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儿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淋巴管瘤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7例)、穿刺(2例)病理证实的9例小儿淋巴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行平扫加增强CT扫描,4例仅行平扫。结果:9例淋巴管瘤,6例位于颈部,其中1例向纵隔内生长、3例向肩背部生长,2例位于肠系膜,1例位于后腹膜,CT表现为多房(8例)或单房(1例)、薄壁囊肿,7例囊内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2例囊内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是囊状合并海绵状淋巴管瘤伴囊内出血,1例是囊内有出血,CT值4—50HU。5例强增扫描,3例囊壁及间隔有强化。结论:CT检查能清楚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及内部特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眼眶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管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眼眶淋巴管瘤的临床与CT表现,患者术前均行CT横断位扫描,其中5例加冠状位扫描,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8例中,3例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呈椭圆形,位于肌圆锥外间隙;5例为弥漫性肿块,同时累及肌圆锥内外间隙及眼睑,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3例呈等密度(与眼外肌密度相比),5例呈混杂密度,其中4例肿瘤内有囊性低密度,1例有高密度;增强的5例中,4例显示不均匀强化,1例不强化。结论常规CT扫描能清晰显示眼眶淋巴管瘤的部位、形态及内部结构,加上冠状位扫描能准确判断其位置与毗邻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包括大小、形态、边界、构成、密度、钙化、间隔和增强方式. 结果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形态不规则;呈多囊结构,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囊肿组成;间隔多且均匀一致,强化后明显;瘤体密度值偏高,无强化;钙化率高,局限于瘤壁和间隔. 结论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在形态、构成、间隔、钙化和密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进行三维重组有助于发现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特征并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4.
吴明忠  周建胜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73-1076
目的:探讨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管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腹部脏器外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CT显示6例单囊;7例多囊,2例呈弥漫微囊;无壁7例,囊壁菲薄4例,增强后无强化;厚壁2例,增强后强化;5例有分隔,增强后强化;钙化1例;肠系膜血管征2例;11例囊内为均匀水样密度;肿块最小2 cm,最大32 cm.结论:腹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为单囊或多囊,部分较大肿块呈分叶状,无壁或壁菲薄,囊内密度均匀,为水或更低密度,少见钙化,肠系膜血管征为其特征性表现,CT对定位定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脾淋巴管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脾脏淋巴管瘤主要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可有分隔及分叶,囊壁及间隔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脾脏淋巴管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脾血管淋巴管瘤的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脾血管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 9例中,多发病灶5例,单发病灶4例,共计40个病灶.病灶位于脾包膜下或实质内,边缘清晰,囊性或囊实性.CT平扫等密度灶23个,低密度16个,等密度、边缘钙化1个.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6个,细线分隔强化病灶20个,多分隔"网格"样强化14个;10个瘤灶边缘见粗大血管.病理显示,病灶以大小不等的囊性淋巴管瘤成分为主,囊腔大小不一,囊壁菲薄,分隔纤细,其中夹杂不同比例的血管成分.病灶无明显强化者,病灶内血管成分少;细线状或点状强化者,血管成分渐多;较明显"网"状分隔强化灶内,血管成分比较显著.结论 脾血管淋巴管瘤CT表现与其中的血管成分所占比例相关,血管成分明显者,可出现细线状分隔强化,甚至"网"状强化;血管成分较少者,与淋巴管瘤相似,强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脾脏淋巴管瘤的C T表现特征,探讨其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5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管瘤的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囊状淋巴管瘤6例,海绵状淋巴管瘤9例。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8例。3例边缘清晰,12例边缘模糊。除单发单房病灶及多发单房病灶中1个病灶无分叶状轮廓改变外,余病灶轮廓均显示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病灶内呈稍高密度网格状分隔(除单发单房及多发单房中一个病灶外)及低密度之液性区(除1例出现分层征象,下层为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囊壁及分隔13例轻中度强化,2例延迟期轻度强化。结论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是临床正确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淋巴管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孝柏  岳云龙  张建梅  温廷国  石峰   《放射学实践》2011,26(10):1081-1084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影像学资料.结果:根据所合淋巴管扩张程度不同,组织学上将其分为3型:囊性淋巴管瘤18例、海绵状淋巴管瘤11例和血管瘤淋巴管瘤2例.结论:CT和MRI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管瘤的大小、形态和范围,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MRI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淋巴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淋巴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CT检查37例,MRI检查6例.结果 病变发生于颈部21例,其中同时累及纵隔和/或腋窝6例;肠系膜7例;腹膜后7例;大网膜3例;胸腹壁3例;四肢2例.主要表现为:(1) 边缘清楚或不清楚的单房性(n=5)或多房囊性(n=38)薄壁肿块;(2) 沿疏松组织间隙生长(n=22);(3) 5例出血者瘤内密度增高,其中2例可见液-液平面;(4) 2例合并感染者,囊壁增厚;(5)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内不强化;(6) T2WI均呈高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影,合并出血者T1WI呈高信号影.