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或离断及合并心内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于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34例及主动脉离断5例,39例中单纯端端吻合8例.广泛端端吻合术26例,降主动脉充分游离上提后与主动脉弓行端侧吻合5例。后壁连续缝合,前壁间断缝合。同期矫治合并畸形。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严重低心排综合征3例,低氧血症7例,肺部炎症9例,肺不张5例,声音嘶哑等喉返神经损伤的表现6例,右侧气胸1例,切口感染1例。30例随访3个月.3年,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和64排CT检查,无明显再缩窄发生。结论一期手术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或离断及合并心内畸形的早、中期效果良好,安全可行。扩大切除后端一端或端一侧吻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用3种术式共行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矫治18例.分期手术4例,一期主动脉缩窄修复,Ⅱ期室间隔缺损闭合(组Ⅰ);双切口一期手术8例,在循环阻断或局部灌注心肺转流下行主动脉缩窄修复和室间隔缺损闭合(组Ⅱ);正中切口一期手术6例,正中开胸非心肺转流下缩窄修复.同期闭合室间隔缺损(组Ⅲ).结果 组Ⅰ中死亡3例,1例出血心跳骤停,2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组Ⅱ2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组Ⅲl例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12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残余轻度主动脉缩窄,组Ⅱ2例、组Ⅲ1例,均无症状且无需再次手术.各组均未发现体循环高血压、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瓣返流等并发症.结论 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手术策略主要根据心内畸形和缩窄病变特点决定.能一期手术矫治者最好一期手术,其效果优于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3年1月至2010年3月共手术治疗Co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1例,其中合并VSD5例,PDA2例,VSD+PDA4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例.全组均行一期矫治.9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加左后外侧切口进行矫治,行人造血管旁路植入术.2例行胸骨正中单一切口,动脉缩窄段切除端-端或端侧吻合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均顺利出院.随访3月至4a,术后恢复良好.复查心脏超声,无吻合口狭窄,无吻合口处动脉瘤形成.结论根据患者年龄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ed aortic arch,IA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1],患儿常于出生数日后出现心力衰竭并逐渐加重,大部分IAA患儿死于新生儿期,存活者往往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而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风险。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和探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崎形一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0-11至2011-08收治的22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畸形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病例.患儿在以舒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下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治疗,同时动态监测上下肢动脉压力.结果 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术后早期下肢收缩压略低于上肢收缩压.手术期间无麻醉死亡,未发生截瘫、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崎形一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中,维护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防治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是麻醉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主动窦瘤破裂16例,采用右房切口1例,右室流出道切口11例,窦瘤破入腔和主动脉根部双切口4例。单纯窦瘤破口修补2例;双头垫片针窦瘤基部与空间隔踬同并列间断褥式缝合修补3例;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房室管畸形11例,其中部分型8例,完全型3例。术后均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手术死亡2例。9例进行了3个月~7年随访,效果良好。结合复习文献,对诊断及手术技术进行了讨论。提示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防止二尖瓣返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缝合技术的改进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并防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探讨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同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者同期施行主动脉缩窄及合并的心内畸形矫正术的麻醉、监测、循环管理和重要器官保护的情况。患者先在全身浅低温(鼻咽温33℃~34℃)及控制性降压麻醉下,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入胸,矫正主动脉缩窄;然后经正中胸骨切口、体外循环麻醉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结果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肺动脉压力控制满意,无1例低心排综合征。手术期间鼻咽温31.5%~33.5℃,阻断主动脉时间15~47min,平均(30.3±9.9)min。体外循环时间25~65min,平均(53.4±13.2)min。无麻醉死亡,未发生截瘫、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同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较复杂,维护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调控肺动脉压力和防治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是麻醉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28例CoA合并心血管畸形患者,一期手术采取左侧切口路径,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缩窄段切除术+端-端吻合术、缩窄段切除+扩大端-端吻合术、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矫治CoA,同期矫治动脉导管未闭,二期再行其他心内畸形矫治.