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蜀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520-1521
目的 分析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结合临床资料,观察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及药物种类的关系.结果 随患者年龄的增加,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60岁以上ADR为31.8%.不同给药途径ADR不同:静脉给药占90.2%、口服给药占6.8%、肌内注射占0.8%、鞘内注射占1.6%、皮下注射0.8%.排在前三位的药物是铂类药物占35.6%、植物类药物占30.3%、抗代谢药物占12.9%.药物引起各器官系统的临床表现构成比也不同.结论 加强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开展全方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可有效的减少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和分析269例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不良反应。方法:随机纳入269例在我院接受治疗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肿瘤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应用药物、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参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判定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新药不良反应。结果:我院抗肿瘤药物给药途径为7类,其中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占比为92.57%,其次为口服,占比为4.09%。临床上多对肿瘤患者采用多药联用治疗,因而无法确定何种药物引发不良药物反应,此次研究中,怀疑用药合计326例,其中,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占比34.66%,其他类肿瘤药物占比30.06%。结论:为了提升抗肿瘤效果,临床医师必须对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以及药物基因为患者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有效抑制用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头孢菌素在临床应用中的原则及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怀化市中医院应用头孢菌素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报告148例,对其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及给药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新生儿及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使用头孢吡肟引起的ADR例数最多,其次是头孢曲松与头孢唑林;不同给药途径的ADR发生率不同,其中以静脉滴注给药者的ADR发生率最高,占76.4%,其次为静脉注射与肌内注射给药者。讨论头孢菌素在临床中应用时,必需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体内过程特点以及敏感试验结果选择用药;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生理特征、适宜的给药途径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ADR)的报告,为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发生的8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及药物种类的关系。结果男性患者37例,占43.02%,女性患者49例,占56.98%,女性患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其中>60岁患者的发生率最高,达到36.05%,而0~10岁患者的发生率最低,仅为2.33%。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痰热清注射剂及刺五加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剂、舒肝宁注射剂以及康艾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可以累及患者的多个系统,其中皮肤黏膜所占比例最高。结论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过程中,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达到提高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学》2017,(8):1529-1532
目的:分析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上报的107例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为样本,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及其疾病类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和关联性评价等资料。结果:107例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58.88%,男性占65.42%;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占46.73%;不良反应关联评价为"很可能"占73.83%;静脉给药途径占66.36%;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占40.19%;疾病分类中肺癌占57.01%。结论: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给药途径等紧密关联,且可累及多个组织、器官与系统,而血液系统最容易累及,临床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用药情况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0例抗肿瘤药物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结果中老年患者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其中年龄>40岁患者占78.8%。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24 h内,占81.9%。320例抗肿瘤药物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中经及时发现,停药后,积极有效处理,其中治愈174例,占54.4%;好转141例,占44.1%;5例患者留有后遗症,占1.6%。结论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给药情况存在一定关系,临床需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积极预防,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1例注射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结果:女性出现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在20~60岁;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率高于口服给药;当药剂量达到400mg时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用药;皮肤瘙痒、皮疹是主要的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及时停药,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治愈好转.结论:临床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临床使用应注意分析影响因素,加强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科学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8.
我院2009年57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各种因素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及特点,以减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门诊、住院患者的57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抗肿瘤药物种类、涉及的系统/器官及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患者居多,占64.91%;51~60岁患者居多,占52.63%;铂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7.37%,主要为恶心、呕吐和腹泻;所累及的系统中,消化系统所占比例最高,达21.67%。结论:应重视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9.
王儒强 《淮海医药》2014,(3):225-227
目的了解我院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各种途径收集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分别从资料的来源,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涉及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339例ADR中男性195例,女性144例;40岁以上300例;细胞毒类药物的发生率居首,占60.18%;ADR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反应为主,其次为骨髓抑制。结论通过进行相关的分析,可促进抗肿瘤药物合理、有效的应用。同时加强临床医生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0.
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分析引起该类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79~2009年有关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20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速度、给药次数及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例病例,其中18岁以下儿童2例,占10%;从抗菌药物的种类看,氨基糖苷类17例,占85%;第1次鞘内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0例,占50%;有12例不良反应的表现为双下肢肌力0级,腱反射消失,占60%;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的有12例,占60%。结论:患者的年龄、药物的种类、鞘内注射的次数和给药速度等都是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我院应用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00例化疗患者中,有47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0%,中应用顺铂者的ADR发生率最高,为65.8%,紫杉醇次之,为56.3%,奥沙利铂、阿霉素也具有较高的ADR发生率。化疗药物引起的ADR患者中,有17例(36.2%)为消化道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占21.3%,骨髓抑制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为19.1%。结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所选用的抗肿瘤药物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是抗肿瘤药物ADR的主要类型,临床上应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12.
