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经桡动脉入路作为PCI的主要血管入路, 由于其便捷性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而被广泛采用。然而, 经桡动脉入路PCI仍存在血管损伤、出血等并发症。因此, 针对经桡动脉入路PCI并发症的管理非常重要。本文对经桡动脉入路PCI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护理要点进行阐述, 期望增加临床医护对桡动脉入路并发症的认识, 为PCI患者争取更大获益。
相似文献2.
目的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行PCI的患者195例,分为桡动脉组(98例)和股动脉组(97例),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患者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状动脉造影指征并A llen’s试验阳性患者255例,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治疗指征者行介入治疗。结果造影成功243例,成功率95.3%;失败12例,其中5例为穿刺不成功(桡动脉痉挛5例,桡动脉斑块狭窄2例)。造影成功者中对144例患者行介入治疗,142例成功置入支架278枚,成功率98.6%,失败2例均因痉挛指引导管无法到位。造影及介入治疗不成功者改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9例血管神经性水肿,7例出现术侧桡动脉波动减弱(无桡动脉闭塞夹层等)。皮下瘀斑2例,小血肿5例,迷走反射发生4例。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89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9例患者均经桡动脉入路进行穿刺置管,成功176例(93.12%).13例因桡动脉严重痉挛经注射硝酸甘油、利多卡因、维拉帕米仍无法送管而改为股动脉入路完成介入治疗.桡动脉狭窄3例,术后除10例发生局部手臂肿胀、6例因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出现水泡外,无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动静脉瘘、上肢缺血、手神经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nsradial approach for coronary interven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89 patients accepted 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ransradial catheteriz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189 patients, while 176 cases had satisfying result, the success rate was 93. 12%. Thirteen patients had severe spasticity in radial artery, which could not be released from injection of nitroglycerin, lidocaine, verapamil, alternatively they accepted transfemoral artery coronary intervention. After the operation 3 cases had radial artery stricture, 10 cases had local ann swelling,6 cases had blisters from the device oppression. No acute coronary occlusion, arteriovenous fistula, upper limb ischemia, hand nerve damage, bleeding or other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cases enrolled. Conclusion The transradial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 showed high success rate, few complication, indicating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mise. 相似文献
5.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RI)中诱导发生桡动脉痉挛(RAS)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钟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80例行TR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RAS组和非RA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基本资料,术中及术后前臂疼痛、桡动脉脉经异常、进入途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桡动脉内径资料;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RAS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480例患者中有162例(33.75%)患者发生RAS,RAS更多发生在女性、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有吸烟史的人群中(P<0.05);RAS组患者的中、重度前臂疼痛及桡动脉内径异常发生比例显著高于非RAS组(P<0.05);同时,RAS组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比值及桡动脉直径与身高比值显著低于非RAS组(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是RAS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吸烟史、高血脂、桡动脉异常及中、重度前臂疼痛是R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RAS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常见并发病症,其中吸烟史、高血脂、桡动脉异常及中、重度前臂疼痛是R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减少穿刺部位并发症,提高病人的耐受性,有利于病人早期活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理想途径,近年来许多护理同仁对采用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护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康复,现将近年来相关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总结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应用专用止血带止血的护理。做好压迫止血前的准备及压迫止血时的护理,停用止血带后加强观察与护理,可减少桡动脉穿刺局部出血,提高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11.
