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手术后抗凝患者围术期的抗凝方案.方法:选择心脏介入(PCI)术后3~12月患者30例,植入药物支架1~3枚不等,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17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3例接受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均于术前2天停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予以肝素泵入,术后2~3日恢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冠脉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6年4月间40例冠脉支架术后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治疗并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研究组),与同期40例冠脉支架术后单用与未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的囊袋血肿及出血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均没有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与囊带感染等,组间囊袋血肿与出血的发生情况对比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治疗的条件下行起搏器植入术,会将囊袋出血的几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心血管疾病之一。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为了减少术后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得到了各国指南推介。氯吡格雷是最常用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之一,但研究显示,部分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仍有较高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即存在血小板抵抗(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对于这部分患者,增加氯吡格雷剂量或改换药物能否改善HTPR,目前研究结果仍有争议。本文从HTPR的筛查方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预后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双联服用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未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我院2008年1 0月-2009年10月,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而未行支架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一组给以口服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口服,比较一年后两组心梗及心原性猝死的发生率.结果 口服双联抗血小板组患者心梗发生率:2.3%,心原性猝死发生率:2%;单用阿司匹林组患者,心梗发生率:1 0.4%,心原性猝死发生率:8%,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双联服用抗血小板比单用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择期因外周动脉疾病(PAD)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围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6~2010年因PAD进行手术的患者81例,根据手术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3组,未用药物组29例,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组27例,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25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输血及术后血肿发生率。结果三组手术前后APTT、INR、PLT、HCT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HB较术前减少,但均在正常范围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手术时间较前两组有延长,术中出血量与前两组比较显著增多,术后血肿发生率较前两组有所增加(均P〈0.05)。结论单用阿司匹林患者行择期PAD手术不必常规停用阿司匹林,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患者需权衡术中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行冠状动脉(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1例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且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214例术后1年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17例术后服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组),比较两组术后1年ISR的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西洛他唑组男性患者比例(88.2% vs 76.6%, P<0.001)及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比例(35.3% vs 0.9%, P<0.001)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其他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1年,冠脉造影结果显示: 西洛他唑组与阿司匹林组ISR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 vs 12.1%, P=0.06);西洛他唑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与阿司匹林组无统计学差异(5.9% vs 6.1%, P=0.974);两组其他冠脉病变进展需行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患者比例亦无明显差异(17.6% vs 15.4%, P=0.734)。结论 对于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的患者,使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与传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ISR效果相当。对于消化道出血高风险或阿司匹林不耐受的人群,可考虑使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脑血管病病人血栓弹力图(TEG)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249例,根据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AA组,n=141)、氯吡格雷组(ADP组,n=2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组(双联组,n=88),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病人血小板抑制率,分析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双联组的AA途径和ADP受体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47±19.69)%和(68.08±28.12)%,均高于AA组的(77.71±29.7)%和ADP组的(52.57±26.97)%(P<0.01和P<0.05)。双联组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为6.82%和11.36%,均低于AA组的21.99%和ADP组的30%(P<0.01和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心脑血管病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接受标准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病人存在抗血小板抵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抗血小板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术前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的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的出血、输血和术后1个月并发症等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由同一组术者实施非体外循环CABG的患者4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至少停用氯吡格雷5d以上)的患者198例(阿司匹林组,组1),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至术前第3天的患者53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组2),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5d以上的患者229例(对照组,组3).