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 -1α与转录因子Snail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侵袭转移的关系并评估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87例直肠癌组织中HIF-1 α与Snail的表达,分析两者在不同的临床病理分期与分化程度的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直肠癌组织中HIF-1α、Snai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6% (51/87)、71.3% (62/87),HIF-1α与Snail的表达与直肠癌的Dukes分期、远处转移及生存率有关(P<0.05).HIF-1α与Snail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HIF-1 α、Snail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促进直肠癌侵袭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Ezrin和钙黏素E(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光/微波(LW/MW)-EliVisionTM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zrin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等的关系.结果:Ezrin和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而E-cadherin蛋白在正常黏膜中的阳性表达高于结直肠癌组织(P<0.05).Ezrin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而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无关(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二者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673,P<0.01).结论:Ezrin和E-cadherin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可为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nail蛋白表达与E-cadherin蛋白、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80例癌旁组织中Snail蛋白、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二者在不同病理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nail蛋白阳性表达和CD4+、CD8+细胞数量及CD4+/CD8+的相关性。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Snail蛋白阳性表达率65.4%(102/15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48.8%(3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数量、远处转移及复发有关(P值均<0.05)。膀胱尿路上皮癌中Snail蛋白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 -0.186,P<0.05);Snail蛋白阳性表达与CD4+细胞数量以及CD4+/CDt+值呈负相关(r=-0.313,P<0.05;r=-0.305,P<0.05),而与CDs+细胞数量无关(r= -0.250,P>0.05)。 结论 Snail蛋白可能通过抑制E-cadherin蛋白表达及诱导膀胱肿瘤局部免疫抑制,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ING1及其蛋白p33/ING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方法用RT-PCR检测3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ING1mRNA的表达水平,并应用S-P法检测6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组织中p33/ING1蛋白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正常黏膜组织中p33/ING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26/60)、100%(60/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33/ING1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及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19/33)、25.9%(7/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ukesA、B期和DukesC、D期患者癌组织中p33/ING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17/30)、30.0%(9/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G1及p33/ING1蛋白的低表达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分期越差者表达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PLAC1/CP1(cancer-placenta 1)基因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LAC1/CP1基因在125例结直肠癌配对癌组织、癌旁组织芯片中的蛋白表达.统计学采用χ2检验.结果 PLAC1/CP1蛋白在12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7.6%(72/125).在原发腺癌中的表达率为56.7%(55/97),在低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和高分化腺癌的表达分别为78.9%(15/19)、55.7%(34/61)、35.3%(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6,P=0.03);在TNMⅢ+Ⅳ期中的表达率为71.2%(37/52),明显高于Ⅰ+Ⅱ期的表达(40%,18/45)(χ2=9.537,P=0.002);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中的表达率为69.6%(32/4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45.1%(23/51)(χ2=5.897,P=0.015);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PLAC1/CP1在原发灶的表达显著增高(χ2=13.353,P=0.001).结论 PLAC1/CP1基因的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cadher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cadherin蛋白和mRNA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E-cadherin蛋白和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旁正常黏膜组织;E-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E-cadherin表达缺失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2种方法在检测E-cadher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笔者采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示CD44v6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survivin主要在细胞质。60例结直肠癌CD44v6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和65.0%。它们与肿瘤临床Dukes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P<0.05)。提示分别检测CD44v6和survivin蛋白表达,对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wist和E-cadher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机理、相互作用以及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结直肠癌组织以及21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Twist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6.7%(42/63),而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14.2%(3/21),前者高于后者(P0.01);E-c adher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0.6%(13/63),而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1.0%(17/21),前者低于后者(P0.01)。两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T、N和M分期均相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wist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215,P=0.039)。