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1%-4%。国外报道GIST的年发生率约在10/百万-20/百万,绝大部分位于胃(52%-58%)和小肠(25%-35%),位于结直肠(2.5%-11.0%)与食管(0~5%)者较少。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他们通过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指出GIST是一组位于胃肠道和肠系膜上具有明确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胃肠道肉瘤。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Caial细胞,是腹部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它是不同于平滑肌和神经肿瘤的一种独立疾病,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类型。笔者对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手术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水平,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4年4月间收治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5/18)和腹部胀痛不适(10/18);病变部位为胃14例,小肠4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恶性7例,交界性1例,良性10例;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难以确诊,手术切除是明确诊断及治疗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宜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分子生物学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是一类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预后较差,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仅50%-65%,根据现有良恶性诊断标准确定为良性的病例却在10年或更长时间发生转移。目前认为GISTs没有绝对良性,仅凭一般的临床病理参数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治情况。结果 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占70.9%,腹部包块占51.2%,肠系膜血管造影、消化道钡餐、CT、B超检查对胃肠道平滑肌肿瘤诊断率分别为87.5%、74.6%、68.8%、55.3%;肉瘤多向腔外生长、很少引起胃肠道梗阻表现,平滑肌瘤腔内生长居多,可引起肠梗阻。结论 胃肠道出血及腹部包块为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主要症状,肠道平滑肌肿瘤较胃多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7.
张春丽 《河北医学》2002,8(1):50-52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收集3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间质瘤是胃肠道间叶性肿瘤,38例中11例恶性,10例潜在恶性,17例良性,免疫表型特征为:Vimentin(100%),CD34(71.05%)、SMA(60.52%)、Act(39.47%)、NSE(23.68)、S-100(28.95%)不表达CK、EMA、LCA。结论: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非上皮性肿瘤、肿瘤的大小,核分裂相是关系到肿瘤良、恶性和患者预后、生存的最重要因素,免疫组化证实肿瘤可向神经、平滑肌分化。  相似文献   

8.
张健  王凤力 《右江医学》2007,35(3):299-30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所占比例不足1%,发病率约2/10万,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道间质瘤的第2位,约占20%~30%。小肠肿瘤少见,小肠间质细胞瘤更为罕见,由于小肠的解剖结构、位置及生理功能的特性,早期的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小肠的检查手段又有限,容易导致诊治延误。现将我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间27例小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最常见的是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非上皮细胞性肿瘤,由Mazur和Clark[1]于1983年首先提出,是一类非定向分化的间叶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黏膜层,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约占该部位原发性肿瘤的1.2%。研究证明,以往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大多属于间质瘤,间质瘤比平滑肌瘤多见。胃是消化道间质瘤的最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症状与糖尿病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因糖尿病住院患的胃肠道症状观察,了解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特点。方法:收集1986年1月-1997年4月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674例糖尿病患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糖尿病患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 结果:224例糖尿病患出现一项或一项以上的胃肠道症状,以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为主。I型糖尿病患胃肠道症状与疾病病程无关,2型糖尿病患病程与胃肠道症状发生成正比。有胃肠道症状组空腹血糖显高于无症状组,而糖化血红蛋白水乎在两组无差异。有胃肠道症状组糖尿病患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显高于无症状组患。结论:33.2%糖尿病患存在胃肠道症状,以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为主,1型糖尿病、病程长于10年、空腹血糖高及存在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患胃肠道症状发生几率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蛋白,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交叉性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的间叶源性肿瘤。确切地说,GIST是病理学或分子病理学诊断名称,它占所有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80%。最近Thomas等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对1992~2000年美国12个地区的1458例恶性GIST患者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70例GISTs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70例GIST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类似于其他胃肠道肿瘤,病理形态学特点类似平滑肌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率为100%(70/70),CD34阳性率为75.7%(53/70),S-100阳性率为40%(40/70),Desmin,Aetin,MBP,CK均为阴性。结论 GISTs是消化道较少见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类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其预后治疗不同于其他类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预后因素的探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510260)普外科梁建中胡康病理科黄世章胃肠道平滑肌肉瘤较少见,其发病率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2%[1-3]。由于本病症状隐匿,常因并发消化道出血、梗阻、肿瘤破裂行急症手术时始被发现,预后...  相似文献   

14.
豫东地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豫东地区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近14年来消化道内镜检出的1526例胃肠道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豫东地区消化道内镜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10.4%(1526/14635),其中以食管癌为最多(915/1526,60.0%),胃癌次之(496/1526,32.5%),大肠癌最少(115/1526,7.5%);且胃癌男性所占的比例(75.2%)高于食管癌(63.2%)和大肠癌(42.6%),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均<0.001);大肠癌患者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膳食所占比例(37/115,32.2%)也明显高于其他胃肠道肿瘤(198/1411,14.0%;P<0.0001)。结论:豫东地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楠静  毕锋  邱萌 《四川医学》2010,31(1):117-1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约80%~90%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机制为c—kit基因突变,导致KIT蛋白异常活化,引起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5%~10%的患者发病机制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α(PDGFRα)基因突变有关,5%的患者没有发现基因突变(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3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间质瘤是起源于腹腔内任何器官组织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尤其以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romaitumor,GIST)多见,GIST大多数见于成人,儿童极少见。60%~70%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GIST由Mazur等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均有腹痛、黑便症状,其中消化道大出血6例,腹部包块6例,幽门梗阻3例,合并穿孔1例。发病部位:胃部16例中1例失去手术机会,余15例均手术治疗;空肠2例为术中探查发现。术后随访15例,随访率为83.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66.7%、4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应常规仔细探查空肠近端,谨防漏诊,完全彻底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医院内胃肠道感染在我院院内感染中居第3位,仅次于下呼吸道感染和术后切口感染,其发病率占出院病人的0.24%,占全院构成比的7.35%。所以为了做好院内胃肠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降低院内感染和提高医疗质量。本文对我院近1年来发生的胃肠道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消除小儿红霉素所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方法:将76例静滴红霉索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在输注红霉素前20min给予西咪替丁,对照组直接输注红霉素,分别观察两组出现的胃肠道反应。结果:两组胃肠道反应出现冲;观察组16例(42.11%),对照组33例(86.84%),两组相比(Χ^2=42.83,P〈0.01)有非常显著性羔异。严重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观察组4例(10.53%),对照组24例(63.16%),两组相比(Χ^2=31.65,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红霉素治疗时加用西咪替丁可以减少胃肠道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杜洪  梁颜笑  李雯 《广州医药》2001,32(1):17-18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并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对3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抗体为:Vimentin、CD34、HHF35、S-IOO、CK HMB45、LCA等7种抗体。结果:光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entin、CD34、HHF35、S-IOO的阳性率分别为93%、80%、16.7%、20%,不表达CK、HMB45、LCA。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缺乏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或双向分化,可能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原始间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