比较3组的术中、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二次开胸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等.结果 3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胸腔引流量组2明显高于组1和组3[(827±216) ml与(416±135) ml、(265 ±85)ml,P<0.05)],组1虽然高于组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住院死亡、卒中及心肌梗死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CABG术前停用氯吡格雷<5d会增加术后失血量,术前应用阿司匹林不会明显增加围术期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被广泛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质子泵抑制剂(PPI)被推荐降低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胃肠道损害,但研究发现PPI影响氯吡格雷的临床药效。提示临床医师应合理选择使用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PPI,或应用不影响CYP2C19途径的H2受体拮抗剂,或在服用氯吡格雷4 h后再服用PPI,积极防控血栓事件的同时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病患者需不中断地终生使用阿司匹林.植入裸金属支架后6周、心肌梗死后3~6个月及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至少12个月必须使用氯吡格雷(Clopidogrel)治疗.持续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支架植入患者,由于手术导致的易凝状态,早期停用用作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使术后心肌梗死及死亡风险增加5~10倍.血运重建与手术间隔时间越短,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的风险就越高.择期手术应迟于这些时段,挽救生命的、半紧急或紧急手术需在连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情况下完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使手术出血风险增加约20%,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使手术出血风险增加约50%.现有的临床数据提示,除了密闭腔(如颅内、眼后房)或大出血及止血困难的手术,围术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要高于继续使用这些药的手术出血风险[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早期胆系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128例因不能切除而在我院行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随访记录支架置入术后30d内患者是否发生胆系感染,以此计算胆管支架置入术后胆系感染率。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胆管梗阻原因(内生或外压)、支架放置位置(是否跨十二指肠乳头)等临床特点,并通过比较这些临床特点以确定其是否为早期胆系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后30d内胆系感染率为24.2%(31/128)。胆管内生性狭窄患者中术后胆系感染发生率为32.4%,高于胆管外压性狭窄患者(13.0%)。胆管支架跨十二指肠乳头放置术后胆系感染发生率为31.0%,高于胆管支架未跨十二指肠乳头放置患者(22.4%)。结论: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后有一定的胆系感染可能,对于胆管支架跨十二指肠乳头放置,胆管内生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胆系感染的可能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气道内金属类支架置入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与气道内置入金属类支架有关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5例气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患者,总结丢架的并发症及治疗等。结果 (1)支架置入1周内,喉痛和胸痛最常见,分别为100%和89%;其次为分泌物潴留,约为12%。(2)支架置入后2周至6个月随访,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排痰困难。占15%;支架腔内肉芽组织增生致气道再狭窄是较严重的并发症,占12%;最严重并发症为气管-支气管动脉瘘引起的致命性大咯血,约占1%,(3)术后长期随访(支架置入18个月以上)的并发症不多见,包括感染、肉芽增生致气道再狭窄和支架移位等,均需及时处理。结论 影响支架性能的并发症主要有感染、分泌物潴留、肉芽组织增生等,预防和控制感染、处理增生组织是维护支架功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王大丽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102-103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80例(8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根据医嘱随机对症进行护理,干预组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视力恢复较对照组好,且并发症少。结论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术期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以明显促进术后视力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远期(5年)临床疗效。明确晚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2004年1月-12月就诊于我中心并成功植入DES的15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调查,为单中心非对照的登记研究,随访5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主要终点: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次要终点:心绞痛复发和非靶血管的血运重建。结果 156例冠心病DES植入者成功随访,随访时间(5.21±0.32)年。主要MACE发生32例(21%),其中心原性死亡5例(3.2%,心原性猝死3例,心衰和急性心肌梗死各1例),靶病变/靶血管的再次血运重建19例(12.2%),再次非致命性心梗8例(5.1%),心绞痛复发43例(27.6%),其他血管血运重建及CABG治疗6例。脑出血、感染、肿瘤死亡各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服用时间(P=0.016,OR=1.1,95%CI:1.018-1.188)和多支血管病变(P=0.039,OR=3.35,95%CI:1.06-10.55)是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支血管病变者MACE发生率增加;服用氯吡格雷时间长者并未在MACE发生方面绝对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 例在2006~2009 年根据
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1)平均2年随访过程
中,共11例患者(31.43%)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颤除颤16阵次、室速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79阵次,无误放电,无一例
死亡;(2)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发生率为100%、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66.67%、Brugada 综合征
50%、肥厚型心肌病(HCM)25%和(DCM)16.67%;其中室颤PVT占87.5%(14 阵次),DCM及Brugada 综合征各1 阵次;室速
PVT占82.28%(65阵次)、NVM 5阵次、HCM和Brugada综合征各4阵次和DCM患者1阵次,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未见室性
