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引起眩晕的内耳疾病中最常见,BPPV因病变累及部位不同分类,后半规管BPPV (PC-BPPV)最多见,外半规管BPPV (HC-BPPV)次之,上半规管BPPV较少,其中两种半规管或两种以上组合较少.BPPV中HC-BPPV占10%~ 42%[1,2],比以前文献报道更为多见,1985年Cipparrone及McClure首次报道HC-BPPV,本文主要报道HC-BPPV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比较两种不同的手法复位方法对HC-BPPV疗效.  相似文献   

4.
外半规管嵴帽结石诱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临床上不常见,但患者发病时症状较其他类型BPPV更加严重,而且症状持续时间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Francisco手法复位[1]治疗外半规管嵴帽结石型BPPV,与传统Appiani复位法比较,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之一,占所有眩晕17%~22%,手法复位是首选治疗手段[1]。然而34%~61%患者在手法复位成功后仍存在残余头晕[2~4],表现为持续性或与体位改变相关的非特异性头晕、不稳、漂浮感,形成机制不明。本研究拟应用皮肤交感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电生理检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Brandt-Daroff习服法,以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BPPV复位成功患者,将其中复位后仍存在残余头晕患者75例随机分3个组,对照组(倍他司汀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法)和联合组(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每组25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治疗前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和训练组(P<0.05),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联合组DHI评分低于训练组及对照组(P 均<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联合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和训练组(P 均<0.001),训练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能显著减轻BPPV成功耳石复位后残余的头晕症状,单用Brandt-Daroff习服法和常规内科药物倍他司汀有相似疗效。  相似文献   

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占所有眩晕疾病的17.0%~52.2%。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达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发作并伴有眼震。病因尚无定论,普遍认为是由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到半规管或黏附于壶腹嵴并随体位改变而引起。目前对BPPV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治疗,即耳石复位法。我科于2010年1月~2014年6月采用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80例,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患儿,女,5岁3个月,主因发作性眩晕1h入我院儿科。患儿入院前1h无诱因突发眩晕、恶心、非喷射性呕吐,不能站立及行走,不伴抽搐、意识障碍、发热、耳鸣、听力改变、耳闷,既往无类似发作。足月顺产,生长发育良好。儿科医师查体见双眼自发性眼震(方向不详),余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分析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旨在协助临床医生提高精准诊治。方法以眩晕问卷形式收集2010年6月-2016年11月接诊1200例BPPV患者,分别采用Epley复位法、Barbecue复位法、Semont复位法及Brandt-Daroff习服法,药物与心理辅助治疗。分析发病原因、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结果 1200例BPPV患者中,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2;60-70岁年龄段发病多;症状仅表现为体位发作性眩晕,无基础病和合并症者多;诊断分型后半规管BPPV1012例(84.33%)、水平半规管BPPV162(13.50%)、上半规管BPPV0例(0.00%)、多个半规管BPPV26例(2.17%);耳石复位是首选治疗方法,首次复位有效率为88%。结论详细收集病史及临床特征,综合评估做出正确诊断,给予个性化治疗是有效治疗BPPV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继发性后半规管BPPV的内耳疾病6例病历资料,诊断依据为病史及Dix-Hallpike试验诱导出现的眼震结果。结果 6例内耳疾病(分别为突发性聋3例, 梅尼埃病2例, 前庭神经元炎1例)伴有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被确诊,通过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垂直扭转型眼震。结论 继发性BPPV临床较少见,常为后半规管受累,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Epley手法复位可以确诊和治愈。  相似文献   

11.
本综述了后半规管栓塞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机理、适应症、手术方法与效果及可能的并发平,并与单管神经切除术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进行了比较,认为后半规管栓塞术治疗BPPV比单管神经切珍重术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首次治疗时单纯门诊复位法(改良Epley法)与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法(自我改良Epley法)治疗单侧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我科眩晕门诊确诊为原发性单侧PC-BPPV的150例患者中,147例符合条件并配合随访。将其随机分为单纯门诊复位组(73例)和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74例),前者在门诊采用改良Epley法治疗,后者采用门诊改良Epley法复位加自我复位法(自我改良Epley法)治疗。结果:1周时,单纯门诊复位组治愈率为53.4%,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治愈率为83.8%(P〈O.01)。单纯门诊复位组中,手法复位与复位椅复位成功率分别为45.9%和61.1%(P〉0.05),风险比为0.752,95%CI为0.486~1.163;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中,手法复位与复位椅复位成功率分别为87.5%和81.O%(P〉0.05),风险比为1.081,95%CI为0.8881.316。两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单纯门诊复位组0,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为1.3%(P〉O.05)。结论:门诊复位配合自我复位比单纯门诊复位法能更快、更有效地治愈后半规管BPPV,能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两组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单纯复位椅比手法复位效果更好,但自我复位可减少两种复位方法的效果差距,可用于配合程度较好的后半规管BPPV患者。  相似文献   

