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下省称“通古区”),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譬如:①文字学(此指汉字学)意义:在汉字发展史上,就数量与作用而言,曾经一度有过以“通古区”为主的阶段,经史百家典籍姑且不论,即便翻开马王堆、张家山、阜阳、武威、居延等地出土的医学简帛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秦汉作品,“通古区”就触目皆是,有的章节甚至通文字的半数以上。如《五十二病方》“(寝)东乡()弱(溺)之”,《杂疗方》“禹臧(藏)(埋)包(胞)图”,圆括号中即“通古区”。一句中就占一半以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如…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最初是没有“假借”与“通假”之区分的,今人所说的‘假借”、“通假”,清代以前都一律统称“假借。“假借”这一概念,大抵始见于东汉。郑玄在注机记)、调礼)时都用过这一概念。如村L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滇后,‘假借”的概念便相沿下来。“通假”的概念大约始于清钱大听的《古同音假借说》,不过钱氏仍指“六书之假借”。其后,侯康在(说文假借例释)中将“用字之假借”称为“通假”,并着重指出“既有此字复有彼字”、“音略同”的条件。此说一…  相似文献   

3.
通假字是古籍中本有其字而没写 ,却借写了同音别字 ,应当写的字叫本字 ,借写的字叫通假字。本字与通假字之间意义上没有联系 ,只是同音借写而已。由于约定俗成 ,于是就成为古籍中一种公认的用字现象。它是使一字兼数职 ,从而控制字形的发展 ,节制汉字的数量 ,这对于古人来说 ,是为了求便 ,但给我们今天阅读古书则增加了许多认字的困难。我们知道 ,汉字是音节表义文字 ,声母、韵母、声调三者的统一 ,是汉字记录词义在语言形式上的特征。在分析通假关系时 ,必须把声母、韵母、声调三者统一考虑。大致说来 ,通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 声同…  相似文献   

4.
《本草纲目》,自1596年于金陵刊行以来,儿R出版发行过50多种版本,在国外有日、法、德、俄、英、拉丁文等多种译本,其中仅英译本就名好几种,被世界科学界誉为中国右代的“百科全书”。笔者从(纲目)所用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迭音词、成语典故、时间用语、特殊语序等方面,进行了搜集、整理、注释、解析。深感李时珍不仅是位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位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古医籍中生僻字甚多,比较而言,可能称目》中的生僻字最多。据初步统计,《纲目冲出现,而(简明中医字典》、《中国医籍字典》、《中医难字字典》、《…  相似文献   

5.
<正> 古人之书,今人读之不易理解是普遍的现象。进言之,若读之不懂,要付诸应用,无疑是不可能的事,这就需要组织人员对古典医著作整理工作。笔者仅结合具体工作,就整理古典医著的有关问题,提点看法,供同道参考。一、校勘:对恢复古典文献的本来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勘时,必须取精刊本作为底本,而把不同时代的不同刊本,作为同校版本,亦可根据其它有关文献进行它校,还可根据文章类例、字体声形、医理逻辑,作为理校。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校勘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克服主观主义的态度,反对凭主观判断改易古书。如我们在校勘《千金方》的过程中,亦主张不轻易改窜其文,而是将不同异文并列出来,以资参考,象《千金要方·序例·大医习业》有“五行休王”一句。其“休”字显系误写,依理较当改为“休”,为了保持原书的本来面目,我们不作径改,而是保持原字不变。记得刘衡如先生在校勘《针灸甲乙经》时曾提到,轻易改窜文字,使诸本归于一致,既抹杀了历史,又去消了不同版本的差异,我认为他的话应引以为戒。二、注解:注解,古人称这项工作为“训诂”,称其书为“传”、为“注”。当两汉博士之学盛行的  相似文献   

6.
通假是古代著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医书亦不例外 ,特别是在《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更是随处可见。产生通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如果抛开形义不管 ,只着眼于“读音”,是产生通假的基础 ;其次 ,古时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书写工具落后 ,常以笔画少的同音或近音字代替笔画繁多的字 ,可以说 ,愈古的作品通假现象愈多 ;三是为了省事或由于笔误 ,仓卒间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后约定俗成而成通假。由此可见 ,通假字的产生和语音有关 ,即借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这里所说的是古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7.
一、“脞”与“[月坒]” 马王堆汉墓帛书(促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条,其病有“脞瘦”;足厥阴脉条,脉循行“脞间”,也有“病脞瘦”。这几个“脞’,字都是“[月坒]”字之误。“脞”字以“坐”得音,“丛脞”一语指细碎的小肉粒,不关人体部位。“[月坒]”字从“比”得音,读如陛,指的是大腿部。音义与“髀”相近。在李鼎教授主编的《经络学》教材中注说:“脞——疑‘[月坒]’字之误,指髀部。”  相似文献   

8.
<正>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它是古医籍中常见的一种用字方法。古人在撰文时,放着现成的本字不用,而借用与本字音同或音近,且与本字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古音通假。从事中医药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的人员,往往把古今字、通用字、异体字误认作通假字,特别是那些自学中医人员,遇到医古文中的通假字就感到棘手,究其因在于未能  相似文献   

