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泊酚不同靶控输注浓度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脑氧代谢的影响及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丙泊酚最佳靶控输注浓度,为临床使用丙泊酚提供研究根据。方法:将30例重度颅脑损伤拟行开颅手术的病例随机分为3个观察组(每组10例)。实施丙泊酚TCI,目标浓度A、B、C组,分别为3、5、7μg/ml。麻醉诱导后,给予目标浓度。分别于术前(T0)、手术1h(T1)、手术2h(T2)及术毕(1r3)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O2)、乳酸含量差(Da-jvL)。结果:丙泊酚不同靶控浓度下脑氧代谢均下降,且随丙泊酚血浓度升高,代谢进一步降低,并没有发现代谢失衡现象。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能降低脑代谢,无氧供需失衡发生,脑代谢下降程度与丙泊酚浓度升高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丙泊酚不同靶控浓度输注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重度颅脑损伤并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开颅手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20例。每例患者麻醉诱导插管后用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麻醉。给予不同浓度的剂量,在不同时点观察患者收缩压和心率,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各样本的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分压、脑氧代谢率。结果:不同浓度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影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且在一定范围内,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越高,脑氧代谢的下降幅度越大。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能改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降低脑氧代谢,且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代谢下降程度与丙泊酚的浓度升高程度具有一致性。适当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泊酚诱导过程中,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应室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后GCS评分为9~15分,拟行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19例。所有患者入室后行BIS及心电图、上臂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以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诱导,靶控效应室浓度从0.5μg/ml开始,当效应室达到设定浓度后增加0.5μg/ml,直到3.5μg/ml,记录基础值及每个浓度稳定时的BIS值、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呈直线负相关(r=-0.63,P<0.01),回归方程:BIS值=81.2-11.47×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时,MAP降幅达到基础值的34.7%。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呈负相关,可用于评估镇静深度。当效应室靶控浓度>3μg/ml,对轻中度颅脑损伤的MAP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与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对脑肿瘤患者术中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择期颅内肿瘤手术患者36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静吸复合组(C组)15例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R组)21例。R组:诱导时设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6ng/ml,术中根据刺激的强弱、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调整血浆靶控输注的浓度。C组:异丙酚2mg/kg、芬太尼2μg/kg和维库溴铵0.1mg/kg诱导插管,术中吸入1%~2%异氟醚,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两组患者均连续监测有创血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末二氧化碳(PETCO2)。记录诱导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min(T3)、切开硬膜(T4)、取瘤30min(T5)、术毕(T6)、清醒拔管时(T7)7个时点BP、HR、SpO2、PETCO2及苏醒时间。于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30min(t2)、麻醉后1h(t3)、2h(t4)、清醒拔管时(t5) 采集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测定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及动静脉氧差(Da-jvO2)。结果:T1~T7各时点BP、HR、SpO2和PETCO2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R组患者T2时MAP分别低于T1时(P<0.05)。C组患者苏醒时间长于R组(P<0.05)。t2~t4时间点C组SjvO2均高于R组,而Da-jvO2均低于R组(P<0.05)。C组SjvO2 t2~t4时间点均高于同组t1时,而C组Da-jvO2 t2~t4时间点均高于同组t1时(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与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脑肿瘤患者的手术,均可维持患者平稳的生命体征,靶控输注麻醉患者术毕清醒更迅速,且比静吸复合麻醉能更好的维持脑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诱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老年高血压与47例老年非高血压外科住院拟行全麻手术患者,均以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诱导.记录诱导前.诱导结束、气管插管5min、10min的血压量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入选者诱导期间各时间段,心平情况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纽诱导期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呈高于相应时间段的非高血压组(P<0.05),且高血压组诱导期间收缩压波动明王,与诱导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诱导期间高血压组脉压差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暑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诱导期间血压较其非高血压组波动更加显著,但是其波动性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该方法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手术诱导安全、有效. 管插管5min、10min的血压量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入选者诱导期间各时问段,心平情况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纽诱导期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呈高于相应时间段的非高血压组(P<0.05),且高血压组诱导期间收缩压波动明王,与诱导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诱导期间高血压组脉压差明显 于非高血压组(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暑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诱导期间血压较其非高血压组波动更加显著,但是其波动性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该方法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手术诱导安全、有效. 管插管5min、10min的血压量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  相似文献   

6.
