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肾移植术后霉酚酸酯(MMF)的合理应用。方法 随访49例丙型肝炎肾移植患者,术前肝功能正常.术后给予强的松(prednisone Pred)、MMF、环孢素)或普乐可复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将术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分为持续服药(服药组)、减少或停用MMF(减停组)两组,均给予保肝治疗,观察各组治疗所需的天数。结果 49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服药组8例、减停组11例,在相同治疗方案下,两组肝功能异常至好转及肝功能好转至正常所需的治疗天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丙型肝炎患者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应减少或停用MMF,并及时给予保肝治疗。使患者肝功能尽快好转。  相似文献   

2.
霉酚酸酯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106例肾移植受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霉酚酸酯治疗组(n=56例),硫唑嘌呤治疗组(n=50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时间为术后6个月内。[结果]霉酚酸酯治疗组急性排斥发生率20%,较硫唑嘌呤组急笥排斥反应发生率44%低(P<0.01),霉酚酸酯组单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缓解率82%,硫唑嘌呤组55%(P<0.05);肝霉酚酸酯组发生率10%,硫唑嘌呤组20%(P<0.01);巨细胞病毒等感染霉酚酸酯组发生率较少,而人、肾存活率高。[结论]霉酚酸酯作为一种新的抗排斥治疗药物,能更有效地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且毒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肾脏移植受者应用霉酚酸酯(MMF)的合理治疗窗浓度。方法选取110例肾移植受者分别于术后1月内、2~3
个月、>4个月应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口服MMF(分两次服用,间隔12 h)12 h后全血谷浓度(即MPA-C0),并观察受者用
药期间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受者随访时间均为1年。结果统计资料显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率为13.64%(15/110),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2.73%(36/110),其中白细胞减少症12例,MMF相关性腹泻10例,感染10例,肝
功能损害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均成功逆转,药物毒副反应受者经治疗和(或)调整MMF剂
量后病情恢复,无死亡病例及移植肾摘除病例。通过ROC曲线计算得出,MPA-C0控制在1.40~2.80 mg/L可较好避免肾移植术
后急性排斥反应并减少受者的药物毒副反应。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服用MMF的受者进行MPA-C0监测,对MMF用量进行个体
化调整,有利于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和药物毒副反应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移植肾及受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霉酚酸酯 (mycophenolatemofetil,MMF)是 2 0世纪 90年代用于临床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1998年 4月~ 2 0 0 1年 6月笔者用MMF加环孢素A(CSA)和强的松 (Pred)的三联方案用于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 38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文治疗组 (38例 )、对照组 (45例 )患者均系鄞州区人民医院接受单侧肾移植者 ,年龄 2 4~ 6 5岁(中位年龄治疗组 4 0岁 ,对照组 4 2岁 ) ,两组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终末期 (移植前均经充分血透 )。供肾来源于脑死亡者。按患者入院次序随机分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服用霉酚酸酯(MMF)的肾移植受者在免疫抑制维持治疗期霉酚酸(MPA)的暴露水平.方法 60例肾移植受者均采用环孢素A(CsA)、MMF和强的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于服用MMF后0.5、2、4h采集外周静脉血,通过酶增强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MPA浓度,以有限采样法的简化公式计算肾移植受者MPA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根据口服MMF剂量,将患者分为3组:MMF低剂量组(MMF<1.5 g/d,n=18)、MMF推荐剂量组(MMF=1.5 g/d,n =29)、MMF高剂量组(MMF>1.5 g/d,n=13).根据MPA AUC值,将患者分为MPA低暴露组(MPA AUC<30 mg·h·L-1).MPA目标暴露组(MPAAUC =30~60 mg·h·L-1)、MPA高暴露组(MPA AUC>60 mg.h·L-1).结果 60例肾移植受者MPA AUC平均值为(59.83±19.42)mg·h·L-1;其中,MPA低暴露组3例(5.0%),MPA目标暴露组31例(51.7%),MPA高暴露组26例(43.3%);三组CsA平均用量分别为(166.67±14.43) mg/d、( 137.10 ±41.27) mg/d和(128.85±37.88) mg/d,呈递减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未监测MPA AUC水平而仅根据临床事件调整MMF用量的情况下,肾移植受者平均MPA暴露水平偏高;MPA药代动力学在不同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行MMF的治疗药物监测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 (骁悉 ,MMF)在预防肾移植术后近期 (3个月 )急性排斥反应的情况。方法 选择尸肾移植患者 112例 ,随机分成两组 :MMF(2 .0 g/ d)组和硫唑嘌呤 (AZA)组 ,两组患者均同时接受相似剂量的环孢霉素 A(Cs A)和类固醇激素治疗。