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澳门地区鸡源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大肠埃希菌的基因型。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购买澳门地区市售的69个鸡源性产品,从中分离鉴定出103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别用CTX-M、TEM、OXA和SHV的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以此来判断它们的基因型,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对CTX-M型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初步分群, 并以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澳门地区89.8%(62/69)鸡源性产品检测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103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经PCR扩增后,非重复株有84株,结果显示CTX-M型、TEM型、OXA型和SHV型分别占98.8%(83/84)、25.0%(21/84)、3.6%(3/84)和0.0%(0/84);其中23.8%(20/84)同时携带CTX-M型和TEM型,3.6%(3/84)同时携带CTX-M型和OXA型。83株CTX-M型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66.3%(55/83)为CTX-M-G1,31.3%(26/83)为CTX-M-G9,CTX-M-G2和CTX-M-G8的检出率均为1.2%(1/83)。药敏试验中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全部菌株敏感, 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98.8%, 其次为四环素83.3%(70/84)和阿米卡星78.6%(66/84)。结论 澳门地区鸡源性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较高,其基因型以 CTX-M型为主,其次为TEM型,其中CTX-M型分群中以CTX-M-G1为主, 多重耐药的ESBLs大肠菌株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获得鼠形动物肠道产ESBL大肠埃希菌分布特征、菌型特点及相关耐药机制。方法 2016年9月-11月,在广州市城区内某居民区捕捉鼠形动物。从鼠形动物肠道内容物中分离耐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并进行产ESBL表型确认实验。Vitek2 compact进行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抗生素敏感实验。PCR检测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CTX-M、TEM、SHV和OXA等ESBL基因,并测序鉴定CTX-M亚型。对CTX-M大肠埃希菌进行MLST和PFGE分析。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123只,包括57只黄胸鼠、54只褐家鼠、11只臭鼩鼱和1只黑毛鼠。分离到35株耐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经表型确认实验证实全部是产ESBL菌株,检出率为28.5%(35/123)。35株产ESBL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以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很高,分别为100%(35/35)、91.4%(32/35)、97.1%(34/35)、100%(35/35)、100%(35/35)、88.6%(31/35)、80%(28/35)和74.3%(26/35)。 35株菌一共检出CTX-M耐药基因37个,有2株菌各携带2种CTX-M耐药基因,其中blactx-m-79 23株,blactx-m-55 6株,blactx-m-123 4株,blactx-m-15 2株,blactx-m-65和blactx-m-27各1株。MLST结果发现鼠形动物肠道分离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具有遗传多样性,无优势克隆。结论 鼠形动物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很高,产ESBL耐药机制主要是菌株携带CTX-M型基因。本研究检出的几种CTX-M型ESBL基因也见于人临床或健康人群菌株。MLST和PFGE的结果发现产ESBL大肠埃希菌具有遗传多样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鼠型动物是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重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河南省腹泻病例粪便标本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的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耐药情况,并研究其分子学特征。方法 对河南省腹泻粪便中分离的124株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通过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并筛选产ESBLs菌株;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携带情况,采用质粒接合试验分析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情况,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 124株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耐药严重,其中有16株为产ESBLs菌株。16株产ESBLs菌株均携带CTX-M型耐药基因,并检测出OXA型和TEM型耐药基因;其中9株菌可将CTX-M基因通过质粒转移到大肠埃希菌J53,药敏分析发现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可以发生共转移。16株产ESBLs 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经XbaⅠ酶切后共分为14种带型,无明显的优势带型。