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金刚烷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禽流感病毒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合成金刚烷胺衍生物并对其进行抗禽流感病毒活性测试。方法 以金刚烷甲酰氯和氨基酸甲酯盐酸盐为起始原料经酰胺化、水解、成盐等反应依次得到3个系列金刚烷胺衍生物。以金刚烷胺为阳性对照,采用幼犬肾(MDCK)细胞系噬斑形成实验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禽流感病毒活性。结果与结论 共合成了20 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NMR、IR、MS 谱确证;仅有化合物 A5 显示出较好的抗禽流感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苯并吡喃类衍生物。方法 以2-甲基-丁-3-炔-2-醇为起始原料,经氯代、Williamson 成醚、环合、Aldol 缩合4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 和 MS 谱确定。所有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测试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计合成3-苯甲酰基-2H-1-苯并吡喃-2-酮衍生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取代苯乙酮为原料,首先与碳酸二乙酯经Claisen缩合得到相应的取代β-酮酸酯,再与取代水杨醛经Knoevenagel缩合,同时环合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及人乳腺癌细胞T47D对部分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合成了18个目标化合物,其中13个未见文献报道,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确证。化合物III15对人乳腺癌细胞T47D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值为38 μmol.L-1;化合物III1、III2、III15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抑制活性较好,IC50值分别为37、36、16 μmol.L-1。结论 3-苯甲酰基-2H-1-苯并吡喃-2-酮衍生物作为新型肿瘤抑制剂,其构效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L-异谷氨酰胺类衍生物,并测定其对氨肽酶N (APN)的抑制活性。方法 以L-谷氨酸为基本骨架,与3,4-二氯苯甲酸形成酰氯发生酰化、环合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环状酸酐,再经氨解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体外抑酶试验测定化合物抑制氨肽酶N的活性。 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5个未见报道的L-异谷氨酰胺衍生物,其结构经过1H-NMR、MS、和IR的确证。其中化合物I4、I6显示出较好的抑制氨肽酶N活性(IC50=20~40 μmol.L-1),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京尼平(genipin)的结构进行改造以阐明其药效结构。方法 以京尼平为原料,通过Swern 反应和选择性还原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现代波谱方法鉴定。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3 个京尼平衍生物,单步收率在 77%~90%;3 个化合物的结构均经 1H-NMR 和13C-NMR 和 MS 谱确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针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一系列化合物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指导。方法 以 2-羟基-4-硝基苯甲醛为原料,经环合、还原、与芳醛衍生物反应、水解后,在N,N-碳酰二咪唑存在下经缩合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共合成了11个新苯甲酰胺类衍生物,化合物的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其中 4 个化合物(4b、4c、4d、4h)对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4h的活性最好,它对 HL60、MCF-7、A549 肿瘤细胞的 IC50值分别为2.81、>50、4.79 μmol·L-1。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设计并合成5H-哒嗪并[4,5-b]吲哚类化合物,评价其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方法 以7-溴-1-氯-8-(3-氯丙氧基)-5-环丙基-5H-哒嗪并[4,5-b]吲哚为起始原料,经取代、醚化、Mannich 反应、选择性氧化共3步或4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以吉非替尼(gefitinib)为阳性对照药,采用 MTT 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 Bel-7402 和 HT-1080 的抗增殖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3 个化合物,其中12 个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MS 谱确证;8个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其中,化合物4a和5a抗增殖活性突出,分别为吉非替尼的3倍和4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合成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葡萄糖硫苷化合物。方法 以四乙酰基-α-溴代葡萄糖为原料合成四乙酰基-β-硫代葡萄糖,再与取代溴苄反应制得葡萄糖硫苷,最后脱去乙酰基得到目标化合物。通过体外心肌细胞的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评价其心肌保护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4个苄基葡萄糖硫苷新化合物。