9.
<正> 中医古典医籍中,有许多通借字、古今字,如果弄不清这些字的意义,往往无法读通,甚或因‘字’害义,误解原文。以通借字而言,甲乙两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但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甲字便被借作乙字,亦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对此,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的“佩”,通倍,古“倍”与“背”通,指愚者相与违背。如作“佩服”之“佩”讲,则文理不通。再以古今字而言,古字和今字有部分意义相通,在表示这部分意义时,古字可以被今字代替。如《素问·调经论篇》“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里的“反”即返回之“返”,若作相反之“反”解,则与原义大相迳庭。由此可见,弄清这些字的音义甚为重要。但目前这类工具书较少,读者常常为解一字费时很多。为此,我们将中医古典医籍中常见的通借字和古今字,注读音、释字义、标出处、示例句,采用字典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以方便查阅。但对我们来说,这毕竟是一个尝试,犹恐力不从心,衷心希望不断得到同道和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0.
通假字、古今字是文献语言学界难啃的两块硬骨头,但其在古籍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触目皆是,不胜书也",很有研究价值。有些常见并且似成定论的通假字、古今字,就很值得商榷。甚至连"通假字"、"古今字"之定义,亦当进一步认识。关于通假字、假借字、区别字的实质与概念界定,笔者已在本刊1998年第4期所发表的拙文中予以申说。理解了通假字、区别字等的实质和概念,本文就可试从"通假字"──"蚤"与"白汗"、"白杀"着手,论述异体字、古今字的实质与概念界定了。"蚤"是"早"的"通假字",这似乎已成定论。然而,笔者翻遍了与中医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中医文献整理中,文字校勘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而校勘的最基本要求便是校勘结果应力求可靠。为了达到此点。笔者以为应遵循“求实”,“精审”、“慎断”三条原则,现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五版《伤寒论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将助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鞋者,可与大承气扬;不硬者,不可与之”句中的“微”字,作衍文讲。其理由是,去其句中的微字,“不鞋者,不可与之”,正与“大便鞋者,可与大承气扬’倘文字对勘。此有悻原文旨义。考鞋字,准与硬是古今字,但准与梗尚是通假字。《讲义》所以视“微”字为衍文,是将条文中应读梗音的鞋字,误读成硬字所致。“鞋”字,自古就有二个读音,一读硬(ging),一读梗(geng)。读如梗音时,音义均同使,乃阻塞之义,这在《中华大字典》、《中医字典》、《古医籍词义》…  相似文献   

13.
整理出版古典医籍,要重视词义训诂,务求准确精当。阅读近年出版的此类书籍,在绎注、按语方面,多有可商之处。譬如《黄帝素问直解》于天星按本,书中每论之末,附有于氏“讨论”意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讨论”)其间所涉及文字训诰等问题颇多疏漏,今择其要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六节藏象大论》“讨论”:“‘肝为罢极之本’,……高注谓‘如熊罴之任劳’。马莳、张志聪俱译‘罢极’为‘疲困劳累’。……高氏不满于其师的解释而另辟溪径。虽‘罢’与‘罴’缺乏文字学的依据,但其意更近于经文原意。”(原书第75页)  相似文献   

14.
抄本医籍对中医临床极具借鉴和应用价值,而其中大量的疑难字是研读抄本医籍的最大障碍。本文介绍辨识草书、繁体字、俗体字、异体字及错别字的方法,以助利用抄本医籍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5.
利用计算机整理和检索河北医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整理和检索河北医籍问题的探讨杨艳红赵士斌陈凤(050091)祖国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受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薰陶,成为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被誉为东方文化瑰宝。燕赵大地,自古...  相似文献   

16.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是借用语言中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其音近又包括双声通假(借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叠韵通假(借字与本字的韵母一样)。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为“本无其字,依  相似文献   

17.
《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但由于年代久远,辗转传抄,造成文句错乱,文义不属,给后人的理解造成困难。《灵枢&#183;天年》中,“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高等医药院校本科教材《内经讲义》1984年12月第一版(即“五版教材”)解释:“‘使道’:一指鼻孔(杨上善注),一指人中沟(马莳注)。一般多从后说。‘基墙’:‘基’,星象家称地阁,俗称下巴。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水气》篇“现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历来断句为‘’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对其注释,众说纷坛,主要有四:一者进而不提“蚕”字,释为“病人眼胞微肿,如刚睡起的状态”{‘];二者认为“蚕”字是衍文,应当删去,““如蚕新卧起状’一句,(脉经》无‘蚕’字,‘蚕’是衍文”[‘I,‘审些版本无蚕字,宜删”【4];三者注为“目裹上微拥如蚕状,或象睡眠后刚起床之状则’];四者释为“病人的眼胞上微微拱起,好象蚕虫新卧(三次脱皮叫卧)复起的形状(弯腰拱起如乙字,光亮有水色)”(’]…  相似文献   

19.
鲍良红 《国医论坛》2005,20(3):43-44
通借字无疑是我们阅读古籍时的一个障碍。儒家经典中的通假字大多数已被历代研究者破译,但古代医著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医籍有别于儒经,更注重实用性,古医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接近于当时的口语写就的,其中不少词语本身便是俗语,无从在经典语言文字中取证。记写俗语时使用的通假字,当然亦无法在通行语言类辞书中求证。本文对《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千金要方》(以下简称《要方》)、《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医心方》等古医著的腧穴主治文献中出现的通假字进行辨析,尤其重视那些现有字、辞书中未见收录的字例。  相似文献   

20.
中医古典医籍文字古典难懂,为了帮助后学者读懂弄通,用现代汉语加以注释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注释过于牵强,甚至错误,兹将常见错因简析如下。l妄用通假古书多通假,古医籍尤其为甚,故能导致望文生义。例如《黄帝内经索问校注语译》,该书将、四气调神大论》中的。云雾不精”,注为:“‘精,与‘晴’通,见《史记·天官书》、《索隐》。”《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桑解》:“益康日:‘精’,明也。”《索隐》:“韦昭云‘精谓清朗’。《汉书》作‘吐’,亦作‘醒’。郭噗注《三苍》云‘醒’,雨止无云也。”’不论是《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