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sane》2014,(5)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家庭密切接触者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儿科就诊的MP免疫球蛋白M(MPIgM)检测阳性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220例,家庭中密切接触者220人,进行MP免疫球蛋白G(MPIgG)、MPIgM检测。结果 MPIgM检测阳性42例,阳性率为19.1%;MPIgG定量检测16的126例,阳性率为57.3%;MPIgM或MPIgG检测1项阳性的共140例,总阳性率为63.6%。MPIgM和MPIgG均阳性组患儿中,病程61~90d者的比例为43.10%,高于单MPIgG阳性组(28.57%)及单MPIgM阳性组的14.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452、3.148,均P0.05)。MPIgM和MPIgG均阳性组的复发频率为≥3次的比例高于MPIgM阳性组以及MPIgG阳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452、3.148,均P0.05)。结论小儿MP感染与家庭密切接触者MP隐性感染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双亲MP隐性感染的患儿其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病情复发频率较高,肺外合并症发生较高,因此应加强对该类患儿的防治,以减少MP患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嘉兴市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规律,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间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就诊的0~12岁吸道感染患儿2275例进行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抗体(MP—IgM抗体)检测,并分析〈1岁、l~6岁和~12岁年龄组及全年4个季度患儿MP—IgM抗体的阳性检出率。结果227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栓出MP—IgM抗体阳性295例,阳性率为12.97%,其中〈1岁、1~6岁和一12岁年龄组患儿MP—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8%(30/338)、13.67%(205/1500)和13.73%(60/437);1岁以内患儿MP—IgM抗体阳性率均低于其它两个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5.673和4.371,均P〈0.05),1~6岁和~12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1,P〉0.05)。4个季度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44%(65/450)、12.36%(83/671)、9.82%(40/407)和14.20%(107/7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462,P〈0.05)。结论MP感染的患儿以学龄前儿童及学龄期儿童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第3季度最低,第一、第4季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MP感染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应用定量ELISA法检测6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观察组)发作时及其后7d的双份血清MP抗体,包括IgG、IgM抗体,并以6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有22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5.5%,对照组有6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0.0%,两组M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哮喘要高度警惕MP感染,从而减少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4.
孙伟红 《现代保健》2009,(31):42-42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以及冶疗策略。方法儿童哮喘专科门诊及住院哮喘发作期患儿120例(哮喘组)及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对照组),采用甘MP被动冷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结果哮喘组MP—Ab阳性62例,阳性率51.67%;对照组阳性29例.阳性率24.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MP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进而改变呼吸道高反应性是最根本的机制。对喘发作期的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应常规MP—AD检查.  相似文献   

5.
徐晓红  石永生  杜诗华 《中国保健》2007,15(24):143-144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2004~2006年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情况.方法通过对3245例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采静脉血,检测体内MP抗体.结果3245例患儿中,MPIgM阳性数为978例,阳性率为30.1%.2004年10月~2005年3月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期,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年长儿MPIgM的阳性率较婴幼儿为高,但2004年的检测结果显示婴幼儿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尤其是慢性咳嗽的患儿,常呈季节性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泰安市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隐性感染状况。[方法]2009年3~5月,对泰安市岱岳区、宁阳县、肥城市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中106人进行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调查。[结果]检测106人,肠道病毒阳性的43人,阳性率为40.57%。其中EV71阳性率为22.64%,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为17.92%,CA16未检出。肠道病毒阳性率,岱岳区为32.08%,肥城为75.00%,宁阳为41.46%(P〈0.05);同班级者为67.65%,同园者为20.00%,看护者为37.50%,同村者为11.76%(P〈0.01);5岁~组肠道病毒阳性率最高,为63.64%,0~岁组阳性率最低为10.00%,不同年龄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隐性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反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门诊就诊MP感染后复发呼吸道感染患儿58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P—IgM,分析MP感染复发与年龄、性别、季节、家庭成员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583例患儿中,MP复发总阳性率为45.80%.不同年龄组复发率分别为:婴儿组(3个月-1岁)26.92%,幼儿组(1-3岁)43.03%,学龄前组(3—6岁)53.66%,学龄组(6-14岁)35.44%,四组之间MP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岁是易复发人群。性别方面,男童复发阳性率48.06%,女童43.22%,MP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季节分布方面,复发率分别为3—5月46.72%,6-8月30.28%.9。11月52.43%,12—2月47.90%,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季复发率低于其它三季节。284例患儿及父母MP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患儿MP复发感染与家庭成员感染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小儿呼吸道MP感染复发率高,复发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季节、家庭成员MP感染有关。