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发作间期MRI与脑电图(EEG)在致痫灶定位中的相关性以及MRI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对40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行传统MRI及视频EEG检查,并对其中25例颞叶癫痫患者行弥散加权像扫描.手术方式包括标准颞前叶切除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及致痫灶切除术等,对切除的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33例患者传统MRI检查结果显示的异常包括:海马硬化(16例)、脑发育不良(5例)、颞极蛛网膜囊肿(3例)、颅内肿瘤(3例)、脑软化灶(2例)、脉络膜裂囊肿(2例)、脑软化合并颞极蛛网膜囊肿(1例)和小脑萎缩(1例).发作间期颞叶癫痫患者发作侧海马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102.1±4.7)×10-5 cm2/s]较对侧[(84.6±5.9)×10-5 cm2/s]明显升高(t=12.7,P<0.01).所有癫痫患者发作间期EEG均呈异常改变.24例患者传统MRI检查所示病变区与发作间期EEG定位的致痫灶部位一致,4例患者传统MRI检查显示正常而其发作侧海马ADC值却较对侧增高.结论 传统MRI与ADC同时用于评价致痫灶优于任一单独应用者,如结合EEG将更有助于对癫痫的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步EEG-功能性MRI(fMRI)对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 对17例症状性颞叶癫痫患者进行同步EEG-fMRI检查.对EEG出现痫样放电时的fMRI数据进行分析,将痫样放电导致的脑组织血氧水平依赖信号改变区域叠加在MRI图像上,确定癫痫灶的位置;并与手术中脑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确定的致痫灶位置进行比较.结果 10例患者同步EEG-fMRI与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确定的致痫灶的位置和范围完全相同;另外7例患者同步EEG-fMRI确定的致痫灶中心位置与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相同,但范围比后者显示的扩大.癫痫灶切除术后14例发作控制,3例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结论 同步EEG-fMRI对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准确,无创伤性;对手术定位具有可靠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痫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及磁共振扫描对颢叶癫痫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146例颞叶癫痫病例,术前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及磁共振扫描(MRI),发作时V/EEG所示的痫样放电部位与MRI检查所发现的病变同侧时,将此侧颞叶作为癫痫灶颞叶;MRI未见异常,则根据三次以上发作时V/EEG定侧.所有患者经术中皮层脑电图和深部脑电监测后,行前颞叶切除术.结果 术中皮层脑电图及深部脑电监测均发现有痫样放电,与术前V/EEG监测吻合.术后102例(70%)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显著改善35例(24%),良好6例(4%),无改善3例(2%).结论 V/EEG结合MRI对颞叶癫痫术前能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对1例药物难治性癫电患者应用深部电极脑电图(EEG)长程监测发现的发作间期高频振荡分布及与其它辅助检查、临床症状的一致性,结合手术后疗效,分析高频振荡对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定位价值.方法:记录患者自然安静睡眠高频振荡脑电活动5 min,对比围发作期症状、影像学资料、常规神经电生理资料,分析深部电极记录的高频振荡与其它资料的一致性,根据高频振荡进行手术后的临床效果评价,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9岁男性患者临床发作表现提示可能为右额病灶,PET-CT示右额中回低代谢,MRI表现为双海马萎缩,头皮EEG显示右额尖慢波,颅内电极高频振荡位于双颞叶内侧和右额,自然睡眠期左侧颞叶内侧最频发且波幅高(自动检测),深部电极EEG提示右额为起源灶(术后8h内癫(痫)持续状态,与惯常发作有异),主要参考发作间期高频振荡分布,进行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左侧颞叶内侧后,患者术后4个月仅留先兆,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在患者安静睡眠期记录颅内电极发作间期高频振荡5 min,可以显示患者的潜在致(痫)灶,帮助临床定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癫痫外科中边缘系统癫痫(LE)术前定位的复杂性以及临床中的相应对策.方法 选择致痫病灶位于边缘系统的局灶性癫痫患者3例,所有患者皆在我研究所实施了局灶性切除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效果良好.对这3例患者术前各项评估结果,包括发作症状、头皮脑电图(EEG)及MRI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患者致痫灶位于右侧海马及海马旁回,但头皮EEG发作期与发作间期异常放电皆出现在对侧.另一例患者致痫灶位于右侧海马旁回后部,靠近穹隆.头皮EEG与发作症状显示患者为双侧独立起源的颞叶癫痫.最后1例致痫灶部位与第2例相似,但症状及头皮发作期EEG显示为额叶起源.结论 LE不论从症状、神经电生理还是在手术决策方面都非常复杂.颞叶内侧型癫痫头皮EEG可出现定位错误;临床表现为双侧颞叶癫痫的致痫灶可能来自位于颞叶后部中线附近的单一致痫灶;LE中致痫灶位于相似部位的患者,可以因致痫灶病理性质不同而表现出非常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致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颞叶内侧型癫痫海马杏仁复合体区发作间期痫性放电的特征与范围,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35例经多导长程视频脑电加偶极子定位检查提示为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经机器人辅助定位在海马杏仁复合体区植入深部电极,监测并分析其放电特征与范围,根据监测结果实施射频毁损术。结果 235例患者均检测到发作间期的痫性放电,共6种形式;痫性放电中心部位波动于靶点下20 mm至靶点上10mm。平均位于靶下6.3507±5.0325 mm。放电范围在垂直于颞叶长轴方向为5~35 mm,平均14.2639±5.1011mm。颅底与放电中心的距离波动于2~25 mm,平均为9.0097±2.9232 mm。