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伯氏疟原虫和夏氏疟原虫在不需要复杂仪器的情况下,用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进行侵入红细胞试验。伯氏疟原虫ANKA株(原虫密度为15%~20%),经血传保种于6~8周的BALB/c鼠体内。夏氏疟原虫经血传保种于CD-1鼠体内。感染前,CD-1鼠在人工日照中,从每日午夜12时至中午12时,共照7  相似文献   

2.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感染伯氏疟原虫鼠的红细胞及游离疟原虫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1/4感染伯氏鼠疟的红细胞表面结构出现“代谢窗”,游离疟原虫形态与国外有关报道相同。青蒿素对正常红细胞及感染伯氏鼠疟原虫的红细胞表面结构均未见形态学损伤,而游离疟原虫在青蒿素作用的后期显示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我们应用超低温(-196℃)保存的方法进行了疟原虫动物整体保存的实验研究。在液氮内保存两种鼠疟原虫(即伯氏鼠疟原虫和约氏鼠疟原虫)经4~298天反复冷冻保存,转种多代,用13只冷冻鼠共感染健康鼠63只,虫现期2~8天,感染成功率100%,其原虫的形态及生殖力均无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免疫萤光和组织学两种方法研究了小白鼠组织内鼠疟原虫的发育情况,并观察了经免疫萤光染色各期疟原虫的形态变化。60只雌雄小白鼠,体重25~30克,经腹腔感染1×10~6活的疟原虫,分成6组,前3组每组4只,后3组每组6只。对照组5只。1~6组小白鼠,分别在1、2、3、7、14和21天杀  相似文献   

5.
<正>鼠疟原虫在疟疾实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常是采用含疟原虫血液经鼠转种或低温进行保种。但目前低温保种方法是取抗凝血加一定的保护剂后,低温保存。作者用含伯氏疟原虫的鼠不加保护剂,直接低温冷冻保存,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而且方法更简便,节约成本。 材料与方法 一、疟原虫 系湖北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经小白鼠保种的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正常株。 二、实验动物 昆明(KM)远交小白鼠,由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经血检,无血液原虫。 三、实验方法 当转接小鼠RBC中疟原虫感染率达40%以上时,将鼠颈椎拉断迅速处死后,装入塑料袋内(1袋装1鼠),袋外标明日期,立即放入-70℃冰箱中保存。使用时,自冰箱中取出1只鼠,迅速投入40℃温水中解冻,15min后,将鼠以腹面向上固定,70%酒精消毒皮肤,剪开胸、腹腔,在注射器内先吸入0.9%灭菌盐水1.0ml,然后将针头插入右心室中抽取血液(如抽不出血液,先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再回抽)使血液混匀后立即由腹腔接种给健康小鼠2只,每只接种0.3ml。另外无菌取出小鼠肝脏置灭菌的乳钵中,加入0.9%灭菌生理盐水10ml.将肝组织研碎,稍静置,用注射器吸取上层悬液,由腹腔接种给小鼠2只,每只接种0.3ml。自第2d起,将被接种的鼠剪尾取血涂片、染色舌镜检查虫并观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探讨疟原虫红外期培养,以类似肝细胞的肝癌细胞系(Hep G2-A16)培养伯氏疟原虫红外期。子孢子悬液的制备:取感染伯氏疟原虫 (ANKA株)后18~21天的斯氏按蚊唾腺,置于经加热灭活(56℃×30min)的鼠血清中(每5对唾腺加10μl鼠血清),用18G针反复抽吸捣碎备用。培养:将长有Hep G2-A16的盖玻片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中。另加50 IU/ml青霉素,50μg/ml链霉素,于37℃及含5%CO_2气体的条件下培养2~3天。然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体重为35~70克的雌性大鼠,静脉接种伯氏鼠疟原虫NK-65株子孢子1~3×10~6个,于3~10、18~28及29~36小时后,取其肝,以胶原酶法制成含肝脏红外期裂殖体(HEX)的肝细胞悬液。在培养前后,均计数悬液中的肝细胞;以台盼蓝排除试验(trypan blue exclusion)测定肝细胞活力;以腹腔接种大鼠,接种后2~3周内检查有无原虫血症,判定悬液中是否有感染性HEX存在。  相似文献   

