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动性疲劳的蛋白质变化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正常生理现象。关于它的发生规律及其机制一直是运动医学界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挑战性的课题。研究者已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不少假说。目前国内外关于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的研究已由原来的单一理论(如能源耗竭理论或代谢产物堆积等)向综合性网络理论发展,并由物质和能量代谢紊乱的表面现象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机制。在运动性疲劳的应激状态下,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必然产生表达量和功能的变化。本文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能量代谢及肌肉收缩等已知与运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性疲劳是机体内多种生理生化变化的综合反应,可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疲劳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恢复,逐渐积累,会导致“过劳”,出现过度训练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使机体发生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甚至出现器质性病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致力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提出多种假说解释其产生的原因,以期找出预防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本文主要从运动性疲劳的发病机制、模型建立及消除等方面加以阐述,综述运动性疲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至今还没有完全阐明。运动医学界提出了多种假说对其进行解释,从20世纪30年代的衰竭学说发展到80年代的疲劳链和“突变”理论等。这些假说指出:在运动疲劳发生时,机体内离子代谢发生紊乱,自由基增多,氨大量生成,高能磷酸盐和脂肪酸的浓度改变,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的协调平衡被打破等诸多变化,从而导致疲劳的发生。许多学者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与运动的类型有关,如短时间剧烈运动时出现的疲劳,往往与肌肉中能源物质的消耗及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堆积这些外周…  相似文献   

4.
骨骼肌收缩及线粒体功能研究的细胞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量研究表明,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所产生的疲劳与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关系密切.我们认为:这类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骨骼肌细胞机制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至少可以认为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骨骼肌收缩及线粒体功能研究的细胞膜型,可以为认识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过程中及运动性疲劳发生时骨骼肌细胞内的变化,探讨延缓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提供与在体研究相互补充的有益平台.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藉此为同行们提供一些有所启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性疲劳后脊髓前角5-羟色胺(5-HT)及色胺酸羟化酶(TPH)表达的变化,阐明运动性疲劳在脊髓水平的发生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运动疲劳组(E)和对照组(C),E组进行10天反复力竭运动,建立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脊髓前角5-HT及TPH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及终末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结果:E组大鼠脊髓前角5-HT及TPH阳性反应纤维和终末减少,平均积分光密度值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脊髓前角5-HT含量在运动性疲劳后降低提示脊髓前角5-HT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有关。而疲劳后前角TPH含量的降低可能是引起5-HT降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恢复运动性关节疲劳的研究方向及技术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祖国医学关于关节疲劳的理论、大强度运动后关节的局部临床体征、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组织学和生物化学改变、关节功能改变、关节软骨力学特性的变化诸方面,探讨运动性关节疲劳的定义及其研究技术路线,为运动性关节疲劳的诊断与恢复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水芹提取物对小鼠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Y1S-10B转轮式疲劳仪制备昆明种小鼠疲劳模型,测定运动力竭时间、血乳酸、血尿素氮和肝组织中肝糖原含量,观察水芹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以及氧化损伤指标血清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探讨水芹提取...  相似文献   

8.
毕珣  赵丽婷  吴健全 《武警医学》2013,24(3):270-272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续持其功能在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运动性疲劳对于预防运动性损伤, 保护机体正常功能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但疲劳的干预措施研究仍然是运动医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影响机体耐力的因素很多, 如遗传、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机体身心状况等。营养因素对机体耐力的影响尤其受到关注。良好的营养状况是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前合理补充一些营养素可以延缓疲劳的发生, 发挥抗疲劳作用。笔者就这些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抗疲劳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抗体力性疲劳的整体思辨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55  
体力性疲劳又称运动性疲劳,其概念经过多年来的推演,目前已普遍认同198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运动医学生物化学会议对体力性疲劳所定的含义:即指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运动医学界已开始重视并致力于借助中药来消除运动性疲劳与提高机体运动能力。从已取得的成绩看,中医药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的潜力确实值得深入挖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医药学向运动医学领域延伸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医固有的整体思辨的特点并遵…  相似文献   