结论颞叶内侧型癫痫的痫性放电部位与传统定位的靶点有一定差异,且放电范围各不相同,应以深部电极监测结果实施毁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颞叶占位性病变伴癫痫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多种致痫灶定位技术的联合应用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颞叶占位性病变伴癫痫患者术前脑电图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囊性占位7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胶质瘤16例,其他病变2例;应用MRI、视频脑电图、脑磁图行致痫灶定位,术中应用皮质脑电图再次精确致痫灶范围后行前颞叶联合海马切除术,术后随访评估疗效。结果长程VEEG监测中,20例患者均有惯常发作和发作间期痫样放电,14例(14/20)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位于单侧颞叶及海马区,其中合并同侧额区放电5例。6例(6/20)患者发作间期放电位于双侧颞叶,其中合并单侧额区放电2例。8例(8/20)起源于左侧颞叶及海马区,12例(12/20)起源于右侧。MEG检查20例患者发作间歇期皆有痫样放电,检出率为100%,17例(17/20)患者单侧颞叶放电,其中合并同侧额区放电8例;3例(3/20)患者双颞放电。术后随访12~24个月:16例患者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手术有效率100%,效果良好率95%。结论颞叶占位性病变伴癫痫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好,多种致痫灶定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提高手术疗效并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膜下电极脑电图(ECo G)监测对磁共振阴性癫痫患者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头皮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6例难治性额叶癫痫患者,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视频EEG监测,观察颅内电极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头皮EEG、临床发作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 6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2~5 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5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5例显示一侧局灶性放电起源,1例患者显示双侧放电起源。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EngelⅠ级4例(57.1%),EngelⅡ级1例(14.3%),随访不满1年的按谭氏术后效果分级,达到了满意。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颞叶内侧癫痫患者智力损害与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扩散区域的关系。方法纳入颞叶内侧癫痫患者145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智力损害与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区域关系。结果 (1)颞叶内侧癫痫患者病程越长、发作频率越高,总体智商、言语智商及操作智商损害越明显;起病年龄越小,总体智商越下降明显。(2)左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痫样电波及左侧中央区、顶区与智商呈负相关;右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痫样电波放电波及右额区与操作智商呈负相关,而波及右枕区则呈正相关。结论 (1)颞叶内侧癫痫患者智力损害与病程及发作频率相关;(2)左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发作间期异常放电波及同侧中央、顶区时更容易造成智力损害,而右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痫样电波放电波及右额区时,操作智商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杏仁核海马毁损术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的有效性,同时评价深部电极记录的发作间歇期痫性放电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 方法 选择南方医院神经外科门诊自1998年7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21例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行立体定向杏仁核海马毁损术.术中在毁损靶点前后行深部电极记录,统计发作间歇期痫性放电发生频率. 结果 术后随访21例,其中Engel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3例,Ⅴ级5例.有效者(Ⅰ+Ⅱ+Ⅲ级)13例,无效者(Ⅳ+Ⅴ级)8例,有效率为62%.深部电极记录的发作间歇期痫性放电手术前后的发生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杏仁核海马手术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安全有效.深部电极记录的发作间歇期痫性放电定侧价值较高,而定位价值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V-EEG)对癫癎致癎灶的定位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及头皮V-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癎灶部位的10例难治性颞叶癫癎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及开颅术,植入硬膜下皮质条状电极或(和)深部电极进行长程V-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V-EEG、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检查结果以及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EEG对癫癎灶进行综合定位,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随访,评估疗效及颅内V-EEG的准确性.结果 1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3~14 d,捕捉到临床自然发作5~44次,记录到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0例患者颅内电极V-EEG定位结果与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定位结果完全一致,据此定位结果切除致癎灶;术后随访1年,按Engel疗效分级,痊愈7例,显著改善2例,良好1例.结论 颅内电极V-EEG监测可为癫癎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14.