结论 检出产ESBLs 的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基因型具有多样性,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性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播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国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肠杆菌科细菌中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携带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全国11个城市14家医院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201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4种抗菌药物的MICs,改良Hodge试验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筛检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扩增测序确证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对产碳青霉烯酶菌株进行接合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 201株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肠杆菌科细菌中有53株确定为产碳青霉烯酶[KPC-2(32株)、IMP-4(20株)、IMP-8(1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3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9株、大肠埃希菌6株、阴沟肠杆菌5株,分别来自于北京(43株)、杭州(6株)、南京(3株)、福州(1株)4个地区;将53株产酶菌株与大肠埃希菌EC600进行接合,获得28株接合子;PFGE分型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33株)可分为3个型2个亚型、弗劳地枸橼酸杆菌(9株)可分为4个型、阴沟肠杆菌(5株)可分为4个型、大肠埃希菌(6株)均为同一型;29株产KPC-2型酶肺炎克雷伯菌的MLST分型序列均为ST11,4株产IMP-4型酶肺炎克雷伯菌中3株为ST876,1株为ST147。结论 在对我国11个城市的耐药菌监测中只有北京、杭州、南京和福州的医院中检出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菌株,其中KPC-2最常见,其次为IMP-4、IMP-8,菌株间同源性较高,由于碳青霉烯酶基因在菌株间容易发生水平转移,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本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和流行特点,为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感染患者临床标本,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筛选MRSA和产ESBLs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采用PCR热扩增对产ESBLs酶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分型研究。结果共计分离出38株革兰阳性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表皮葡萄球菌9株、肠球菌8株、肺炎链球菌5株;59株革兰阴性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3株、肺炎克雷伯菌15株,铜绿假单胞菌11株,鲍曼不动杆菌6株、其他G^(-)4株;真菌共计3株,全部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其中MRSA检出5株,检出率31.25%;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11株,检出率47.83%;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5株,检出率33.33%。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青霉素G、四环素、头孢呋辛酯、头孢噻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68.42%、52.63%、55.26%、44.74%、39.47%、55.26%、10.53%、57.89%、10.53%和28.95%,未产生对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产生耐药性;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为38.98%、15.25%、66.10%、8.47%、28.81%、5.08%和5.08%。11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检出7株携带CTX-M-1基因,4株携带TEM基因,3株携带CTX-M-14基因,携带SHV基因、CTX-M-8基因、CTX-M-9基因、OXA1基因和OXA2基因各1株。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本次研究中的主要致病菌,CTX-M型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携带blaNDM基因的耐碳青霉烯类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子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宁夏某医院患者感染的耐碳青霉烯类弗氏柠檬酸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扩增菌株耐药基因,验证细菌表型,分析blaNDM基因水平转移情况,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4株菌主要来自肝胆外科,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各菌株均检出blaNDM基因和其他不同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表型阳性,4株菌成功进行质粒接合试验,blaNDM基因均转移至大肠埃希菌J53AZR,MLST分型显示共4种ST型,分别为ST85、ST116、ST131和ST551。结论 检出4株携带blaNDM基因的耐碳青霉烯类弗氏柠檬酸杆菌,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应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医院应重视耐药菌检测和监测工作的实施,防止耐药菌进一步流行造成更大危害。  相似文献   

7.
