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住院患儿的病毒病原学情况。方法:采集1 668例7岁以下ARI住院患儿鼻咽分泌物,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B型(IV A,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 1,2,3)及腺病毒A(ADA)等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用RT-PCR法检测人类偏肺病毒(hMPV)N基因。结果:① 1 668例患儿中,病毒检测阳性597例(35.8%)。单项病毒感染561例(33.6%),其中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为23.1%,以RSV为主(17.6%),好发于冬春季,主要见于1岁以下婴幼儿;② hMPV阳性率为10.6%,3~5月份为检出高峰期。③ 36例混合感染中,22例为RSV合并hMPV感染,主要见于1岁以下婴幼儿。结论:RSV是该地区ARI的主要病毒病原,RSV感染好发于冬春季,多见于1岁以下婴幼儿,hMPV是3~5月份ARI患儿的主要病毒病原,混合感染多见于1岁以下婴幼儿。[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7):529-531]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当前喘息儿童病毒感染病原学的状况。方法对2010至2011年因喘息住院治疗的1 527例儿童应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人类偏肺病毒(hMPV),实时PCR方法检测人类博卡病毒(hBoV),同时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VA、IVB)、副流感病毒(Pinf Ⅰ~Ⅲ)和腺病毒(ADV)。结果 1 527例患儿的标本中病毒检测阳性者705例,总检出率46.2%,其中<3岁患儿占90.1%;分别为RSV 344例(22.5%)、Pinf Ⅲ 156例(10.2%),hBoV 89例(5.8%),hMPV 60例(3.9%),ADV 18例(1.4%),Pinf Ⅰ 18例(1.2%),IVB 11例(0.7%),IVA 8例(0.5%),Pinf Ⅱ 1例(0.1%)。合并感染2种病毒者38例,最常见为hMPV合并hBoV感染(21.1%)和RSV合并hBoV感染(21.1%)。相比hMPV、Pinf Ⅲ、hBoV感染患儿,RSV感染患儿的平均年龄小,气促、呼吸困难、紫绀表现更多见,平均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感染于每年的1至3月及10至12月间流行,hMPV的检出高峰在2至4月,Pinf Ⅲ的检出高峰在6至7月,hBoV的检出高峰在6至8月。结论 RSV是诱发儿童喘息最常见的病毒病原,hBoV和hMPV位居第3、4位,RSV为冬春季节引起喘息的主要病原,Pinf Ⅲ、hBoV为夏秋季节引起喘息的主要病原。hMPV和hBoV感染后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RSV感染患儿年龄较小、病情相对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东莞市镇区小儿呼吸道人类偏肺病毒(hMPV)感染的临床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7年2-10月东莞市石碣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7岁以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分泌物标本340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MPV F基因,应用多霞PCR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A、B型(RSV A、B型).流感病毒甲、乙型(Flu-A、B型),副流感病毒l、2、3型(PIV1、2、3型).并随机挑选4例hMPV阳性者PeR产物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340份标本中hMPV阳性者32份(9.41%),其中在阳性标本中5例并RSV感染,2例并PIV 3型、2例并Flu-B型.2-4月份检出阳性率高于5-10月份.32例hMPV感染阳性患儿平均年龄5.97个月,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喘息为主,hMPV感染患儿临床表现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32例hMPV阳性患儿诊断下呼吸道感染30例,占阳性标本的93.7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例(6.25%).4例PCR产物基因测序分析与GenBank序列同源性87%~99%.hMPV PCR产物基因序列进化数分析显示其属于2个不同的基因型,其中A基因型3例,B基因型1例.结论 hMPV是小儿呼吸道感染一种重要的病原体,小儿呼吸道hMPV感染发病率在2-4月份较高,其临床表现以咳嗽、发热、喘息为主.东莞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中hMPV存在A、B 2个不同基因型,以A基因型较常见.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0):741-744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儿病毒病原谱及病毒病原学流行特点。方法对昆明市儿童医院内科2005-10—2006-09,临床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12例住院患儿鼻咽分泌物,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7种病毒抗原检测,并对呼吸道病毒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712例ALRI患儿中检出阳性病例206例,阳性率28.93%。新生儿、婴儿占阳性病例的77.18%。阳性标本中检出RSV177株,占阳性标本的85.92%(177/206),其次为PIV2、ADV各9株分别占4.37%(9/206),检出PIV35株占2.43%(5/206)、IVA、PIV1各3株占1.46%(3/206),一年中未检出IVB病毒株。206例阳性患儿中新生儿、婴儿、幼儿RS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7.18%、42.23%、16.51%,年龄组间RSV阳性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婴儿组中检出混合感染阳性病例3例,其中RSV合并ADV感染2例,PIV2合并ADV感染1例。RSV高峰流行季节在每年7月至次年2月,流行季节持续近8个月,3~6月病毒感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结论RSV是昆明地区婴儿ALRI的主要病原,呼吸道病毒类型及病原流行季节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6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 6岁以下儿童中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I)患儿的病毒感染状况 ;探讨人类偏肺病毒 (hMPV)感染在儿童ALRI中的作用及所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1)采集 2 0 0 1年 2月至 2 0 0 3年 3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 4 4 6例年龄 1个月至 5岁的ALRI住院患儿的鼻咽分泌物 ,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 (IFA)及病毒分离方法进行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 (hRSV)、流感病毒 (甲、乙型 )、副流感病毒 (Ⅰ、Ⅱ、Ⅲ型 )及腺病毒等 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病原检测。 (2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对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3月住我院内科的ALRI患儿中经 7种呼吸道常见病毒病原检测阴性的 2 16份鼻咽洗液 ,进行了hMPV基因检测 ,并分析hMP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 4 4 6例患儿中 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总阳性例数为 2 0 9例 (46 86 % ) ,hRSV阳性者最多为 16 3例 (36 5 5 % )。 (2 )在 2 16份上述 7种呼吸道病原检测阴性的标本中 6 9份测到hMPV阳性扩增产物 (31 9% ) ,占同期送检标本的 19 17%。结论  (1)hRSV是北京地区冬春季节婴幼儿ALRI的主要病原。 (2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3月我院ALRI住院患儿中有 19 17%与hM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儿童人类偏肺病毒(hMPV)呼吸道感染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呼吸科470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MPV N基因,随机挑选部分阳性PCR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测定并将所测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02例标本中,检测到376份RT-PCR阳性扩增产物,阳性率为8%;2006,2007年hMP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4%、7.6%.hMPV检测阳性率分别在1、2、3月和11、12月呈现高峰,hMPV感染患儿的平均年龄为22.56个月,376例hMPV感染患儿中临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12例(3.2%);喉炎8例(2.1%);毛细支气管炎102例(27.1%);肺炎210例(55.9%);哮喘急性发作44例(11.7%).20份hMPV N基因部分核苷酸片断与GenBank中hMPVN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100%.结论 (1)苏州地区部分儿童的呼吸道感染与hMPV有关.(2)全年均存在hMPV感染,流行高峰在冬春季.(3)hMPV感染的临床特征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快速诊断呼吸道病毒感染方法。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诱导痰中脱落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结果检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793例,共检出呼吸道病毒1142例,检出率40.9%,儿童病毒感染以冬季好发,婴儿最高,且以RSV居首位。结论该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高等优点,对确定临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RI)儿童除细菌外的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和沙眼衣原体(CT),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IVA和IV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人偏肺病毒(hMPV)。结果1 592例标本中,MP和CT阳性率分别为25.7%、2.4%;总呼吸道病毒阳性率为40.9%,其中RSV最常见,占阳性病毒株的61.3%,其次为PIV-3、hMPV,分别为6.7%、4.9%。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率为6.7%,混合感染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婴儿,有68例,占混合感染的63.6%。结论病毒感染是南京地区婴幼儿ARI的主要原因,RSV是首要病毒病原,MP也是常见的ARI病原体,1岁以内婴儿混合感染率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6):450-454]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检出情况,并分析儿童喘息症状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以618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取其鼻咽分泌物进行七项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并分析其结果,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PIVⅠ、Ⅱ、Ⅲ).结果 (1)618例送检标本中,166例阳性,总阳性率为26.86%,其中RSV最高,阳性率为17.96%,其余依次为PIVⅢ(5.99%),IFA(1.62%),ADV(0.81%),PIVⅠ (0.49%);混合感染1例,阳性率为0.16%,为RSV与PIVⅠ混合感染.(2)14d~ <1岁、1岁~<3岁、3岁~<6岁及≥6岁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阳性率依次为35.04%、18.25%、17.11%、9.26%.(3)不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检出率不同,以毛细支气管炎检出率最高,为47.37%.(4)所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婴幼儿更易出现喘鸣体征,喘息患儿中以RSV检出阳性率最高,为42.17%.结论 RSV和PIVⅢ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病毒感染;喘息患儿中RSV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人类博卡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人类博卡病毒(HBoV)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2008年1月-12月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咽拭及痰液标本252例分成2份,1份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RSV,甲、乙型流感病毒,Ⅰ、Ⅱ、Ⅲ型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常见的7种呼吸道病毒;另1份用于提取HBoV DNA,分析HBo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随机抽取1份HBoV DNA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并通过Clustal W软件与GenBank中其他HBoV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252份标本共检测到15份(6.0%)HBoV PCR阳性扩增产物.HBoV感染全年均有发生,冬春季多发;73.3%HBoV感染患儿的年龄为6个月至3岁;53.3%的患儿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包括毛细支气管炎);53.3%患儿合并有其他呼吸道病毒的感染.HBoV单独感染与合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在临床特征方面无明显差别.HBoV NS1测序的291 bp与GenBank中2个原型株HBoV Stockholm 1(stl,No.DQ00495)、HBoY Stockholm2(st2,No.DQ00496)和北京的2株(No.DQ988934.2及No.DQ988933.1)的同源性为99.0%.