1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常见的前庭疾病.本文总结了我院在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83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51例;年龄18~75岁,平均42.5岁;病程3h~3年,右耳44例,左耳32例,双侧7例,第1次发病33例,多次发病50例.病例纳入标准:①有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病史,发作前有数秒的潜伏期,持续时间60 s,一般为20~30 s;②Dix-Hallpike试验阳性:诱发短暂的眩晕和(或)眼震,试验为易疲劳性;③排除其患有心脏病、椎动脉供血不足、中枢病变、耳部占位性病变以及颈源性眩晕等.  相似文献   

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能引起位置性眩晕的内耳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外半规管BPPV(horizontal canal BPPV,HC-BPPV)是第二常见的BPPV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实际发病率常被低估,自1985年首次报道以来,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就HC-BPPV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后半规管(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PC)发病率最高。2000年2月~2002年6月,我科门诊运用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PC-BPPV 3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对外半规管良性阵法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方法进行理论探讨,分析各步骤的意义。方法 建立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并3D打印,通过对外半规管复位方法的模拟演示和观察,分析比较各种复位方法各步骤的意义和不足。结果 翻滚复位法自患侧卧位开始向健侧翻身,步骤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俯卧位再回到坐位是必要和足够的, Gufoni复位法实际上是翻滚复位法的简化,并无方法学上的优越性,而Appiani复位法仅对于壶腹嵴耳石脱落可能有作用。结论 基于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对复位方法进行模拟演示,分析各步骤是否合理,探讨对复位方法评估和改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发作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后半规管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f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PSC-BPPV)是最常见的BPPV类型,临床上推荐Dix-Hallpike试验作为诊断PSC-BPPV的"金标准",Epley法是目前治疗PSC-BPPV最有效的复位方法。水平半规管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of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HSC-BPPV)发病机制复杂,是仅次于PSC-BPPV的常见BPPV亚型,其实际发病率可能被低估。临床实践中,HSC-BPPV其诊断与复位治疗方法与PSC-BPPV均不相同。本文即围绕HSC-BPPV研究的发展史及流行病学、分类、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复位方法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李氏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确诊为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改良李氏复位法及Semont法进行复位治疗,评定其疗效,随访3个月。结果改良李氏复位法40例,随访1周后总有效率92.5%(37/40),随访3个月后总有效率87.5%(35/40),复发2例(5%);Semont法40例,随访1周后总有效率90%(36/40),随访3个月后总有效率85%(34/40),复发3例(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李氏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确切,疗效与Semont管石解脱法相近(P>0.05),且操作更简洁,过程迅速,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C-BPPV)经不同复位方法复位后残余症状(residual dizziness, RD)的情况,以及对患者眩晕主观感受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1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的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复位治疗成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Epley复位法治疗,观察组使用改良Semont复位法复位,随访两组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情况及症状持续时间,同时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RD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RD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患病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现RD的女性及左侧发病的患者明显较多;观察组治疗3天后复诊时在DHI总分、DHI-E(情绪)、DHI-F(功能)评分方面要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DHI-P(躯体)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1月后两组在DHI总分、DHI-P、DHI-E、DHI-F评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BPPV经原理不同的复位法复位治疗后均会出现RD,与Epley复位法相比过程快速的改良Semont复位法RD发生率更低,RD持续时间更短,短期主观感受在情绪和功能方面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0例符合标准的BPPV患者病例资料并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男女发病 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②单个半规管受累993例,两个半规管受累7例,管石型818例,嵴帽型175例;③后半规管587例,外半规管402例,上半规管4例,右侧发病率明显高于左侧;④管石型和嵴帽型平均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BPPV管石型与嵴帽型复位治疗,1次治愈率分别为62.5%与42.3%;⑥外半规管管石型BPPV患侧、健侧眼震慢相角速度及差值与复位治疗次数无相关性。结论 BPPV具有中老年高发、女性多、单个半规管受累多、后半规管最多、外半规管次之、上半规管最少、右耳易受累、管石型多、嵴帽型平均治疗次数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