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45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均经手术证实,观察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的情况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MSCTA、TTE诊断AD的准确率分别为100%、62.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8.314,P<0.01)。结论 MSCTA为AD提供详尽、可靠的信息,在显示病灶的空间关系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和腔内修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我院选取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60例急重症胸痛患者,为其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判断是否是主动脉综合征。通过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等多种方法对扫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原图图像分析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进行分型和诊断,确认主动脉夹层内真假腔的关系、膜破裂的部位及夹层的范围,对累及重要分支动脉进行判断其受累程度,最后根据检查出的结果选择移植物和腔内修复治疗。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后,确诊160例急重症胸痛患者中有124例患有急性主动脉夹层,在DeBakey统计中有60例I型,有28例Ii型,有36例川型。其中创伤性主动脉破裂发生5例和动脉瘤破裂6例,发生主动脉壁内血肿合并穿通性溃疡25例。判断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及真假腔的关系,重要分支动脉的受累程度准确率为100%(160/160),通过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及横断面的处理后夹层内膜破裂的部位准确率为94%(160/15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对夹层内膜破裂的部位的检查效果非常准确,为其提供精密且正确的影像信息,为腔内修复治疗的指导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及优势。方法对临床高度疑似后经手术证实为主动脉夹层的32名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的CTA扫描,并对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等后处理。结果 32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开口、范围、内膜瓣的情况、真假腔的大小、假腔内血栓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肾动脉及髂动脉等)的受累情况,并能显示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清晰、迅速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其主要分支以及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急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血管造影(DSA)及彩超三种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有完整的64SCTA、彩超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的DebakeyⅢ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比分析3种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结果64SCTA显示破口共计54个,撕裂的内膜片26个;DSA则分别显示为40个和18个;彩超共提示20个破口,撕裂的内膜片共计18个。结论64SCTA对主动脉夹层破口和撕裂的内膜片检出的敏感性高于DSA和彩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优于DSA和彩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本院48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应用128层螺旋CT进行动脉成像检查,采用多种重建方法显示病变。结果多层螺旋CT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穿透性溃疡形态、范围及并发的壁内血肿。结论多层螺旋CT动脉成像是诊断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的一种经济、无创、安全、准确地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急诊胸痛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120例急诊胸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实验组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心率水平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狭窄和肺栓塞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率(67.63±1.42)次/min低于对照组的(72.28±1.67)次/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0.0%,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对急诊胸痛患者的检出情况相似,但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不影响患者心率,且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分析经手术确诊的3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MSCT诊断准确率为100%;TTE诊断准确率为71.1%。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时具有准确、快速、安全的特点,并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及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0例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率100%,图像质量评价优为88.9%,良为11.1%.其中主动脉夹层58例,图像质量优为89.7%,良为10.3%;非夹层组32例,图像质量优为87.5%,良为12.5%.夹层组与非夹层组采用团注法获得的图像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x 2=0.0977,P>0.05.结论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监测平面的设定以及后续生理盐水的使用,是团注追踪法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DSA和多层螺旋CT检查,以术后诊断结果 为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方法 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多层螺旋CT和DSA对真假腔和内膜瓣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构.05);DSA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数和受累分支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多层螺旋CT(P<0.05).多层螺旋CT与DSA对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大小,第一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胸主动脉最大径和真腔远端直径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76,0.667和0.8;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51,0.662和0.8.Kappa检验表明两种诊断方法 诊断结果 与金标准均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两种诊断方法 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金标准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多层螺旋CT应用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在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10例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和在工作站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结果 轴位图像与多种后处理图像结合后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精细解剖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能够清楚的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及撕裂的内膜.结论 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结合工作站后处理对主动脉夹层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医师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其观察术后疗效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与MR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应用分析。方法 18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观察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病例经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其中DebakeyI型68例,DebakeyⅡ型22例,DebakeyIlI型99例,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主动脉夹层与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进行比较符合率100%。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能够明确诊断;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避免了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时间长的缺点,并且降低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风险度;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4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结果64层螺旋CT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三维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19例。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明确诊断并分型,具有准确、快捷、简便及无创的特点,是诊断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孙玉亮  朱洪峰 《华北国防医药》2010,22(2):132-133,F000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4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结果64层螺旋CT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三维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19例。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明确诊断并分型,具有准确、快捷、简便及无创的特点,是诊断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胸痛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实施治疗的30例急性胸痛患者,对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分析患者临床检查结果。结果检查发现9例冠状动脉狭窄>50%、14例急性肺动脉栓塞、7例发生在胸主动脉夹层;27例患者肺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 HU,29例患者主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 HU。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阴影表面显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处理等后处理。结果6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经胸部超声检查,其中CT扫描数据在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等,比较两种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分型准确率明显高于经胸部超声检查,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CT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其中主动脉夹层分型为Ⅰ型14例,Ⅱ型4例,Ⅲ型22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通过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并明确分型,其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可以作为临床主动脉夹层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PS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临床表现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采用血管成像技术来显示病变的供血动脉.结果 12例PS患者经多层螺旋CT全部正确诊断,其供血动脉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均证实为来源于主动脉分支.结论 多层螺旋CT是诊断P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6例脑动脉瘤患者,对他们分别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比较CT的诊断结果和手术结果的相符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患者中有125例的诊断结果符合病理学诊断标准,1例患者漏诊,临床检测有效率达99.21%,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层螺旋CT能够清楚的显示动脉瘤的具体形态以及和周围血管的解剖学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显著,诊断符合率高,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在非心源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非心源性胸痛中的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这2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30例胸痛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观察分析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结果 30例中诊断为肺栓塞者22例,主动脉夹层者8例.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满足临床对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可作为诊断此类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后处理方法采用容积再现法(VR)、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等处理技术,以VR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其他重组方法作为补充。结果56例主动脉夹层中,主动脉增宽28例(50%),观察到内膜钙化移位22例(39.3%),心包纵隔积血18例(32.1%),胸腔积液12例(21.4%)。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较好的显示真假腔、内膜及受累血管的范围,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