对怀疑呼吸道MP感染复发的患儿应尽早诊断,合理用药,使患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OF)感染血清学变化。方法选择265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和9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选儿童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肺炎衣原体抗体(CP-IgM),按照阳性结果标准比较分析。结果哮喘组MP阳性率为32.1%(85/265),CP阳性率为14.0%(37/265),均高于对照组的14.4%(13/90)和4.4%(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M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儿进行MP—IgM、CP-IgM检测,能指导临床用药,有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呼吸道感染者进行肺炎支原体(MP)抗体检测,调查该地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患儿性别、年龄和季节的关系.方法 采用MP抗体检测试剂,对2010年3月-2011年2月在医院就诊的2139例呼吸道感染者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的检测.结果 在2139例患儿中,检出MP抗体阳性637例,阳性率为29.78%;男性阳性率为27.46%,女性为34.52%,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季节为高,4个季节阳性率依次为40.21%、37.54%、21.45%、14.94%;各年龄组间,以<1岁组最低,为5.52%,1~3岁和4~6岁组最高,分别为40.65%和43.14%;对呼吸道感染者进行MP抗体检测,支气管炎MP感染阳性率最高,达35.24%,肺炎MP感染阳性率其次,占28.35%.结论 该地区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较高,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均有感染,以1~3岁和4~6岁组感染率最高;季节以春夏季感染率最高;支气管炎MP感染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状况。方法:ELISA法检测344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支原体抗体IgM.结果:(1)34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阳性67例,阳性率19.47%,男性阳性48例,阳性率22.11%,女性阳性19例,阳性率19.58%,男女之间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2)不同年龄MP IgM阳性率不同,17天-3岁占10.47%,3-5岁占24.39%,6-10岁占42.85%,11-14岁占12.50%,四者之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3)不同季节MP IgM阳性率不同,1-3月,4-6月,7-9月,10-12月阳性率分别为17.2%,16.8%,9.09%和29.2%,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重要的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与性别无关,与年龄和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肺炎支原体检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  舒蕾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0):886-886
应用美国Zeus Scientific Inc 公司提供的肺炎支原体间接免疫荧光( MPIFA) 试剂盒检测100 例呼吸道与肺部感染患儿及76 名健康体检儿童。结果:呼吸道感染患儿MPIgM、IgC 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0 % 和1305 ,双阳性率60 % ,总阳性率300 % ,健康对照组儿童MPIgC 阳性率522 % 。对确诊为MP阳性的25 例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分析;表现多样化,80 %病例具有持续性咳嗽,48 % 有中等度发热,白细胞多在正常值范围内,X 线72 % 呈间质性肺炎改变。较肺部体征出现早、临床上与其它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与肺部感染难以区别。双荧光染色法检测MPIgM、IgC 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简便、快速的优点,为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又一种快速的血清学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检验不规律使用阿奇霉素与MP耐药性是否相关.方法 以MP抗体滴度1∶320为诊断MP感染标准,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792例5~13岁合并发热或(和)咳嗽的MP感染患儿中,MP-IgM呈阳性的43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其1年内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应用和MP感染次数分别纳入实验组(n=217,半年内无MP感染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应用史);对照组(n=214,1年内反复MP感染且不规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2次).患儿入院当天于不同时间进行2次MP培养,对培养结果MP呈阳性者提取DNA进行23S rRNA V PCR产物合成与23S rRNA V区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并进行MP呈阳性者的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性试验.对两组MP株的耐药性等进行比较.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敏感和23S rRNA V区无突变患儿进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于治疗2周及4周末再行MP培养,对阳性者分析23S rRNA V区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对实验组阿奇霉素敏感且23S rRNA V区测序无基因位点无突变的患儿进行阿奇霉序贯治疗,分别于治疗2周及4周时判断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疗效.对于对照组214例反复MP感染患儿不规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频次与耐药性关系进行统计学比较.对两组患儿的肺外并发病及住院时间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妇女儿童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年龄及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本组患儿的MP感染率为54.4%(431/792).对本组药敏实验结果MP-IgM呈阳性患儿咽拭子进行快速MP培养的阳性率为26.6%(115/431).实验组与对照组MP株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1,P=0.041).对照组214例患儿1年内不规律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频次与耐药率比较,不规律用药次数越多,耐药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χ2趋势值=22.056,21.932;P〈0.05).实验组14例患儿的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阿奇霉素敏感且23S rRNA V区测序无基因位点无突变,对其进行阿奇霉序贯治疗2周后,咽拭子培养结果显示MP呈阳性为4例,根治率为71.42%(10/14).对此4例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提示对阿奇霉素仍敏感,并对其进行23S rRNA V区测序发现无基因位点突变,继续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至4周末时,实验组14例患儿的根治率为92.85%(13/14).实验组14例MP药物敏感株与对照组37例MP耐药株患儿的肺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3,P〈0.05).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5,P〈0.05).