结论 HBoV在15例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咽拭及痰液标本中检出,HBoV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著,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有较高的合并感染,HBoV单独感染与合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在临床特征方面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时期重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新型检测手段的发展,突显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理念和改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访问政策,新生儿呼吸道病毒感染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新生儿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临床特征不典型、易混合细菌感染、检测阳性率低且多数无特异性治疗等特点,重症感染可引起近远期并发...  相似文献   

12.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s almost all of us in early childhood and causes most cases of bronchiolitis – the most common reason to be admitted to hospital under 1 year of age in the developed world. Each winter, paediatric wards are tested by predictable epidemics of unpredictable intensity. Trials of vaccination in the 1960s were associated with catastrophic enhanced illness leading to intense research that has enriched immunology and virology as a whole. Treatment is still supportive but with modern facilities and training survival rates are high even in severe disease. Post bronchiolitis wheeze is common and hard to treat but new therapies are being proposed. Possible links between severe bronchiolitis atopy and asthma are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伴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家族性痉挛性截瘫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痉挛性截瘫 (familialspasticparaplegia ,FSP)又称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或Str櫣mpell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脊髓的锥体束、后索、脊髓小脑束变性 ,临床以缓慢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为特征。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也可为性链锁遗传。临床症状在各家系间或同一家系内均可能有所变异 ,因此 ,有人认为FSP可能是由几个疾病单元组成的一个综合征[1] 。近代日本学者发现一组FSP并发胼胝体菲薄的复合型FSP患者[2~ 5] ,欧美亦有同样个案报道[6~ 7] 。但尚未见于国内文献 ,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Fever in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ase records of 258 children with adenovirus; influenza A or B virus; parainfluenza 1, 2, or 3 virus; or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degree and duration of fever. A temperature of 39.0 degrees C or higher was most frequently recorded in adenovirus, influenza A, and influenza B virus infections (in 68%, 84%, and 65%, respectively). The mean highest degree of fever in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s (39.2 degrees C +/- 0.6 degrees C) during hospitalization did not differ from that in defined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s, ie, meningitis, epiglottitis, sepsis,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39.3 degrees C +/- 0.7 degrees C). The mean duration of fever varied from 2.5 days (parainfluenza 2) to 5.2 days (influenza B). Of all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s, 37% had fever lasting five days or longer. The data show that high and prolonged fever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and that it does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fever in severe bacterial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erapy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eVincenzo JP 《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2000,19(8):786-90; discussion 802-4, 81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