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正> 血液流变学是20年来随着生物工程学发展而兴起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和变形的规律。本文仅就血液流变学原理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液稀释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状与展望权衡,郝喜兰(护理系附属医院)早在1931年,Fahreus就开展了对微血管中血液粘稠度的研究,这是血液稀释(HD)的基础。1964年Korosue研究等容H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1981~1984年...  相似文献   

5.
6.
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对比观察杨永君杨新刚王凤台莱芜钢铁总厂医院(271126)近几年来,血液流变学应用于临床国内文献报道较多,而对脑出血和脑梗塞病人的血液流变学的对比方面报道较少。我们选择我院于1990~1994年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110...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4例,对照组162例,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刘章 《中原医刊》1993,20(6):22-23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关性,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尽管目前尚在研究、讨论之中,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异常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观察疗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早在1962年Burch等就提出血液流变学变化在心肌便塞中的作用。其后的探索与发展认为:一般而论,全血粘度的改变是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与病理途径。由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表明,全血粘度的改变取决于血浆、各种血细咆的理化、生物学、生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血液辐射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宁夏银川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750001)于国庆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及预后判断的价值已有大量报道,各种药物对脑梗塞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也有很多报道,但紫外线血液辐射疗法(UBI)...  相似文献   

10.
康复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例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棋 《河北医学》1999,5(4):32-33
目的和方法:本文对康复期缺血性脑脑血管病182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和血脂与同频健康人180例做对比;结果与结论: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血浆比粘度,全血高切变率,全血低切变率,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对比均有非常明显差异(P〈0.001),而胆固醇、甘油三脂对比无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1.
王燕 《桂林医学杂志》1996,12(3):385-387
观察392例憬脑血管病等容血液稀释治疗前后之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表明:心脑血管 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红细胞电脉时间延长。等容血液稀释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动性和微循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血液稀释疗法,研究机体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选择伤后6h内住院的成年男性严重烧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体液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体液复苏治疗同对照组。并于伤后24h内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血液稀释。二组患者分别于伤后8,16,24,48h测定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进行血液稀释后,心输出量(CO)、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楔嵌压(PAWP)等反映血流动力学的指标有所改善。②对照组患者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伤后显著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下降。虽经补液治疗,上述指标仍于伤后24h达峰值,伤后48h才接近正常范围;而观察组患者进行血液稀释后上述指标明显改善,伤后24h基本达正常水平。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应用血液稀释疗法是安全的,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大大提高体液复苏的效果,尽快恢复循环血容量,有效防治休克。  相似文献   

13.
苏军  张淑霞 《吉林医学》1997,18(1):59-59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特征与临床苏军富寅李艳(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脑血管病研究所132012)张淑霞(吉林市工程机械厂卫生所132011)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特征及与临床的关系,我们从本所住院患者中选出资料比较完整的100例缺血...  相似文献   

14.
血液稀释治疗银屑病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观察何兴夏1李济育2我科用等容血液稀释疗法治疗寻常性银屑病31例,取得较好疗效,治疗前后进行了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本科住院患者,经临床及病理检...  相似文献   

15.
对6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血液稀释组和对照组,进行远期疗效观察,结果稀释治疗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而无效恶化率则比对照组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而稀释组稀释前后作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在稀释后1周测定,红细胞压积和全血比粘度明显下降(P<0.05),一个月后再测定则恢复至接近稀释前水平。经治疗后1个月复查头颅CT,两组患者的梗塞灶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血液稀释疗法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剑宁  章翔 《医学争鸣》1995,16(4):285-287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急性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血液稀释疗法的治疗作用。方法:共80例患(GCS3 ̄8分),其中脑挫裂伤10例(非手术治疗),颅内血肿70例(经手术治疗)。血液稀释治疗组(40例)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稀释血液,使红细胞体积分数降至30% ̄33%;对照组(40例)按常规治疗。结果:对照组患伤后呈明显的高粘滞血症,伤后3d内最明显;治疗组血液流变学状态明显改善,CT扫描脑水肿减轻,  相似文献   

17.
陆群芳 《广西医学》1991,13(4):223-227
本文报道245例经头颅CT检查的急性脑血管病人,其中出血性中风89例,缺血性中风156例.分析两组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改变,发现两组血粘均显著升高,与正常参考值对比,差异非常显著.血液流变学九项指标中,五项以上异常者出血组占52.75%,缺血组占59.6%。两组之间对比,差异不显著,无鉴别诊断价值。缺血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者占36%。胆固醇、β脂蛋白、甘油三酯在正常范围者两组均在半数以上.可能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风两者共同存在某些发病因素而致血粘升高.  相似文献   

18.
张影  赵长云  张旭 《黑龙江医学》2004,28(5):354-354
目的 探讨金钠多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 选择 4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 ,包括脑血栓 9例 ,多发性腔梗 2 4例 ,单发性腔梗 7例。给金钠多注射液 2~ 4支 /次 ,1~ 2次 /d静点 ,1 4d为 1个疗程。每例病人采静脉血 5mL ,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变化较明显。结论 应用金钠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液流变学各项异常指标均有下降。故可推论该药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陈惠兰 《医学文选》2004,23(1):63-63
血液稀释疗法是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而创立的,它的治疗原则是通过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液流动性,使血液恢复正常的流动状态,从而恢复组织器官血液的正常供应^[1]。而血液流变学指标是血液稀释疗法的指标之一^[2]。我科对l39例接受血稀治疗者前后进行了血液流变指标测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中风补血引接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风补血引接方.治疗2周后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判断临床疗效;静脉采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液还原黏度、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4.4%)(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试验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风补血引接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具有肯定的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