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掌握基层县、乡镇医院的国产医疗器械配置现状以及国产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材料与方法:实地调查县级医院及2/3 以上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器械使用与配置现状.结果:基层医疗器械配置及国产医疗器械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调查表明: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不足,设备使用不合理,基本呈现只用不修的局面;国产设备中精尖设备较少,做工相对简陋,体积笨重;电路板工艺粗糙,设备连接电源线经常折断;售后服务滞后.结论:乡镇卫生院在配置设备的同时,需要建立维修团队维护设备的正常使用,国产医疗器械亟待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强售后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基层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灭菌失败的原因,探讨解决措施。方法通过现场观察、个人访谈等方法开展调查。结果该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灭菌,本次灭菌失败的直接原因为灭菌物品装载过量。该基层医疗机构未开展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岗前及岗中培训、未开展有效的内部自查工作是导致灭菌失败事件发生且未能主动发现的重要原因。结论应采取多种措施,督促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消毒灭菌自身管理水平,包括: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管理工作主体责任意识;建设多元化培训平台,为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供便利条件;定期开展外部监督,监督医疗机构落实内部自查制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发现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基本规律与特征,为防范与治理基层医疗机构医患纠纷提供针对性指引。方法:搜集案例大数据平台中所有案由为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造成患者死亡、当事人为基层医疗机构且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民事判决书,进行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发生趋势、地域分布、发生纠纷的各基层医疗机构类型分布、诊疗项目、手术类型、赔偿情况的定量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8年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数量及判决赔偿金额呈上升趋势,经济最发达及最不发达地区较少发生,主体以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多,高发诊疗活动在呼吸内科(尤其用药相关)及产科(尤其剖宫产术)。建议: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防范重点在乡镇卫生院,要加强诊疗项目及人员的资质管理、诊疗规范管理、病例书写规范管理,提升医疗纠纷应对意识,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输入,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特别是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用药相关培训,剖宫产术的手术/操作培训,提升对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的认知实践能力,防范诊疗义务履行不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北京地区口腔医疗机构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调查,了解其技术水平现状,以规范口腔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操作和辐射防护管理。方法通过对在放射实践技术培训班的学员培训前、后分别开展问卷调查,进行基本情况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价。结果接受调查的学员中,口腔医师或护士兼职做放射工作约占78%;学员普遍使用数字化设备;操作时以分角线技术为主;70%患者用手指固定采集设备;培训前、后效果对比辐射防护知识提升87%、影像学基础知识提升25%。结论基层口腔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多为年轻医生或护士兼职,且人员流动性大;放射工作人员对牙片投照操作手法缺少技巧且不熟练。行业管理部门应重点加强基层口腔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投照实践技能及新设备新技术培训,法律法规和辐射防护知识等专项培训,以确保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医疗机构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的管理现况,为提高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管理水平,建立医疗机构消毒隔离效果长效监管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市使用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的医疗机构58家,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医疗机构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管理现况进行调查。【结果】58家医疗机构中,有5.17%存在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不健全,12.07%的医疗机构没有与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供应商签订协议。有7.90%的医疗机构未对消毒供应中心(CSSD)人员开展培训,且培训形式和时间不统一,岗前、岗中或者两者兼有的分别占33.33%、9.26%、57.41%;1年培训1次、2次及以上和按需开展培训或仅开展上岗前培训的分别为42.59%、35.19%、11.11%。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交接方面,有8.62%的医疗机构没有落实专人负责交接,6.90%没有落实具体科室;有13.79%未按标准做到在术前日15时之前将器械送达CSSD。5.26%的医疗机构使用后未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结论】上海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的管理和清洗、消毒与灭菌未完全符合WS 310.1~3—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个标准的有关规定,存在一定医疗安全隐患,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规范操作,提升质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三甲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厂家、第三方结合起来,构建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售后联合服务模式,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因缺少维修人员导致医疗设备无法维修而闲置或因等待维修时间过长影响临床工作正常开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培训者培训模式在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复用诊疗器械等物品预处理培训中的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起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采用培训者培训模式,先期培训所负责范围内的基层医疗机构选派的18名护士(培训者)复用诊疗器械等物品预处理理论知识及流程,再由培训者培训43名基层护士(二次培训学员),比较培训前后学员的学习成绩及物品预处理合格率。结果采用培训者培训模式培训后,培训者与二次培训学员的物品预处理理论知识及流程考核评分及物品预处理合格率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培训者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人员对复用诊疗器械等物品的预处理合格率,继而提升了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整体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盘锦市公立医疗机构现有医疗器械设备配置情况和未来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方法]辖区内所有公立医院均参与此次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医院基本情况问卷、医院现有设备调查表、2014-2016年医疗设备购置需求调查表,调查问卷由医疗机构设备科科长填写。[结果]三级医院拥有更高比例的进口医疗器械(71.5%),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购置旧医疗器械比例最高(7.3%),进口医疗器械在设备性能及售后服务满意比例较国产医疗器械高(χ~2=102.7,P=0.01;χ~2=21.2,P=0.01),国产医疗器械在经济性满意比例较进口医疗器械高(χ~2=56.1,P=0.01),国产医疗器械平均故障次数较进口及合资医疗器械高(χ~2=22.8,P=0.01),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对进口医疗器械需求比例大(χ~2=53.2,P=0.001)。[结论]国产医疗器械在价格方面还是十分具有优势,应注重开发面向一级、二级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产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辽宁省肿瘤医院医疗联盟单位目前医疗器械配置现状、未来购置需求及评估影响医院器械购置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于2013年12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36家联盟医院开展基线评估。结果 36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配置中,国产医疗器械1649台(套),占56.73%;进口医疗器械1258台(套),占43.27%。在高、中端医疗器械中,国产品牌所占比例分别为15.86%和29.41%,低于进口品牌的84.14%和70.59%(X~2=860.95,P0.05);未来3年医疗器械购置需求量为310台(套),其中进口器械需求199台(套),国产器械需求111台(套)。医学影像类设备需求最大,有25家医院需要购置,其次为内窥镜类设备,需要购置的医院有16家。