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不同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386例单颗牙缺失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患者,采取同期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可吸收膜组(196例)和不可吸收膜组(190例),利用CT三维扫描重建的方法获得两组患者术后植骨厚度和成骨厚度;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成功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可吸收膜组患者植骨厚度和成骨厚度分别为(2.34±0.47)mm和(2.61±0.49)mm,均大于不可吸收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吸收膜组修复成功率为96.9%,高于不可吸收膜组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吸收膜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6%,低于不可吸收膜组的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海奥口腔修复膜有助于引导骨再生,提高牙种植修复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鹏 《中国医药指南》2013,(18):120-122
目的评价Ankylos种植体用于修复后牙缺失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临床选择41例后牙缺失患者,采用Ankylos种植体进行潜入式种植手术,部分骨量不足的患者,同期使用膜引导骨再生术、上颌窦提升术,Ⅱ期手术3周后,按照常规方法完成纯钛合金烤瓷冠修复。术后随访,检查修复体与基台的稳定性以及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的健康状况;通过X线检查观察种植体周骨组织的吸收情况及基台的密合程度;调查患者对种植义齿咀嚼、美观的主观满意度。种植后及义齿修复后的临床观察期为1~2年。结果全冠修复后,除1枚植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其余植体稳定度好,未发现松动问题;基台植体界面密合,未发现有上部基台松动情况;牙龈组织健康;术后1年内骨吸收<1 mm;患者主观满意率高,为97.6%(40/41)。结论 Ankylos种植体用于后牙修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牙种植同期使用Bio-Gide与Bio-Oss引导骨再生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8例骨量不足的病例、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植入Bio-Oss骨粉和覆盖Bio-Gide胶原膜引导骨再生,术后定期观察,对新骨生长情况进行临床和X线的观察分析。结果28例38枚牙种植术同期使用了Bio-Oss和Bio-Gide,除1例1枚种植体因感染脱落外,其余27例骨缺损修复满意。37枚牙种植体骨性融合良好,并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随访15个月至4年,无种植体松动,种植义齿功能良好。结论Bio-Gide胶原膜与Bio-Oss骨粉联合应用于牙种植术中,有良好的引导骨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飞翔  薛浩伟  潘涛  堵梦雨  张令达 《安徽医药》2017,21(11):2005-2008
目的 研究引导骨再生术(GBR)结合骨挤压应用于单颗上颌前牙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单颗上颌前牙缺失伴骨量不足患者19例,共植入19颗种植体.种植手术中联合应用GBR和骨挤压术以改善术区骨量不足的情况,同期植入种植体.4~6个月后复诊,行二期手术,2周后待牙龈形态恢复良好,修复缺失牙齿.牙冠修复完成后嘱患者3、6、12个月后复诊并拍摄CBCT或牙片,观察患者软硬组织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19例患者共植入19颗种植体,术前牙槽嵴下方1 mm唇腭向平均宽度为(3.3±0.20)mm,术后4~6个月后平均宽度为(6.7±0.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8,P<0.05).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成功率100%,患者对种植修复后的效果满意.结论 GBR联合骨挤压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种植术区骨量不足的问题,在修复单颗上颌前牙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拓宽了种植修复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即刻种植修复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我院经拔牙后即刻种植修复的19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共植入33枚种植体,上颌14枚,下颌19枚,术后伤口一期愈合,X线片显示种植体与根尖部周围骨组织无明显间隙,术后6个月种植体与周围骨质完全结合,无明显透射影及骨吸收.上颌2枚种植体于术后6个月松动并去除,余下31枚种植体稳固,无种植体周围炎症发生,临时修复体美观,功能及牙龈形态良好.冠修复后31颗种植体颈部边缘垂直骨吸收均< 0.612 mm,种植成功率93.9%.结论 在术前完善牙周治疗,选择合适种植体以及合理应用骨引导技术基础上,慢性牙周炎患者即刻种植修复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牙拔除术后结合膜引导技术即刻植入种植体修复牙缺失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76颗牙拔除术后患者,即刻植入种植体使用医用钛膜完全封闭骨缺损区。6个月~1年行冠修复,根据临床X线检查和患者主诉评价修复效果。结果76例即刻种植体12周后骨缺损修复形成,冠修复后承载了3年无松动。5年随访,除1例有进行性骨吸收外,其余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高度平均1.27mm。结论运用膜引导技术进行即刻种植,可获得良好的骨修复,缩短种植修复疗程,很好地承担修复体传导的牙牙合力,与延期种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郁璐  何家才 《安徽医药》2018,22(3):430-433
