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眼球挫伤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til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改变,探讨多焦电生理检查在眼球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眼球挫伤44例47眼,应用国特GT 2000NV电生理仪器进行MERG检查,对不同程度受伤眼及正常眼的总体参数、各环的波振幅、潜伏期进行比较。结果受伤眼的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区一环的b波振幅密度之间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受伤眼与正常眼之间多焦视网膜电图的a波、b波的潜伏期及一环b波振幅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国产多焦电生理系统国特GT2000NV电生理仪能够客观反映挫伤眼球的视功能损害程度,是评价眼球挫伤患者视功能的客观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斑部疾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方法对黄斑疾病患者82例(89眼)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与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对比观察。结果89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幅异常,并可用二维、三维图像来表示。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客观地、敏感地反映黄斑部疾病的功能改变,对黄斑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VEP及ERG联合多焦视网膜电图在癔症性盲目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联合多焦点闪光视网膜电图(mERG)在癔症性盲目中的诊断作用. 方法:对有明确精神因素诱因的12例双眼视力突然降低,怀疑为癔症性盲目的患者,按照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的标准化指导方案,进行常规VEP,ERG和mfERG测定,分析P-VEP 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F-VEP幅值和潜伏期、F-ERG a波、b波潜伏期和振幅,以及mERG总值和中心点的幅值,并与以本实验室制定的同年龄组的正常值作为对照进行分析. 同时进行神经内科、精神科、眼科检查和辅助检查. 结果:12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平均年龄22岁,就诊视力无光感(NLP)~0.03,5例患者有视野改变,眼科裂隙灯和眼底镜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神经内科、精神科和辅助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可能性. 视觉电生理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异常,表明患者视网膜和视觉传导通路功能正常. 经暗示治疗10例视力恢复正常(>1.0),2例视力提高至原视力水平(0.8),证实了癔症性盲目的诊断. 结论:VEP, ERG和mERG能够对患者视网膜及视路功能进行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定,为癔症性盲目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正常Winstar大鼠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正常雄性Winstar大鼠10只,在同一时间段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其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结果。结果正常雄性Winstar大鼠多焦视网膜电图b波的反应密度分布较稳定,各环b波波幅值有差异性,各环b波波幅值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结论稳定、可靠的记录大鼠多焦视网膜电图,有着广泛的科研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正常猕猴与人视网膜电图(FERG,PERG)及视觉诱发电位(FVEP,PVEP)的异同.方法 选取通过眼底照相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眼科相关检查确定眼部没有明显异常的正常成年猕猴3只(6眼)及健康成年人8例(16眼),对其FERG、PERG、FVEP、PVEP进行检测和记录,导出数据后运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暗适应0.01ERG的b波及暗适应3.0ERG的a波,b波猕猴与人相比峰时明显较短,振幅明显较低(P<0.05).暗适应Ops的OS2波猕猴与人相比振幅明显较低(P<0.05).明适应3.0ERG的a波,b波峰时和振幅,明适应30 Hz震荡电位振幅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VEP的P2波猕猴与人相比峰时明显较短,振幅明显较高(P<0.05).PERG猕猴与人相比P50及N95波振幅明显较低(P<0.05).PVEP的P100波峰时猕猴与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波振幅猕猴与人相比较低(P<0.05).结论 视网膜电图及视觉诱发电位可对猕猴行视功能评价,作为评估人视网膜功能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22例眼的电生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的改变。方法:对10例(20只眼)正常人及22例(37只眼)糖尿病患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眼,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1眼,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眼)进行PVEP、PERG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PVEP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和幅值降低;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PDR组与其他各组PERG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表现为q波潜伏期延长和幅值降低,糖尿病组PVEP的P100波潜伏期延长和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呈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PVEP、PERG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PERG能比PVEP更好的反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电生理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确诊为NAION的17例患者28眼,分析其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野(VF)等临床检查特征.