8.
用24~26天龄的大白鼠腹腔感染10~4~10~5个己感染伯氏鼠疟原虫的红细胞,每7天用幼鼠常规转种1次。培养用的疟原虫取自感染后4~5天的鼠血,即以无菌操作抽取心血置于加有肝素的磷酸盐缓冲液中(0.1M磷酸钠缓冲液,每毫升含肝素16个国际单位,pH 7.4)。另从1只未感染的幼鼠同样取血。分别将两鼠的血在30℃内以450g离心6分钟,并以9倍容量的培养液洗涤(培养液含199培养基1克,葡萄糖200毫克,次黄嘌呤核苷2毫克,三磷酸腺苷1毫克,青霉素500单位,庆大霉素0.4毫克,肝素200单位,除  相似文献   

9.
约氏疟原虫对小鼠具有高度的感染力,每鼠接种5个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时,66.6%的小鼠出现原虫血症。伯氏疟原虫的接种剂量如低于1×10~6个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只能使部分小鼠出现原虫血症。两种鼠症原虫用相同剂量接种小鼠后,原虫血症的出现时间前者早于后者。接种约氏疟原虫的阳性小鼠能自然转阴,不引起小鼠死亡;但接种伯氏疟原虫后的阳性小鼠则不能自然转阴。  相似文献   

10.
疟原虫的红内期通常可改变受感染的红细胞的表面膜,且影响膜内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的脂类组分。本文报道感染伯氏疟原虫鼠的血清中存在的脂类特异抗体。自感染伯氏疟原虫8~13天的大鼠取血,抗凝,以55%的胶体硅-PBS浓集感染红细胞,后用PBS加以稀释成5%的感染红细胞悬液。以氮减压法释放原虫,尔后将破碎的红细胞于10~40%胶体硅中,经1,900g离心15分钟分层,红细胞膜及其碎片悬浮于10%胶体硅上,游离原虫则见于离心管底沉淀物的界面及完整红细胞中。另以有DNA酶的pH7.5 5mM Na_2HPO_4液4次洗涤渗透性溶解得到红细胞膜,用2:1比例的氯仿  相似文献   

11.
对于鸟疟原虫组织培养的成功,哺乳类疟原虫红细胞前期体外繁殖的失败,用昆虫组织培养孢子生殖阶段部分成功的方法,以及红内期疟原虫在体外短期培养的工作,新近均已有评述。这里只谈关于人类恶性疟原虫的体外连续培养法。此种原虫红细胞内期繁殖阶段的体外培养所需条件如下:一层薄的人类红细胞沉积层(如用1毫升的10%人红细胞悬液铺在  相似文献   

