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方法。[方法]对选择性剖宫产无胎膜早破的足月妊娠孕妇158例,随机分3组,即围术期组:术前0.5h应用单剂达力新2g静脉滴入,术后不再应用抗生素;对照Ⅰ组:术后开始用达力新4g/d,连用3d以上;对照Ⅱ组:术前1剂达力新,术后继续用药,连用3d以上。观察指标:腹部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发热天数及泌尿生殖道症状。[结果]围术期组用要天数缩短,抗生素消费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无感染的选择性剖宫产,术前单剂抗生素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用碘伏液消毒阴道,术中取出胎儿娩出胎盘后术者换无菌手套,碘伏消毒宫腔对降低剖宫产术腹部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2008~2009年胎膜已破和宫口已开者进行剖宫产手术的307例,随机分为两组,用同样切口做子宫下段剖宫产,观察组术前加用碘伏消毒阴道,术中取出胎儿娩出胎盘后术者换无菌手套,碘伏消毒宫腔.两组术中操作、缝线,术后处理相同,比较两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结果 对照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为39%,观察组为3%,两组感染率比较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 剖宫产术前准备用碘伏消毒阴道且术中碘伏消毒宫腔对于降低腹部切口感染率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应当作为术前准备常规,此方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昆珊 《现代保健》2009,(15):19-20
目的观察剖官产术中碘伏擦拭宫腔对预防术后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具有剖宫产指征的住院待产妇160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碘伏擦拭宫腔,术后静滴青霉素,对照组术后静滴头孢哌酮。比较两组术中出血、术后病率、发热持续时间、术后白细胞最高值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术后病率、白细胞最高值、切口感染方面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但切口感染、低热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剖宫产术中碘伏消毒子宫,可减少感染机会,避免滥用抗生素,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抗生素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600例接受剖宫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每组各200人。 A组采用术前0.5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术后不使用任何抗生素;B组术前0.5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C组只在术后使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比较3组患者剖宫产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各组产妇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0.913、0.495,均P>0.05)。 A组和B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C组( t值分别为7.753、14.674、8.766、16.797,均P<0.05),A组和B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021、0.729,均P>0.05)。 A组和B组术后体温连续2d≥38℃、腹部切口感染、产褥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χ2值分别为18.581、22.826、14.414、4.737、24.738、25.201、18.587、8.591,均P<0.05),A组和B组术后体温连续2d≥38℃、腹部切口感染、产褥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0.957、0.562、0.510、0.438,均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胎盘边缘切口用于中央型前置胎盘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期间来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中央型前置胎盘产妇64例,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实验组患者采用胎盘边缘切口法进行剖宫产手术,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子宫下段切口法进行剖宫产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期的各项重要指标,如: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恢复情况、子宫切除情况、新生儿窒息率、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76.45±129.65)mL显著少于对照组(734.56±156.34)mL,t=9.9741,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6.31±8.92) min要显著长于对照组(45.62±7.91)min,t=5.0862,P<0.05;实验组的新生儿窒息率(3.13%)要显著小于对照组(25.00%),χ2=4.6545,P<0.05。两组患者的子宫恢复情况及子宫切除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均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胎盘边缘切口用于中央性前置胎盘手术中,其术中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都显著少于传统的子宫下段切口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前剖宫产特别是具有高危感染因素的剖宫产术后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及盆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笔者采用0.1%聚维酮碘小纱布擦拭宫腔与冲洗宫腔及腹部切口,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1月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产妇 2604例,其中剖宫产分娩1229例,具有高危感染因素的剖宫产患者335例.  相似文献   

7.
施敏莅 《健康大视野》2006,14(12):55-56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用药对降低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400例选择性剖宫产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围手术期用药组)208例,选用甲硝唑与头孢噻肟钠,于手术开始前30min内静脉冲击给药,然后静脉点滴,术中冲洗宫腔及切口。对照纽(传统术后用药组)192例,术后头孢噻肟钠十甲硝唑全身用药4~5d。结果试验组无1例发生子宫体炎,伤口感染率由3.63%降至0.48%,术后致病率由4.18%降至0.72%,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手术期用药预防感染效果优于术后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穿孔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放置引流的必要性,探讨放置引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穿孔或坏疽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引流和非引流组,比较分析两组的术后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肠粘连、术后发热天数及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引流组和非引流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7.4%、6.0%(P〉0.08);腹腔脓肿发生率为4.6%、5.9%(P〉O.05);肠粘连为8.1%、5.9%(P〈0.05);住院天数分别平均为(9.35±1.08)d、(8.87±0.88)d(P〉0.05);发热天数为(5.82±0.Bg)d、(4.21±0.78)d(P〉0.05)。结论坏疽性阑尾炎术后放置引流可能增加肠粘连的发生率,对其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2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血色素、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术中术后失血量、剖宫产史和手术时间等7个变量因素与切口感染发生显著相关(P〈0.05);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和术中术后失血量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对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和术中术后失血量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以减少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研究与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的因素。方法对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有可能造成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结果(1)观察组B M I、试产时间、备皮至手术开始时间均大于对照组,而A S A评分低于对照组;(2)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及产后出血量、住院天数均大于对照组;(3)观察组胎膜早破、瘢痕子宫、阴道检查次数、肛查次数、导尿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三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产科医生应针对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的分析加以重视,这样才能防止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代明甫  李倩 《现代保健》2009,(20):46-47
