IL-6、VEGF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和TO901317组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ABCA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和TO901317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IL-1β、IL-6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和TO901317组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肝X受体激动剂TO901317可以上调ABCA1表达,下调IL-1β、IL-6和VEGF表达,抑制DR大鼠视网膜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形成,对DR大鼠视网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及辛伐他汀对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可能的非调脂性治疗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STZ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48只。成模次日起,24只大鼠每日给予辛伐他汀20 mg/kg灌胃为辛伐他汀组,24只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为糖尿病组;另选24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造模后2、5、8周各组取8只大鼠采用伊凡思蓝(EB)法检测视网膜的渗透性,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V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糖尿病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糖尿病组大鼠比较,各时间点辛伐他汀组大鼠体重均明显上升,而血糖均显著下降(P〈0.0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VE-cadherin在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呈黄褐色阳性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糖尿病组视网膜血管表达VE-cadherin的量显著减少,与正常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和辛伐他汀组EB渗透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组低于糖尿病组(P〈0.05)。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中VE-cadherin表达量减少,辛伐他汀可改善这种改变,提示辛伐他汀对DR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红姝  魏文斌 《眼科研究》2010,28(6):513-518
目的观察中药高山红景天组方对糖尿病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治疗组、糖尿病模型未治疗组、正常给药组、正常对照组。造模成功4个月后糖尿病模型治疗组及正常给药组给予高山红景天3g/kg、川芎3g/kg、丹参3g/kg、甘草3g/kg,水煎灌胃,每日1次,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模型未治疗组均给予凉开水灌胃,每日1次,共1个月。处死大鼠,摘除眼球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VEGF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模型未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大鼠体重、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模型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大鼠体重、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糖尿病模型未治疗组、糖尿病模型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及正常给药组视网膜组织VEGF的蛋白表达积分光密度(IOD)值分别为0.316±0.046、0.149±0.038、0.126±0.028、0.130±0.038;各组面密度(AD)值分别为0.463±0.185、0.121±0.015、0.122±0.007、0.121±0.011。糖尿病模型治疗组与糖尿病模型未治疗组相比、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模型未治疗组相比IOD值及AL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给药组及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VEGFmRNA表达显示,糖尿病模型治疗组对目的基因有表达,表达水平较低,糖尿病模型未治疗组对目的基因有表达,表达水平较高;糖尿病模型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对目的基因几乎无表达。结论高山红景天组方口服可使糖尿病鼠视网膜VEGF的表达减少,为DR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  相似文献   

5.
刘娟  游志鹏 《眼科研究》2010,28(12):1139-1143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探讨MI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作用及姜黄素早期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对30只清洁级SD大鼠行腹腔注射质量分数1%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选取其中的2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各10只,另取10只正常匹配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姜黄素治疗组自STZ注射后3d起给予含羧甲基纤维素的姜黄素200mg/(kg.d)灌胃,共8周,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给予等量的羧甲基纤维素灌胃。动物处死后收集各组大鼠眼球,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IF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实验组大鼠视网膜中MIF的表达及定位;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和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姜黄素治疗组大鼠体重明显大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变薄,但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接近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糖尿病组视网膜组织中含有大量MIF阳性细胞,姜黄素治疗组视网膜中MIF表达明显少于糖尿病组(P〈0.01)。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MIF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姜黄素治疗组MIF的表达较糖尿病组明显下降(P〈0.01)。透射电镜下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水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染色体边集;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轻微。结论 DR与视网膜的炎性改变有关,视网膜组织中MIF的高表达参与早期DR的发生发展。姜黄素可下调MIF的表达,其早期干预可延缓DR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icroRNA-let-7c(miRNA-let-7c)在逆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DR大鼠模型48只,分为6组:空白模型组、miRNA-let-7c模拟物组、Anti-miRNA-let-7c组、阴性对照(NC)组、Anti-miRNA-let-7c+Anti-STAT3组、Anti-STAT3组;同时选择8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和转染后的293T细胞中miRNA-let-7c和STAT3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STAT3、VEGFA、BAX及Bcl蛋白水平,通过HE染色计数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数目以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NA-let-7c与STAT3的直接作用。结果 各组大鼠视网膜和转染后的293T细胞中miRNA let-7c与STAT3的mRNA表达呈负相关(r=-0.906,P<0.001)。与NC组的血管内皮细胞核[(22±3)个]相比,Anti-STAT3组的血管内皮细胞核[(14±3)个]明显减少(P<0.05);而Anti-miRNA-let-7c组血管内皮细胞核[(58±6)个]显著增加(P<0.05)。与NC组相比,miRNA-let-7c组和Anti-STAT3组大鼠视网膜中的STAT3、VEGFA和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Anti-miRNA-let-7c组大鼠视网膜中的STAT3、VEGFA和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此外,miRNA-let-7c组miRNA-let-7c mRNA表达为2.24±0.25,较NC组miRNA-let-7c mRNA表达(1.32±0.17)显著升高(P<0.05),而Anti-miRNA-let-7c组miRNA-let-7c mRNA表达(0.62±0.05)显著降低(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STAT3 3’UTR-WT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0.55±0.03,低于WT + NC组的1.0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TAT3是miRNA-let-7c的靶基因。