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8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处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或明胶海绵、含钡聚乙烯(PVA)微球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阳性27例,其中血管畸形17例,肿瘤6例,小肠憩室3例,回盲部溃疡1例.介入治疗27例,其中17例血管加压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3例,止血率76%;10例介入栓塞治疗,即刻止血8例,2例术后24 h出血停止. 结论: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斯锐  吴宁  林福煌  赵军  邢丽 《海南医学》2005,16(6):115-116
目的探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动脉性消化道出血41例,男33例,女8例。皆经内科治疗后行血管造影。经选择性插管造影,筛选出出血动脉后,留置导管于肠系膜上动脉或于出血动脉,必要时采用同轴导管法超选择性插管,行血管加压素灌注或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诊断出血的阳性率是70.73%。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33例中28例有效,2例复发;超栓塞治疗组有效率100%,无复发。有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不明原因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中有着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超选择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与介入治疗的方法 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的原因及部位,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 血管造影发现病灶20例(80%),其中血管畸形12例,肿瘤5例.小肠憩室3例.介入治疗20例.均先应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4例.止血率70%,6例未能即时止血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即时止血,1例术后24小时出血停止.结论 DSA检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消化道出血病例,男12例,女6例,分别进行急诊数字电影血管造影(DCM)检查,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针对性采用缩血管药物灌注或/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18例中阳性发现有15例,均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检出阳性率83.3%。灌注缩血管药物治疗11例,即时止血率62.5%,动脉栓塞治疗7例,即时止血率100%。结论 消化道出血急诊血管造影同时行针对性缩血管药物灌注或/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与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的原因及部位,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发现病灶20例(80%),其中血管畸形12例,肿瘤5例,小肠憩室3例。介入治疗20例,均先应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4例,止血率70%;6例未能即时止血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即时止血,1例术后244,时出血停止。结论DS憷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介入性诊治方法和诊疗价值。方法 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放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动脉后,再行超选择插管,然后经导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或用明胶海绵等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27例中25例发现出血灶,2例阴性,诊断率92.6%。23例进行了介入治疗,止血总有效率91%(21/23)。结论 对消化道动脉性出血,选择性血管造影是最确切的诊断手段,介入疗法具有独特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及栓塞效果。方法:19例不明原因的老年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阳性者行超选择栓塞止血。结果:DSA能显示出血部位,其中14例进行栓塞治疗,栓塞后出血停止;栓塞后,其中6例进行了择期手术。结论:血管畸形和肿瘤性病变是老年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选择性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明确出血的部位或原因,尚可及时进行栓塞止血。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介入诊断和治疗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例23例,常规在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造影。造影后保留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或行栓塞治疗,追踪观察止血情况。结果:23例中14例有血管异常表现,其中5例见造影剂外溢。17例行灌注治疗,6例行栓塞治疗。22例在介入治疗后止血,I例治疗无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诊断不明确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对消化道动脉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急性消化道出血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行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并根据临床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结果:6例有阳性发现,并做了定位诊断,阳性率85.7%,其中1例明确病因。2例进行垂体加压素灌注,即刻造影未再有出血。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胃肠道出血的定位诊断,并能及时进行灌注止血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介入方法在肠系膜上动脉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16例经过内镜及钡剂检查未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急慢性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通过显示对比剂外溢、积聚、病理血管和肠粘膜显影,直接或间接来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同时对出血动脉保留导管灌注血管加压素及立止血止血.结果 全组16例,其中12例见造影剂外溢,同时见肠粘膜显影,2例显示病理血管,2例见对比剂聚集.在治疗中,单独加压素留置灌注12例,单独立止血留置灌注3例,二者合用灌注1例,均达到止血效果.结论 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出血,可以快速作出定位诊断,且留置灌注止血效果好,见效快,并发症少,既安全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王乃宏  王佳 《当代医学》2013,(25):46-47
目的探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46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5例行出血靶动脉药物灌注血管加压素治疗,29例行出血动脉栓塞治疗。2例血管造影无阳性发现。对44例介入治疗患者,灌注血管加压素和出血动脉栓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血红蛋白及呕血、便血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血压、血红蛋白及呕血、便血均明显好转。结论急性消化道大出血靶动脉药物灌注血管加压素及出血动脉栓塞治疗安全、有效,是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不宜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例无明确诱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消化道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别采取栓塞、手术或联合治疗;将血管造影表现5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 经DSA检查,9例有阳性发现,2例为阴性结果;共5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9例行手术治疗.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7.8%(7/9);定位诊断符合率88.9%(8/9).结论 D8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阳性发现率及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13.
