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品滋味长     
正茶,需要在宁静的时光里慢慢去品。我喜欢慢品一杯茶。在慢品一杯茶的时候,心中便会有一片温柔的空间。茶香袅袅,阳光明媚,草木欣欣向荣,露珠晶莹剔透。茶香袅袅,月光皎洁如水,远方寄来的鱼雁尺素悄然弥散出动人的温暖。婉如清扬的那个人,在袅袅的茶香里,也在心间浮现,甜甜地笑。清夜静无尘,月色明如银。慢品清茶时,勿须斟满十分。那一  相似文献   

2.
绍基 《健康天地》2010,(5):76-76
<正>曾经爱过咖啡,也曾迷恋过可乐雪碧,更曾追逐过烈酒。咖啡太苦,可乐、雪碧太甜,酒太刚太火,于是爱上了清茶。"一杯清茶一缕烟,吟风朗月,显名士风流;一份心境一枚胆,破内解颐,逞书生才情。"这是我梦想中的生活方式。有茶相伴自风流,就着一杯飘着淡淡悠香的清茶,握一卷或新或旧的书本,身心自由,俗言道"真名士自风流",我不敢以真名士自居,但因为有茶相伴,心胸坦荡荡,处事能泰然。  相似文献   

3.
掬雅 《健康天地》2011,(2):70-70
<正>从来都以为,茶是一种最经典的植物,生于青山,长于幽谷,结庐林间,从唐人陆羽的《茶经》走出,饮尽山灵水秀,自然也就意蕴人间风情了。每每捧盏独品,总不由地心骛八极,苏轼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茶清雅的氤氲里,有了许多丰富的意味在缭绕。  相似文献   

4.
正茶,需要在宁静的时光里慢品。我喜欢慢品一杯茶。在慢品一杯茶的时候,心中便会拥有一片温柔的空间。茶香袅袅,阳光明媚,草木欣欣向荣,露珠晶莹剔透。茶香袅袅,月光皎洁如水,远方寄来的鱼雁尺素悄然弥散出动人的温暖。婉如清扬的那个人,在袅袅的茶香里,也在心间浮现,甜甜地笑。清夜静无尘,月色明如银。慢品清茶时,勿须斟满十分。那一刻,才明白,世间名利皆如浮云,苦苦追寻虚劳神,时光匆匆  相似文献   

5.
慢品一杯茶     
正一杯清茶,在宁静的时光里慢品。于是,心中便会有了一片温柔的空间,让阳光明媚,让草木欣欣向荣,让露珠晶莹剔透,让月光皎洁如水,让远方寄来的鱼雁尺素悄然弥散出动人的温暖,让婉如清扬的那个人也住在心间,甜甜地笑。清夜静无尘,月色明如银。慢品清茶时,勿须斟满十分。那一刻,才明白,世间名利皆如浮云,苦苦寻虚劳神,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名利不如做人真。且心意陶陶,乐尽天真。滚滚红尘,莫做追名逐利人,闲暇时,对着一张琴,一杯清茶,一溪白云。  相似文献   

6.
向斯 《健康天地》2011,(10):76-77
<正>饮茶可静心、悦目、抒情,亦是最佳的养生方式之一。乾隆皇帝爱饮茶,并独创了"一清茶宴"。重华官是乾隆皇帝即位前的潜邸,他称之为兴祥之所。乾隆皇帝创设重华宫殿家宴、茶宴,茶宴始于何时?为何称三清茶?三清茶宴是否有茶?这些均鲜为人知,但要了解乾隆皇帝  相似文献   

7.
广敏 《健康天地》2011,(7):65-65
<正>"开门五件事,油盐酱醋茶",茶可能是人生羁旅中唯一能够陪伴终身的挚友。我虽不是好茶之人,但同样喜欢沐浴着残阳,端一杯清茶,在悠扬悦耳的丝竹声中,一边品香茗,一边读好书。人生之乐,莫过于此。倘若做人也能像质朴坦诚的茶一般,超脱水的平淡,离却酒的浓烈,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内敛光华,散尽余香,自在而不惹人生妒,平凡而令人回味无穷,那该有多好啊。有的人说茶也是一种人生,人不同,品出的茶韵  相似文献   

8.
雪莲 《健康天地》2010,(8):79-79
<正>品茶于我除了是每日的生活习惯,更多的是在闲暇之时的一种修行。手把一盏香茗,拥着颗淡定从容的心,静静地让疲惫在茶中慢慢释放。在茶中品着生活,品着生活中的繁华和落寞,品着尘世中的俗事和所谓的  相似文献   

9.
<正>喝六堡茶一定要喝老六堡。那么,多老才算老六堡呢?对老六堡执迷不悔的"仙级迷"会耸耸肩淡淡然地跟你说:总得要七十年代之前做的才能喝吧。"仙级迷"心中的"老",概括的不止是六堡茶在制成后的存放期有多久。怎样存放固然重要,但制作年代所蕴含的却是一种绝无仅有的时代气息。当时人们用什么态度生活,就会用什么态度做茶、喝茶,那种永远不能重来的气质,长年累月隐藏在茶中暗暗萌香。"仙级迷"只抱着  相似文献   