初步药理评价表明,该类化合物对缺氧/复氧损伤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3个化合物的活性强于红景天苷,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拓展3-芳基-2-取代苯并呋喃的合成方法。方法 以2-羟基苯基芳基甲酮和醛为起始原料,经交叉型 McMurry 偶联反应生成邻羟基二苯乙烯衍生物,再经氧化环化得到 3-芳基-2-取代苯并呋喃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2 个3-芳基-2-取代苯并呋喃化合物,其中4a、4b、4f、4j 为已知化合物,其余8个为新化合物,分离总收率在48%~80%,12 个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NMR、13C-NMR、HR-MS (EI)谱确证。该两步法合成路线具有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操作等优点,且收率较高,适于较大量制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活性更好的类黄酮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s) 抑制剂。方法 利用 Mannich 反应制得 8 个查尔酮类黄酮。结果与讨论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 IR、1H-NMR、质谱确证,并测定了化合物对 CDK1 的抑制活性以及对 HCT116 肿瘤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有 7 个化合物对 CDK1 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 flavopiridol,所有化合物对 HCT116 肿瘤细胞均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复方奥硝唑大黄口腔膜中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酚的含量。方法使用Fortis Xi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甲醇-质量分数为0.1%的磷酸溶液(体积比为85∶1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峰与相邻色谱峰分离度均高于3.0,方法专属性强;各组分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大黄酚A大黄酚=3.298 3×107ρ-602 4(R2=0.999 0),大黄酸A大黄酸=2.138 3×107ρ-576 2(R2=0.997 0),大黄素A大黄素=2.075 0×107ρ-489 1(R2=0.9990);各组分加样回收率均高于94.0%。测得复方奥硝唑大黄口腔膜中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的平均含量为353、106、121μg.cm-2。结论本方法测定奥硝唑大黄口腔膜中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酚,可应用于奥硝唑大黄口腔缓释膜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大黄素对家兔实验性皮肤创伤的促愈合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大黄素治疗皮肤创伤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家兔皮肤切除伤创伤模型,同时滴加绿脓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黄素(100~200μg·g-1)敷于创面,每天1次,连续7d或14d。观察创面面积、创面细菌数量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生化测定创面组织蛋白和羟脯氨酸(OHP)含量;免疫组化S-P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TGF-β1mRNA表达;Western印迹分析Smad2,3,4和7表达。结果大黄素(100~200μg·g-1)随药物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创面愈合百分率和降低感染创面表面细菌数;创面组织蛋白和羟脯氨酸的含量也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病理结果显示,大黄素200μg·g-1明显促进创面炎性渗出物吸收、肉芽组织形成和表皮增生。随大黄素浓度的增加,与基质对照组相比,TGF-β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逐渐增高,均有显著差异;对Smad4蛋白表达无影响,大黄素150和200μg·g-1使Smad7蛋白表达降低;大黄素200μg·g-1使Smad3和Smad2表达增加,其他剂量则无影响。与rhEGF组相比,大黄素100和(或)150μg·g-1组使Smad2和Smad3表达明显下降。结论大黄素促进实验性皮肤创面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与TGF-β1和Smads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黄素对抗顺铂引起的WI-38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从细胞水平研究大黄素对顺铂引起WI 38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 ,用形态学观察、DNA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WI 38细胞经大黄素和顺铂同时处理 2 2h后 ,30mg·L- 1大黄素可明显减轻顺铂引起的细胞毒性 ,其IC50 值由 (16± 3)mg·L- 1增加至 (34± 6 )mg·L- 1;可明显抑制顺铂引起的细胞形态学改变、核异染色质边集和DNA片段化 ,使顺铂 10和 30mg·L- 1导致的细胞凋亡率由 35 .5 6 %和33.99%降至 9.2 1%和 10 .2 5 % ,S期细胞百分数由6 2 .6 6 %和 4 8.4 6 %降至 4 8.6 7%和 36 .18%。结论 大黄素可对抗顺铂所致WI 38细胞凋亡 ,可能与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设计并合成青霉烯类苯甲酰基哌嗪型新化合物并测定其抗菌活性。方法 根据已报道的相关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出一系列2-取代苯甲酰基哌嗪甲基取代的新青霉烯类化合物,以2-羟甲基青霉烯双环母核为起始原料,经两次取代、两次脱保护基关环4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其中8个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MSSE) 4组革兰阳性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1个新青霉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MS、1H-NMR谱确证。