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钟敏华 《现代医院》2013,13(6):10-11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AP)患者的D-二聚体的含量差别,从而探讨D-二聚体在不同分型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腹型、肾型及单纯型(AP)患者各18、15及20例,比较以上三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PLT)计数及凝血时间(w)的差别。结果三组患者血小板及凝血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腹型AP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高于单纯型,而单纯型患者明显高于肾型,三者当中任意两者差异均具有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性(P〈0.05),而与门无相关性(P〉0.05)。结论以单纯型AP患者为参照,腹型AP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而肾型明显降低,该现象在腹型及肾型过敏性紫癜的鉴别诊断起到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卫 《现代保健》2009,(35):46-47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在婴幼儿脓毒症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樟树市人民医院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48例脓毒症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小剂量肝素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并比较住院天数、治疗10d后病死率的差异。结果48例脓毒症患儿治疗前40例D-二聚体升高,36例抗凝血酶Ⅲ下降,小剂量肝索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天及第5天相比,D-二聚体明显下降(P〈0.01),抗凝血酶Ⅲ明显升高(P〈0.01),与常规治疗组同时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豫组患者PT、APTT、FIB、PLT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后的病死率小剂量肝素治疗组33.3%,常规治疗组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肝素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住院天数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升高、抗凝血酶Ⅲ降低可反映婴幼儿脓毒症的早期凝血状态。小剂量肝素可改善婴幼儿脓毒症的凝血状态,降低病死率,且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超微剂量肝素并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治疗血清D-二聚体阳性的重症肺炎患儿的疗效。方法6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肝素组应用超微剂量肝素,肝素剂量24u/(kg·d),分4次皮下注射,直至血清D-二聚体转阴停药;肝素低右组应用超微剂量肝素(剂量和用法同前),同时加用低右,用量为每次5ml/kg,每天1-2次至血清D-二聚体转阴停药。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的第2天,血清D-二聚体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4天肝素低右组患儿血清D-二聚体转阴率明显高于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低右组的病死率较肝素组低,两组分别为5.88%、17.65%。结论超微剂量肝素加小剂量低右能更快地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逆转重症肺炎患儿的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住院分娩期间发生DIC者47例作为DIC组,其余153例为高危组。另选健康临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动态监测D-二聚体含量、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采用对照研究分析各指标演变特点。结果D-二聚体含量:DIC组〉高危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IC组FIB、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趋势,APTT先缩短后延长,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产科DIC的诊断指标,敏感性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联合测定能提高早期产科DIC诊断的准确性。对高危患者的D-二聚体进行动态监测能及早发现产科DI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晚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06例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进行测定,并和正常足月新生儿30例比较。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和正常足月儿的PT分别为(17.2±2.1)s和(12.8±1.7)s,APTT分别为(52.3±5.4)s和(40.7±4.6)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晚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较正常足月儿的PT、APTT延长,而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通过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的50例AP患者分为重症SAP(21例)和轻症MAP(29例)两组,另选择30例健康为对照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了解D-二聚体含量与各项实验室指标与AP的相关性。结果:轻症MAP和重症SAP组血浆D-二聚体,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01);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白细胞计数、血糖、血肌酐、PT、APT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红细胞压积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和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二聚体急性期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川崎病患儿(KD组)和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治疗前空腹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KD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1±0.13)mg/L,对照组为(0.14±0.07)mg/L,KD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6±0.16)mg/L,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为(0.45±0.12)mg/L,CAL组含量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D-二聚体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判断冠状动脉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对评估小儿肺炎炎症反应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绍兴市上虞区妇幼保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重症肺炎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入院第1天、第3天及第5天的血小板数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患儿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综合比较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患儿符合2项、3项及4项SIRS诊断标准的血小板数,ALI、AR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按入院时是否发生SIRS,将患儿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两组患儿入院时的血小板数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t=2.49,P<0.05)。按治疗结局将患儿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儿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血小板数,生存组的血小板数在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5天无显著性差异(F=2.8,P>0.05),死亡组则血小板数持续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F=16.3, 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ARDS的发生率分别为7.1%(4/56)与45.8%(11/24),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3.3,P<0.05)。病死率分别为26.7%(16/60)与10.0%(2/20),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8,P<0.05)。