10.
<正>"茶香一缕挽平实",这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句子,这句子让我从心底里涌出如茶般的某些味道来。我们的生活中少不了清茶,自然也少不了朋友。佛家讲究一个"缘"字,聚是缘,散也是缘。一撮茶叶,从茶树上被采撷被制成茶叶,最终成为你手中的一杯清茶,是一种缘分。茫茫人海中一个人能和你相识相知最终成为朋友也是一种缘分。朋友相交淡如水,不也如茶的淡  相似文献   

11.
<正>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一味,是许多人一生向往的境界。茶自古就和禅联系在一起。大诗人苏东坡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说的就是茶中有禅,禅茶一味。茶对禅宗而言,既是养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茶如果只像开水一样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样仅是提神,那么断不能由单纯的物质成为  相似文献   

12.
宗菏 《健康天地》2011,(6):33-33
<正>茶虽然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它却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请客吃饭要喝茶,聚会谈天要喝茶,甚至谈情说爱,也要执子之手,在一杯温暖飘香的茶水里品味浪漫和幸福。然而要识得茶懂得茶,却需要一番境界和功夫,就像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阅尽红尘俗世的悲欢离合,我们才会识得女人,懂得女人。茶可以喝,可以饮,但只有能够品的茶才算得上好茶,就像女人可交可往,但能够品的女人才算得上好女人。  相似文献   

13.
清心茶     
<正>水用来解渴,而茶则用来清心,清心泡的茶,茶才会清心。水是喝的,而茶却需要品。品茶,这一个"品"字,就可见茶不是一口吞下去的,要一饮三口入。啜一小口,漫过齿间,洇润舌下,哪怕流向咽喉的只有一缕,那味道也会沁入齿颊:似苦若甘,口舌生津。喝茶心需静,而且要慢下来,心急很难悟到茶的哲思;品茶心需清,而且要淡下来,心杂很难品出茶的味道。安坐一隅,暖一壶茶,让筝曲萦绕出《春江花月夜》的氛围,  相似文献   

14.
<正>那年仲秋,我们一伙天南地北的茶人,应了杭州朋友盛邀,专程去西湖边上的灵隐寺鉴赏茶僧们敬奉禅茶。杭州是中国的"茶都",茶肆茶楼上千。有三处代表杭州茶文化的地方不能不去,一是西湖的"湖畔居",掌门人朱家骥是资格的中国茶人,著有《西湖龙井茶》一书;二是去灵隐寺品禅茶;三是去梅家坞镇,体验龙井茶生态之旅。而正当此时,有消息传来,一代武侠文学宗师金庸先  相似文献   

15.
张弋 《健康天地》2011,(4):72-72
<正>去年春上,老场长托人捎给我一包清明茶。月夜下,沏上一杯,那带有早春色泽与清香的茶水,缕缕氤氲,似是用柔软无骨的手邀月来品。月下独品,月光如水涤我身,茶水如月涤我心。恍惚间,直觉得两片肺叶已被翡翠般的茶水染成绿叶。渐渐,连思绪也绿了,绿成一片片关乎茶亦宛若茶的意蕴:好一个茶字,草人木次第而成。人在草木间,那是天人合一的意境,那是人与自然的互相包容和亲近。拥有一杯茶,似乎便拥有一份忙里偷闲的洒脱,一份知白守黑的淡定,似乎就能屏蔽  相似文献   

16.
李楠 《健康天地》2011,(12):33-33
<正>古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是深入所有阶层的饮品,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好茶。有文献记载,我国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司马相如与杨雄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写《凡将篇》、杨雄写《方言》,一篇从药用,一篇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民间更有"神农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相似文献   

17.
品茶悟廉     
<正>《茶经》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可以说是饮茶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如果我们再联想到《易·否象传》中"君子以俭德避难"的说法,也就不难理解"君子之交淡若水"的真正寓意。看来最宜饮茶者,君子也。为何古人把茶提到如此高度?茶之性,俭也。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待客以礼,清茶一杯,俭而不奢,乃茶事之基本内涵。茶之味,甘也。叶苦味甘、啜苦咽甘、苦尽甘来,  相似文献   

18.
《健康天地》2009,(1):92-93
<正>《春江花月夜》既是唐朝盛世时诞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又是一首广为传扬的名曲。"临一江春水,赏一曲《春江花月夜》,品一杯清茶,清风徐来,疲惫顿消,乐不思归,天上人间。"这文人雅客们钟爱的休闲方式,在黔北茶乡湄潭、凤冈一带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9.
<正>茶,有着一种平心静气、清旷自若的淡泊,永远保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茶香袅袅,茶韵悠悠,闲暇之余,总喜欢独坐一隅,静静体味茶的韵味。一盏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撮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顿时上下翻腾,浮起的一片片沉下,沉下的又努力浮起;一片片的茶叶在开水的作用下,变成一簇簇嫩芽,甚是好看。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  相似文献   

20.
<正>闽南人把茶叶称为‘茶心’,可见茶在闽南人中占据着非同小可的地位。居家过日子的‘柴油盐米酱醋茶’,文人雅仕则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唯茶是缘,更是不在话下了。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而茶则是水中至情之味。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也";茶则是:"品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所以呢茶可以修身养性一点也不假。所谓茶心,茶可清心也!一曲悠扬琴音,一屡芬芳茶香。在这浮华的世界里,一切皆是过往浮云。品茶犹如品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