96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产ESBLs、AmpC酶菌株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连元  刘丽秋 《山东医药》2009,49(47):37-39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及其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菌株基因型,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自本院尿路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大肠埃希菌96株,采用确证试验和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其ESBLs、AmpC酶表达情况,用K-B法测定其对亚胺培南等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法检测TEM、SHV、PER、CTX-M-1群、CTX-M-2群、CTX—M-3群、DHA和ACT-1基因型分布情况,用接合转移试验了解耐药基因转移方式。结果96株大肠埃希菌单产ESBLs30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4株,单产AmpC酶2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四种抗生素耐药率达到100%,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亦〉8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ESBLs基因型以CTX—M和TEM型为主,AmpC酶基因为DHA型,两酶能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将质粒携带的耐药性传递至受体菌。结论大肠埃希菌所致感染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较为敏感;临床应及时了解本地区产ESBLs、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控制耐药菌株播散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分布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收集38株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肉汤稀释法药敏实验、改良Hodge试验、PCR电泳、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测定其耐药性、耐药基因型及分子型别。结果 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8.42%(7/38)、28.95%(11/38)、34.21%(13/38),其中有7株(18.42%)同时耐3种药物。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妥因、甲氨苄啶/磺胺甲恶唑、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3.68%~44.7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环丙沙星耐药率均大于52.63%,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100%。有11 株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为阳性,占28.95%(11/38),其中5株携带blaKPC基因,均为KPC-2型;4株携带blaNDM基因,均为NDM-1型。9株携带blaKPC或blaNDM耐药基因的菌株同源性分析显示有8种不同PFGE带型,5种MLST 型别(ST型)。5种ST型为ST11、ST15、ST395、ST1031、ST1412,其中以ST11为主。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严重,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主要的原因是携带KPC-2或者NDM-1基因,菌株基因型多态性大,提示病例之间不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浙江省不同地区上送的临床分离株进行NDM-1基因筛检,初探浙江省NDM-1基因携带菌阳性菌存在现状。方法应用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013年度收集的所有临床株进行NDM-1基因筛检;利用普通PCR方法对阳性株进行NDM-1基因测序、MLST分型及其它30种耐药基因检测;使用VITEK 2Compact高级专家系统对阳性株进行微生物鉴定与耐药表型MIC测试;采用改良Hodge实验及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法协同试验,分别对阳性株进行碳青霉烯酶及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经对1 450株菌株进行筛检,仅从1株来自疑似病毒腹泻11月大幼儿患者粪便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该基因,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该菌MLST序列型为ST1416,产碳青霉烯酶及金属β-内酰胺酶,对Levofloxacin、Trimethoprim/Sulfa敏感,对Ciprofloxacin中敏,但对其他18种所检药物均显示耐药,另携带SHV、CTX、DHA、TEM、CMY2、IMP、GES、GIM、OXA-48、SPM、AmpC、aadA1、aacA4、aphA1共14种耐药基因,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耐药表型与基因型较为符合。结论本次从肠杆菌科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NDM-1基因,应为浙江省首次报道,鉴于肠杆菌科细菌耐药速率传播更快,警示相关部门应重视并加强对NDM-1基因携带菌的监测与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分析阜阳市食品和病人分离单增李斯特菌的毒力基因、分子型别,建立阜阳市单增李斯特菌分子特征信息数据库,为防控单增李斯特菌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阜阳市2014-2019年分离自食品和病人的55株单增李斯特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毒力基因prfA、plcB、hly、actA、iap、inlA;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 55株单增李斯特菌全部携带prfA、plcB、hly、actA、iap、inlA基因;PFGE将其分为21个带型,相似度60.3%~100%;MLST将其分为14个ST型,ST9型为优势型别;3株病人分离菌株的PFGE带型和ST型互不相同,其中2株病人来源菌株分别与食品分离株具有相同PFGE带型和ST型。结论 阜阳市食品和病人中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均携带6个毒力基因,食品分离菌株的分子型别呈现出多样性,其中存在同型别单增李斯特菌持续性污染现象,病人分离菌株具有与食品来源菌株相同的PFGE带型和ST型,提示食源性感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包括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的病原谱、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方法 对2015-2016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分离到的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PFGE分型。结果 2015-2016年共采集腹泻病人标本2 505例,检出目标菌数157例,检出率为6.27%,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2例(3.27%)、沙门菌51例(2.04%)、志贺菌14例(0.56%)、副溶血性弧菌10例(0.40%)。