将410例门诊胃镜检查者,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组(T组)、人工输注组(M组)和对照组(C组),观察丙泊酚总的用量、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及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显示,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间T组显著短于M组(P<0.05),苏醒时间T组较M组缩短(P<0.05),整个检查过程丙泊酚总的用量T组少于M组。T组与M组在各观察点的MAP、HR、SpO2无显著性差异,而T组、M组与C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丙泊酚用于胃镜检查明显优于常规检查,丙泊酚靶控输注与人工输注相比,诱导迅速、苏醒快,麻醉维持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时性别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3~8月于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择期行胸、腹部手术患者30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A组)和女性组(B组),每组各15例。麻醉诱导选用威力方舟(Diprifusor)软件内嵌Schnider丙泊酚药代模型和Minto瑞芬太尼药代模型,靶控输注模式选择血浆靶控,血浆药物浓度丙泊酚4μg/m L,瑞芬太尼4 ng/m L,分别于靶控输液30 s(T0)、60 s(T1)、患者意识消失时(T3)、效应室浓度到达4μg/m L时(T4)记录各时间点脑电双频指数(BIS)、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并于各时间点经桡动脉采血2 m L测定丙泊酚实际血药浓度,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结果 两组BIS值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丙泊酚实际血药浓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丙泊酚时,即意识消失时影响麻醉深度的为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而并非实测的血药浓度,且意识消失时女性所需丙泊酚效应室浓度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麻醉诱导期观察靶控输注(TCI)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手术全麻患者,年龄25~6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的靶效应浓度分别为0.1、0.2、0.3ng/ml。B、C、D组在TCI舒芬太尼达平衡后,TCI丙泊酚。记录舒芬太尼达平衡后1min和丙泊酚效应浓度达1.0、1.5、2.0、2.5、3.0μg/ml时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OAA/S评分。结果在单纯输注舒芬太尼期间,BIS和OAA/S评分无明显变化;随丙泊酚浓度升高,患者BIS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相同丙泊酚浓度时,各组间的BIS值无明显差别;丙泊酚浓度为1.0、1.5、2.0μg/ml时,D组的OAA/S评分(4.1±0.3、4.3±0.7、3.1±1.1)明显低于A组(4.1±0.7、3.1±1.3、2.1±1.0,P〈0.05)。结论麻醉诱导期间输注0.1ng/ml和0.2ng/ml浓度的舒芬太尼不增强丙泊酚的镇静催眠效应,0.3ng/ml的舒芬太尼可以增加丙泊酚的镇静催眠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ASAI~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 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 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 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 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 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恒速输注对颅脑手术患者血浆中脂质代谢的影响,探讨颅脑肿瘤切除手术丙泊酚恒速输注维持麻醉的适宜剂量.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颅脑肿瘤切除术患者45例,分为A、B、C 3组,每组15例,A组输注丙泊酚剂量为4 mg/(kg·h),B组输注丙泊酚的剂量为6 mg/(kg·h),C组输注丙泊酚剂量为8 mg/(kg·h).于麻醉诱导后未输注丙泊酚(T1),丙泊酚输注2 h(T2)、4 h(T3),停止输注丙泊酚1 h(T4)、2 h (T5)、8 h(T6)6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标本,分别检测TC、TG、HDL、LDL的值.记录各组患者体重、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补液量情况.结果 3组患者体重、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补液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 、T2时点3组TC、TG、HDL、LDL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 、T4、T5时点,与A组比较,B组TG、TC、HDL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 、T4时点B组LDL的值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B两组比较,C组TG、TC的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和LDL的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6时点3组TC、TG、HDL、LDL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实施颅脑手术时,选用异丙酚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输注时间超过4 h以上者,使用丙泊酚的适宜剂量应小于6 mg/(kg·h).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术中进行唤醒的可控性和准确性.