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及证的动态性演变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和提示预后。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325例胃癌患者的病历简况和四诊资料,并分为脾虚、肝胃不和、瘀阻胃络、胃热阴虚、痰湿凝滞和气血两虚6个证型。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与秩和检验分析证型和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性别、Karnofsky评分和临床分期等)的关系。结果:脾虚证型在胃癌证型中占主导地位。肝胃不和证型多出现在早期胃癌,行根治术的较多,少转移,且多见于女性患者。痰湿凝滞证型和瘀阻胃络证型多见于中晚期胃癌,Karnofsky评分低。气血两虚证型为晚期胃癌证型,生存质量差,多存在复发和转移。胃热阴虚证型在胃癌证型中所占比例不大,临床相关因素对其影响较小。结论: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呈现相关性。胃癌的中医证型存在动态性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患者实施FOLFOX方案化疗不同阶段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150例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并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在对以上患者实施FOLFOX方案化疗的过程中,观察不同化疗阶段中医证型分布的情况。结果①150例胃癌患者性别统计结果显示,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统计结果,60-69岁患者比例最高,占38.67%,其次是50-59岁,占29.33%,30-49岁最少,仅占6%.②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南高到低依次为瘀阻胃络证(28.67%)、脾胃虚寒证(24.67%)、脾虚痰湿证(19.33%)、气m两虚证(12.66%)、肝胃不和汪(8.67%)、胃热阴虚证(6.00%)。③胃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型与术前相比,P〈0.05;化疗1次后与术后相比,P〉O.05;化疗3次后与化疗1次后相比,P〈O.05;化疗6次后与化疗3次后相比,P〉O.05。结论①胃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以50-69岁居多;②胃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脾虚痰湿证、气血两虚证、肝胃不和证、胃热阴虚证。③胃癌患者的中医证型瘀阻胃络证、脾虚痰湿证,在手术后明显减少,而胃热阴虚证、气血两虚证明显增多;实施FOLFOX方案化疗后,胃热阴虚、气血两虚证所占的比值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胃癌术后病机规律及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胃癌术后患者中医症状调查表》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采集数据,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结论。结果胃癌术后症状及舌脉象条目共55条,得出胃癌术后最常见证型:脾胃虚寒证、脾虚湿毒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肝胃不和证、胃肠气滞证及脾气虚证。结论运用前瞻性调查,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胃癌术后最常见证型:脾胃虚寒证、脾虚湿毒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肝胃不和证、胃肠气滞证及脾气虚证。  相似文献   

4.
TIMP2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TIMP2在胃癌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 ,探讨TIMP2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热伤阴、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和气血双亏六型胃癌组织的TIMP2mRNA表达 ,并对其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证型之间TIMP2的表达存在很大差异 ,肝胃不和型表达较高 ,胃热伤阴、瘀毒内阻和气血双亏三型的表达有所下调 ,而脾胃虚寒和痰湿凝结两型表达明显下调 ,其中肝胃不和型与脾胃虚寒型、痰湿凝结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TIMP2在不同证型发生转移的过程所起作用不同 ,不同证型的转移机制存在差异。TIMP2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形成不同证型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海不同海拔地区胃癌中医证型与抗Hp抗体、VEGF、mtP53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青海不同海拔地区(西宁、格尔木、果洛)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同时对各型患者进行血清抗Hp抗体、血清VEGF水平及胃粘膜mtP53蛋白表达水平测定,并行相关分析.结果 不同海拔地区胃癌患者抗Hp抗体阳性表达率:西宁地区36.67%,格尔木地区40.00%,果洛地区66.67%,西宁地区、格尔木地区两地抗Hp抗体阳性表达率低于果洛地区(P<0.01);mtP53阳性表达率:西宁地区40.00%,格尔木地区50.00%,果洛地区53.33%,三地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血清VEGF水平:果洛地区患者高于西宁地区和格尔木地区患者(P<0.05).各证型之间比较:抗Hp抗体的阳性表达率,脾胃虚寒型、痰湿阻胃型患者明显高于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和胃阴亏虚型(P<0.01);mtP53的阳性表达率,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痰湿阻胃型患者明显高于肝胃不和型和胃阴亏虚型(P<0.05);患者的VEGF水平脾胃虚寒型明显高于其他四型(P<0.01,P<0.05);痰湿阻胃型VEGF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肝胃不和、胃阴亏虚型(P<0.01,P<0.05).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及痰湿阻胃证患者抗Hp抗体、mtP53呈正相关性.结论 青海地区胃癌生成和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血清VEGF的表达及P53基因的突变与中医证型有关,提示高海拔、缺氧环境可影响胃癌发生因素.  相似文献   

6.
