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急诊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保平 《内科》2011,6(4):308-311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30例)和静脉组(30例),介入组采用对梗死相关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治疗,静脉组按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溶栓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ST回落情况、再通率、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介入组与静脉组比较,ST回落明显迅速,病死率、再通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改善均明显优于静脉组。结论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经静脉给药溶栓两种方法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180例老年AMI患者分为PCI组和静脉溶栓组,各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静脉溶栓组比较,PCI组患者的梗死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61.1%比92.2%),在治疗结束时LVEF改善[(52.26±7.33)%比(58.27±7.59)%],和随访期间LVEF改善[随访3个月:(53.59±8.04)%比(60.44±7.53)%,随访12个月:(55.16±7.35)%比(63.71±7.77)%]更明显,且在随访12个月时,心脏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显著降低(82.22%比24.44%),P均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心功能恢复均显著好于静脉溶栓治疗,且心脏不良事件更少,可作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有关资料,患者都在6 h内发病。10例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方法,18例患者采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1年内产生心脏事件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采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的患者Killip≥Ⅲ级较多,在基本临床资料方面两组患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采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有1例产生心肌缺血(占10%),1年内有2例患者需要靶血管再次实施血管成形术(占20%);溶栓治疗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有2例产生心肌缺血(占20%),1年内有4例患者需要靶血管再次实施血管成形术(占22.2%),2例患者出血(占20%),4例患者产生脑卒中(占2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相对于溶栓治疗方法能够明显降低患者产生心脏事件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后尽早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灌注是治疗中的首要问题。近20年来直接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应用明显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我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与经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与分组:自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因急性心肌梗死收住我院心内科监护病房的老年患者共318例。其中11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组),患者年龄60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60例AMI病人被分为:PCI组(30例),静脉溶栓组(30例);比较两组的ST回落情况,再通率,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与静脉溶栓组比较,PCI组ST回落明显,ST仍抬高的水平明显较低(0.17±0.09)mV比(0.03±0.02)mV;与静脉溶栓组比较,PCI组30d内死亡率(10%比3.3%),MACE发生率(23.3%比10%)明显降低,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53.3%比96.7%)明显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内径(51.8±5.8)mm比(45.7±6.6)mm,左室射血分数(45.2±7.7)%比(52.1±5.5)%],P均〈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选择 6 2例未经静脉和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另外选择 5 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采用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后不再接受介入治疗和外科冠状动脉搭桥 ,然后比较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溶栓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结果发现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 6 0例再灌注成功 ,成功率为 96 .7% ,其中 4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均再灌注成功 ,血压回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1例 ,死亡率为 0 ;溶栓治疗组 38例再灌注成功 ,成功率为 6 4 .4 % ,住院期间死亡 5例 ,出院 6月内死亡 2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1例 ,血尿 1例 ,溶栓治疗后心源性休克 5例 ,死亡率为 1 1 .9%。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再灌注成功率明显高于溶栓治疗 ,死亡率和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 (P <0 .0 1 )。结果提示 ,急性心肌梗死的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安全有效 ,再灌注成功率明显高于溶栓治疗 ,疗效及预后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株洲市一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2例,分成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与血栓抽吸术+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比较两组间2 h内患者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否支架植入及术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术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血流、术后2 h ST段回落(ST段回落较ST基线>50%)、2 h内患者胸痛缓解率、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5~7天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支架植入构成比明显低于血栓抽吸术+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结论血栓抽吸术是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有效改善心肌灌注。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2 18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0 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组 ) ,117例接受急诊PCI治疗 (PCI)组 ,比较接受两种治疗方法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结果。结果 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 (IRA)再通率为 70 4 % ;急诊PCI组IRA再通率为 98 8% ;30d时左室射血分数 (EF)溶栓组为5 6 1± 11 2 ,急诊PCI组为 6 0 2± 9 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病死率分别为 8 9%和 3 4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分析溶栓再通组与急诊PCI组的临床疗效 ,前者再发梗死、发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 ,比率明显高于急诊PCI组 (30 7%vs 15 3% ,P <0 0 5 )。溶栓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15 8d[(12 3± 6 8)d],PCI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10 2d[(7 2± 3 1)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比 ,前者可充分有效地开通IRA ,降低死亡率 ,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TT)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发病时间在12h内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74例,将其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TT+PCI组和PCI组,每组37例,TT+PCI组病人在行TT治疗后再进行PCI治疗,PCI组病人直接予以PCI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 TT+PCI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CI组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2.7%,PCI组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优于直接PCI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先进行静脉溶栓,然后在12h以内进行PCI,对38支梗死相关血管(IRA)成功置入支架41枚。