经股动脉行冠脉成形术是通常采用的经典方法,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血管穿刺部位易出血和产生血管并发症,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手术费用。经桡动脉径路施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治疗的患者不需卧床休息,损伤小,止血方便,恢复快,血管并发症少。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11月~12月开展了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治疗1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经股动脉行冠脉成形术是通常采用的经典方法,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血管穿刺部位易出血和产生血管并发症,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手术费用[1].经桡动脉径路施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治疗的患者不需卧床休息,损伤小,止血方便,恢复快,血管并发症少[2].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11月~12月开展了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治疗1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经远端桡动脉(dTRA)与常规桡动脉路径(cTRA)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血肿(ASH)的分析,探讨dTRA在急诊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因ACS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经筛查符合条件入选共289名患者,其中前10月入选135名患者经cTRA治疗,后10月入选154名患者经dTRA治疗。主要终点:改良的经桡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早期出院分级(mEASY)≥Ⅱ级以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次要终点:术后1 d桡动脉闭塞率(RAO)、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压迫器去除时间、疼痛评分和其他并发症。 结果dTRA组术后mEASYⅡ级以上ASH发生率明显低于cTRA组(3.2% vs 12.6%,P<0.05)。dTRA组术后1 d的RAO发生率、压迫器去除时间、疼痛评分均低于cTRA组[2.6% vs 9.6%;CAG(158.22±49.61)min vs(251.46±31.44)min;PCI (262.23±57.12)min vs (388.43±64.71)min;2.56±2.27 vs 4.78±3.83,均P<0.05],但穿刺时间更长,穿刺成功率略低[(3.93±5.25)min vs (1.58 ±1.45)min;87.0% vs 100%,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dTRA和PCI术式是ACS患者急诊冠脉介入诊疗后mEASY≥Ⅱ级ASH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81,95% CI:0.214~0.837,P=0.018;OR 1.621,95% CI:1.243~2.625,P=0.036)。 结论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急诊冠脉介入诊疗时,患者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但对术者穿刺水平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9月至2009年2月18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和(或)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经动脉途径不同分为两组,A组(n=105例)为经桡动脉途径,B组(n=84例)为经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两种穿刺方法的优缺点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操作过程中平均穿刺时间、手术耗时、X线照射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不适反应等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痉挛A组1例,B组0例;局部血肿A组2例,B组0例;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栓塞A组为0例,B组分别为4、1、1例,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及排尿困难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传统经股动脉途径相比,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1989年加拿大医生Campeau[1]成功行首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初步验证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TRI)检查与治疗的可行性.1993年,Kiemenij等[2]报道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确立了TRI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地位.现TRI技术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Bagger等[3]研究显示,经桡动脉穿刺是进行介入性和诊断性冠状动脉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替换途径.相对股动脉穿刺,TRI易于接受,具有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特点[4-5].TRI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止血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康复.现对经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对TRI术后患者止血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冠脉介入术后对伤口予以加压包扎止血。CAG患者于术后6 h解除包扎;PCI患者于术后10 h解除包扎,记录并分析伤口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冠脉介入术患者842例,术后伤口出血率4.16%。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为年龄(OR=1.04,95%CI=0.98~1.18,P=0.011)、性别(OR=1.93,95%CI=0.71~2.48,P=0.027)、高血压病控制不良(OR=3.54,95%CI=2.05~5.42,P=0.021)、择期PCI(OR=2.55,95%CI=1.37~3.25,P=0.006)、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OR=1.69,95%CI=0.75~3.52,P=0.025)、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OR=1.52,95%=CI1.19~1.83,P=0.004)、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OR=4.32,95%CI=2.82~6.45,P=0.005)。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控制不良、择期PCI、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等因素对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有影响,应个体化制定止血方案以减少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异搏定与硝酸甘油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患者预防桡动脉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入选482例申请冠脉介入患者(包括71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482例患者中完成PCI218例,单纯冠脉造影264例。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异搏定组、硝酸甘油组和混合组(5mg异搏定+0.2mg硝酸甘油),异搏定组161例,硝酸甘油组158例,混合组163例。结果:异搏定组未能完成冠脉介入改选对侧或者股动脉的9例,其中CAG后复杂病变需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4例;硝酸甘油组中未能完成同侧冠脉介入改选对侧或者股动脉的9例,CAG后复杂病变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3例;混合组10例发生了桡动脉痉挛,CAG后复杂病变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2例。3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心绞痛、心衰或者恶性心律失常等表现。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拟行冠脉介入患者,经桡动脉给予异搏定或者硝酸甘油针剂都能起到明显的预防桡动脉痉挛的作用,两者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本一致;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血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7F股鞘行PCI介入患者3个月后桡动脉闭塞率较5F、6F桡鞘闭塞发生率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装置(简称桡动脉止血器)不同减压放气的效果,为冠脉介入术后的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方法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的92例患者,术后使用桡动脉止血器进行止血,桡动脉止血器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减压方法为每隔2小时放气1次,共3次,每次放气1ml;对照组为每隔1小时放气1次,共6次,每次放气0.5ml,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穿刺点出血情况、皮下血肿、肢体肿胀、皮肤青淤、桡动脉闭塞。 结果 两种减压方法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 结论 桡动脉止血器减压放气方法以每2小时放气1次,每次1ml为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