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精确定位摆位照射技术的应用及可能出现的摆位误差,提高鼻咽癌放疗质量.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共59例经病理或MRI诊断证实为鼻咽低分化鳞癌无远处转移患者,采用精确定位摆位和照射技术,全程实行调强放射治疗.治疗前拍摄一次正、侧位验证片,治疗过程中每两周实时验证一次.结果 59例患者积极配合并全部完成全程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放疗结束一月后CT复查,肿瘤消退率100%,仅36例患者出现口干.结论 鼻咽癌患者采用调强适形放疗,最大限度地把剂量集中在靶区内,减少了正常组织副反应,提高了肿瘤局部控制率.严格的质量保证和精确的定位摆位可减少摆位误差,是调强放疗成功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图像引导放疗技术对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应用Elekta Synergy(TM)IGRT加速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对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患者每次治疗时,分别于校正前后各扫描1次CBCT,共校正72次,获得144组XVI数据,分析校正前后摆位误差的变化情况.结果 测量得出系统误...  相似文献   

3.
周士忠  李克新 《江苏医药》2013,39(12):1468-1470
目的 探讨降低头颈部调强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措施,提高调强放疗的质量.方法 选择头颈部调强放射治疗患者26例,利用头颈肩底板和头颈肩面膜进行体位的精确固定,通过技术员细心规范的摆位,以及首次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机载锥形束CT(CBCT)扫描,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1次CBCT扫描,取得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的误差数值,进行判断和在线纠正摆位误差.结果 26例患者进行122例次CBCT扫描位置验证,其中首次摆位26例次,治疗过程中96例次,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数值减小,治疗体位重复率高.所有患者能顺利完成放疗计划,肿瘤局控率97.2%,完全缓解81.4%,不良反应明显下降.结论 通过质量控制,技术改进,可以保证治疗体位的重复性,使摆位误差降到最小,达到调强放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前鼻咽癌治疗普遍应用调强放疗,与传统三维适形放疗相比,调强放疗对摆位精确度要求更高,剂量更加准确。由于摆位误差需要对靶区进行外扩,本研究旨在探索与确定合适的外扩边界,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保证靶区剂量的均匀性。应用IGRT图像引导获取12例患者的摆位误差,在治疗计划系统中相应移动等中心,在不改变射野分布和权重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分析移动等中心后计划与原计划中各靶区与正常组织的剂量变化,确定适当的靶区外扩边界,以保证靶区剂量的均匀以及正常组织受量。当摆位误差为5 mm时,8.3%的GTV D99及16.7%的CTVD95剂量减少大于6%,当摆位误差为2 mm时,GTV D99、CTV D95剂量减少均小于3%。误差越大对剂量分布的影响越明显。靶区CTV较GTV对于摆位误差更为敏感,按照Stroom等推荐的公式2.0Σ+0.7σ计算GTV外扩边界PGTV:x=4.33 mm;y=2.80 mm;z=4.18 mm,据此生成的计划可有效避免由摆位误差导致的靶区剂量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基于头颈肩热甥膜固定的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分次治疗内的误差.方法 选取50例采用头颈肩热塑膜固定的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患者,于摆位后及治疗结束后,采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拍摄治疗摆位点的正位(机架角度0°)、侧位(机架角度90°)验证片,通过MOSAIQ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治疗摆位点在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位移.结果 50例患者的治疗时间为( 16.53±0.52) min;所有患者共进行了300次的摆位点验证匹配,其中X、Y、Z 三维方向分次间治疗摆位点位移分别为(0.45±0.32)mm、( 0.72±0.46 )mm和(0.63±0.45) mm.结论 采用头颈肩热甥膜固定的鼻咽癌患者在调强放射治疗中分次治疗内的治疗摆位误差虽然较小,但在设计时,对PTV的摆位扩边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Elekta Synergy加速器的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分析胸部肿瘤调强适形放疗摆位误差情况,为设计胸部肿瘤放疗计划时PTV到CTV的外放数据提供参考.方法 26例均为胸部肿瘤患者,均采用真空垫固定体位,每次摆位后利用KV-CBCT进行扫描,共扫描126次,获取126组CT数据,利用XVI软件将...  相似文献   

7.