结论重症肺炎合并SIRS时,血小板的数量会明显升高,这与重症肺炎的病情恶化开始相关,表明血小板可能导致SIRS的启动,所以血小板数量持续下降可作为重症肺炎病情持续恶化的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崇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50例,根据患儿的预后分为两组:好转组32例和恶化组18例。分别在入院后第1、2、3、4、5d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分析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好转组和恶化组患儿入院第1d的血小板计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入院后第2、3d的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之后维持稳定状态;而恶化组患儿从入院后第2d起,血小板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小板的变化对判断重症肺炎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预警价值,可作为评估患儿预后的一个比较可靠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分析降低严重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紊乱发生率的途径。方法随机抽取在贵港市人民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有严重脓毒症患儿5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分别测得D-二聚水平。实验组给予小剂量肝素钙,每次给药11~21IU/kg,每5小时皮下注射1次,连续5天持续用药;对照组只给予少剂量抗毒素血清类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并加以分析。结果对照组的D-二聚水平(851.3±130.7)明显高于实验组的D-二聚水平(653.5±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18,P<0.05);对照组的死亡率(60.00%)明显高于实验组的死亡率(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02,P<0.05)。对照组凝血率、原发病恢复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452、5.0125,均P<0.05);对照组出现凝血障碍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3796,P<0.05)。结论对严重脓毒症患儿使用肝素钙降低了婴幼儿的死亡率,并明显改善了脓毒症患儿的凝血功能,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异位妊娠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异位妊娠合并DIC产妇6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病人依需求输注红细胞悬液和血浆,治疗组病人采用成分输血,在输注红细胞悬液和血浆的基础上加用冷沉淀以及冷冻血小板。比较两组产妇输血后血色素(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GB)有无差别。结果抢救成功后,治疗组产妇HGB、HCT和TT检验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PLT、PT、APTT和FGB等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分输血适用于异位妊娠大出血,尤其对改善大出血引起的DIC及相应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其中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50-99)×109/L孕妇50例,〈50×109/L孕妇16例)(实验组)和同期112例健康孕妇(对照组),分别进行TE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检测,并分析其与PLT值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反应时间(R值)、凝血时间(K值)、PT值及APTT值均升高,而α角、最大振幅(MA值)与凝血综合指数(CI值)均降低(P〈0.05);与PLT(50-99)×109/L亚组相比,PLT〈50×109/L亚组K值升高,MA值及CI值均降低(P〈0.05);K值、MA值及CI值均与PLT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3、0.51、0.40,P均〈0.05),其他检测指标与PLT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TEG可作为监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状态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癌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04例前列腺癌患者,8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及56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同时测定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水平。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浆Fib及D-dimer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前列腺增生患者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而FT、APIT、T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Fib、D-dimer水平和血清TPSA水平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有关;GS低分化癌组(Gleason 8~10分)的血浆Fib及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GS中高分化癌组(Gleason≤7分)(P〈0.05);GS低分化癌组(Gleason 8~10分)的血清TPSA水平明显高于GS高分化癌组(Gleason 2—4分)(P〈0.05)。前列腺癌患者血浆D-dimer水平与血清TPSA水平呈明显相关性(R=0.826,P〈0.01)。前列腺增生患者的5项凝血指标与正常健康体检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D-dimer水平可作为前列腺癌病情诊崩、瘸程进展、临床分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自2005年6月—200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5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的检测,同时选取18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PT、APTT、TT、PLT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Fbg、MPV、PD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T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对诊断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116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0-35岁,孕龄为26-34孕周。按照自愿原则,将其分为 A 组(n=26,采用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丹参治疗),B组(n=28,采用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治疗),C 组(n=30,采用硫酸镁+丹参治疗), D组(n=32,以硫酸镁为主的综合治疗)。4组孕妇的年龄、孕龄、体质量指数、孕次、产次、视网膜病变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河北省儿童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4组患者治疗后自觉症状改善率、水肿消退率、平均动脉压(MAP)、24 h 尿蛋白定量、产后出血量、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指标及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apoB]、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 D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87;P〈0.05),与B,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885,0.3849;P=0.50)。A 组患者的水肿消退率显著高于B,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300,4.3467;P〈0.05),与 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58,P〉0.05)。本研究结果亦显示,A组患者的 MAP及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较D组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7,4.962;P〈0.05),但 A 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和 B组、C组、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97,1.0769,1.5185;P〉0.05)。A 组患者的 PT、APTT、Fg、DD水平与B组、C 组、D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t=5.2556,3.3639,4.8820;P〈0.05。APTT:t=2.3112,2.8467,3.6866;P〈0.05。Fg:t=5.6714,3.7992,20.8247;P〈0.05。DD:t=4.2668,9.7201,7.0460;P〈0.05)。