方法:16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Ⅰ或Ⅱ级拟脑功能区择期手术者,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脑功能区手术时实行唤醒.结果:16例患者均唤醒成功,对手术过程无回忆.唤醒过程中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无相关(P>0.05),而与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值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唤醒靶质量浓度为(1.1±0.1)μg·ml-1.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结合BIS监测能准确实施术中唤醒.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对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剂量及时间的影响。方法:40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4组,丙泊酚初始靶控输注剂量设为1.5 mg/L,每4 min增加0.5 mg/L,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为1分时,Ⅰ组输注生理盐水,为对照组;Ⅱ、Ⅲ、Ⅳ组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剂量分别为0.1、0.2和0.4μg·kg-1·min-1;在MOAA/S为0分时给予阿曲库铵0.6 mg/kg,3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瑞芬太尼输注时间及插管时丙泊酚的总量。同时观察诱导期间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Ⅰ组丙泊酚用量均高于Ⅱ组、Ⅲ组和Ⅳ组(P0.05~P0.01),Ⅱ组用量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和P0.05),Ⅲ组和Ⅳ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瑞芬太尼输注时间与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Ⅲ组和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与Ⅲ组、Ⅳ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可以缩短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的时间,减少丙泊酚用量;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0.2μg·kg-1·min-1持续静脉输注即可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无痛肠镜检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70例肠镜检查患者,年龄20~65岁,随机分成靶控输注组(TCI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4.0μg/mL)和对照组(丙泊酚1~1.5mg/kg静注),静注芬太尼1μg/kg,观察患者给药前、插镜时、停药时、睁眼时的HR、MAP、SpO2,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准确定向时间,丙泊酚总用药量,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和麻醉并发症.结果 TCI组插镜时、停药时、睁眼时M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P<0.05),TCI组插镜时Sp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起效时间明显长于TCI组(P<0.05),恢复时间显著长于TCI组(P<0 01),准确定向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L组丙泊酚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对照组明显多于TCI组(P<0 01),TCI组的体动(偶见手动)明显少于对照组(上肢、下肢和臀部同时动);术中知晓、嗜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用于肠镜检查能达到良好的镇静镇痛麻醉效果,缩短入镜时间,提高检查的成功率、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颅脑手术的麻醉方法很多,我院于2004年3月份采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颅脑手术的麻醉,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靶控输注时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100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和BMI、收缩压、舒张压及各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设置为1.2 μg/mL,达到血浆靶浓度30 s后,按照梯度每30 s增加0.3 μ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记录此时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秩和检验分析各变量与血浆靶浓度的相关性,将筛选出的变量纳入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终确定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LOESS模型对获得的独立影响因素同血浆靶浓度进行分析,拟合趋势图。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BMI、收缩压、血糖、尿素氮、尿素氮/肌酐及高血压史与血浆靶浓度显著相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和收缩压是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LOESS模型拟合后的趋势图显示随着年龄和BMI的增加,所需血浆靶浓度呈下降趋势;而随着收缩压的升高所需血浆靶浓度则是先升高后下降。