目的 评价Straumann种植系统的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和骨水平种植体应用于后牙缺失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后牙区单颗种植修复的108例患者,分别植入58颗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和50颗骨水平种植体.随访2年,统计两组种植成功率、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高度、牙周探诊软组织情况和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 术后2年内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周围骨呈递减式吸收,骨水平种植体周围骨缓慢均匀吸收,骨水平种植体骨高度优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牙周探诊检查两组牙周软组织健康相当,患者反馈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结论 在后牙区,骨水平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优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牙种植骨量不足患者应用骨诱导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0年1月为牙种植骨量不足患者36例患采用种植体植入48枚,同时采用Bio-Oss及少量自体骨植入,并用Bio-Gide胶原膜覆盖的骨诱导术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依据观察内容术后10d对本组36例病例48枚种植体检查,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出现胶原膜外露,术后种植体无动度。结论应用Bio-Gide可吸收胶原膜和Bio-Oss粉,行骨诱导术诱导骨组织再生,在牙种植骨量不足患者取得良好效果,二者均有协同作用促进新骨形成,同时与种植体形成了紧密的骨性结合,使得种植体稳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98例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所有患者牙种植都采用Xive螺纹根状种植及Bio-Oss小牛骨粉,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术后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对比。结果采取不同口腔修复材料进行种植修复后,观察组患者在植骨厚度、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骨厚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海奥口腔修复膜进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的效果比较好,手术的成功率较高,可有效的促进骨和植骨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种植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种植周骨缺损的患者一期植入种植体,共18颗。将Bio-oss充填于暴露的种植体周围,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4~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并观察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一期术后1、3、6个月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及植骨区状况。结果种植体表面被新骨完全覆盖。11例18颗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均完成义齿修复。X线检查显示局部骨密度增高。结论Bio-oss联合Bio-gide胶原膜的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应用于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可以引导骨组织再生,修复缺损区骨组织。  相似文献   

11.
杨治洁  张磊  刘堃  唐庭 《安徽医药》2011,15(6):713-714
目的 比较生物胶原膜与钛膜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中的应用.方法 75例牙槽骨骨缺损的种植患者共植入82枚Xive螺纹根状种植体,同期采用植Bio-Oss小牛骨粉,盖BME-10X胶原膜或钛膜,进行引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其中39例采用钛膜,43例采用BME-10X胶原膜;二期手术时观察膜下骨再生情况,评价成功率.结果 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320例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天博骨粉作骨移植物,观察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行引导骨再生,对照组采用博特医用胶原膜行引导骨再生,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种植修复后骨厚度、植骨厚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修复成功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的骨厚度及植骨厚度均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8%,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效果好,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邓蔚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51-52
目的 观察多孔矿化骨Bio-oss和Bio-gide胶原膜联合应用并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根分叉病变的疗效评估.方法 将28例根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5颗患牙行Bio-oss 、Bio-gide引导性组织再生术,B组13颗患牙行常规翻瓣术.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12个月测量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AL、TM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优于B组.X线根尖片显示,A组骨缺损区有新骨形成,B组未见新骨形成,而且A组骨密度明显增强.结论 牙周翻瓣术后植人多孔矿化骨Bio-oss,联合应用Bio-gide胶原膜治疗根分叉病变能明显改善临床指标,促进骨再生及牙周新附着形成.