观察术前、一期手术后、术后3个月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存活;术后无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肾衰竭、脊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反常性高血压7例.3种术式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术后上下肢收缩压差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3种术式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3个月中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式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高于其他两种术式患者(P<0.05).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矫治处再无缩窄.结论 手术矫治CoA效果肯定,需根据患者年龄、主动脉发育程度、缩窄段长度等情况来确定矫治术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同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期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12例,诊断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4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部分房室间隔缺损1例,主动脉缩窄均为峡部,同时伴严重肺动脉高压.其中,同期先在全身静脉麻醉,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手术切除缝扎动脉导管,切除缩窄段主动脉行端端吻合,再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10例;2例分别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中及术后发现合并主动脉缩窄,关闭正中切口后,在全麻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切除缩窄段,行端端吻合重建主动脉连续.结果 1例术后40 d由于误吸死亡,其余痊愈出院,存活病例随访3~36个月,无吻合口狭窄,恢复良好.结论同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有良好疗效.彻底切除缩窄段纤维组织有利于防止再缩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4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的手术治疗结果.男女各2例,年龄10~25岁,术后均无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其中1例因返流严重加作二尖瓣替换术,于术后12d死于左心衰、肺水肿.其余3例随访3~38个月,效果良好.对诊断和手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1980年~1994年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3例,占同期先心手术的0.4%。诊断主要由上肢血压高于下肢、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数字减影作出。手术均在常温麻醉下进行,分别采用缩窄段切开,人造血管补片主动脉成形缩窄段人造血管架桥及缩窄段纵切横缝术式。同期进行合并畸形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窦瘤破裂(RASv)、及主动脉狭窄、关闭不全(A_S+A_I)的矫治。术后随诊3个月~2年疗效良好。文章还对本病的诊断、手术指证、手术方法选择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自1960年以来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三例较少见的主动脉缩窄症。对患者经仔细比较两侧上下肢血压及脉搏,可作出初步诊断。心脏及主动脉造影可明确缩窄部位、程度、范围。对缩窄病变较长、体质较差的病例均可作缩窄段近远侧人工血管转流术,此术简便、安全、不会损坏侧枝循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32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32例。单纯主动脉缩窄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7例,合并心内畸形的25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例。采用正中胸骨切口或左侧切口,手术方法包括缩窄段切除主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24例;纵行切开缩窄段,心包片加宽成形7例;1例应用锁骨下动脉片翻转法。结果死亡3例,29例患儿顺利出院,上下肢压力差消失,其中25例随诊3个月~3年,2例出现主动脉轻度狭窄。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合并心内畸形的患儿大部分可采取正中切口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畸形,在各类先心病中约占5%~8%。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主动脉缩窄的分型方法分为3型:单纯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峡部发育不全和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部发育不 相似文献
16.
17.
正中切口一期纠治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一期纠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纠治 12例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患儿 ,手术年龄除 2例分别为 39和 2 9个月外 ,其余均小于 6个月 ;体重 2 .5~ 11.0kg ,平均为 (5 .2 4± 2 .77)kg。主动脉缩窄位于导管前型 6例 ,邻近动脉导管处 3例 ;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伴主动脉缩窄 3例。 5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 ;11例伴有室间隔缺损 ,其中 7例缺损位于膜周 ,4例位于肺动脉瓣下 ;1例伴有部分性房室隔缺损。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同时纠治主动脉缩窄和室间隔缺损。结果 死亡 1例 ,该例患儿年龄为 1个月 ,体重 2 .5kg ,外院转来时全身黄疸、慢性心功能不全 ,术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本组病死率为 8.3%。余 11例术后随访 5~ 30个月 ,恢复良好。结论 正中切口一期纠治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 ,不仅可缩短手术时间 ,有利于术后心肺功能恢复 ,而且可同时纠治发育不良的主动脉弓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报告儿童主动脉缩窄3例,占该院同期先天性心血管病手术的0.6%。合并畸形有动脉导管未闭2例,室间隔缺损1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下进行,缩窄段主动脉切除、端端吻合术2例,牛心包加涤纶布主动脉成形术1例。术后过程顺利,随访8~12年效果满意。作者对本病的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