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分离率最高的是EPEC。在对15种常见抗生素药敏实验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100%),对头孢他啶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敏感率大于90%。沙门菌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2个血清型为主,沙门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100%),对头孢西丁和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90%。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全部为tdh阳性。结论 山西省2015-2016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其次为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院内感染病原学,指导临床抗感染防治,控制耐药性发展。方法收集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和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尿液和粪便样本,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病原菌,PCR法检测大肠埃希菌黏附因子相关基因。采用K-B法测定大肠埃希菌耐药性,PCR法检测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分布情况。选取SIRT1基因rs4746720、rsl0509291、rs2236319和rs10823116共4个位点,并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SIRT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埃希菌产ESBLs酶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合并院内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72.04%、24.01%以及3.94%。其中,革兰阴性菌居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其他革兰阴性菌分别占44.80%、10.39%、6.09%、3.94%、2.87%、3.94%。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fimH、afaC、flu、papGII、sfa、papGI、papGIII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7.20%、71.20%、62.40%、24.80%、11.20%、8.00%、4.00%。125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72株,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53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性,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低。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TEM、CTX-M-14、CTX-M-1、SHV、CTX-M-14+TEM、TEM+CTX-M-14+SHV、CTX-M-14+SHV基因型分别占37.50%、25.00%、13.89%、12.50%、8.33%、1.39%、1.39%。SIRT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埃希菌产ESBLs酶无关(P0.05)。结论糖尿病院内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居多,fimH基因的检出率较高。ESBLs产生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高的重要原因。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ESBLs基因型主要为TEM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不同血清型中沙门氏菌中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子基因型别、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溯源分析及CTX-M氨基酸位点变异情况,研究CTX-M各型别流行特征及在超级耐药克隆中的作用。方法 对来源于江苏及周围地区的61株CTX-M阳性的肠炎沙门氏菌(S. enteritidis)、印第安纳沙门氏菌(S. indiana)、汤卜逊沙门氏菌(S. thompson)等进行CTX-M型别鉴定、PFGE分子分型、全基因测序对不同型别CTX-M氨基酸位点变异分析。 结果 61株菌株分为3个CTX-M群6个型。S. indiana含有6种CTX-M基因型,主要型别是CTX-M- 65和CTX-M- 55; S. enteritidis和S.thompson主要型分别为CTX-M- 55、CTX-M- 65。 PFGE聚类分型有19个型。A2型是携带CTX-M-55型S. enteritidis; B4、B8、B9型是携带CTX-M-55型或CTX-M-65型的S. indiana; D2为携带CTX-M-65型的S.thompson。CTX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在CTX-M-1群、CTX-M-9群、CTX-M-64群易变化氨基酸位点分别是4、3、12个。结论 本地区主要CTX型别为CTX-M-55型或CTX-M-65型,S. indiana是CTX基因主要来源。位于质粒上的CTX-M基因复杂且多变是S. indiana超级耐药克隆形成并广泛流行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012-2018年福建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种群结构及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对43 株布鲁氏菌分离株的9 个基因位点的序列进行测定,与标准序列比对后确定菌株ST型,通过Bionumerics 6.6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43 株布鲁氏菌分离株中,38 株为ST8型,5 株为ST17型。结论 福建省布鲁氏菌主要流行株为ST8型。MLST是研究布鲁氏菌遗传特征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各致病菌分离株的血清学、分子分型、耐药性特点,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温州市2021—2022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分离的副溶血弧菌、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用血清学分型、质谱、PCR等方法进行病原菌型别确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温州市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最多的场所为酒店餐饮,诱发原因较多为生熟交叉污染,发生季节大多在5-11月。