结论 miRNA-let-7c的过表达可能下调STAT3的表达,从而阻止大鼠DR模型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晓艳  张卯年 《眼科研究》2010,28(12):1110-1114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及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揭示褪黑素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抗氧化作用机制。方法 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褪黑素组,每组18只。糖尿病组及褪黑素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升高血糖至〉16.7mmol/L,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褪黑素组大鼠于STZ注射后第2天给予褪黑素灌胃,每日10mg/kg。于造模后4、8、12周3个时间点处死各组6只大鼠制备视网膜匀浆。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总SOD、Cu/ZnSOD及MnSOD的活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MnSODmRNA及Cu/ZnSODmRNA的表达量。结果模型建立后4、8、12周时糖尿病组和褪黑素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4、8、12周时各时间点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总SOD、Mn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周及12周时褪黑素组大鼠视网膜中总SOD、MnSOD活性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Cu/ZnSOD活性在8周及12周时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2周时褪黑素组较糖尿病组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糖尿病组大鼠MnSOD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褪黑素组MnSOD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及12周时糖尿病组Cu/ZnSODmRNA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12周时褪黑素组Cu/ZnSOD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早期,褪黑素主要通过提高视网膜MnSOD的活性及增强其基因表达减轻视网膜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细胞线粒体DNA(mtDNA)损伤及黏附分子表达、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10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依照病程分为DR1、DR2、DR3月组,正常对照组分为NR1、NR2、NR3月组。提取各组大鼠视网膜血管DNA,联合Fpg酶切Southern 印迹杂交检测未损伤mtDNA含量;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mtDNA编码基因环氧酶-1(COX-1)及转录因子A(mtTFA) mRNA的表达;消化铺片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细胞凋亡及黏附分子的表达。结果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未损伤mtDNA含量与不同鼠龄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未损伤mtDNA含量明显减少,且随着病程延长减少更明显;COX-1及mtTFA mRNA表达相应降低;糖尿病大鼠随病程延长,TUNEL、ICAM-1阳性细胞数增多。结论 糖尿病大鼠随着病程延长,视网膜血管细胞mtDNA损伤加重,其编码基因及转录调控基因mRNA的表达均相应下降,黏附分子表达上调,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9.
脂源性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脂源性炎症因子TNF-α,IL-6及IL-18在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表达变化.972方法:采用模拟人类膳食结构的长期高脂肪饮食24wk加小剂量STZ注射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8只,并以正常饮食组健康大鼠8只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TNF-α,IL-6及IL-18蛋白及mRNA在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表达变化,并应用病理图像系统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NF-α,IL-6及IL-18蛋白和mRNA在2型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均呈阳性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其平均灰度、平均吸光度以及积分吸光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NF-α,IL-6及IL-18在2型DM大鼠视网膜的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DM)大鼠模型视网膜中的含量变化,探讨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予以高脂肪饮食24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0.5%,20mg/kg)腹腔注射复制2型DM模型;随机选取6只DM大鼠经附睾静脉注射重组脂联素(20μg/kg);并以8只普通喂养组SD大鼠作为对照。应用Western蛋白印迹和RT—PCR检测脂联素蛋白及mRNA在模型大鼠视网膜中的变化。结果脂联素在早期2型DM大鼠视网膜中的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减少(P〈0.01),注射重组脂联素可使视网膜表达较前者明显回升(P〈0.01)。结论脂联素可能与DR的早期发生有关,提高脂联素在视网膜局部的含量可减轻视网膜炎症反应,延缓DR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突触核蛋白(synuclein)家族三种同源蛋白基因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在8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差异显示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建立正常和8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基因表达谱,经生物信息学分析两者差异,初步确定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为DR相关基因,并以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对三个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限制性片段差异显示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大鼠;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在糖尿病大鼠(1.41±0.14、1.30±0.18、1.47±0.15)的表达(相对Ct比值)高于正常大鼠(1.67±0.12、1.62±0.20、1.86±0.26),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Western blotting显示,糖尿病大鼠三种蛋白的表达(相对A值比值)分别为0.31±0.06、0.60±0.11、0.39±0.09,显著高于正常大鼠(0.19±0.07、0.44±0.09、0.29±0.0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α-synuclein的表达升高可能在DR中起到神经毒性作用,而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的高表达则可能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晓艳  张卯年  皮裕琍 《眼科》2010,19(2):125-129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时间、形态学特征及其随病程延长的发展变化。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Sprague—Dawley(SD)大鼠。方法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36只,18只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18只为正常对照。于4、8、12周取视网膜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结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主要指标视网膜光镜组织病理学、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糖尿病组4周及8周时与同期对照相比光镜下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不明显,12周时大鼠视网膜较同期对照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内核层相对变薄。糖尿病4、8、12周时大鼠视网膜透射电镜下可见视网膜神经细胞出现不同阶段的凋亡征象:胞浆浓缩、细胞体积缩小、染色质边聚、细胞核固缩、断裂等,主要发生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内核层细胞,外核层细胞仅于糖尿病组12周时出现染色质浓集、分布不均。TUNEL检测发现糖尿病组4周时即出现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8周及12周时神经细胞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糖尿病大鼠4周时即出现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其凋亡程度与病程有关。