结果 观察 3个月 ,急性排斥发生率 ,MMF组 6 0例 ,为 16 .6 % (10 / 6 0 ) ;AZA组 5 2例 ,为 41.5 % (2 2 / 5 2 ) ;两组差异显著 (P<0 .0 1)。 MMF组 5例发现血白细胞、血小板等不同程度下降 ,3例出现腹泻 ,在 MMF减量或停药后均恢复正常 ,未见有 MMF引起的肝、肾功能异常病例 ;AZA组有 9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  MMF具有预防和减少近期急性排斥反应效果 ,且副作用轻 ,为可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酶酚酸酯(骁悉,MMF)在预防肾移植信后近期(3个月)急性排斥反应的情况。方法 选择尸肾移植患者112例,随机分成两组:MMF(2.0g/d)组和硫唑嘌呤(AZA)组,两组患者均同时接受相似剂量的环孢霉素A(CsA)和类固醇激素治疗。结果 观察3个月,急性排斥发生率,MMF组60例,为16.6%(10/60);AZA组52例,为41.5%(22/52);两组差异显著(P〈0.01)。M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106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霉酚酸酯治疗组(n=56例),硫唑嘌呤治疗组(n=50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时间为术后6个月内。【结果】霉酚酸酯治疗组急性排斥发生率20%,较硫唑嘌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44%低(P<0.01),霉酚酸酯组单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缓解率82%,硫唑嘌呤组55%(P<0.05);肝损害霉酚酸酯组发生率10%,硫唑嘌呤组20%(P<0.01);巨细胞病毒等感染霉酚酸酯组发生率较少,而人、肾存活率高。【结论】霉酚酸酯作为一种新的抗排斥治疗药物,能更有效地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且毒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9.
Lu JS  Xiao XR  Ao JH  Gao JP  Dong J  Hong BF  Li YT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0):657-660
目的探讨同种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由霉酚酸酯(MMF)转换为硫唑嘌呤(AzA)的必要性与安全性。方法对门诊随访的87例肾移植术后低危患者进行转换药物的前瞻性研究,按随机、开放原则分为两组:转换组42例,在术后满6个月从霉酚酸酯转换为硫唑嘌呤,对照组45例,在术后一直用霉酚酸酯。观察对比各组的移植肾功能指标、排斥反应、并发症及药物毒副作用情况至术后满18个月或出现终点事件为止,评价药物转换的安全性。结果转换组与对照组在移植肾无事件生存率及排斥反应发生率等治疗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转换组的肝损害和白细胞减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经调整药物剂量和辅助治疗后绝大多数可恢复。结论在我国现实经济状况和医疗体制下,部分患者在肾移植术后由MMF转换为硫唑嘌呤是有必要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安全有效的;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霉酚酸酯的用量、副作用及处理原则。方法 分析65例被迫中断霉酚酸酯治疗的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使用霉酚酸酯时,白细胞下降,1例继发严重感染而死亡;19例出现胃肠道症状,1例较严重;6例使用普乐可复和霉酚酸酯后,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尝试中断使用霉酚酸酯。本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8.5%(12/65),1年肾存活率92.3%(60/65),1年人存活率96.9%(63/65)。结论 使用霉酚酸酯的初剂量每12h750mg,多数患者可耐受,免疫抑制效果好,但也要个体化。对于使用霉酚酸酯后白细胞下降速度快、程度严重的患者最好停用霉酚酸酯;胃肠道反应严重的患者,可改进霉酚酸酯的服法;当出现免疫抑制剂肝损害时,首先要把环孢素或普乐可复的用量减至最低维持量,如肝功能不恢复,再减少霉酚酸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1.
霉酚酸酯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肾移植受者霉酚酸酯(MMF)不良反应与血浆总霉酚酸(MPA)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6月~2004年1月期间21例首次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受者进行MPA浓度检测,应用HPLC方法测定5个拟定时间点血浆总MPA浓度(C0、C30、C1、C2、C4),共105例次,公式计算MPA-AUC0-12h。根据肾移植术后早期是否出现MMF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组,分析两组间MPA浓度以及MPA-AUC0~12h的差异。结果不良反应组MPA-AUC0~12h高于无不良反应组,分别为(61.67±26.82)mg.h.L-1和(48.41±15.54)mg.h.L-1,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组C30(17.18±7.37)mg/L远高于无不良反应组(8.72±6.05)mg/L(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MMF相关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为主,其发生率与C30密切相关;肾移植术后早期临床监测血浆总MPA浓度有益于MMF的个体化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国肾移植受者霉酚酸酯(MMF)不良反应与血浆总霉酚酸(MPA)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6月~ 2004年1月期间21例首次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受者进行MPA浓度检测,应用HPLC方法测定5个拟定时间点血浆总MPA浓度(C0、C30、C1、C2、C4),共105例次,公式计算MPA-AUC0-12h.根据肾移植术后早期是否出现MMF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组,分析两组间MPA浓度以及MPA-AUC0~12h的差异.结果不良反应组MPA-AUC0~12h高于无不良反应组,分别为(61.67±26.82) mg·  相似文献   

13.