此外,A 组患者 TG、TC、apo-B水平下降,而 HDL 及 apo-A 水平增加,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814,2.8891,2.5326,1.7170,4.2828,t=2.2076;P〈0.05)。治疗后 A组、B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720,2.8769;P〈0.05)。C组和D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249,1.4603;P〉0.05)。治疗后 A组分别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416,1.9408,1.8047;P〉0.05)。同时, 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44,P〈0.05),但与 B组和 C 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2.1819;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较单一用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重症肺炎患儿97例,根据是否合并呼吸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将患儿分为重症肺炎Ⅰ组和重症肺炎Ⅱ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DD)]情况。结果 3组间PLT、MPV、DD和AT-Ⅲ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肺炎Ⅰ组PLT、MPV、DD分别为(454.00±157.00)×109/L、(9.66±1.24)fL、(0.47±0.37)mg/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00±63.00)×109/L、(8.90±0.37)fL、(0.27±0.06)mg/L];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79.91±20.34)%vs(107.03±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肺炎Ⅱ组AT-Ⅲ和PLT水平分别为(66.11±11.12)%、(279.00±185.00)×109/L低于重症肺炎Ⅰ组,MPV和DD水平分别为(10.37±1.51)fL、(0.70±0.46)mg/L,均高于重症肺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PLT、MPV、AT-Ⅲ和DD水平变化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0例PAT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血小板减少组(妊娠期检查发现2次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60例正常孕妇纳入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麻醉方式、产前凝血功能、产时出血量及所产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并观察血小板减少组患者治疗情况、产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孕妇年龄、分娩孕龄及初产妇与经产妇所占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时麻醉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40,42.57;P〈0.05)。血小板减少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并且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以全身麻醉为主。血小板正常组分娩方式以阴道分娩为主,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全部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②血小板减少组孕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时全身麻醉率均有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x2=3.11,P=0.04;x2=17.51,P=0.00)。③两组孕妇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时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1.61,0.42,0.93,1.58;P〉0.05)。④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60,1.206;P〉0.05)。⑤本组血小板减少组孕妇产前及产后未做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凝血功能指标在严重创伤复苏前后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间的5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组,按照其创伤严重度评分(AIS—ISS)进行分为B组(AIs~ISS〈25分)和A组(AIS-ISS≥25分)两个亚组,并选取同期的50名健康对象为对照组,观察各种复苏前后凝血功能中PT、APTT、D—D、FB、AT:A、PLG:A等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具体的作用及意义。结果:经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复苏前研究组和对照组PT、APTT、D—D、FB、AT:A、PLG:A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复苏后研究组和对照组PT、APTT、D—D、FB、AT:A、PLG:A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复苏前A组和B组患者的PT、APTT、D—D、FB、AT:A、PLG:A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复苏后A组和B组患者的PT、APTT、D—D、FB、AT:A、PLG:A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复苏后A组和B组患者的PT、APTT、DD、FB、AT:A、PLG:A均较复苏前患者的PT、APTT、、D—D、FB、AT:A、PLG1:A有明显的改善,且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临床中严重创伤患者复苏前出现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复苏之后逐渐的恢复正常.并且其异常情况与患者创伤程度有关,临床中通过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判断创伤情况,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重症感染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将入住重症监护室病房的患者分为无临床感染指征组和有临床感染指征组,采用凝固法和胶乳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与无临床感染指征组相比,有临床感染指征组患者中PT、APTT、TT、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FBG水平明显降低。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可作为早期危重患者感染性疾病及其严重性的重要指标,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早期诊断患者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重症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和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创伤指数≥17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10分、除外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及在急诊科死亡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5例(观察组),在救治的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及TNF-α、IL-6、PAF,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LT减少,APTT及PT明显延长,D-D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4.91±30.70)×109/L比(191.52±23.31)×109/L、(69.44±15.52)s比(22.47±9.41)s、(30.37±8.22)s比(9.57±4.53)s、(1 934.92±708.49) U/L比(105.78±44.53) U/L] (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NF-α、IL-6和PAF升高[(39.93±18.88) μg/L比(1.28±0.59)μg/L、(417.61±73.66) μg/L比(63.93±41.49) μg/L、(16 359.91±4 321.92) ng/L比(3 823.45±529.72)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LT与TNF-α、IL-6和PAF呈负相关(r=-0.929 2,-0.944 5,-0.932 4,P<0.01),APTT与TNF-α、IL-6和PAF呈正相关(r=0.910 2,0.932 7,0.9786,P< 0.01),PT与TNF-α、IL-6和PAF呈正相关(r=0.934 1,0.9554,0.9786,P<0.01),D-D与TNF-α、IL-6和PAF呈正相关(r=0.9421、0.9438、0.9418,P<0.01).结论 TNF-α、IL-6、PAF参与了重症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急诊救治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时应对TNF-α、IL-6、PAF进行早期干预,减轻应激反应、炎性反应,或许可能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防止或减轻凝血功能障碍,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