结果 28眼均行PVEP检查,其中21眼P100波幅值在1°或15′空间频率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P100波峰时在1 °空间频率5眼中度延迟(> 15 ms),其余23眼未见明显延迟或者轻度延迟;15′空间频率时6眼中度延迟(>15 ms),其余22眼峰时未见明显延迟或者轻度延迟(< 15 ms).15患者23眼行FFA检查,其中6患者(40%)患者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T)大于15 s.7眼后期出现高荧光,其余后期呈低荧光.28眼均行视野检查,其中10眼正常,7眼视敏度降低或暗点(4眼集中在生理盲点附近),7眼呈现与生理盲点相连的缺损,4眼残存部分视野.对比分析PVEP和FFA,发现FFA后期高荧光的患眼P100波峰时呈中度以上延迟,后期低荧光患眼的峰时未见明显延迟或轻度延迟.对比分析PVEP和视野,发现14眼VF和PVEP均异常,7眼视野正常时PVEP异常,4眼PVEP正常时而VF异常.结论 NAION的PVEP的P100波峰时大多为正常或轻度延迟,当视乳头水肿、FFA后期视盘高荧光时P100波峰时明显延迟.FFA的ART延长不是NAION的敏感指标.PVEP对于视野正常的患眼有辅助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原发性视神经萎缩(PONA)患者二极管发光器(LED)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二阶反应波形特点。方法:选取正常人18例18只眼和11例原发于视神经挫伤、球后视神经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导致PO-NA 15眼,采用视觉电生理记录仪(RETI Scan3.15)分别作阴极射线管(CRT)及LED的mf-ERG二阶反应检查。CRT刺激器记录采用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推荐标准记录,LED刺激时间为10/10(16.7 ms)。观察CRT及LED的mf-ERG总和反应波形特点,两种刺激器记录波形分别比较正常组和PONA组mf-ERG二阶反应形态、振幅密度。结果:PONA组CRT刺激器的mf-ERG二阶反应波形N2波振幅比正常组增加,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ONA组LED刺激器N2波振幅比正常组减小,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ED刺激器mf-ERG二阶反应波形更丰富,其N2波可能包涵了更多视网膜内层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和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两种检测项目联合分析在评估眼钝挫伤视觉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44例单侧眼挫伤患者进行视网膜电图(ERG)、视觉诱发电位(VEP)、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并与自身健侧眼为对照眼比较.同时分析图形VEP(P-VEP)和mfERG在诊断眼钝挫伤上的一致性,以及与受伤天数和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侧眼比较视觉电生理各指标,结果显示损伤眼表现为P-VEP P100的峰时值显著延长和幅值显著降低(P<0.05),F-VEPP1的幅值显著降低(P<0.05)和mfERG的中心反应幅值显著降低(P<0.05).P-VEP和mfERG两种方法对44例患者的诊断阳性率差异不显著,但是两种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极低,说明两种检查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对眼球钝挫伤进行诊断.受伤天数与P-VEP潜伏期和幅值、mfERG中心反应没有明显相关性.视力与P100峰时值具有相关性.结论 眼外伤导致视神经受损的同时也可能伴有黄斑功能的下降,并且VEP和mfERG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眼外伤早期诊断,提高阳性率及后续的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对视网膜脱离(RD)术前、术后的黄斑区客观评价意义。方法:应用Retiscan图像系统对12例RD患者的12只患眼及未网脱眼术前和术后黄斑区进行MERG检测。结果:视网膜脱离术前黄斑区域第1环MERG值与对侧眼对应区域比较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对侧眼相应值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黄斑区域第1环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侧眼对应区域比较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明显降低(P<0.01)。结论:多焦ERG能客观定量评价RD术前、术后黄斑区的视功能;视网膜解剖复位后黄斑区视功能不能完全恢复;P1波和N1波潜伏期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全视野均匀光刺激记录的暗视视网膜电图是评价视网膜功能敏感性的可靠手段。本文用全视野均匀光刺激对随机选择47个正常人65只眼作全视野暗视视网膜电圈检查,建立了全视野暗视视网膜电图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反应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别对早期POAG组49眼,可疑POAG组23眼,正常对照组41眼进行mfERG检查,早期和可疑POAG组同时行视野检查,记录并分析mfERG的六环和颞上、颞下、鼻上、鼻下4个象限的平均P1振幅和潜时。结果早期和可疑POAG组六环和4个象限的平均P1振幅较正常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中心黄斑区的下降幅度尤其明显。但不同组别间P1波潜时的延长则无统计学意义。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和P1全视野平均振幅呈正相关(P=0.003),和P1波潜时之间无显著性相关。结论mERG一阶反应对检测早期POAG的视网膜异常反应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局部反应的提取技术。方法:由241个六边形构成图形刺激矩阵,每个六边形在相同的m序列(长度为2^14-1)控制下作闪烁变化,但依次延迟2^6位。