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evaluate the regenerative response to deproteinized porous bovine bone mineral (BM) when us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 bioresorbable porcine-derived bilayer collagen membrane (CM) for alveolar ridge augmentation in dog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mandibular premolars were extracted unilaterally and three ridge defects were induced in six mongrel dogs. Each defect site was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e following treatment groups: BM alone (group A), BM in combination with CM (group B), or neither membrane nor bone graft, which served as a control (group C). No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Dent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were taken after postoperative periods of 8 and 16 weeks.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CT-derived bone density in groups A and B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group C (p < 0.01) at 8 and 16 weeks. The percentage of CT-derived bone density of the dogs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in group A at 8 and 16 weeks (p < 0.01). Gross evaluation of the 3-dimensional CT reconstruction image of the canine mandibles after 16 weeks of implantation showed that group B had the greatest amount of bone augmentation and excellent thickness of the buccal aspect of the alveolar ridg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M leads to more successful bone regeneration for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procedures, especially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use of a CM as a barrie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generation of canine alveolar ridge defec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评价运用引导组织再生术 植骨与根内骨内种植术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牙周病的疗效。方法选择16例患者无全身系统性疾病,40颗牙槽骨广泛吸收,松动度明显的患牙经过牙周基础治疗,行引导组织再生术 根内骨内种植术。通过术前及术后6个月牙周袋和附着水平的探诊及X线牙片上牙槽骨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40颗患牙术后愈合良好,均无感染、排异反应,术前术后对比牙周袋明显变浅(P<0.05)、附着水平明显增加(P<0.05),X线片可见明显新骨形成。牙齿松动度明显减轻,使几乎要拔除的牙齿保留下来。结论引导组织再生术 根内骨内种植治疗中、重度牙周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观察国产可降解性胶原膜和非降解性膨体聚四氯乙烯膜、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GT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5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63处病变区,随机分三组每组21处,分别置上述三种膜行GTR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记录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牙龈萎缩(RES)、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齿动度(TM)和摄X线牙片。结果:三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PD、AL、TM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2个月,X线牙片分析,63处病变区骨密度增强为58.7%,三组的临床参数PD、AL、RES、GI、SBI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GTR技术中,使用三种国产生物膜治疗牙周病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吴鸿  朱淑云 《青岛医药卫生》2005,37(6):405-408,414
目的 齿槽裂的骨修复是先天性唇腭裂序列治疗的一个重要阶段,现多采用髂骨松质骨移植的方法。将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人工合成材料应用于兔的人工齿槽裂模型,观察骨愈合的效果,以期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取1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三组。A组作为对照组,制作人工齿槽裂模型后直接缝合;B组在模型骨缺损的两端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覆盖;C组则应用人工合成材料倍骼生植入骨缺损,e-PTFE膜覆盖。于21日分别处死动物。结果X线片示A组骨边缘清晰,无阻光阴影;B组有少量阻光阴影;C组有大片阻光阴影。组织切片示A组骨缺损区软组织生长,成骨细胞可见,有大量新生血管;B组成骨细胞数量较多,已有骨组织生成;C组有明显条纹状骨小梁生成,其间有倍骼生颗粒。经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三组两两比较后P值均〈0.001,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引导组织再生术和人工合成材料均能明显引起骨生成,两者结合应用时效果更好,为齿槽裂骨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选择麦滋林口腔溃疡膜的最佳处方,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药膜外观、粘性、溶解性为指标进行评分.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用麦滋林口腔溃疡膜治疗;对照组50例,用洗必泰口腔含漱液治疗.结果:本膜剂成膜最佳处方聚乙烯醇PVA1750:PVA17-88: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1%:3%:4%.治疗组有效率 89.7%,对照组有效率52%(P<0.05).结论:本膜剂配方合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