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即可出现血小板锐减,以致造成机体广泛出血,是本病的重要致死原因。同时早期即可出现血清补体C3、C-反应蛋白(C—RP)下降,导致血管和肾脏的损伤。笔者自2005年6月-2008年4月应用静脉丙种球蛋自治疗EHF血小板,补体C3及C—RP减少24例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 ,曾称为流行性出血热。为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血清学检查有 :抗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其血涂片检查亦十分重要 ,可发现异型淋巴的异常增多、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空泡 ,血小板可出现数量及形态的变化。现将其涂片观察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报告如下。1 方法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I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调查分析,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四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7~2009年我院收治的12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作为试验组,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EDTA-K2抗凝)检测血小板参数,包括PIT、PCT、MPV、PDW.对所得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试验组各病期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参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血小板四参数变化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有重要作用,对其病情分析和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诊治流行性出血热积累临床资料。方法 对323例发生低血压休克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行了临床及甲皱微循环观察,并对本组病人进行了分型。结果 WBC增多,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程度,肾脏损害和尿膜状物出现,在混合型及周围微循环障碍均重于其他两型。结论认为前述临床观察指标及甲皱微循环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治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崔喆  王柏茹  王东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83-784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我院近年233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3例中,有18例患者初诊被误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论目前,需将流行性出血热列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诊断指标之一,以提高诊疗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总数与登革热临床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2014年广州市白云区确诊的登革热病例中随机抽取典型登革热病例308例、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病例79例。回顾性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相对于血小板计数正常组,血小板计数中度减少组和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均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5.02(95%CI:2.01~12.79)和13.45(95%CI:1.50~304.60);而血小板轻度减少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OR值为1.23(95%CI:0.61~2.60)。相对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组,白细胞总数轻度减少组或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也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4.39(95%CI:1.22~28.13)和7.20(95%CI:1.97~46.65)。结论登革热患者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总数减少程度越大,出现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为什么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发生出血倾向? 答: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出血倾向发生的原因有:(1)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脆性增加导致出血;(2)骨髓产生血小板受抑制或血中有血小板凝集素存在。使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3)各种血液凝固因子的缺损和抗凝物质的存在。近年来有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来解释的。问:为什么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发生低血压与休克? 答:发生低血压与休克的原因有:(1)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外渗,有效循环血量减少;(2)血管  相似文献   

8.
以双盲法,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10例。对照107例,观察对血液红、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并用电镜观察了12例血小板α颗粒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唑对红细胞的生成有可逆性的抑制作用,但对血小板有迅速而显著的升高作用,临床用于早期出血热的治疗有利于防止出血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转归.对升高血小板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燕军  陈爱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6):1577-1578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errh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肾脏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烈性传染病.以往发现HFRS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可出现短暂减少,未对血小板参数的改变进行系统的动态研究.为此,我们对53例HFRS患者各期的血小板参数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e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是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肾脏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烈性传染病。以往发现HFRS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可出现短暂减少 ,未对血小板参数的改变进行系统的动态研究。为此 ,我们对 5 3例HFRS患者各期的血小板参数进行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 5 3名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 30名 ,女性 2 3名 ,年龄 2 5岁~ 6 0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卫生部 1987年颁布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制订的…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下简称出血热)出血的原因,证明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抗凝物质增多、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有关。关于出血热与血小板功能的关系,国内只见3例报道。我们于1982年10月~1983年1月曾对入院时处于发热期的28例出血热患者及其以后各病期进行血小板功能的测定,初步发现某些异常现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指标的变化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健康体检的受试者5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46例患者中有37例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占80.43%。71.74%的患者白细胞指数升高,54.35%的患者中性粒细胞增加,50.00%的患者淋巴细胞减少,而97.83%的患者血小板数量降低。对比两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组中97.83%的患者出现蛋白尿,且两组尿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数量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加和尿蛋白指标可以作为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闻颖  王岩 《辽宁医学杂志》2006,20(3):155-157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血小板活化与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对1999~2002年我院确诊的129例HFRS患者采静脉血,应用生物活性法检测PAF、双抗体夹心固相ELISA法检测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其动态变化。结果HFRS患者血中PAF、vWF、GMP-140均明显升高,且PAF水平与疾病严重性相关,PAF与vWF、GMP-140水平呈正相关。结论PAF参与了出血热血小板活化与内皮损伤的发病机制,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出血机理,我们将31例出血热患者各病期血小板和红细胞涂片,用羊抗人IgG和C3荧光素作荧光染色后,再用出血热单克隆荧光抗体作特异性染色。血小板、红细胞表面的免疫复合物在发热期即出现,检出率分别为33.3%和25.8%,至休克少尿期仍存在,到多尿和恢复期则基本消失。发热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率均显著下降。各病期血标本纤维蛋白原半定量测定的结果均属正常。但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在发热期已有增高,休克少尿期增高显著,多尿期仍高于正常。直至恢复期渐趋正常。本文资料提示免疫复合物在组织细胞表面沉积是引起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例分析3例伤寒患者,初因有“三红”(面、颈、前胸充血潮红)、血小板减少、蛋白尿而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说明“三红”等并非流行性出血热所特有,非典型伤寒也可出现,故诊断前应细致检查综合分析。尤其对酷似流行性出血热伴有热程长、肝脾肿大、白血球减少的患者,应考虑到伤寒。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小板损伤的原因仍众说不一。作者采用荧光抗体技术,对流行性出血热(EHF)血小板表面各种免疫成份进一步观察。发现EHF患者血小板未查出传代的病毒,而血小板表面有EHF  相似文献   

17.
万长征 《河北医学》1999,5(2):82-8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由于多脏器的广泛损害,出现错综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及早诊断和处理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我院1993年元月至1998年3月收治478例出血热,其中158例并发症占住院出血热患者的30%,报告如下:1临床资...  相似文献   

18.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以发热、出血和肾功能损害等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感染疾病。传统的常规检验,血小板降低,尿蛋白阳性,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不能明确诊断。采用ELISA法测定EHF患者血清中特异IgM抗体取得满意结果。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正> 为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病程中骨髓的一般功能状况及其与免疫发病、血小板减少以及早期诊断的关系,我们对临床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的36例病人进行了血象检查,10例病人进行了骨髓象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减少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的临床现象,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病情预后的观察指标。脓毒症、药物、创伤、手术以及ICU中一些特殊治疗如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或主动脉球囊反搏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机制可概括为各种原因导致血小板消耗及破坏增加和(或)生成减少,血小板去唾液酸化以及免疫相关因素所导致。危重病患者病情复杂,多个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常同时存在,临床须密切监测血小板变化,积极治疗原发病,当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出血倾向时可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免疫球蛋白或唾液酸酶抑制剂治疗,必要时予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