选择静脉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指标为再发的心血管事件。结果38例患者中36例(96.7%)获得PCI成功,造影示残余狭窄(4.58±2.45)%,前向血流TIMI3级。随访时间6~18个月,2组患者再发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静脉溶栓+PCI组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溶栓后PCI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再灌注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远期效果。方法3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治疗组,延迟PCI治疗组,静脉溶栓组。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超声心动图。结果平均住院时间延迟PCI组较非PCI组短(P〈0.05),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延迟PCI组较非PCI组少(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各项临床不良事件延迟PCI组与直接PCI组无差异性(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显示延迟PCI组较静脉溶栓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但较直接PCI组差。结论延迟PCI可取得与直接PCI治疗组相仿的效果,可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改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改善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与静脉溶栓两种治疗方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8例,研究组采用PCI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部分梗死血管再通率为94.7%,1个月内病死率为2.6%,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VEF为(52.2±5.7),ST段回落为(0.03±0.01),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有效开通部分梗死动脉、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临床疗效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组和直接PCI治疗组,比较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问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治疗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治疗组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联合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与急诊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 2例发病≤ 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组 (2 6例 )和直接PCI组 (2 6例 ) ,对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 (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 (LVEF)进行比较。结果 介入治疗前溶栓 +PCI组IRA通畅率 (6 1 5 %)显著高于直接PCI组 (19 2 %) (P <0 0 5 ) ,两组介入治疗成功率均为 10 0 %,其中TIMIⅢ级血流者分别为 96 2 %和 91 5 %(P >0 0 5 ) ;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缺血事件发生 ,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 +PCI组为 (6 4 3± 5 6 ) %,明显高于直接PCI组 (5 4 8± 4 9) %(P <0 0 1)。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急诊介入疗法治疗AMI早期再通率高 ,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 ,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计帧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计帧法测定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帧数 (CTFC)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或溶栓失败后的挽救性PTCA治疗 ,介入治疗后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有无心脏不良事件分为有心脏不良事件组 ( 2 6例 )和无心脏不良事件组 ( 64例 ) ,用计帧法测定梗死相关动脉的CTFC ,以CTFC 3 0帧为界将患者分为血流正常者和血流缓慢者两部分 ,观察两部分患者心功能、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CTFC平均为 3 6 78± 16 3 2帧 ,左心室射血分数和CTFC负相关 (γ =-0 64P =0 0 1) ,住院期间有心脏不良事件组CTFC明显高于无不良事件组 ( 5 1 91± 18 2 1vs .2 5 73± 7 79)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CTFC和心脏不良事件有良好的相关性 [OR =-1 73 ,95 %可信限 (CI) =-1 3 4~ -2 2 3 ,P =0 0 1]。ROC曲线分析表明CTFC能较好地预测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脏不良事件。血流正常和血流缓慢患者间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计帧法测定CTFC是一种较好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 ,其结果和心功能、临床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常见病 ,多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多种并发症。静脉溶栓治疗即可使 60 %~65 %的病人在 90min内恢复TIMI 3级血流[1] ,且无需特殊设备 ,短时间内即可使用。在临床上 ,尤其是基层医院由于人员和设备的限制 ,不能很快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溶栓治疗仍为首选 ,但溶栓失败率仍有 3 5 %~ 40 % ,现就溶栓治疗失败后进行补救性PCI治疗 ,疗效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 1998年— 2 0 0 2年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进行溶栓治疗的 82例 ,溶栓未成功者 2 9例 ,未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现象的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观察其对患者30天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12例未予静脉溶栓、直接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为自发再通组31例(前向血流TIMI2~3级)和非自发再通组81例(前向血流TIMI0~1级),分析其临床、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及30天预后特点。结果自发再通组共31例(27.7%),与非自发再通组比较,自发再通组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明显降低(P<0.01)、室壁运动异常比例低(P<0.05)、30天时的死亡率明显降低(P<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0.05)。结论AMI中梗死相关动脉的自发再通能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30天时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和心脏事件的情况。方法 6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依发病到就诊时间的早晚分为尿激酶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溶栓组以150万U尿激酶静脉溶栓,非溶栓组给予一般治疗,1周后做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并记录心脏事件。结果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67.7%,非溶栓组血管再通率27%,溶栓组心功能损害较非溶栓组轻。结论静脉溶栓治疗仍可以是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 ,转院将延误再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早期恢复前向血流,使心肌得以充分再灌注,缩短冠状动脉堵塞时间,从而减少泵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主要有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溶栓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PTCR),前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后者只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医院进行,我们对此进行了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极年轻成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直接经皮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007~2008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科的患者530例,有5例(0.9%)为年龄小于35岁的极年轻成人。我们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给予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结果:患者年龄26~35岁,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3例,右冠状动脉2例。5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半年均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对极年轻成人急性心肌梗死进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