尹君  罗军  靳雪广 《当代医学》2008,(17):73-7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例无明确诱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消化道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别采取栓塞、手术或联合治疗;将血管造影表现5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 经DSA检查,9例有阳性发现,2例为阴性结果;共5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9例行手术治疗.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7.8%(7/9);定位诊断符合率88.9%(8/9).结论 D8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阳性发现率及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9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常规依次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分段观察不同肠管段的血管.根据DSA表现,采用灌注垂体后叶素或用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 9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9例血管有异常表现,其中4例可见对比剂外溢的直接征象,2例同时见肿瘤染色,占44.4%.5例显示动脉增粗迂曲紊乱、静脉早显等异常血管,占55.6%.3例用垂体后叶素灌注,6例用明胶海绵栓塞,均可立即止血,且无胃肠道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消化道大出血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Seld inger技术,对22例经内、外科治疗未能止血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或垂体后叶素灌注术。结果本组动脉造影16例有异常表现,阳性率为72.7%;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10例)、动脉瘤样改变(3例)、肿瘤(2例)、畸形血管团(1例)。17例经介入治疗后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为77.3%。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对难治性消化道大出血可明确病变部位、性质,阳性率较高,同时经导管栓塞或灌注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乔宪伟  杨月娥  马民杰 《当代医学》2009,15(17):280-281
目的评价PSA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DSA造影检查。DSA表现有明确出血的采用栓塞治疗,不宜栓塞部位出血的行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随访1~3个月。结果62例中43例血管有异常表现,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23例、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征3例、动脉瘤4例、血管畸形13例,43例中,栓塞治疗27例,有明确血管出血的23例、血管异常4例。药物灌注治疗29例,血管异常药物灌注治疗16例。无血管异常灌注血管加压素13例。结论DSA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动脉栓塞或药物灌注治疗出血性病变创伤小、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讨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及动脉介入栓塞技术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60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动脉血管造影,发现出血征象时超选靶血管并采用不同栓塞材料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60例血管造影发现出血阳性征象54例,栓塞治疗60例,54例立刻止血成功,即刻止血成功率为90%,3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及时行动脉造影及栓塞介入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出血的急性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出血患者10例,采用Se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行常规腹腔动脉血管造影,根据出血病因及出血部位分别行出血动脉的栓塞或缩血管药物局部灌注治疗,对不能明确出血病因及出血部位者行灌注治疗.结果:本组血管造影有阳性发现8例,其中7例见造影剂外溢.6例行栓塞治疗,3例行灌注治疗,1例血管痉挛自行闭塞.10例均在介入治疗后止血,其中7例即刻止血.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出血在急诊血管造影的基础上行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SA)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Seldinger′s穿刺技术将导管选入腹腔动脉 ,对可疑病变部位血管选择性造影。有活动性出血者行选择性动脉栓塞 ,有异常血管而无明确活动性出血经导管灌注血管收缩药物。结果 :1 8例病例中 1 2例造影出现异常表现 ,即造影剂外溢、积聚、血管增多、结构紊乱。其中血管发育异常 2例 ,憩室 1例 ,肿瘤 3例 ,非特异性炎症 1例 ,假性动脉瘤 2例 ,溃疡病 3例。靶血管栓塞后造影剂外溢消失。结论 :选择性 DSA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检查安全有效 ,可以达到诊断和 /或治疗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DSA检查和栓塞治疗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24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对可能出血部位再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其中14例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24例中16例造影阳性,阴性8例.阳性者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动脉瘤、局部肿瘤血管及染色、动脉的侵蚀、局部血管痉挛等.其中14例接受了栓塞治疗,12例出血停止.30d内无复发出血,1例栓塞后次日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栓塞3d后复发出血,经外科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DSA检查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尤其是对血管性病变、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诊断效果好,栓塞治疗止血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