质量监控对放疗摆位重复性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放射肿瘤学科的发展,尤其是放射物理学的前进,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等一大批精确放疗新设备、新技术开始在临床推广应用.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对放疗技术员的技术操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避免差错,确保照射质量,我院从2005年起开展了放疗质量监控工作.我们对我科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放疗患者56例进行摆位重复性调查,并与同期住院的放疗患者50例进行摆位情况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永留 《淮海医药》2007,25(6):539-540
目的 介绍肺癌三维适形放疗的定位、摆位技术.方法 采用西门子加速器和北京大恒3-DCRT治疗计划系统.结果 肺癌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有效的减少了不良反应尤其是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而其中放疗技术人员的定位摆位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放射治疗摆位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调强放射治疗等新技术的开展 ,实施这些技术时对放射治疗的摆位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放射治疗摆位技术是放疗计划执行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对此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1 治疗体位的确定在治疗计划实施之前先要确定治疗体位。合适的体位既要考虑到设野的要求 ,又要考虑到病人的舒适度和每次摆位的重复性。治疗体位确定是关系到病人治疗时摆位的重复性好坏的关键 ,一般病人通常取仰卧位 ,双手平放身旁或置于胸前的自然体位。如头颈部治疗的病人 ,头不宜过仰 ,否则引起病人体位不适 ,如果在治疗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量化分析胸部肿瘤影像引导放疗剩余摆位误差,为制定合理的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160例。每周行一次千伏锥形束CT(KVCBCT)引导分析。以2mm作为摆位误差是否在线校正的界值,分析在线校正前、后患者的摆位误差。结果160例患者共获取252幅KVCBCT影像。采用KVCBCT引导放疗技术校正前,患者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4.2)min、(0.5±4.5)mm和(0.8±4.4)mm。采用KVCBCT在线引导放疗技术校正后,患者在LR、SI和AP三个方向上的剩余摆位误差分别为:(0.3±1.3)mm、(0.2±1.3)mm和(0.3±1.3)mm,CTV到PTV的预留边界应设定为3mm。结论采用KVCBCT在线引导放疗技术可以减少患者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确性、保证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摆位参考点在宫颈癌适形放疗中减少摆位误差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3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5例使用单纯的真空垫固定技术作为对照组,另15例使用固定体架加真空垫加摆位参考点固定技术作为实验组,每例患者首次放疗前和放疗1周后均拍摄验证片,再与相应的模拟定位片较对参考点的位移,对其摆位误差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30例患者共拍摄120张射野验证片。单纯的真空垫固定组(对照组)摆位误差X、Y、Z轴分别为(3.36±2.22)mm、(2.12±1.10)mm和(3.10±1.98)mm。固定体架加真空垫加摆位参考点固定(实验组)的摆位误差X、Y、Z轴分别为(1.88±1.32)mm、(1.66±1.22)mm和(1.76±0.82)mm。实验组和对照组在X、Z方向的摆位误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Y方向摆位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体位固定的质量控制和增加摆位参考点可以减少摆位误差,有效地提高宫颈癌摆位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扫描在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摆位中的重要性。方法 随机选取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20例,利用俯卧体架(abdomen board)和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首次治疗前对患者行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扫描,治疗过程中每周行1次CBCT扫描,并记录患者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的误差数值,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在线纠正摆位误差。结果 20例患者共进行120次CBCT扫描验证摆位,校正前患者左右X,头脚Y,腹背Z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95±0.074)cm,(0.373±0.090)cm,(0.302±0.078)cm;校正后误差分别为(0.014±0.012)cm,(0.034±0.022)cm,(0.020±0.017)cm;每位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逐渐减小,治疗体位重复率高,20例患者均顺利按放疗计划完成治疗,肿瘤1年局部控制率100%,不良反应明显下降。结论 CBCT扫描在宫颈癌调强放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中,多次重复摆位必然存在误差,只有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误差,才能保证靶区剂量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放射损伤,为临床放射治疗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科胸腹部肿瘤调强适形放疗(IMRT)摆位误差情况,为放疗计划靶区(PTV)的设定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胸腹部肿瘤患者20例,在放疗过程中利用射野影像系统(EPID)每周拍摄正侧位电子射野图像1-2次。在EPID下将电子射野图像与数字重建图像(DRR)配准,测定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240张电子射野影像中,212张(88.3%)误差不大于3mm,232张(97.0%)误差不大干5mm。总体系统误差分别为X轴(-0.78±1.49)mm、Y轴(-0.18±2.34)mm、Z轴(0.24±1.60)mm,随机误差的标准差则分别为0.35mm、0.60mm和0.35mm。计算得出X轴、Y轴、Z轴的MPTv值分别为3.96mm、6.28mm、4.25mm。结论胸腹部肿瘤调强适形放疗尽管有真空垫、热塑面模等体位固定装置,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摆位误差,建议通过摆位误差的监测和纠正提高放射治疗的摆位精度。  相似文献   