张健  臧传军  裴慧  黄帅 《中国药房》2014,(46):4376-437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上报的151例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1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ADR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占28.48%;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5.43%;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35.10%;抗肿瘤药引起的ADR占25.83%;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14.57%;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32.45%;严重的ADR报告占31.79%。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和持续改进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院肿瘤患者2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燕芬  庞廷媛  程国华 《中国药房》2012,(26):2470-2471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药物使用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09-2011年间收集的我院287例住院肿瘤患者用药的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率在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中较高(占47.39%);抗肿瘤药发生率最高(占32.06%),其次为维生素及营养药(15.68%)及抗感染类药(11.85%);92例抗肿瘤药致ADR中,以铂类和植物来源类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53.26%;ADR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症状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115例,占40.07%。结论:肿瘤专科医院应重视并做好ADR的监测、分析、评价工作,特别是抗肿瘤药、营养药及抗感染3类药物的ADR监测,以保证肿瘤患者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我院介入治疗科患者临床应用抗肿瘤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以提高临床抗肿瘤药物的安全使用。方法 :收集我院介入治疗科患者2022年应用抗肿瘤药物发生ADR的报告,从患者的基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可疑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治疗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2例抗肿瘤药物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3.3∶1;≥60岁年龄段患者的ADR报告率最高;ADR多数发生在给药后8~30 d内;引起ADR最多的药物是仑伐替尼;口服给药途径发生ADR比例最高;ADR报告中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损害最为多见;在患者转归方面,好转占83.6%。结论 :临床应用抗肿瘤药物时,临床医师、护士和药师应加强监护抗肿瘤药的ADR,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及时正确处理,降低其危害,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雅  盛芝仁  刘倩菁 《中国药房》2009,(26):2058-206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208例,有效报告207例,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7例有效ADR报告中,30~49a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8.6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7.92%;抗感染药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3.62%;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9.91%。结论: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静脉注射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用药安全.方法 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从2002~2006年报告的402例ADR病例按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以及上报科室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报告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发生的ADR例次分别占报告总数的55.7%和44.3%;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8.1%;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0.4%;ADR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占38.3%),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占26.4%)和消化系统(占11.4%);引起ADR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物为主(占44.3%),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7.2%);有6种药物发生7例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其中1例造成植物状态,1例造成不可逆的肾衰竭.结论 ADR监测对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用药安全。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从2002~2006年报告的402例ADR病例按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以及上报科室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发生的ADR例次分别占报告总数的55.7%和44.3%;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8.1%;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0.4%;ADR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占38.3%),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占26.4%)和消化系统(占11.4%);引起ADR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物为主(占44.3%),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7.2%);有6种药物发生7例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其中1例造成植物状态,1例造成不可逆的肾衰竭。结论ADR监测对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合理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并且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患者45例,对患者的年龄分布、用药种类、用药方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45例发生西药不良反应的患者,55.56%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皮肤及附件上;17.78%发生在消化系统;13.33%发生在神经系统。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引发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共31例患者,占68.89%。从高到低引发不良反应的前四位药物分别是抗生素(28.89%),消化系统类药物(17.78%),神经系统类药物(15.56%),抗肿瘤类药物(13.33%)。结论在临床实践中,一方面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要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工作,做到合理安全用药,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盛男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7):115-117+121
目的 观察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使用抗肿瘤药紫杉醇注射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使用抗肿瘤药紫杉醇注射治疗的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统计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23.08%)、脱发(19.23%)以及肠道反应(16.92%)的发生率较高,其余如过敏反应、关节或肌肉疼痛、血液系统疾病、肾脏毒性、心脏毒性、发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中,>60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占比为50.00%;使用紫杉醇8~15 d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较多,占比为43.85%。结论使用抗肿瘤药紫杉醇注射治疗的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在开始使用紫杉醇8~15 d时间是发生不良反应的高危时间段,在各个年龄阶段患者的用药安全监测中尤其要注意老年患者用药后的具体情况,建议在用药时予以患者预防性用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我院近年来用药不良反应(ADR)情况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保障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报告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患者临床资料及药物类型等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针对ADR发生特点提出相关安全用药建议,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结果本组145例患者男女性别比无明显差异(P〉0.05);〉60岁患者ADR所占比例最大,为41.4%,其次为51-60岁,占22.1%,21-3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小,占4.1%;涉及8类药物共计64种,其中以抗菌药物、呼吸系统药物、中药注射剂最为常见,分别占43.8%、18.8%、15.6%,患者例数分别占50.3%、15.9%、12.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最为常见,其次为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所占比例最少;累及器官例数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属器官、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分别占31.7%、24.1%、15.2%。结论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在ADR中占有重要比例,加强此类药物使用管理和监测可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