结论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儿童MP感染安全有效,并不会诱导出耐药株,而不规律应用阿奇霉素可诱导耐药株,且耐药率与不规律应用的次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上儿童肺炎支原体( MP)感染与反复呼吸道感染( RRI)的关系。方法选取儿科门诊就诊的RRI患儿65例,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70例作为对照,采用快速MP咽拭子培养法测定MP,比较MP感染率。结果 RRI组患儿MP感染率为40.0%,对照组患儿MP感染率为17.1%,RRI组患儿MP感染率远高于对照组(χ2=8.71,P<0.01)。结论 MP感染是儿童RRI的重要原因之一,对RRI患儿应警惕MP感染的可能,及早确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痰涂片阳性(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感染防护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做好结核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方法采取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4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125名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结果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家属、同事和同学对结核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平均总知晓率分别为65.80%、74.05%、70.53%,不同密切接触者的平均总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6, P=0.151)。125名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管理措施、环境控制(环境通风、环境物品消毒、患者痰液消毒)及个人防护实施人数百分率分别为96.00%、64.80%、59.20%,措施合格率分别为80.00%、74.90%、31.08%;不同类型接触者防护措施实施人数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2,P=0.002);实施防护措施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416)。结论涂阳肺结核密切接触者自我防护意识淡薄,防护措施不到位,存在感染风险,应加强结核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及措施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2008年布鲁菌病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安市布菌病感染现况。方法根据《陕西省布病监测方案》开展监测,病例判定依据GB15988—1995。结果2008年对5区(县)2630人进行监测,采集职业人群血清485份,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筛检阳性34人(7.01%),阳性率最高的莲湖区(22.22%),其次为高陵县(12.41%)和阎良区(6.10%),均为屠宰、饲养人员,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4,P〈0.01);试管凝集试验(SAT)复检阳性20人(58.82%),不同区县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P〈0.01),判定病例和隐性感染者分别为9例和11例;职业分布显示:RBPT阳性率以屠宰(19.79%)最高,其次为饲养(6.85%),兽医等其他人群未检出,经χ^2检验,职业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8,P〈0.01)。结论西安市疫情发病有蔓延趋势,应密切关注人、畜动态发病。  相似文献   

16.
张玉峰 《职业与健康》2009,25(14):1560-156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山东铝业公司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106例为观察组,106例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应用胶体金法测定2组患儿MP-IgM。观察组MP-IgM阳性者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46例,阳性率为43.4%;对照组MP-IgM阳性16例,阳性率为15.1%。MP-IgM阳性阿奇霉素治疗组30例,有效率86.7%;常规治疗组16例,有效率4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P感染与小儿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哮喘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佛山市顺德区肝吸虫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肝吸虫阳性者男性比例高于阴性(χ2=7.384,P=0.007);阳性者本地户籍比例高于阴性者(χ2=91.339,P=0.000);阳性者年龄较阴性者大(t=10.493,P=0.000);阴性者对肝吸虫的知晓率高于阳性者(χ2=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5月16日~9月15日在北京发现的7 099名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将其中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者纳入病例组,未感染者纳入对照组,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感染流感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50岁的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相比较,20~ 50岁(OR=3.57,95% CI:1.63~7.81)和<20岁(OR=8.29,95% CI:3.76 ~ 18.29)的密切接触者更有可能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与原发病例关系为家庭成员的密切接触者(OR=4.87,95% CI:3.32 ~7.13)、暴露于症状期原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OR=1.87,95% CI:1.25~2.82)以及与原发病例暴露时间>12h的密切接触者(OR=1.81,95% CI:1.24~2.63)更易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结论 密切接触者年龄低、与原发病例关系密切、暴露于症状期的原发病例、长时间暴露于原发病例是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了解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儿童家庭成员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为手足口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2017年上海市宝山区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病例76例,按照1∶1的比例选取健康儿童,入户调查病例家庭密切接触者及健康儿童家庭成员人口学信息、居住环境、卫生习惯等,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病原体,比较两者肠道病毒感染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76例病例的179名家庭密切接触者检出肠道病毒阳性45名,检出率为25.14%;76名健康儿童共168名家庭成员检出肠道病毒阳性9名,检出率为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1,P<0.01).病例家庭密切接触者中,病例的兄弟姐妹阳性率较高(55.56%),父母次之(25.78%),外/祖父母最低(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P<0.05);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时间≥6 h/d的阳性率(34.44%)高于接触时间<6 h/d(1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P<0.01).人均居住面积≤15m2(OR=2.727,95%CI=1.3295.593)、近1周内去过人群密集场所(OR=6.055,95%CI=2.43215.074)为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经常晾晒床上用品(OR=0.015,95%CI=0.0030.080)为感染保护因素.结论 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带病毒率高,需加强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