114株目标菌从19起食源性疾病聚集事件分离出。55株副溶血弧菌以O10∶K4为主要血清型,其引起暴发事件的PFGE带型相似度较高。6株沙门菌为肠炎沙门菌血清型,MLST型别为ST11。44株空肠弯曲菌包含7种ST型,ST9079为主要的ST型。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携带A型肠毒素,MLST型别包括ST88、ST188、ST25等3种ST型。3株致泻大肠埃希菌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包括ST156、ST4383两种ST型。空肠弯曲菌以四环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医院污水中多重耐药菌污染情况及其耐药基因和Ⅰ类整合子携带情况。方法采集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污水,使用16S rRNA测序和微量生化反应管鉴定细菌种属;采用PCR扩增耐药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计算其检出率。结果根据16S测序和生化反应共分离鉴定出23株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显示23株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62.5%(15/23),复方新诺明为56.5%(13/23),氨苄西林为56.5%(13/23)。所有菌株均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率为56.52%(13/23)。PCR检测耐药基因携带率aadA1基因为100%,tetA基因为95.8%,aac(6')-Ib-cr基因为79.2%,CTX基因为70.8%,tetB基因为63.5%,Qnrs基因为58.3%,SHV基因为54.2%,qepA基因为41.7%,Sul基因为35%。所有菌株均不携带KPC基因、IMP基因和NDM1基因。有21株细菌检测到Ⅰ类整合子,其中11株细菌的整合子携带空基因盒。整合子携带的大多数基因盒编码DfrA和aadA基因,有1株细菌的基因盒编码OXA-1基因。结论医院污水中的大肠埃希菌存在多药耐药现象且Ⅰ类整合子携带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B琼脂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PCR技术检测相关耐药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并用DNA序列分析确认其所产生基因型。结果检测菌株中ESBLs阳性56株,阳性率为44.4%。所有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56株ESBLs阳性的菌株有44株扩增到TEM基因(78.6%),SHV型阳性的有2株(3.6%),CTX-M型阳性的有48株(85.7%),OXA型阳性的有1株(1.79%),intl1阳性菌株有35株(62.5%),占未检出PER和VEB型。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较高,耐药显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产ESBLs细菌最有效的药物;TEM型和CTX-M型ESBLs为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基因型,携带Ⅰ类整合子基因是导致细菌产ESBLs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二价组合DNA疫苗pOPRL+pOPRF在小鼠体内的最佳免疫剂量。方法 分别以25 μg, 50 μg, 100 μg和200 μg的pOPRL+pOPRF免疫BALB/c小鼠。对各剂量免疫后诱导的血清抗体水平、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IFN-γ和Il-2分泌水平进行检测,强毒攻击后测定各组小鼠的存活时间及保护率。结果 100 μg和200 μg组小鼠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SI值及IFN-γ和Il-2的分泌水平明显高于25 μg和50 μg组(F=8.414,P<0.05)。且三免后100 μg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的IFN-γ和Il-2的量高于200 μg组(F=6.375,P<0.05)。攻毒后25 μg、50 μg、100 μg和200 μg组的保护率分别为35%、45%、85%和70%。结论 pOPRL+pOPRF二价组合DNA的免疫效果与免疫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小鼠中的最佳免疫剂量为100 μg。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动物源沙门菌耐药及流行特征。方法 对116株动物源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试验、耐药基因(簇)检测和多位点序列(MLST)分析。结果 鸡源沙门菌多为ST11克隆肠炎沙门菌和ST17克隆印第安那沙门菌,猪源沙门菌多属于ST40克隆德尔卑沙门菌。ST11克隆主要表现为对氨苄青霉素、萘啶酸、四环素、头孢哌酮耐药,且多数为多重耐药(MDR);ST17克隆多数对9种以上的药物特别是头孢类及氟喹诺酮类耐药,为超级耐药(Super-MDR)克隆。ST11克隆中blaTEM-1-like携带率最高,ST17克隆中blaOXA-1-like、blaCTX-M、blaTEM-1-like及floR、aadA2、sul1及aac(6')-1b高携带率是其成为超级耐药克隆的主要原因。结论 抗菌药物特别是头孢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动物生产中应当控制使用,对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及传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0年分离自山羊的两株羊种布鲁菌的等位基因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及遗传学特征,为动物间和人间布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布鲁菌属特异性PCR(BCSP31-PCR)和种/型特异性PCR(AMOS-PCR)对2010年分离自山羊的两株布鲁菌进行鉴定,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技术对两株布鲁菌菌株的7个管家基因、1个外膜蛋白基因及1个基因间区的序列进行测定,将各个基因的序列与参考菌株的等位基因型进行比对,确定其等位基因谱及序列型(STs),分析与两株菌ST型与各种型布鲁菌代表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来自贵州省山羊的两株布鲁菌株经BCSP31-PCR鉴定为布鲁菌属细菌,AMOS-PCR将其鉴定为羊种布鲁菌。MLST分析显示,两株菌的9个等位基因序列型为ST8型,与同属羊种布鲁菌的ST7、ST9~ST12、ST34和ST35遗传关系最近。结论贵州省2010年分离的2株布鲁菌分离株均为ST8型布鲁菌,与同属羊种布鲁菌的ST型遗传关系最近,结果为贵州省人间和动物间布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