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所测试的8个新化合物对MRSA 、MRSE、MSSA、MSSE均有较好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设计并合成芳酰胺基噻唑类衍生物,测定其体外对CCR4 的趋化抑制作用,期望发现结构新颖的CCR4小分子抑制剂。方法 以1,3-二氯丙酮和硫脲为起始原料,经5步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采用Boyden小室法研究目标化合物对(句噬细胞源趋化因子)MDC通过CCR4所介导的趋化HEK293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生物活性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对CCR4细胞趋化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二氢黄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全新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间二甲苯为原料,经硝化、还原、水解、缩合等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采用SRB法、MTT法,以顺铂为阳性对照药,以人肿瘤细胞Bel-7402、HL-60、BGC-823和KB为测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 11 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化合物5b、5c、5d、5f、5h对人肿瘤细胞KB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f、5h同时也对人肿瘤细胞Bel-7402、BGC-823 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黄素衍生物的化学合成与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大黄素衍生物,以研究其构效关系.方法以天然产物大黄素为原料,通过不同的方法合成一系列大黄素的衍生物,并且通过MTT法测试它们对KLE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大黄素衍生物并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13C-NMR和MS确证了它们的结构.活性试验显示某些化合物的活性强于大黄素.结论大黄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很有希望的肿瘤抑制剂,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HPLC和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核磁共振和紫外光谱技术分析测定虎杖复合酶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液相色谱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质量分数为0.2%的醋酸溶液(A)-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以Thermo-LCQ-FLEET多级离子阱质谱仪进行检测。结果采用HPLC-ESI-MS法检测了中药虎杖中17个化学成分,分别为芦丁(rutin)、大黄酚(chrysophanol)、6-OH-大黄素(6-OH-emodin)、大黄素(emodin)、金丝桃苷(hyperoside)、异槲皮素(isoquercetin)、三叶豆苷(trifolin)、紫云英苷(astragalin)、何首乌乙素(polygonimitin B)、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8-葡萄糖苷(emodin-8-glucoside)、新芒果苷(neomangiferin)、芒果苷(mangiferin)、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I3-II8双芹菜苷元(I3-II8-biapigenin)和芹菜素(apigenin)。结论 HPLC-EST-MS法可用于虎杖提取物中的17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9.
HPLC法同时测定一清颗粒中黄芩苷等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一清颗粒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黄芩苷、汉黄芩素和盐酸小檗碱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体积分数0.1%磷酸水(三乙胺调pH值至3.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黄芩苷、汉黄芩素和盐酸小檗碱质量浓度分别在1.800~36.20、14.25~285.1、4.500~90.01、.780~35.60、4.300~85.0、48.20~963、1.700~34.00、28.60~572.5 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1),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96.0%、98.0%、96.6%、97.0%9、7.7%9、7.0%9、7.2%9、8.0%。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重现性好,可为一清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苦荞麦种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的种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乌苏酸(ursolic acid,1)、山柰酚(kaempferol,2)、槲皮素(quercetin,3)、大黄素(emodin,4)、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5)、芦丁(rutin,6)、3′,5′-二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桂皮酸(3′,5′-dimethoxy-4′-O-β-D-glucopyranosyl-cinnamic-acid,7)、β-谷甾醇(β-sitosterol,8)、胡萝卜苷(daucosterol,9)、蔗糖(sucrose,10)、果糖(fructose,11)。结论化合物7是从荞麦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是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