14.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 MRT)是21世纪放射治疗的主流技术,而鼻咽癌则是I MRT最理想的适应证之一[1]。如何加强对调强放疗摆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放疗工作者探讨和重视的问题。我院自2007年3月开展调强放射治疗来,已有了300余例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经验。现根据80例鼻咽癌调强放射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的摆位误差来源与摆位扩边估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36例肺癌患者。在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使用KV级Varian机载影像系统On Board Image(OBI)来拍摄射野片,在系统中将拍摄片与计划数字重建射野图像(DRR)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两者之间的偏差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采用OBI引导技术统计所需时间为,摆位时间(49.2±15.3)s;图像获取时间(146.8±16.1)s;治疗总时间(812.4±197.3)s。放疗后3个月复查,CT扫描局部肿瘤缩减有效率为100.0%。完全缓解(CR)23例,部分缓解(PR)13例。急性期放射反应,放射性皮炎2例(5.56%),均为1级或2级;放射性肺炎2例(5.56%);放射性食管炎1例(2.78%)。将入组肺癌患者摆位后拍摄的162张靶区位置OBI图像与DDR图像中的骨性标志点进行匹配比较,测量出左右方向(X轴)、头足方向(Y轴)、胸背方向(Z轴)的摆位偏差数据。其中系统误差值为:X轴2.27mm,Y轴4.72 mm,Z轴1.16 mm。随机误差值为:X轴1.24 mm,Y轴2.13 mm,Z轴1.41 mm。利用CTV-PTV扩边公式计算出患者调强放疗技术的总体摆位偏差的外扩边界数据估计值。其中X轴5.41mm,Y轴10.93mm,Z轴3.31 mm。结论:OBI引导调强放疗是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其中精确的定位、摆位是提高放疗局部控制率、减少放疗反应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盆腹腔肿瘤精确放疗的摆位误差,对摆位技术进行规范及改进。方法 60例盆腹腔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利用瓦里安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对比分析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定位影像重建的数字重建放射影像(DRR)和前正侧位验证影像情况,同时测量患者前后、左右及头足方向误差情况。结果患者左右及头足方向是盆腹部摆位误差发生的主要部位,本组患者摆位平均误差均在3 mm之内。结论对导致摆位误差发生的原因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同时对摆位技术进行规范及改进,是提高摆位精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食管癌放疗中两种体位固定技术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100例接受放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低温热塑膜固定体位技术,观察组患者采用真空负压垫联合翼型板固定技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X轴、Y轴以及Z轴摆位误差。结果观察组患者X轴、Y轴以及Z轴摆位误差分别为(1.62±0.71)、(2.03±1.17)、(1.42±0.83)mm,均小于对照组的(2.21±1.53)、(2.96±2.12)、(2.89±2.1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73、2.716、4.529, P=0.015、0.008、0.000<0.05)。结论临床食管癌患者接受放疗治疗过程中,采用真空负压垫联合翼型板体位固定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摆位误差,确保患者放疗准确性,保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测量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宫颈癌患者放疗过程中,每周通过EPID测量一次摆位误差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拍摄350张正侧位验证片,获得350组摆位误差值.其中89%的误差值≤5 mm,98.2%的摆位误差值≤3 mm.测得在X、Y、Z轴方向的MPTV值各为:2.58 mm、3.80 mm、4.34 mm.结论 EPID在测量宫颈癌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其测量的误差值而计算出的扩边值符合临床放射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重点探究盆腔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摆位误差大小,并为盆腔肿瘤三维适形放疗计划设计情况下的CTV外放PTV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凭据。方法抽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116例癌病患者,其中宫颈癌85例,子宫内膜癌9例,直肠癌22例;女患者101例,男患者15例。对所有患者行俯卧位盆腔三维适形放疗。结果 116例患者中出现摆位误差27次,人与人、次与次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摆位误差最大为正位头脚方向摆位,误差范围为0.65 cm,摆位误差≥1 cm出现6次,基于测算总次数其比重约为22.22%,其中3次误差≥2 cm;侧位头脚方向摆位误差范围为0.64 cm,稍小于正位头脚方向摆位误差范围,摆位误差≥1 cm出现8次,基于测算总次数其比重约为29.63%;侧位前后方向摆位误差范围为0.45,摆位误差≥1 cm出现10次,基于测算总次数其比重约为37.34%;正位左右移动方向摆位误差范围为0.36,摆位误差≥1 cm出现3次,基于测算总次数其比重约为11.11%;总之,基于三维适形放疗盆腔肿瘤,摆位误差最小为左右方向,居中为前后方向,最大为头脚方向。结论基于三维适形放疗盆腔肿瘤,摆位误差最小为左右方向,居中为前后方向,最大为头脚方向;在CTV外放PTV使,均需要对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头脚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鼻咽癌常规放疗与适形放疗摆位误差的比较,找出摆位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方法以进行放射治疗的40例鼻咽癌患者为对象,20例患者接受常规外照射,另外20例行适形放疗,对其摆位误差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拍摄120张射野验证片。常规放疗组摆位误差x轴(3.95±2.10)mm、Y轴(3.50±2.03)mm和Z轴(3.02±2.10)mm大于适形放疗组的x轴(1.78±1.03)mm、Y轴(1.53±0.92)mm和z轴(1.60±1.11)mm。结论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采用适形放疗可以减少摆位误差,有效地提高摆位的雷傅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