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健枫  郑健群  陈灿鑫 《河北医学》2010,16(10):1234-1236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收治的1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患者的诊疗过程,所有患者由CT及临床症状综合诊断,均为非手术治疗,并随访1年。结果:16例患者均无失访,治愈15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区,CT示低密度影消失,治愈率93.75%,1例肢体肌力Ⅲ级。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多有明确外伤史,有不同程度迟发性偏瘫者,CT检查可明确诊断,经积极的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池京洋  杨帆  张昕 《中外医疗》2009,28(29):70-7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按GOS恢复标准评定治疗结果:恢复良好22例,中残10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与脑血管机械受压、脑血管内膜断裂、脑血管痉挛、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积极治疗原发伤,维持正常血容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必要时手术治疗对治疗外伤性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疗和预后.方法 35例患儿均行头颅CT、药物保守治疗,其中25例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脑梗死位于基底核区33例,脑叶2例,其中24例双侧基底核钙化.全部患儿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 CT扫描和追踪观察对本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小儿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豆状核钙化、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为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早发现和药物及高压氧治疗是有效方法,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结果,并对患者GCS评分与预后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痊愈13例(46.4%),轻残7例(25%),中残4例(14.3%),重残3例(10.7%),死亡1例(3.6%)。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cos)判断预后标准,痊愈患者与轻残患者GC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中残、重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死亡患者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多为颅脑外伤导致的脑血管痉挛、血管损伤、血栓形成、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等原因引起,好发于基底节区,临床表现依梗死灶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而有不同,患者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结果,并对患者GCS评分与预后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痊愈13例(46.4%),轻残7例(25%),中残4例(14.3%),重残3例(10.7%),死亡1例(3.6%)。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预后标准,痊愈患者与轻残患者GC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中残、重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死亡患者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多为颅脑外伤导致的脑血管痉挛、血管损伤、血栓形成、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等原因引起,好发于基底节区,临床表现依梗死灶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而有不同,患者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脑梗死临床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探讨早期预防、救治的措施。方法与结果 总结32例经影像学证实为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12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8例。结论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3年4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共收治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儿156例,经住院保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结合文献复习,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98例,女58例,年龄最小的5个月,最大的15岁。1.2症状及体征伤后一过性意识不清72例,恶心伴呕吐123例,抽搐79例。肢体瘫出现时间:伤后即刻出现至伤后28h。其中单瘫23例,偏瘫133例。0级~Ⅰ级22例,Ⅱ级77例,Ⅲ级29例,Ⅳ级28例。病变部位苍白球12例,内囊膝32例,内囊后肢等31例,壳核59例尾状核13例,丘脑9例。其中右侧基底节区76例,左侧基底节区73例,双侧基底节区7例。1.3梗死灶大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患儿诊治过程。结果本组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头颅CT扫描和及时复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本病多见于轻度颅脑损伤的小儿,其发病与小儿所处的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区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本病经药物、高压氧、理疗等综合治疗后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62例小儿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方法:对162例小儿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岁以下小儿血肿类型以硬膜下为主,7岁以上以硬膜外为主,临床除头痛外,呕吐癫痫最为常见,除3例轻残,8例死亡,余均治愈。