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波  朱珠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4):241-244
 目的介绍近年来国内外蒙特卡罗模拟在抗生素药动学和药效学中的作用。方法以美国哈特福德抗生素研究和发展中心的OPTAMA研究为例,对蒙特卡罗模拟在抗生素药动学和药效学中的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结果蒙特卡罗模拟作为一种利用随机数字或伪随机数字的统计取样方法,可以将抗生素的药动学(患者药动学参数)和药效学(MIC数据)有机结合,它可以预测抗生素给药方案的目标获得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PTA)。结论蒙特卡罗模拟为抗生素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为抗生素经验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合理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邓鸣    李敬来  张振清 《中国药学杂志》2013,23(9):667-671
 目的介绍药物处置中的性别差异并阐述其对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方法查阅近几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药动学和药效学的性别差异是药物作用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可影响疾病的发生、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研究药动学和药效学的性别差异,对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量物质分析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在临床药理学中广泛而成功的应用.结合文献.该文系统阐述了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认为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必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成为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人工神经网络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模式识别理论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的实践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1990年以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在中药材的分类识别,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动学,药效学以及中药化学结构预测等学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药-化学药在临床实践中的联合应用非常广泛,其药物相互作用不容忽视。为优化药物的合理使用、拓宽药物的应用范围,定量药理学模型逐步被引入到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该模型种类涵盖较广,其中用于预测中药-化学药相互作用(herb-drug interaction,HDI)的模型主要包括药动学/药效学模型、群体药动学模型及生理药动学模型。通过对上述模型在HDI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提炼定量药理学模型在HDI研究中的主要思路与方法,为中药和化学药的合理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儿从解剖结构到生理和生化功能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小儿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相比差异显著,应根据小儿身体的特殊性及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用药,严格遵守小儿用药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黄芳  陈渊成  刘晓东 《中草药》2007,38(10):1514-1519
目的应用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板蓝根总生物碱中主要成分表告依春在酵母致热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之间的关系。方法给大鼠ig板蓝根总生物碱,不同时间取血并对体温进行观察,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血浆中表告依春的浓度,用一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采用3种药动学与药效学拟合模型,分别对药效学参数进行拟合。结果表告依春在正常大鼠和发热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Cmax、AUC分别为:(4.94±0.84)h、(4.01±0.21)μg/mL、(28.37±2.42)μg.h/mL和(5.71±0.91)h、(4.15±0.25)μg/mL、(30.35±2.58)μg.h/mL。药理效应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用间接反应中的药效产生抑制模型拟合较好,相应的药效学参数分别为Kin为(0.70±0.10)h-1,Kout为(0.54±0.12)h-1,R0为1.33±0.16,IC50为(0.94±0.66)mg/L。结论板蓝根总生物碱中表告依春在正常大鼠和发热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无明显差异,表告依春在发热大鼠体内药动学与药效学间符合间接反应中的药效产生抑制模型。  相似文献   

8.
综述青藤碱经皮给药制剂的药效学及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青藤碱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青藤碱在经皮给药方面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以及青藤碱经皮给药的PK-PD模型的建立,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白芍总苷为白芍的有效部位,主要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等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对白芍总苷的保肝作用开展了大量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但还未见其相关产品进入市场。笔者综述了近十几年来白芍总苷保肝作用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进展,以期为白芍总苷保肝作用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白芍总苷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药动学特性比较明确,肝损伤疾病能够显著影响其体内代谢过程。白芍总苷具有抗急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肝纤维化和抗肝癌等多种保肝作用。但现有研究还未能完全阐明白芍总苷的保肝作用机制及其体内过程,肝损伤如何影响白芍总苷的体内代谢、其多靶点整合调节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应开展其保肝作用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10.
周盼盼  王彦刚 《中草药》2013,44(22):3236-3240
结合不同医家对方证相应理论的研究及应用,从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药效-药动学相关研究等3方面,总结其研究进展,进一步肯定其临床使用价值,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方证相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强调方剂与证相互作用中的对应关系;中医方证相应理论可由药效学-药动学研究得到现代的科学诠释,有利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而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
逍遥散在肝损伤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  夏珂  王业秋  陈曦  李秋红 《中草药》2011,42(8):1576-1579
目的研究逍遥散降酶的药效学、药动学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大鼠sc含40%CCl4的橄榄油溶液2 mL/kg,每2天1次,首次给药4 mL/kg,连续12 d。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降低量为药效学指标,进行逍遥散的药效学研究;通过PKSolver 2.0统计距分析求算相关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结果逍遥散的降酶时-效曲线具有显著的双峰特性,其td、t1/2(ED)、AUC、MRT分别为17.79 h、3.73 h、657.07 U.L?1.h、6.23 h。结论逍遥散在肝损伤大鼠体内具有吸收快,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较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大黄化学成分的药动学及其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当前关于其药动学和代谢研究主要关注游离蒽醌类成分。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大黄药动学与代谢的文献,梳理大黄化学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应用的分析技术、药味配伍对大黄蒽醌药动学影响、在不同机体状态下对大黄蒽醌药动学影响、大黄复方中蒽醌药动学研究),大黄化学成分在体内的代谢研究(应用的分析手段、借助的信息技术、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大黄化学成分在体外的代谢研究。总结其吸收和代谢的特征,为该药物的后期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大黄蒽醌吸收快而消除慢,而药味配伍和机体状态都会影响其吸收和代谢。大黄化学成分的体内和体外代谢途径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甲基化等,其代谢物主要来源于蒽醌类成分。  相似文献   