颅内电极监测对顽固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颅内电极监测对癫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经临床、影像学及头皮脑电图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在患者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脑电图变化,并与头皮脑电图、MRI进行比较,分析癫痫灶部位,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跟踪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癫痫病人颅内电极埋藏时间1~5天,每个患者至少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每一病例均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5例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定侧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病灶,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按Engel术后效果分级:手术效果满意(癫痫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埋藏而致的并发症。结论:对于致痫灶不能定位的难治性癫痫,应用颅内电极记录方法,尤其是发作期起始时脑电图变化,可以确定致痫灶位置,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蝶骨电极对颞叶癫痫致痫灶手术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蝶骨电极脑电图对颞叶癫痫致痫灶手术的定位价值。方法 对52例颞叶癫痫病人在手术前用常规电极和蝶骨电极描记脑电图,确定癫痫病灶。在手术中描记皮层电图(EC0G)及深部脑电图(DEEG)。结果 用蝶骨电极描记者无前痫样放电(100%),其中90%局限于颞叶;而常规头皮电极发现有痫样放电46例(88%),局限于颞叶者只占46%。术中EC0G和DEEG证明所有病人的颞叶表面、海马或杏仁核均有痫样  相似文献   

16.
颞叶癫痫21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21例颞叶癫痫患者,术前均行EEG、MRI检查,其中6例行PET检查,经定侧定位后,行手术治疗。其中13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5例行病灶切除 致痫灶切除,3例 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中应用皮层电极或深部电极进行监测;神经导航下海马钙化切除1例。结果 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均取得满意近期效果。结论 海马硬化是颞叶癫痫发生的主要原因;手术是治疗颞叶癫痫的重要手段,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蝶骨电极检查对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52例蝶骨电极对颞叶癫痫致痫灶的手术定位,发现蝶骨电极均能查出痫样放电,局限于颞叶者为90.38%(P<0.01)。手术中皮层电图(ECoG)及深部电极(DCoG)描记,证实全部病例颞叶表面或海马、杏仁核均有痫样放电,表明蝶骨电极检查的可靠性,不仅可提高颞叶癫痫脑电图的阳性率且有助于手术定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极准确定位颞叶癫痫致痫灶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疑似颞叶癫痫病人,均实施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均以颞叶内侧为靶点,对重点怀疑致痫灶侧,分别经额叶、颞叶外侧及顶枕叶最多植入3枚电极,对侧依情况植入1~2枚,疑似双颞叶癫痫者最多植入6枚。结果 27例病人明确了致痫灶的具体部位并实施相应手术治疗,其中颞叶内侧型癫痫19例,颞叶外侧型癫痫5例,颞叶外器质性病变导致癫痫发作3例。CT/MRI显示器质性病变9例,其中1例为非致痫性病变。术后癫痫发作总消失率为62.96%(17/27),其中立体定向海马杏仁复合体毁损术5例,海马横切术3例,前颞叶切除术5例,单纯器质性病变切除术4例。结论 准确应用脑深部电极,可达到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准确定位效果并减少手术创伤,保护脑组织功能,对于颞叶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癫痫发作也有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非侵袭性检查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0例难治性癫痫病人行EEG、MRI、PET检查,根据3项检查结果选择外科治疗方法(开颅手术,X-刀治疗,立体定向手术)。开颅手术,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结果 致痫灶位于颞叶22例,颞叶外6例,额颞区2例。方法 开颅手术16例,X-刀治疗10例,立体定向手术4例。术后除2例发作无明显改善外,28例病人发作均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 大部分难治性癫痫病人,尤其是颞叶癫痫,开颅致痫灶切除、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可以根据EEG、MRI、PET检查来定位,避免术前侵袭性EEG(如植入深部电极等)检查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学龄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儿影像学、电生理特点及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自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27例学龄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儿资料,术前评估结合临床发作表现,MR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影像资料,以及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视频脑电图(VEEG)资料;术中应用皮层脑电图(ECoG)与深部电极监测定位异常放电区域,指导手术切除致痫灶范围。术后采用Engel分级评估疗效。结果27例患儿均有典型颞叶癫痫临床表现,MRI发现一侧颞叶及海马异常信号影,发作间期及发作期VEEG提示异常放电起始于一侧额颞部。术中ECoG及深部电极监测均发现颞叶明显持续或阵发性尖波、棘波、棘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放电。27例患儿均采用标准前颞叶+病灶切除+周边异常放电颞叶皮质扩大切除术,其中2例患儿切除部分岛叶长回及额盖皮质热灼处理。随访6个月,EngelⅠ级患儿22例,EngelⅡ级患儿3例,EngelⅢ级患儿2例。结论早期手术、术中ECoG与深部电极联合监测下适度扩大切除范围是改善学龄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儿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