10.
对消除运动性疲劳中药评价方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随着竞技体育竞争日趋激烈,使用国际奥委会非禁用的强力营养素或运动员特殊营养保健品作为强力手段促进体力恢复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而我国运动员使用不含违禁物质的中药用以消除运动性疲劳似更为常见。在过去的20年中,关于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改善运动能力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运动医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对这类中药的作用特点及其功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评述。1用于消除运动性疲劳中药的主要种类及特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从组成上分类大致有复方中药、单味中药与中药单体三种形式,药物的制剂主要为口服…  相似文献   

11.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复方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198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5届国际运动医学生物化学会议上,运动疲劳被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而导致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对于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学研究一直备受各国专家、学者关注。我国近20多年来,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促进运动能力恢复的研究成果颇丰,渐渐成为我国运动医学研究中的热点课题。随着现代中医药理论的发展、细胞中医学的提出、现代药理学理论及现代生物技术的更新,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及筛选方法研究仍需加大力度,不断深化。而中药复方在消除运动…  相似文献   

12.
肾脏的自由基代谢与运动性蛋白尿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依据运动性肾缺血再灌的理论,探讨了运动性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利用ESR技术报导了运动后肾脏出现的新的自由基信号,同时观察了运动前后肾线粒体膜和肾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认为运动后引起的尿TP、ALb、β_2-MG排泄率增加和上述反应密切相关。提示:运动后OFR产生与肾脏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是运动性蛋白尿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目的 :从中医角度探讨运动性疲劳的本质和发生机理 ,寻找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科学指导用药。方法 :以国家标准GB/T1 675 1 -1 997为依据 ,在对 70 6名优秀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症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以及常见疲劳证的诊断标准。结果 :运动性疲劳可分为形体疲劳证、脏腑疲劳证和神志疲劳证 3种类型。常见疲劳证候是筋肉疲劳酸痛证 ,关节、骨疲劳证 ,阴虚 (液、津亏 )证 ,阴阳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 ,失眠证 ,肾气不足证 ,脾胃功能失调证和月经失常证等 9种。提出以症状为主 ,舌象、脉象为辅的诊断方法 ,更符合运动训练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药抗运动性疲劳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以及运用中医理论探索抗运动性疲劳方法的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整理并作简要分析。1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的种类从药物组成看,抗运动性疲劳中药主要有单味中药、复方中药、中药单体三类。1.1具有抗疲劳功能的  相似文献   

15.
<正>在竞技体育领域中,"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中医在延缓、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并已取得丰硕成果。纵观历代文献,虽无"运动性疲劳"概念,却已阐明了其归属、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等。在此,我们对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心律失常一直是体育科学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其影响到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系统训练以及比赛成绩,尤其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从事过大强度与大运动量训练的运动员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其结果影响自身健康,甚至发生运动性猝死。本文结合作者自身近年研究成果,从运动性心律失常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诸方面综述运动性心律失常研究现状、病理改变及其发生机制,尤其分析了心脏传导系统中细胞骨架、离子通道、能量代谢以及炎性反应相关因子对运动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35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解丽芳,郭义,王玉兴导师杨育周天津中医学院(300193)目前,关于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过程的研究,各种综述和文献很多。有关中医药提高运动能力、促进疲劳恢复的报道也颇丰[1-3],但尚未有人作过系统的归纳整理。本文就近年来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学机理以及寻求安全有效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复方制剂,设计了强化训练导致疲劳的大鼠模型,用组织化学方法及细胞光度测定法,对运动疲劳状态下的大鼠骨骼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糖元含量,以及应用理气扶正类中药复方对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理气、扶正类中药“体复康”能有效地减少运动应激对骨骼肌的损伤,以及迅速恢复肌糖元的含量,对提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及消除运动性疲劳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肌乳酸、细胞内pH值与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疲劳是造成运动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自19世纪Mosso开始研究运动性疲劳至今100多年来,各国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运动性疲劳自1880年Mosso[1]提出已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根据其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由于传统观念和研究方法的限制,过去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外周机制方面,很少涉及中枢机制。1987年News-holme等[2]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观察到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具有介导运动疲劳产生的作用,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中枢疲劳的存在,由此开创了运动疲劳中枢机制研究的新时代。20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断头取脑采样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脑内5-HT、多巴胺(dopamine,DA)、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