13.
实验以穴位联合外敷凝胶贴膏的给药形式,建立川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PK/PD拟合模型。首先利用卵蛋白诱导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并采用微透析技术提取家兔的关节腔液,经UPLC-MS/MS分析川芎在家兔关节液中的药动学过程,建立药动学模型;经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分析川芎对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所产生的药效作用,建立药效学模型,拟合药动学与药效学数据得到了PK/PD模型。药动学结果说明洋川芎内酯A经典型穴位足三里给药后在关节腔中的药物质量浓度较阳陵泉高,体现典型穴位优势,而川芎嗪则是经阳陵泉给药后在关节腔中的药物质量浓度较足三里给药高,与传统穴位理论有出入。药效学结果说明药物存在滞后效应。拟合数据构建PK/PD模型,当IL-1β为药效指标时,川芎在典型穴位足三里组、非典型穴位阳陵泉组、非穴位组的PK/PD模型分别为E=115.28Ce/(3 316.72+Ce),E=108.73Ce/(2 993.47+Ce),E=101.34Ce/(3 028.51+Ce...  相似文献   

14.
依据"方证相应"科学原理,借鉴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PK/PD结合模型),针对"中药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技术关键问题①中药复方的组方配伍均可明显影响中药化学成分在体内的药动学,并与疗效和毒副作用密切相关,如何通过生物药剂学的模式描述此类作用?②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药动学过程有所不同,生物药剂学所用动物模型如何体现"证"的特征?③方作用于证,使证递减与转化,在机体生理、病理指标与药物分布等时空变化呈现动态对应状态下,如何确认方的药效物质种类及其数量?提出以PK/PD为基本研究手段的中药生物药剂学研究模式:①以"效"为核心,同时辅以成分药动学,更好的体现中医药的整体性;②综合多种主要药效成分的药动学与药效学,构筑"整合药动学/药效学"评价体系;③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时间-浓度-效应"三相同步表征的PK/PD数学函数,探讨"方证相应"有关"有是证即有是方,有证而为,无证而不为"机制的生物药剂学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药临床疗效的肯定和中药药效学的发展,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中药药动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与西药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中药药物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其动力学研究相对而言有较大的困难。近年来,药动学领域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使中药药动学尤其是中药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综述近几年中药有效成分药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皂苷、总酚酸)配伍后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体内药物浓度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变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组成上述主要有效部位用量配比不同的9个组方,供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ig给药,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的葛根素、阿魏酸和川芎嗪血浆药物浓度。DAS 3.2.6软件以非房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并运用总量统计矩法和综合评分法对整体药动学特征进行评价。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最后进行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研究,获得各药物浓度与药效之间的定量方程。结果葛根素、阿魏酸和川芎嗪在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有所差异。总量统计矩和综合评分研究表明不同配伍对总量零阶矩、总量平均滞留时间、综合评分等参数影响不一。主要有效部位正交配伍给药后,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中SOD和CAT的降低。各PK-PD模型均采用Sigmoid-Emax模型,拟合结果与实测数据之间相关性良好,R值均大于0.85。结论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配伍对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和抗氧化指标具有一定影响;中药复方多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可采用总量统计矩和综合评分法进行研究;PK-PD结合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多成分药动学与药效学之间相关性的评价与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使用心血管药物。方法参考有关文献、期刊,结合临床用药实践,介绍心血管药物的时辰药效学、药动学和毒性的差异。结果心血管药物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给药,其药效和毒性不同。结论根据时辰药理学和人体节律性,在最佳时间服用心血管药物,可以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旨在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定量反映药效-剂量关系,客观分析时间-药物浓度-效应三维关系,对于预测给药剂量、时间与中药安全性评价有重要意义。随着PK和PD的不断发展,PK-PD模型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中药研究中应用仍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发掘我国中药资源宝库,对PK-PD模型在中药领域中的优势与应用等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安全用药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他克莫司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述与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证据。方法查阅最新相关文献,按照临床用药的不同类别,从药动学和药效学两方面对与他克莫司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他克莫司是CYP3A4和P-糖蛋白的底物,这是它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他克莫司与其结合蛋白形成的复合物可抑制钙调磷酸酶的活性,影响白细胞介素-2和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在药效学上与其他具有相似作用的药物发生协同作用。结论他克莫司是目前广泛用于器官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可与多种药物发生药效学或药动学相互作用。临床上需要合并用药时,应密切关注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胆固醇-PEG制备酒石酸长春瑞滨长循环脂质体,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内药动学和药效学进行研究。方法 用主动载药技术制备胆固醇-PEG修饰的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体,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采用柱色谱法测定包封率,KM鼠进行药动学实验,S180/ KM小鼠为模型进行药效学实验。结果 脂质体平均粒径在(100±10)nm;胆固醇-PEG修饰的脂质体能高效包载酒石酸长春瑞滨,药脂摩尔比在1∶5~3∶5内包封率均大于95%;药动学实验表明,胆固醇-PEG2000的加入能够显著延长脂质体的体内循环时间;药效学实验表明,与空白组和游离药组相比,脂质体有明显抑瘤作用。结论 胆固醇-PEG修饰的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体具有较高包封率,能显著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并可提高酒石酸长春瑞滨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