结论医疗机构目前高、中端医疗器械及未来需求仍以进口品牌为主,低端设备以国产品牌为主,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急需提升高、中端医疗设备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医疗器械对医学事业的发展极其重要,是现代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医疗界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存在普遍忽视的现象。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操作人员,对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存储、采购等问题都存在认识误区。尤其是意料器械的维修管理方面。不少医院都不加重视,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本文将针对医疗器械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提高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希望对当前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评价体系。方法从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于医院建立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评价体系考核表,对医院器械科的维修服务、资产管理服务、工程师服务态度、质控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结果在医院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评价体系中,器械科管理人员及工程师维修服务方面、资产管理能力方面、质控管理能力方面、服务态度方面的平均满意率分别为76.1%、78.8%、82.3%、68.9%。结论建立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评价体系,有助于加强器械科工程师服务临床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文章调查着眼于四川省大型设备分配趋势、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培训、医疗设备维护人员的素质、医疗设备维修路径和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对四川省医疗设备使用存在的问题,比如:相关法规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医疗设备配置不适宜、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培训不足、医疗设备售后服务不到位、医疗设备维护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目的是探讨如何在新医改下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促进区域卫生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使用及管理现状,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械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65个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使用及管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65个基层医疗机构中,仅有26个(40.00%)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实施过学习培训;62个(95.38%)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真实、完整、准确;仅有11个(16.92%)医疗机构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具备使用记录且记录完整,满足追溯要求。结论广西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使用及质量管理方面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监管部门亦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医疗设备用户满意度评价模型并应用模型客观、真实评价医共体内医疗设备用户满意度,为优化县域医共体内医疗设备使用和配置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基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医共体内诊断类医疗设备使用调查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满意度评价模型,应用动态物元分析方法(DMA)客观评价医疗设备用户满意度结果医疗设备用户满意度评价模型准确性良好(c2/df=1.49),结果区别度高;医共体内医疗设备用户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为70.34;不同品牌、类别和不同级别机构内设备的满意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t=-2.275,P=0.025;t=-2.649,P=0.009;t=3.490,P=0.001)结论进口品牌、县级医疗机构的设备使用满意度相对更高,政府和医院应加强对设备的临床效果和创新功能的关注,以促进国产品牌、乡级机构医疗设备使用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医疗设备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工具,其良好的运行状态离不开完善的售后服务支持,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的售后服务管理已成为医院医学工程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鱼骨图分析法,探索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的评价指标,并对开机率、服务响应与维修效率、服务价格、对医院工程师的培训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购置保修合理化量化判断依据,以达到提高医疗设备开机率,规范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此项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四川省基层卫生机构卫生信息系统功能建设状况,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建设工作提供相关实证依据。方法调查对象涉及全省14个地区和市、42个县、118个基层卫生机构,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考察的方法。结果近几年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调查对象中57.63%的基层医疗机构已建立起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但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档案管理、健康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33%的人员希望专业技术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11%的人员希望以全脱产接受培训。结论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建设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工作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投人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通过不懈努力进行内涵建设,才能实现基层卫生信息建设工作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7.
患者满意度是人们基于对自身健康、生命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从而对所经历的医疗服务进行衡量评价的过程,是反映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患者满意度公开发表的文献,回顾梳理患者满意度的研究现状,指出国内研究现有局限性包括缺乏统一量表、理论更新滞后、第三方评估未广泛使用等,提出应全面普及第三方评估体系,通过压力传导效应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患者满意度是人们基于对自身健康、生命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从而对所经历的医疗服务进行衡量评价的过程,是反映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患者满意度公开发表的文献,回顾梳理患者满意度的研究现状,指出国内研究现有局限性包括缺乏统一量表、理论更新滞后、第三方评估未广泛使用等,提出应全面普及第三方评估体系,通过压力传导效应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个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逐渐增强。为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基本需求,各级医院均购置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以此来丰富各类疾病的诊疗手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日常管理的重点内容,包括采购、维修保养、设备使用、报废等环节。对各类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为此,各级医院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信息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及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文章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单元,从激励机制的视角展现了先发地区基层人力资源不容乐观的状况,调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使用深度访谈与调查问卷结合的形式,对佛山市S镇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薪酬、福利保障、培养学习制度、晋升制度、奖惩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荣誉奖励制度、人际关系、办公条件九个方面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使用SPSS25.0对314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基层医务人员对激励措施的整体满意程度不高.对薪酬收入(M=2.85±0.858)和福利保障(M=2.89±0.83)的满意度最低;对人际关系满意度评价最高(M=3.66±0.77).基层医务人员在机构、性别、年龄、工龄、院龄、学历、职称、职位以及月收入等特征上对激励措施满意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应加大政府对基层卫生投入和财政补助比例,加强经济激励;建立体现按劳分配的绩效考核制度;同时根据医务人员的个人特征灵活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次激励措施;重视非经济性激励措施,培养员工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