12.
大白鼠对伯氏疟原虫的易感性随鼠龄的增长而明显降低。以不同年龄组(30、50、100天)的鼠定量感染伯氏疟原虫,这3个年龄组的鼠在感染后48~72小时内原虫增殖率都是一致的,在这以后原虫增殖被抑制才与鼠龄不同有直接的关系。这说明老年鼠的血清中不存在有抗疟原虫的因素。再取不同年龄(30、50、90、100、300天)正常鼠的血清转科给幼年鼠(30天)并给予原虫感染,结果亦未能证明不同年龄鼠的正常血清中有抗疟原虫的因素,包括非抗体血清因素或交叉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13.
约氏疟原虫与伯氏疟原虫侵入期抗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针对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侵入期的8种单克隆抗体,对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P.berghei)侵入期即动合子、裂殖子和子孢子棒状体和表面抗原检测分析。 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对各侵入期抗原进行亚细胞结构定位,SDSPAGE及Western印迹对两种鼠疟原虫的不同侵入期进行抗原组分分析。 结果 经上述两种方法检测发现,顶端复合体抗原成分复杂,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棒状体有共同的抗原表位,约氏疟原虫的动合子与其自身的裂殖子有类似成分,也有各自独特的抗原。两种鼠疟原虫动合子抗原有类似成分。约氏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与裂殖子、动合子不同的抗原成分。 结论 疟原虫侵入期棒状体和表面抗原在同一虫种的不同侵入期和不同虫种中有共同的抗原表位,也有各自的独特组分。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为了消除分离子孢子所用梯度液的致敏作用,提高得率和纯度,并缩短分离时间,介绍了本方法。实验用伯氏疟原虫ANKA 株。梯度液中加鼠血清而不用牛血清白蛋白(BS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硝喹对斯氏按蚊体内不同时期约氏疟原虫发育的影响。方法 在感染约氏疟原虫1 d前给予常规蔗糖水或硝喹蔗糖水(含100 μmol/L硝喹)供斯氏按蚊吸食,停糖水24 h后用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昆明鼠血餐,观察硝喹处理后约氏疟原虫在蚊胃内的卵囊数量变化。感染6、14 d后停常规蔗糖水24 h,随后给予常规蔗糖水或硝喹蔗糖水供斯氏按蚊吸食,观察斯氏按蚊血淋巴及唾液腺中的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数量变化。结果 感染前1 d将斯氏按蚊暴露于硝喹蔗糖水后,感染第7天蚊胃中约氏疟原虫卵囊数量[(119.2 ± 16.1)只]较常规蔗糖水组[(207.3 ± 21.8)只]显著降低(t = 3.207,P < 0.05)。感染第6天停常规蔗糖水24 h,将斯氏按蚊暴露于硝喹蔗糖水后,按蚊血淋巴中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数量峰值[(952.3 ± 22.7)只]在感染第14天出现,常规蔗糖水组按蚊血淋巴中子孢子数量峰值[(1 287.0 ± 39.0)只]在感染第12天出现;感染第17天,硝喹蔗糖水和常规蔗糖水组按蚊唾液腺中子孢子数量分别为(9 467.0 ± 1 304.0)只和(10 533.0 ± 758.7)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07,P = 0.506)。感染第14天停常规蔗糖水24 h,将斯氏按蚊暴露于硝喹蔗糖水后,按蚊唾液腺中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数量[(21 900.0 ± 2 613.0)只]较常规蔗糖水处理组[(10 533.0 ± 732.3)只]显著增加(t = 4.188,P < 0.05)。结论 在斯氏按蚊感染疟原虫不同时期给予硝喹处理对其体内约氏疟原虫发育影响不一,未感染斯氏按蚊经硝喹处理后可减少疟原虫传播。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用血清学方法,鉴别获自现场蚊虫中的子孢子种类。抗原制备:按Pacheco等(1979)方法,将新杀死或冰冻保存的蚊子,经不连续的梯度高速离心,分离子孢子,并以子孢子50~150/μl的浓度悬于199培养液中,取上述悬液20μl置于玻片上,室温(24℃)干燥(1~5天内使用)或冰冻(-80℃)保存供以后使用。制备伯氏疟原虫、约氏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及鸡疟原虫子孢子等4种抗原。抗血清的制备:新分离的或钴~(60)照射的伯氏疟原虫、约氏疟原虫子孢子静脉接种小白鼠,或用感染蚊叮咬兔;用伯氏疟原虫的红内期,经静脉注射大白鼠,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免疫小白鼠,制备抗血清。接种子孢子的动  相似文献   

17.
文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vinckei)红内期感染小鼠难以避免死亡。曾有报道,用灭活文氏鼠疟原虫抗原和一些佐剂如百口咳博德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弗氏完全佐剂或皂苷免疫BALB/c小鼠均不能诱导对文氏鼠疟原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10只BALB/c小鼠腹腔内注射10~(?)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文氏鼠疟原虫抗原,3wk后再次免疫,首  相似文献   

18.
作者实验室中的几种鼠疟原虫均以斯氏按蚊来进行生活史循环,但经常发现斯氏按??蚊的手孢子阳性率不稳定。作者通过研究证明,对氨基苯甲酸(PABA)是影响疟原虫在蚊体内孢子增殖的重要因素。作者用约氏鼠疟原虫17X株和伯氏鼠疟原虫NK65株和无球状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小鼠(Tucks TFW)在22±2℃、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9.
伯氏疟原虫整个红外期循环的体外培养已获成功。作者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观察了整个红外期的发育过程。作者将感染有伯氏疟原虫的阳性斯氏按蚊,在无菌条件下解剖涎腺置于WI38的人胚胎肺的融合细胞培养物培养,每一培养基中放入4对无菌的涎腺。接种后0.5、1、3、6、8、10、12、24和48小时用吉氏液染色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使用对子孢子有反应而对红细胞期原虫无反应的鼠抗  相似文献   

20.
当原虫血症为70~90%时,从约氏和夏氏疟原虫感染的Balb/c小鼠取压积血0.1ml与0.5ml pH7.4 PBS混合,再加0.3ml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分4次肌肉注射免疫家兔,每2周一次,末次注射后1周采血。每ml血清用5×10~8正常鼠红细胞及3mg冻干的正常鼠血浆吸收。感染约氏或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