结论: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大脑对兴奋的控制能力差,临床易出现呕吐、癫痫表现,但其代偿恢复能力较强,如及时适当救治,预后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脑梗死诊治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清锋  邓元央 《右江医学》2008,36(2):209-211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随着CT、MRI临床应用的普及,有关文献报道逐渐增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后体内血液动力学改变、创伤性血栓形成、一氧化氮和髓过氧化物酶的缺乏均可导致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同时许多学者还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归纳有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颅脑外伤致脑深部结构基底节区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以单侧躯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综合征,临床较为少见。本病多见于轻度颅脑外伤患儿,随着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应用,其诊断率明显提高。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TCI40例,现结合文献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潘沁铭  林妙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4):3818-3819,3822
目的总结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综合治疗的方法、效果。方法对该院1996年12月-2004年12月收住并进行综合治疗的小儿外伤性脑梗死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予复方丹参液、尼莫地平、脑活素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同时予高压氧和患肢康复训练。结果本组28例治愈23例;好转5例。所有临床症状均在12个月后消失,CT复查7例原梗死灶仍存在,但密度较低,其中6例原梗死灶缩小,4例梗死灶消失。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综合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梁海燕  张慈禄 《浙江医学》2003,25(8):498-499
外伤性脑梗死是脑外伤的一种类型 ,由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临床并不少见。为探讨其临床特征 ,现将我院1999年1月~2002年2月期间收治的3240例外伤患者中 ,诊断为外伤性脑梗死的18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男性8例 ,女性10例 ,年龄20~56岁 ,平均 (38±18)岁。有糖尿病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各2例 ,有吸烟史3例、饮酒史4例 ,既往均无脑血管病及肝肾功能损害和血液系统疾病史。1.2外伤史及临床表现18例中头颈部打击伤12例、车祸3例、高处跌下1例、勒颈1例、颈部过度活动1例。外伤后有头昏头痛16…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 1991年至 2 0 0 2年收治小儿外伤性脑梗死 47例 ,男 35例 ,女 12例。年龄 1岁以内 6例 ,1~ 6岁 32例 ,7~ 14岁 9例。受伤原因 :坠落伤 2 7例 ,车祸伤 12例 ,打击伤8例。伤后 2 4h以内入院者 4例 ,1~ 7d入院 2 9例 ,8~ 14d入院 10例 ,14d入院者 4例。伤后有原发性昏迷 8例 ,伤后不同时间出现偏瘫 30例 ,抽搐 9例 ,脑神经功能障碍 12例 ,失语 5例。本组 47例均行头颅CT检查 (已排除颅内有血肿的患者 ) ,每例均见有低密度梗塞灶。扫描时间分别在受伤后或出现神经症状 1~ 6d 2 9例 ,7~ 14d 8例。梗塞灶位于基底节区 37例 ,皮层及…  相似文献   

15.
自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问世以来,脑外伤所致的脑梗塞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我科近年来共收治小儿外伤性脑梗塞19例,占我院同期收治的14岁以下小儿脑外伤的12%,报告如下。1 临床分析1.1 一般资料 19例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儿童,以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多见,在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特点,现就我们收治的83例外伤性脑梗死作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在基层医院脑系科中偶可见到,其发病特点大多是儿童受外伤后患病,在小儿各年龄组中均有发生,且多为学龄前儿童。过去因为临床表现复杂,加之易与外伤早期症状相混淆,容易误诊和漏诊。由于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CT和核磁共振的应用,本病易于明确诊断,其确诊率明显提高。为了便于系统、全面掌握和熟悉认识本病,现将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常见发生部位、时间、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确诊治疗以及预后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德伟  宣吉浩 《吉林医学》2010,31(31):5605-5606
外伤性脑梗死是指头部外伤后继发性血管闭塞,导致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死亡。是最近10余年才被临床认识的少见病。我院自1995年1月-2008年10月共收治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18例,现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创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儿创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出院后均随访5个月~6个月,痊愈20例,遗留轻瘫1例。结论脑血管损伤、血管痉挛及血管解剖学因素是小儿创伤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其好发于基底节区,CT或MRI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早期综合治疗并加强功能锻炼,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邓坚强 《中外医疗》2011,30(13):16-17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展23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我院23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患者的梗死面积及颅内压情况,确定治疗方法。13例患者接收非手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有9例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之后采用大骨瓣减压手术。患者出院时,参照GOS评估其预后情况,其中恢复良好16例(69.57%),中残3例(13.04%),重残1例(4.35%),植物生存1例(4.35%),死亡2例(8.70%)。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是多因素、多途径参与的病理过程,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要根据患者病情采取最有利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