结论 Twist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相关,并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Twist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提示,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可能是通过抑制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锌指转录因子Snail及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并探讨与CCRCC病理分级、分期和转移等相关生物学行为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手术切除的69例CCRCC组织标本,同时取58例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肾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CCRCC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Snail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CCRCC组织Snail阳性率(82.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3.1%,P<0.01).CCRCC组织E-cadherin阳性率(31.9%)显著低于癌旁组织(91.5%)(P<0.01).两者的表达均与CCRCC不同分化程度、分期、浸润和转移有关(P<0.05).CCRCC组织中E-cadherin与Snail的表达呈负相关(r=-0.342,P<0.05).结论 E-cadherin低表达与Snail 高表达可能是CCRCC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E-cadherin及Snail对预测CCRCC浸润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中下段直肠癌肿瘤组织E-cadherin,MMP-2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中下段直肠癌肿瘤组织中E-cadherin,MMP-2和VEGF的表达。结果示,44.6%(25/56)的中下段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其中T3的阴性率为63.0%,明显高于T2和T1的26.1%和33.3%(P=0.028)。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率为62.1%,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25.9%(P=0.007)。MMP-2表达阳性率为75.0%(42/56);其中T3,T2阳性率分别为88.9%,69.6%,明显高于T1期的33.3%(P=0.013)。浸润型直肠癌MMP-2表达率为91.2%,明显高于膨胀型的40.0%(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MMP-2表达率为86.2%,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63.0%(P=0.045)。VEGF表达率为57.1%(32/56);其中T3 VEGF表达率为74.1%,明显高于T2和T1期的43.5%和33.3%(P=0.043);淋巴结转移阳性者VEGF表达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17)。提示中下段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和MMP-2,VEGF表达阳性与肿瘤侵袭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Snail、E-cadherin及Vimentin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nail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在卵巢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Snail、E-cadherin、Vimentin在48例卵巢浆液性腺癌、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及卵巢浆液性腺瘤中的表达,探讨EMT相关因子表达强度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Snail、Vimentin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率为(68.75%/66.67%),高于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腺瘤的(41.67%/37.50%)及卵巢浆液性腺瘤的(25.00%/18.75%),结果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E-cadherin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率为27.08%,低于与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腺瘤的54.17%及卵巢浆液性腺瘤的75.00%,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腺瘤组与卵巢浆液性腺瘤组比较,三种蛋白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Snail、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高低与FIGO分期、分化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腹膜种植有关。(3)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Snail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477,P<0.05),Snail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601,P<0.05),而E-cadherin与Vimentin表达的相关性不明显(r=-0.206, P>0.05)。结论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Snail、Vimentin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提示Snail介导的EMT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胃癌肿瘤起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5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MT相关因子及CD133蛋白的定位及定量表达,分析EMT相关因子及CD133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EMT相关因子和CD133表达的关系,Kaplan-Meier方法分析EMT相关因子及CD133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①胃癌组织中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Snail:0.599±0.114比0.259±0.108,P=0.020;N-cadherin:0.754±0.154比0.329±0.134,P=0.001;CD133:0.635±0.119比0.485±0.116,P=0.029),E-cadherin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低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0.378±0.123比0.752±0.156,P=0.003)。②Snail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5 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而E-cadherin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无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CD133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③Snail、N-cadherin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分别均呈正相关(rs=0.278,P=0.048;rs=0.406,P=0.003),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504,P=0.000)。④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低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高表达者(P〈0.05),联合EMT相关因子和CD133蛋白表达能够最有效预测患者生存。结论EMT与胃癌肿瘤起始细胞特性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并且两者与胃癌的高侵袭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联合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与CD133能够最有效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E-cadherin)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中661枚淋巴结微转移状况进行检测,同时观察肿瘤组织中E-钙黏附素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检测出29例中的190枚淋巴结呈转移,其CK-20免疫组化检测均呈阳性,后者在该29例中另检出12例55枚淋巴结呈阳性;在27例HE染色未检出淋巴结转移者中,有8例12枚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20例(36%)67枚(10%)淋巴结检出微转移。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率为44.6%(25/56)。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与浸润深度(P=0.028)、分化程度(P=0.012)和淋巴结转移(P=0.007)密切相关。