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王粲病案谈到《黄帝内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举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并对王粲经历交游、诗文著作和相关史料进行分析,认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所载,张仲景诊断王粲之病,以及预测其死期的记述,为妄引杂史之说,借以佐证皇甫谧所谓,"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一十八卷,即<内经>也"也是穿凿之论.  相似文献   

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的基本原则之一,许多篇章的语义都可按此原则去理解.但遗憾的是,后世医家未能理解"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的深刻含义,将<素问·长刺节论>中的"刺家不诊,听病者言"错误的理解成"刺家不必诊脉,但听病者言",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本来描述脉象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理解成针刺手法,同时还将本来描述脉象改善的"气至"理解成"针下气至"等等.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引用早期医学文献达数十种之多,《内经》的许多篇章即为传承和发挥这些古医经之作,其中“九针之经”(亦称《针经》)是《内经》撰著者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古经之一。“九针之经”写成于Ao针、毫针等九种金属针具发明之后,有9篇、60篇和81篇等多种不同的样本。九针的使用,不仅带来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在针刺治疗的长期实践中促进了经脉、络脉及俞穴的进一步局长,从而完成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构建;对经络的深入认识与把握又推动了脉诊的进步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其发生发展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中常以"X日"、"XX日"描述、预测病邪的传变和疾病的转归,其理论依据是肇始于<易经>中以"七日"为周期数所象征的阴阳变化规律.对于<内经>、<伤寒论>中关于疾病转归、预测日期的描述,应把握其象征意义,结合天时地理、人的体质强弱、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分别具体理解.  相似文献   

5.
<素问·痹论>中"凡痹之客五藏者"至"痹聚在脾"一段,林亿认为是王冰次注<素问>将其他篇章移至<痹论>中,张琦等以为王氏所移过于轻率.通过考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上述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病源>中已把此段文字与<痹论>痹久入藏的论述相联系.王冰次注<素问>,或受<病源>影响,或出自临床经验,似非轻率之举.而且,从"凡痹之客五藏者"一段出现在<内经>中的不同篇章,从古人对五藏痹的前后认识的不同,恰体现出古代对疾病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相似文献   

6.
熊继柏 《中医药导报》2001,7(4):152-153
本文阐析了<内经>有关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则.<内经>论情志致病的病机,在于五脏气机失调;治疗在于以情相胜,调其气机.文章从理论研究和临证应用两方面相结合,既阐发了<内经>经义,又探讨了中医古代心理疗法理论.  相似文献   

7.
老子"卫生之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老子>与<庄子>两书中有关文字的分析比较,认定<老子·十章>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老子的"卫生之经".其实质内容为"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形神相亲".并认为<老子>之"专气"即<庄子>之吐纳导引术,后者或是前者的嬗变和衍生,是表里俱济的形体修炼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九针是指针、员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种针具。九针之名始见于《内经》,共有3篇专论九针的文献,即《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针》及《灵枢·九针论》,详细介绍了九针的大小、形状、用途以及创立理念等,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中的毫针、长针、大针,在《内经》时期就  相似文献   

9.
温病过程中,神志异常最常见的表现有烦躁、谵语、神昏、语乱等.<温病条辨>中有关神志异常的条文共35条,占全书八分之一,内容涉及上焦、中焦、下焦各篇.温病中出现神志不清、谵语妄言或昏愤不语者,多系病势深重、趋入险境的征兆.吴瑭遵<内经>,宗仲景,师叶桂而汇众长,其专著<温病条辨>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神昏证治理论,创清心开窍、清营透热、除湿通窍、养阴复脉等法.皆依据温病之病因、病机、传变途径而设.但在具体运用时又有清心开窍与辛凉解表配合使用,或先用清心开窍继用淡渗利湿,或清心开窍与通腑泻热并用等灵活应用之例,并创立了许多传世名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小儿按摩经>的书名、作者与成书年代的考证,认为该书不应以<保婴神术·按摩经>命名,而应题为<小儿按摩经>;并否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等对<小儿按摩经>的作者是元代陈瑞孙父子的推断,提出称"四明陈氏"为妥;将<小儿按摩经>的成书年代的范围由原来的1405至1601年缩小至1574至1601年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