E-钙粘蛋白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在不同胃癌中医证型之间的表达情况,探讨E-Cad 与胃癌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热伤阴、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和气血双亏6型胃癌组织E-Cad mRNA的表达情况,并对各证型的E-Cad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证型之间E- Cad 的表达有很大差异,其中以肝胃不和型最高,胃热伤阴、痰湿凝结和气血双亏3型表达较低,肝胃不和型与痰湿凝结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不同证型的转移过程中E-Cad 所起的作用不同,E-Cad 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形成不同证型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食管癌术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处的135例胃癌、食管癌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及中医体质的调查,并分析9种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四诊信息经聚类分析后胃癌分脾胃虚寒型(26例)、脾虚痰湿型(21例)、肝气犯胃型(13例)、胃阴不足型(17例)、气血两虚型(12例)5个证型;食管癌分为肝胃不和型(11例)、痰气交阻型(19例)、气阴两虚型(16例)3个证型。(2)偏颇体质中多见的体质为阳虚质35例(25.93%),气虚质33例(24.44%),气郁质20例(14.81%)。(3)胃癌中气虚质与气血两虚型、脾虚痰湿型显著相关(P0.05);胃癌阳虚质与脾胃虚寒型(不论术后无癌及有癌)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脾虚痰湿型显著负相关(P0.05);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胃癌肝气犯胃型(P0.01)和食管癌肝胃不和型(P0.05)均与气郁质显著相关。结论:胃癌患者出现的阳虚质与其本来体质相关,胃癌、食管癌患者的气郁质与疾病的修饰有关,气虚质可能是胃癌患者的主要病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体检人群脂肪肝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并分析各证型与年龄、性别、肥胖、生活习性、相关疾病、生化指标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脂肪肝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者占总数的66.6%,痰浊壅阻证(34.1%)和肝郁脾虚证(27.7%)在5个证型中占主导地位,男性患者痰浊壅阻证所占比例最大(36.2%),而女性患者则以肝郁脾虚(39.4%)及肝肾不足证(27.3%)多见。痰瘀互结证多见于饮酒人群中。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者以肝肾不足证最多见,伴有高脂血症或胆囊改变者以痰浊壅阻证及肝郁脾虚证为常见证型。结论:痰浊壅阻证和肝郁脾虚证为常见证型。不同年龄、性别、饮酒习惯及伴随疾病间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放疗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67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频数分析归纳主要的症状及舌象、脉象,进行聚类分析,对聚类结果进行中医辨证,研究各证型特点、KPS评分等相关因素,分析其证候演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头颈部肿瘤放疗后患者证型为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痰湿凝聚证和热毒瘀结证。2热毒瘀结证患者的KPS评分最低、体力差。3痰湿凝聚证和热毒瘀结证患者死亡率高于肝郁脾虚证和气阴两虚证。结论: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多伤及肝脾,出现气虚、阴虚等虚证表现,病变日久,可逐渐出现虚实夹杂,演变为血瘀、痰凝等证型。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微观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微观证素及证型分布。[方法]选择1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根据胃镜报告,统计病性、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频率,病性与病位相结合,得出常见证型。[结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病位证素以胃窦最为多见;病性证素主要涉及热、湿、痰瘀、虚、瘀血;常见证型有:胃热证、痰瘀阻胃证、湿热蕴胃证、胃虚证、湿困胃证、瘀阻胃络证。[结论]鉴于目前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证候分型不一,微观证素辨证能够进一步规范证型,进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方法:根据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调查表收集的资料,对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符合要求的公因子,并对其进行中医证候诠释。结果:对64个四诊信息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64个公因子,提取其中特征根值〉1的18个公因子,根据中医理论对各公因子的症状组合进行初步诠释。提示的证候要素有15个,其中病位类为肝、心、脾、肺、肾、胃、胆;病性类为气滞、热(火)、痰、湿、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提示的常见证候有16个,虚证类为肝阴虚、心血虚、心胆气虚、肾阴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不固;实证类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脾胃气滞、胃火炽盛、湿热内阻、气郁痰阻、痰湿中阻;虚实夹杂类为脾虚湿阻、肝郁脾虚。结论:基于因子分析初步提取的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辨证规范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甲状腺结节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为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疗效以及建立综合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方法:文献调研结合以甲状腺结节患者症状询问为主的问卷调查,提取证候要素,采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形成甲状腺结节的辨证分型模型,然后通过该领域专家咨询,建立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辨证分型标准。结果:30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证候要素经聚类分析聚为5类,通过专家咨询修正,第2、4类(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合并为脾。肾阳虚证,第1类为肝郁痰凝证,第3类为痰瘀互结证,第5类由“气阴两虚证”改为“阴虚内热证”。由主成分分析和专家平均排位情况确定每一类证型的主症和次症。这4种证型反映了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基本证候。结论: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基本证候为肝郁痰凝证、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和阴虚内热证。  相似文献   