20例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14例(70%)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而36例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仅有11例(30.6%)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下调参与了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异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调控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68例胃癌组织标本异黏蛋白和E-cadherin表达,并利用x2检验等分析其对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利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特异性干扰异黏蛋白蛋白表达,观察异黏蛋白对MKN45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调控机制.结果 胃癌组织中异黏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 =0.029)、淋巴结转移(P=0.001)、TNM分期(P=0.014)及抑制E-cadherin表达有关(P=0.001).同时,异黏蛋白阳性患者预后比其阴性患者预后更差.当下调MKN45细胞异黏蛋白表达时,则其E-cadherin表达增高,N-cadherin、Slug及Snail表达下降,且细胞的侵袭能力(P=0.027)和迁移能力(P=0.008)下降.结论 异黏蛋白通过转录因子Slug、Snail而非Twist诱导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促进胃癌的转移,并降低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与直肠癌发展、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80例、直肠息肉标本40例和正常直肠组织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VEGF—D的表达和MLD、MVD水平。结果(1)VEGF—D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44/80),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则均为0(P〈0.05);ML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2.80±1.31,直肠息肉中为0.50±0.72,正常直肠组织中MLD为0.25±0.44,直肠癌组织中的ML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MV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80.10±23.18,直肠息肉中为27.00±11.01,正常直肠组织中为10.45±5.34,直肠癌组织中的MV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2)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D表达和MLD、MVD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术前远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1,P〈0.05)。(3)直肠癌组织中的MLD与VEGF—D呈正相关,随着VEGF—D表达的增高MLD明显增高(P〈0.01)。结论VEGF-D和MLD是反映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理想指标,同时也是反映直肠癌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E-钙黏蛋白(E-CD)及黏着斑激酶(FAK)和磷酸化黏着斑激酶(FAK py397)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1年至2002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直肠癌及对应癌旁组织石蜡标本30例和2006年至2007年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新鲜标本及对应癌旁组织3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检测E-CD、FAK和FAK py397的表达,采用X2检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正常直肠黏膜中E-CD呈细胞膜阳性表达,直肠癌组织中E-CD细胞膜表达缺失,直肠癌组织中E-CD、FAK及FAK py397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χ~2=7.099、18.358、25.612,12.316、28.823、23.168,8.927、18.122、22.620,P<0.05);与年龄、性别无关(χ~2=0.439、1.899、3.676,0.541、4.051、1.135,P>0.05);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AK及FAK py397表达率分别为83%(54/65)、68%(44/65)和31%(20/65)、26%(17/6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707,34.163,20.897,P<0.05).结论 直肠癌组织中E-CD细胞膜表达缺失、FAK和FAK py397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细胞在缺氧微环境中通过发生上皮向间叶转化(EMT)从而获得侵袭性表型的可能机制.方法 在缺氧微环境下培养胰腺癌细胞Pane-1、Transwell侵袭小室对比检测细胞在缺氧微环境下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缺氧对Panc-1细胞上皮细胞标记分子E-cadherin、间叶细胞标记分子vimentin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缺氧对EMT诱导因子Snail表达的影响.将编码HIF-1α 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HIF-1α瞬时转染Panc-1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IF-1α对E-cadherin、vimentin表达的影响.结果 常氧组细胞每高倍镜视野穿透数为(84±3)个,缺氧组为(121±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nc-1细胞在常氧、缺氧12 h、缺氧24 h、缺氧48 h条件下E-cadherin蛋白的相对值分别为(0.59±0.04、54.00±0.05、0.45±0.10、0.36±0.03);vimentin蛋白的相对值分别为:(0.36±0.05、0.41±0.04、0.48±0.06、0.58±0.05),缺氧同常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微环境下Panc-1细胞Snail mRNA的表达量升高,在缺氧第3天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nc-1细胞转染HIF-1α前后,E-cadherin蛋白的相对值分别为0.63±0.05、0.47±0.07;Vvi-mentin蛋白的相对值分别为0.47±0.07、0.32±0.04,转染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氧微环境可能通过活化HIF-lα、Snail等转录因子,促进胰腺癌细胞发生上皮向间叶转化,产生侵袭性表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中下段直肠癌的表达及与直肠系膜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MMP-2的表达。结果75%(42/56)的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T2、T3期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6%和88.9%,明显高于T1期直肠癌的33.3%(P=0.013)。Ming分型中,浸润型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为91.2%,明显高于膨胀型直肠癌的40.0%(P=0.001)。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4.3%(36/56)。系膜转移阳性的36例中有31例(86.1%)MMP-2表达阳性,而系膜转移阴性的20例中仅11例(55.0%)MMP-2表达阳性(P=0.01)。结论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与浸润深度和Ming分型密切相关。MMP-2可能参与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对低位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4年至2005年行根治性切除联合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1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组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33例(18.8%),其中髂内及直肠中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占51.5%,闭孔淋巴结转移占39.4%.年龄≤40岁、浸润型癌、T3-4期、上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全组5年生存率为64.1%,TNM分期Ⅰ、Ⅱ、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79.1%、42.1%.癌灶大小、浸润深度、上方淋巴结转移、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盆腔侧方淋巴结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73.6%,而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为2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低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