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鼎  李丰升  陈俊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02-1504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87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测结果.结果 478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病变397例,检出率为83.05%;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32例(1 098块),斑块的主要分布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起始段及颈外动脉(ECA).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颈动脉超声与DSA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70%~99%的狭窄,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对≥70%的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低于DSA,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S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斑块与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关系,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的临床防治寻求方法。方法:选取NAION患者72例设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81例设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给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AA斑块检出率为55.5%(40/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2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50,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轻度狭窄42例,中度狭窄22例,重度狭窄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轻度狭窄65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2例,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26,P<0.05)。结论:AION患者的发生与其CAA的存在和程度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CAA斑块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对指导NAION患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40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等发生率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等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脑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有重要意义,能够准确检查出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可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度。方法 :1 1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 3组 :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 ;3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记录颈动脉的梗死灶数 ;以超声测算患者动脉管腔狭窄度 ,分为轻、中、重度狭窄 3组。结果 :颈动脉正常组 33例 ,稳定性斑块组 38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3组患者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中 ,重度狭窄 7例 ,中度狭窄 1 6例 ,轻度狭窄 5 6例。结论 :基于颅脑CT平扫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 ;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以轻度为主 ,其构成以为 70 .89%。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 (IMT)增厚、斑块或血栓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DSA比较 ,对颈动脉颅外段 <70 %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 70 %~ 99%的狭窄诊断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为 76 4 7% ,DSA为 5 2 9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 ,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患者218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n=50)中年组(n=72)和老年组(n=96)。采用超声仪探查颈总动脉血管情况,计算颈动脉狭窄度。采用Seldinger术进行穿刺,行DSA检查。测量狭窄血管的长度并计算狭窄程度。结果:青年组经超声检测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中年组的26.39%和老年组的57.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经DSA检测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中年组的30.56%和老年组的6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狭窄发生率随着人体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临床中可将超声检测联合DSA检测方式共同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杜顺波  赵咏梅 《海南医学》2013,24(8):1125-112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杂音与颈部血管狭窄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提供依据。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因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86例患者纳入研究,首先对所有患者予颈动脉听诊,根据有无杂音,将患者分为杂音组和非杂音组。排除静脉杂音、心脏杂音及甲状腺杂音者。对所有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分析颈部动脉有无狭窄。结果 96例患者听诊有血管杂音,杂音组有颈动脉狭窄者64例,占66.67%;无杂音组90例中有24例患者有动脉狭窄,占26.67%;杂音组出现颈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杂音组(P<0.05)。血管杂音易出现在狭窄程度在70%~90%的颈总动脉分叉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杂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部位有关,与狭窄的程度亦相关,临床上可作为一个初筛指标来判断颈动脉有无狭窄。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斑块类型及病变程度.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及对照组114例,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颅外颈动脉.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6.5%,对照组18.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率>5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1.8%,P<0.05).斑块性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不稳定斑块检出率31.9%,对照组11.8%(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CDFI与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二者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颈动脉狭窄CDFI检出率84.00%、DSA为7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方法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DFI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Kappa值=0.7512,P<0.05)。 CDFI检查诊断颈动脉的敏感性为88.10%,特异性为87.50%,准确性为88.00%,阳性预测值为97.37%,阴性预测值58.33%。结论:CDFI在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及狭窄程度判定与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无创伤,可重复好,适合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并对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性质作以分析.方法 应用二维和多普勒血管技术,检测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0例无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及脑血流量.结果 二维超声检测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普勒超声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CCA、ICA、VA血流量及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血流量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 应用超声技术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以判断病程及预后,对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茂春  姚显明  杨强 《西部医学》2012,24(2):378-37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对83例已确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经确诊的83例患者中,超声和CT诊断颈动脉狭窄分别为41和43例,椎动脉狭窄分别为34例和38例。结论对于颈部血管狭窄,颈部超声和C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对于椎动脉病变,二者联合使用能更全面的诊断疾病。  相似文献   

12.
裴福祥  刘洁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3915-3917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检测高血压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并对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性质作一分析。方法应用二维和多普勒血管技术,分别检测60例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0例无高血压及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及脑血流量。结果二维超声检测结果显示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明显增高,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而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普勒超声显示,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CCA、ICA、VA血流量及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血流量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负相关。结论应用超声技术检测高血压和缺血性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预后,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恼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软斑和混合斑致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狭窄〉50%可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早期发现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能;住确地检测出颈动脉硬化的组织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超声检查、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颈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意义。方法:收集7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资料,均行TCD检查,将其中经颈动脉超声检查200例、CTA检查26例,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影像检查结果与TCD检查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⑴790例患者中,TCD检出提示为血管狭窄异常人数为570例,阳性率为72.2%;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TCD对颈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的检查阳性率为79%;⑶与CTA检查比较,TCD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阳性检出率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TCD对颅外段ICA中、重度狭窄、闭塞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法,颈动脉超声和CTA是明确诊断合适的后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头颅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的患者42例,这些患者都进行过头颅CTA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详细记录颅内血管病变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及斑块性质情况。结果:在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头颅CTA共检测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13例、动脉狭窄27例、动脉闭塞1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以颈动脉膨大处多见、并多为两侧同时受累,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处和颈内动脉。结论: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病变血管的阳性检出率较高,颈部血管彩超可以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部位、斑块性质、管腔狭窄情况。2种检查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不足,可以很好地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研究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脑血管狭窄。方法对23例头颅MR I或CT检查表现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相关问题及其疗效进行研究。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涉及责任病变血管在颈总动脉的3例、颈动脉窦部(C1段)14例、颈内动脉C2段2例、颈内动脉(C5、C6)段4例;左侧病变8例、右侧病变15例。本组23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28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在神经影像学(CT或MR I)上有其特殊表现,如果能早期识别诊断,严格地掌握手术适应证,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对治疗脑动脉狭窄所致脑分水岭梗死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血管超声在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爽  吴晓萍 《医学综述》2014,(10):1836-183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颈动脉硬化性狭窄,在众多的筛查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方式中,血管超声有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检查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不可或缺的手段,血管超声技术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斑块性质的判断,反映颈动脉有无狭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其斑块的稳定性,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其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动脉狭窄(CAS)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ICVD患者200例进行检测,根据CAS部位分为单独颅内动脉狭窄(A组)、单独颅外动脉狭窄(B组)、颅内外动脉狭窄(C组)3组,比较3组间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200例ICVD患者中CAS患者72例(36.0%),其中A组30例(41.7%),B组15例(20.8%),C组27例(37.5%) A组年龄明显低于B、C组(P<0.05)。C组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ICVD患者CAS的分布具有年龄差异,Fib是颅内外并发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NP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NP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血浆NPY水平呈现增高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NPY水平与轻、中度狭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NPY明显升高(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NPY水平与IMT值呈正相关关系(r=0.163、0.245、0.179,P〈0.05)。结论 NPY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且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