目的探讨降低剖宫产术后病率的方法。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9月2008年10月817例剖官产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17例进行冲洗)和对照组(400例未冲洗)。并将两组患者术后24h、72h体温以及术后72h血常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72h体温以及术后72h血常规中自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冲洗后发热及病理性血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剖宫产术中行腹腔及切口冲洗有利于降低剖宫产术后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撕拉法开腹改良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4例有剖宫产指征的孕妇进行两种术式比较,撕拉法开腹改良式剖宫产术组84例为观察组、腹部纵切子宫下段剖宫产组120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切皮至娩胎时间观察组为(6.4±0.5)min,对照组为(10.2±1.7)min;总手术时间观察组为(30.3±5.7)min,对照组为(45.2±7.2)min;术后出血量观察组为(150.0±50.5)mL,对照组为(250.0±80.5)mL;术后镇痛药使用率观察组为53.6%.对照组为75.0%;术后排气时间观察组为(20.1±5.9)h,对照组为(42.5±9.0)h。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撕拉法开腹改良式剖宫产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提倡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金丽 《现代保健》2014,(10):85-8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本院产科收治的198例剖宫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例,对照组采用术后抗生素治疗3 d,观察组采用术前抗生素治疗。观察两组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的发生率,测定术前、术后1 d、术后3 d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且产褥感染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浆CRP和PCT在术后均有明显升高,对照组术后1 d和3 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术后1 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血浆CRP和PC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 d,观察组血浆CRP和PC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预防应用抗生素可以明显降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不同给药方式的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对剖宫产妇女腹部切口愈合的近期影响及瘢痕形成的远期影响.方法 入选5 16例剖宫产妇女,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慰剂组、喷雾组和冲洗组,每组172例,安慰剂组术后给予0.9%氯化钠冲洗腹部切口后缝合;喷雾组于切口缝合后直接给予rh-aFGF喷雾,3~4喷/cm2,3~5次/d;冲洗组术中腹壁缝合前给予2支rh-aFGF溶于0.9%氯化钠直接冲洗后缝合切口,然后给予喷雾治疗.近期随访15d观察产妇腹部切口愈合情况,远期随访3个月观察切口瘢痕形成情况.结果 冲洗组腹部切口完全愈合时间为(8.6±3.5)d,较喷雾组的(10.4±3.7)d及安慰剂组的(12.7±4.9)d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组延迟愈合占4.2%(7/166),显著低于安慰剂组的20.2%(34/168)及喷雾组的9.7%(16/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脂肪液化、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组渗出、腹壁粘连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和喷雾组[2.4%(4/166)比10.1%(17/168)、5.5%(9/165),3.6%(6/166)比17.3%(29/168)、9.7%(16/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随访发现,冲洗组瘢痕面积比喷雾组减少13.5%,比安慰剂组减少27.2%.结论 rh-aFGF近期可缩短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愈合时间以及减少腹壁粘连及渗出;rh-aFGF的最佳给药方式为术中冲洗联合术后喷雾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伤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懿君 《现代医院》2010,10(9):35-37
目的探讨导致剖宫产产妇子宫下段横切口撕伤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手段,以期减小产后出血风险,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9年5月期间入住我院的1326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临产、枕位、胎先露、新生儿体重、子宫下段形成情况等因素与子宫切口撕裂关系,记录切口撕裂的类型及并发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116例,占同期剖宫产术的8.75%,临产后、麻醉效果差、胎先露≥3cm、枕横位、胎儿体重≥4kg及子宫下段形成情况差的剖宫产产妇撕伤率显著增加(p<0.05或p<0.01);2例(1.7%)子宫动脉损伤,1例(0.9%)T型撕裂患者发热,10例(8.6%)恶露量增多,14例(12.1%)阴道流血时间延长。结论子宫下段横切口撕伤是剖宫产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产状态、麻醉效果、胎枕位、胎儿体重、胎先露等因素均与切口撕伤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2001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剖宫产发生切口感染共46例作为观察组.按1:1随机选择无切口感染剖宫产产妇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产妇及手术方面相关指标上的差异,先进行单因素χ^2、t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5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P〈0.05),以切口感染为应变量,其他统计量作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切口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操作持续超过2h(x1,OR=3.21)、腹部脂肪厚度≥3cm(x2,OR=2.97)、合并其他基础疾病(x3.OR.=2.67)、第二产程实行剖宫产术者(x4,OR=1.98),回归方程为:Logistic y=15.22+4.45x1+4.23x2+3.67x3+2.87x4。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针对上述因素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凡  王丹波 《现代保健》2013,(12):31-3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27例患者作为A组,行单纯剖宫产术,另外25例患者作为B组,比较A、B两组疗效。结果: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手术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产后恶露干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并不明显增加手术难度、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汤青芳 《临床医学工程》2014,(10):1295-1296
目的探讨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06例剖宫产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前应用抗生素组(观察组)及术后应用抗生素组(对照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及血液学检查结果,观察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65.4 mL,对照组为159.2 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甲级愈合率为96.2%,对照组甲级愈合率为90.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最高体温>38℃者4例、对照组术后最高体温>38℃者7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反应蛋白异常升高者2例,对照组术后C反应蛋白异常升高者9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产褥感染例数分别为1例和1例,对照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产褥感染例数分别为5例和3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有1例泌尿系统感染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