霉酚酸酯在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日周 《广西医学》2002,24(8):1201-1204
霉酚酸酯 (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从青霉族菌中提取、纯化而得到的一种微生物产物 ,1 987年作为免疫抑制剂开始应用于肾移植患者。Sollinger等( 1 ,2 ,3) 在临床观察中发现 MMF明显减少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1 995年 6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认可 MMF可应用于肾移植。随着对 MMF药理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 ,MMF的应用已扩展到其他免疫介导的疾病。 1 997年 Coma( 4)首先报道 MMF可减轻 (NZBx W) F1 杂交小鼠的肾脏损害 ,延缓肾功能恶化及延长生存期 ,同期国内外开始有临床上使用 MMF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个案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霉酚酸酯(MMF)在肾脏病中的应用;方法:对国内和国外近年来有关MMF在肾脏病治疗中的研究资料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目前MMF已广泛应用于抗肾脏移植排斥反应和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的治疗;结论:MMF对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对传统疗法疗效不好的IV型狼疮性肾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丙型肝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方法"对25例HCV-RNA(+)患者进行分析,并以30例HCV-RNA(-)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硫唑嘌呤(Aza)组12例,8例肝功能异常;霉酚酸(MMF)组8例,2例肝功能异常;5例患者停用环孢霉素(CsA)和Aza,改用MMF与强的松(Pred),肝功能好转;对照组30例调整Aza与CsA剂量,肝功能在1周内好转. 结论"HCV-RNA(+)患者在肾移植术后拟用MMF+CsA+Pred三联疗法;肝功能能损害较难控制时,MMF+Pred可以稳定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丙型肝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方法 对25例HCV-RNA(+)患者进行分析,并以30例HCV-RNA(-)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硫唑嘌呤(Aza)组12例,8例肝功能异常;霉酚酸(MMF)组8例,2例肝异常;5例患者停用环孢霉素(CsA)和Aza,改用MMF与强的松(Pred),肝功能好转;对照组30例调整Aza与CsA剂量,肝功能在1周内好转。结论 HCV-RNA(+)患者在  相似文献   

17.
项金华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5):428-430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与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治疗狼疮性肾炎效果比较。方法5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霉酚酸酯1.5~2.0g/d。对照组静脉滴注环磷酰胺1g/月或0.2g静脉推注隔日1次,总量6~8g。两组均联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常规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患者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C3、C4、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和尿素氮,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均有显著疗效。治疗1个月后两组间ANA和dsDNA抗体阳性率、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和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C3和C4值均降低,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复发3例(12%),对照组复发11例(44%)(P<0.05)。对照组有4例出现肺部感染;2例肝损害;2例白细胞降低,脱发1例,其中2例因副作用停止治疗。治疗组2例出现腹痛、恶心等胃肠道反应;1例腹泻;未见明显肝损害,无停止治疗者。结论MMF与CTX均对狼疮性肾炎有良效,但MMF长期使用效果更明显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8.
霉酚酸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政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10):865-867
人们对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肾病的认识和治疗常与新型免疫抑制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随着激素、环磷酰胺(Cytoxan,CTX)等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应用,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人肾存活率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许多新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对激素和(或)CTX强化治疗耐药或复发的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治疗;第二,诱导治疗后怎样维持治疗;第三,为提高患者的长期人/肾存活率,如何减少免疫抑制药带来的毒副作用。狼疮性肾炎患者应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首先在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环孢素(Cyclosporin A,CsA)和他克莫司(Facrolimus,FKS06)等均从治疗和预防肾移植患者排斥反应中取得经验,然后发展为治疗狼疮性肾炎和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9.
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或晚期肾衰竭病人,肾移植手术是首选的肾置换治疗方法,肾移植病人在移植术后需要终身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这些药物治疗范围窄,个体差异大,经济负担高,不良反应重,安全合理用药极为重要,药师直接参与病人术后合理用药可以提高肾移植病人的健康水平。我们在肾移植术后病人中开展临床药学监护实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安钢职工总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2例肾小球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联合中等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霉酚酸酯联合中等剂量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霉酚酸酯治疗肾小球疾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易于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