各个六边形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的不同部位,用DTL微电极记录整个视网膜的混合反应信号。利用m序列的伪随机特征,采用互相关技术,使用快速沃尔什变换,分离提取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各个局部反应。结果:对记录信号与刺激序列作互相关处理,可以获得局部反应,这些局部反应是视网膜对应部位视功能的客观反映。结论:根据提取到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局部反应,可以对视网膜的早期病变,视路功能的异常情况作出客观、精确、定量、快捷的诊断,多焦技术是临床视觉电生理的一项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多焦视网膜电图各参数的特征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患者30例(30只眼),对侧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OCT用来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fERG分析其一阶反应的P1、N1波各成分特征。结果:OCT显示患眼各个分区的视网膜厚度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ERG显示患眼1环、颞上象限、上半侧区域P1波振幅密度,颞上象限、上半侧区域N1波潜伏期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CSF视网膜厚度与2环的P1波振幅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91,P=-0.02);直径5mm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平均厚度与3环P1波振幅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36,P=0.03)。结论:OCT与mfERG相结合能更全面反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眼功能、厚度及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多焦视觉电生理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多焦视诱发电位是视觉电生理学一项重要新进展,它应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在较短时间内同时测量几十度视野范围内几十到几百个区域的局部视网膜电图或局部视诱发电位,并计算各局部反应的一阶和二阶反应,根据各反应参数分别了解视网膜内外层、视路对应于视野各部位的功能,是近年应用于眼科临床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本研究率先在国内将多焦视觉电生理技术应用于眼科临床,取得下列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ERG)对视网膜脱离(retina detachment,RD)术前、术后的视功能客观评价意义。方法:应用Retiscan图像系统对101例RD患者的101只患眼及未网脱眼术前和术后的视功能进行MERG检测。测试野水平视角为±30°,垂直视角为±30°,采用ERG-jet电极,在8min(分8段)记录64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结果:视网膜脱离区域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对侧眼相应值均明显降低(P<0.001),P1波和N1波潜伏期较对侧眼相应区域的潜伏期明显延迟(P<0.001):视网膜脱离区域术后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术前同一区域均有明显提高(P<0.001),P1波和N1波潜伏期较术前同一区域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01);视网膜脱离区域术后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对侧眼对应区域均有明显降低(P<0.001),P1波和N1波潜伏期较对侧眼相应区域的潜伏期明显延迟(P<0.001)。结论:多焦ERG能客观定量评价RD 术前、术后的视功能;视网膜脱离手术虽然能达到解剖复位,却不能完全达到功能复位。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的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复杂的病理变化破坏了视网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多焦视网膜电图作为一项新的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拥有高频刺激和三维成像等诸多优点,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多焦视网膜电图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张晓湄 《华夏医学》2006,19(4):721-721
目的:评价电生理检查在原发性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青光眼早期诊断提供客观敏感的指标。方法:选择40例(70眼)可疑性青光眼患者分别进行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视网膜振荡电位(O ps)、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可疑组中12眼(17.1%)PERG异常、13眼(18.5%)PVEP异常、8眼(11.4%)O ps异常,两项异常者7眼(10.0%),共计异常率57%。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视觉电生理检查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行闪光视网膜电流图 (FERG)和闪光视诱发电位 (FVEP)检查对术后视力预测的可靠性。方法 :记录 6 2只眼白内障患者的 FERG和 FVEP,术后 1个月检查最佳视力及眼底情况。结果 :视觉电生理检查的符合率达 91.3%。结论 :白内障术前检查 FERG及 FVEP可以预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视觉电生理检查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视觉电生理是眼科临床视功能测试的一种手段,是利用视器的生理电活动了解视觉功能,包括视网膜电图(ERG)、眼电图(EOG)、视觉诱发电位(VEP)。它不同于心理物理的测定方法,具有客观性、无创伤性等特点,可以在屈光问质混浊时了解眼底有无严重病变,在不能进行主觉检查的情况下客观地评价视觉功能。对婴幼儿、老年人、智力低下、不合作者或伪盲者,更可作为有效的视功能检测。此项检查广泛用于各种眼底疾病,如视网膜疾病、黄斑病变、视神经疾患,青光眼和白内障等疾病的检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