13.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LUFS)指卵泡成熟后不破裂排出卵子,而发生原位黄素化并分泌孕激素,使机体发生与排卵周期类似的变化,是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1]。随着超声卵泡监测技术与促排药物的广泛运用,LUFS的检出率和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不孕症患者中达25%~45%[2]。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卒中后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虚实证候关联及动态变化。方法设立54个常见卒中后抑郁症中医证候量表,分析常见症状,归纳为9个证候变量因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9个证候变量因子中实证:肝气郁、痰浊证、瘀血证排在前三位,虚证:肝阴虚、肾阴虚、脾气虚、肾阳虚、脾阳虚、心气虚证候因子分别排在4—8位。证候虚实关联中肝郁气滞证、痰瘀交结证两个因子排在前两位,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3个证候因子分别排3—5位。结论各证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演变,最终导致卒中后抑郁症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调查,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判定标准者的中医症状。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相关标准,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每一位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表现进行辨证,并对辨证结果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辨证结果共计81种,经过拆分后共获得24个证候类型,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胆郁痰扰证和痰热内扰证。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为肝、脾、肾、胃、心、胆、肺;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气虚、热(火)盛、湿阻、痰阻、阴虚、气逆、阳虚、血虚和血瘀。结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证候类型较多,涉及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病位类证候要素涉及5个脏与2个腑,以涉及肝、脾的证候最为多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均有涉及,实以气滞最多见,虚以气虚最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20例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年龄、性别、血糖、血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IFG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以阴阳两虚证最常见,其次为气阴两虚证、气滞痰湿证和肝郁脾虚证。不同年龄段的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与年龄关系密切。结论:阴阳两虚证是IFG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一个最常见证候。  相似文献   

17.
胃癌发热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毛宇湘教授认为其病机主要是浊毒内蕴、脾胃虚弱,兼痰湿内盛、肝气郁滞、瘀热互结、阴虚内热,治疗以健脾和胃、化浊解毒为基本原则。根据病证的不同表现,兼以化痰祛湿、疏肝解郁、清热活血、健脾益气、养阴清热之法,采用自拟方健脾除湿解毒汤、理气化浊解毒汤、活血化浊解毒汤、益气化浊解毒汤、养阴清热解毒汤等加减治疗,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使浊化毒消,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差异,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精神心理状态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他评量表的方式,对符合研究要求的肝硬化患者填写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计算评分,进行精神心理状态的评估;同时采集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6个证型),比较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差异。结果:共有208例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各证型HAMA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其他5型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蕴结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肝气郁结型最高,与湿热蕴结型、脾虚湿盛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的HAMA、HAMD、PSQI评分均高于Child-Pugh A级患者(P0.05,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与中医肝气郁结的病机关系密切,且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密切相关。本虚标实是基本病机,不同患者在本病的不同阶段病机各不相同。本虚包括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包括气滞、水湿、痰浊、血瘀等。中医辨证可将代谢综合征分为气滞湿阻、痰瘀互结、气阴两虚及脾肾气虚4种证型。总结代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与临床常用理化指标水平高低的关系,明确其在现代医学常用检测指标上的差异性,可为各证候判定提供可能的客观化临床检测参考依据,为早期防治提供预测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