结论 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8例淋巴管瘤.MSCT平扫18例,其中5例增强.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3组,即疏松的间隙组,11例;内脏组,1例;体表软组织组,6例.最常见的MS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常为多囊,内有分隔,病变大,占位不明显,沿疏松的间隙生长,壁与分隔可强化.结论:MSCT能准确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大小、密度,是诊断淋巴管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与病理之间相关性,以提高CT诊断本病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肠系膜淋巴管瘤CT与病理表现.结果 16例中起源于小肠系膜10例,大网膜5例,小网膜1例.病变位于腹腔7例,跨腹腔、盆腔6例,盆腔3例.4例单房型淋巴管瘤呈圆形、类圆形;12例多房型淋巴管瘤中类圆形2例,哑铃形2例,爬行式或塑形式生长或呈口袋征8例.囊壁及分隔呈线状或网格状.囊腔内容物呈囊性密度10例,囊实性密度6例;另见含脂肪4例,钙化2例.12例囊壁及间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囊性或囊实性囊腔不强化.6例病变内见血管穿行,穿行血管不为肿瘤提供血供.16例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中囊性淋巴管瘤1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4例.16例病变中4例没有血管成分,12例含5% ~30%不等血管,病变内血管成分与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容物是否强化没有关系.结论 爬行式生长,口袋征,血管穿行征,条形脂肪征,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渐进性强化而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成分不强化特点相结合,CT检查可以对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在儿童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对儿童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颈部囊状淋巴管瘤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所见对照.结果:儿童颈部囊状淋巴管瘤MSCT的特点:①多囊性;②可出现"液-液平面"征象;③沿疏松结缔组织生长;④增强扫描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囊内容物不强化;⑤肿瘤包绕血管、神经及脂肪;⑥MSCT可以水平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结合显示病灶.结论:MSCT检查对儿童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订,在评价肿瘤侵犯方面优于超声和普通CT.  相似文献   

13.
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评价影像学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淋巴管瘤,其中行CT检查22例,MRI检查8例,3例经CT增强扫描,2例行MRI增强。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淋巴管瘤19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薄壁肿块,密度均匀;海绵状淋巴管瘤5例,表现为蜂窝状结构,边缘不规则;血管淋巴管瘤3例.可有不均匀强化及“液-液”平面表现。单纯淋巴管瘤1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淋巴管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探讨淋巴管瘤CT和MR表现及影这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2例淋巴管瘤,小儿3例,成人9例;CT扫描11例,MR扫描1例,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的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CT影像及病理资料,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9例.结果 本组10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32~79岁,平均53.4岁,其中8例无任何临床症状,由B超体检发现,仅2例有与脾脏增大相关的轻微临床症状.10例均为单发,共10个病灶,直径3.2 ~6.6 cm,CT平扫所有病灶均为囊性低密度灶,境界清楚8例,不清楚2例,其中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分隔的病灶有6例,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海绵状淋巴管瘤,另外4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的病灶,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密度均匀、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囊状淋巴管瘤.10例中误诊为脾脏囊肿1例.结论 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少见,成年人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患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其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有关,海绵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的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无强化;囊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较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密度均匀.  相似文献   

16.
腹内疝的CT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庆茂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2):1130-1132
目的探讨腹内疝的术前CT诊断,以提高对本病影像学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腹内疝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10例术前CT检查均表现为小肠梗阻,其中2例考虑腹内疝。术后证实为十二指肠旁疝4例.腹部术后粘连致内疝形成3例,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1例,小网膜疝1例,结肠周围疝1例。10例中有2例小肠坏死行小肠部分切除。结论腹内疝术前诊断较困难,多诊断为肠梗阻,CT检查仔细观察小肠走行及梗阻部位、形态,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明确诊断或提示本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小肠扭转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手术证实小肠扭转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例患者行CT平扫,7例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8例中7例有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5例有鸟喙征,2例见同心圆征,4例显示肠管壁强化减弱、肠壁水肿和腹水.结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小肠扭转的特征性征象,同心圆征、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和腹水的出现,则高度提示绞窄性肠梗阻;螺旋CT增强扫描和图像重组可对小肠扭转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