(眼科,2010,19:125-12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改变,探讨导致这种改变的发生机制。 方法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1、2、3个月糖尿病大鼠组和对照组大鼠视网膜GS、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即早基因(c-Jun)的表达变化。另外分别将0、100、500、1000 ng/ml IL-1β注入4组正常大鼠玻璃体腔中,24 h后采用同样方法检测视网膜GS和c-Jun表达的变化。 结果 对照组和1、2个月糖尿病大鼠组视网膜GS表达无明显改变,3个月糖尿病大鼠组GS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P<0.01);对照组中IL-1β、c-Jun只有极低表达,糖尿病大鼠1至3个月时IL-1β、c-Jun表达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玻璃体腔注射500、1000 ng/ml IL-1β可以使GS表达明显下调;注射100 ng/ml IL-1β就可以使c-Jun表达显著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 结论 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免疫相关因子IL-1β可使GS表达下降,其机制可能为IL-1β激活了c-Jun途径而影响GS的表达。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60-264)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的表达。方法38例DR患者,其中包括1期DR组10例,2~4期DR组14例,5期DR组14例。正常对照组10例。流式细胞仪测量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的表达。结果4个组CD18平均荧光强度(MCF)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8的表达水平最高为5期DR组,其次为2-4期DR组及1期DR组,最低为正常对照组(趋势检验,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这种趋势仍然存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D18的MCF水平与DR分期存在显著相关性(β=0.33,P=0.01)。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水平的提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DR进展的临床标志。  相似文献   

15.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核因子-κB(NF-κB)可通过激活一系列的炎性因子,参与DR的发生与发展.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NF-κB的表达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择90只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大鼠分为3个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其中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均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 mg/kg 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自糖尿病模型成模后第3天起,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每日给予罗格列酮3 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对照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3个组分别于给药后4、8、12周各取10只大鼠处死,处死前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然后摘除眼球制作眼杯标本,并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NF-κB p65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法测定RGCs的凋亡指数(AI).结果 给药后4、8、12周,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罗格列酮治疗组与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血糖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0.81、0.82、1.23,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完整、排列规则,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水肿,排列紊乱,但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接近正常.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NF-κB p65呈弱表达,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视网膜NF-κB p65蛋白的表达(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后8周和12周时,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视网膜NF-κB p65的表达均较糖尿病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7.77、15.30,P<0.01).正常对照组大鼠RGCs层仅见少量凋亡细胞,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RGCs的AI较糖尿病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19.28、27.39、49.92,P<0.01),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RGCs的AI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外源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能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抑制糖尿病大鼠RGCs的凋亡,对早期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MCP 1 )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 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C组 )和糖尿病模型组 (DM组 ),每组 12只。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模型。8周时全部处死,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MCP 1在早期DM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对免疫印迹结果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处理。 结果 8周时,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视网膜中MCP 1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NC组(P<0 01),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 8周时DM大鼠视网膜表面血管、内核层均可见MCP 1阳性着染细胞。 结论 MCP 1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与DR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抗缺氧及抗氧化能力的干预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雄性SPF级SD大鼠110只,适应性饲养7d后随机取30只作为正常组。余80只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66只,取其中60只,随机分成两组:30只大鼠不予处理,作为对照组;其余30只作为治疗组,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按900mg/kg/d的剂量进行治疗。在第4、第12、第20周到达实验终点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光光度法和1α-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阳性细胞数及mRNA水平表达量,以及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对相关数据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实验第4、第12和第20周,对照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均可见大量HIF-α阳性细胞表达,而治疗组HIF-1α阳性细胞数较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少(P〈0.051:在各时间点,治疗组HIF-10αmRNA的表达也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②第4、第12和第20周时,治疗组CuZn-SOD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多,CuZn.SODmRNA的表达也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4周和第12周时,治疗组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CuZn-SOD活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可能是通过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降低HIF-1α表达,提高SOD活力和CuZn-SOD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来提高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抗缺氧及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