心律失常事件;(3)术中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
组SCD高危患者中,平均ICD 植入两年即在31.43%的患者中及时发现和纠正95 次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事件,其中对预防
PVT、NVM和Brugada综合征的SCD最为明显,提示SCD高危人群中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锁骨下静脉输液港植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本科行颈静脉、锁骨下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n=80)与B组(n=76)。A组行颈静脉穿刺途径,B组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年导管通畅率。结果A组患者成功实施经颈静脉输液港植入79例,技术成功率98.75%,发生港体相关性并发症5例,发生率6.25%;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6例,发生率7.50%,无导管夹闭综合征发生;发生感染相关性并发症8例,发生率10.00%,随访1年导管通畅率为92.50%。B组患者成功实施经锁骨下静脉输液港植入术73例,技术成功率96.05%,发生港体相关性并发症6例,发生率7.89%;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15例,发生率19.74%,其中发生导管夹闭5例,发生率6.58%;发生感染相关性并发症5例,发生率6.58%,1年通畅率为81.57%。B组导管夹闭综合征发生率高于A组(P<0.05),1年导管通畅率低于A组(P<0.05),两组技术成功率及港体、导管、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颈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无导管夹闭综合征发生,1年导管通畅率高于经锁骨下静脉路径,可作为输液港植入术患者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迟发性囊袋血肿(即手术1周后出现血肿)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对从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植入或更换起搏器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10例中有5例发生迟发性囊袋血肿,发生率1.6%,占整个急性期囊袋出血的35.7%。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迟发性囊袋血肿发生率较低,与病人的一般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嗣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2年1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6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十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医嘱采取随机对症护理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着重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达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7%),干预组的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对向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嗣术期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 is the only effecti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ife threaten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appropriate detection and therapy by ICDs are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side effect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in ICD recipient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incidence and causes of inappropriate detection and therapy by ICDs i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05, fifty patients who received ICD implantation for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for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were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Each ICD was programmed using clinical arrhythmic and cardiac data of the patient before discharg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by standard schedule after implantation and all data retrieved from each device were collected and saved for further analysis. Results No arrhythmic event was detected in 12/50 (24%) pati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follow-up. Among the remaining patients, 11 (22%) experienced inappropriate detections and therapies during follow-up in this study. ICD detected 383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 (VT) and 108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episodes and delivered 678 therapies. In VT group, ICD delivered 413 antitachycardiac pacings (ATPs) and 118 shocks, among which 78 ATPs and 9 shocks were initiated by 55/383 (14.3%) inappropriate detections. In VF group ICD delivered 147 shocks, among which 56 shocks were initiated by 28/108 (26.9%) inappropriate detections. Overall, more than 50% of these episodes were caus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AF) with rapid ventricular response, followed by electromagnetic or myopotential interference. In addition, most inappropriate therapies occurred within one year after ICD implantation. Conclusions About one fifth of patients experienced ICD inappropriate detection and therapy after implantation. The main cause was AF with rapid ventricular response, followed by electromagnetic or myopotential interferenc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在胎盘植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由临床及病理学证实为胎盘植入的孕妇相关资料,分析其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声像学特征,及胎盘植入与产后出血及胎盘的关系。结果经由产前超声诊断提示共11例确诊,占比32.4%,出现漏诊23例,占比67.6%;经产前超声诊断提示胎盘植入的11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主要有:胎盘后间隙部分或者全部消失,胎盘有内漩涡流形成,胎盘附着处的子宫肌层菲薄及胎盘异常性增厚等,产后大出血与非产后大出血的胎盘植入发生率为(56.3%vs11.1%),胎盘前置与非胎盘前置的胎盘植入发生率为(71.4%vs 5.0%),前壁胎盘与非前壁胎盘的发生率为(53.3%vs15.8%),P<0.05。结论经超声检查对胎盘植入进行产前的诊断,对预防产后出血、保障母婴平安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