结论:靶控输注时年龄、BMI和收缩压是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诱导期间使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对舒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12月40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四组,即P0、P1、P2、P3组,每组各100例。在全麻诱导前分别接受0、2.0μg/mL、3.0μg/mL、4.0μg/mL效应室浓度的丙泊酚进行靶控输注,当效应室浓度达到靶浓度后,均由左上肢静脉给予0.4μg/kg舒芬太尼(5 s内快速注入),观察给药后1 min内呛咳反应发生率、呛咳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P0组及P1组比较,P3组患者的呛咳程度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组与P0组比较,P2组呛咳程度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组与P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P1、P2、P3组呛咳发生时间分别为(18.2±5.6) s、(18.3±5.2) s、(18.9±4.9) s、(18.8±5.1) 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0组比较,P1组、P2组及P3组在靶控输注不同剂量丙泊酚后,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下降明显(P<0.05),而各组各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μg/mL及4.0μg/mL效应室靶浓度的丙泊酚均能有效抑制舒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但4.0μg/mL靶浓度的丙泊酚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叶飞  余守章  许立新 《广东医学》2007,28(11):1773-1775
目的 研究阿片类受体激动-拮抗剂布托啡诺对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患者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ASA Ⅰ~Ⅱ级),年龄18-59岁,随机双盲分为两组,布托啡诺组(B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全麻诱导前启动丙泊酚TCI,血浆靶浓度1.5μg/ml,5 min后B组静脉注射布托啡诺50μg/kg(30 s),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记录丙泊酚TCI启动前(T0),丙泊酚TCI启动后1 min(T1),3 min(T2),5 min(T3),分组给药后1 min(T4),3 min(T5),5 min(T6)各时点BIS,AAI,OAA/S评分,及其MAP、HR和SpO2.结果 靶控丙泊酚1.5μg/ml后1-5 min,两组患者BIS,AAI值及OAA/S镇静评分均显著下降,其中T1-3与T0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O.05或P<O.01);B组静脉注射布托啡诺50μg/kg后,BIS和AAI分别再降低11.2%~30.3%和20.9%~44.2%,与T3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BIS和AAI值分别降低达54±7和24±6,其相应OAA/S评分也显著降低,MAP轻度降低(P<0.05);两组HR和SpO2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P>0.05).结论 布托啡诺与丙泊酚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静脉注射布托啡诺50μg/kg可加深血浆浓度1.5μg/ml丙泊酚靶控的镇静程度,患者由清醒镇静状态进入睡眠状态,可降低BIS和AAI值. 静脉注射布托啡诺50μg/kg后,BIS和AAI分别再降低11.2%~30.3%和20.9%~44.2%,与T3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BIS和AAI值分别降低迭54±7和24±6,其相应OAA/ 评分也显著降低,MAP轻度降低(P<0.05);两组HR和SpO2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P>0.05).结论 布托啡诺与丙泊酚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静脉注射布托啡诺50μg/kg可加深血浆浓度1.5μg/ml丙泊酚靶控的镇静程度,患者由清醒镇静状态进入睡眠状态,可降低BIS和AAI值. 静脉注射布托啡诺50μg/kg后,BIS和AAI分别再降低11.2%~30.3%和20.9%~44.2%,与T3比较  相似文献   

19.
范宇涛  张文彪 《中外医疗》2009,28(23):57-57
全凭静脉麻醉(TIVA)与静吸复合全麻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是一种诱导快速,麻醉过程平稳,苏醒迅速的全凭静脉复合麻醉。靶控输注(TCI)又称目标浓度输注,代表着静脉麻醉给药方法的最新进展。TCI能维持效应室或血浆丙泊酚的浓度在有效的范围,避免有效浓度波动带来的术中知晓,呼吸抑制,循环抑制等并发症。丙泊酚的镇痛作用较弱,常与其他镇痛药联合应用。本研究应用TIC—Ⅱ型双通道靶控恒速输注丙泊酚和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来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麻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夏雷  王美美  季晓军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9):979-979,984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用于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方法将TCI与BIS联合用于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并与传统人工输注方法相比较。结果A组(BIS监测指导TCI组)T1、T2时点MAP下降幅度小于B组(手控给药组)(P〈0.05);A组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均明显小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TCI联合BIS监测可比较安全地用于老年人及高危人群无痛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