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评估其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32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观察组)人院第1、10、20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关系。结果:人院第1天及治疗第10、20天,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全结肠病变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病变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升高,病变范围较广的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变范围较少的病人。  相似文献   

2.
甄文纪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90-3592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叶县人民医院的6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60例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待检者均接受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两组不同时期及不同病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第1天、治疗7、14 d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全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半结左肠病变与右半结肠病变患者,且左半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右半结肠病变患者(均P<0.05)。结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出病情严重程度,便于评估病灶损害范围,可作为疾病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观察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人群差异,评价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诊断的价值意义.方法 选取就诊本院的4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为观察组,另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6名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第1、10、20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全结肠病变、半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以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1、10、20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偏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结肠病变患者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492.12±711.3)μg/L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病变患者(5187.8±481.7)μg/L(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可靠方法,指导临床诊疗实践使患者获得早期诊断与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临床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组为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对照组为50名健康人员,检测两组人员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全结肠病变范围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左半结肠病变患者上述指标(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辅助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并且能够评估患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组)、50例无缺血性脑卒中的单纯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B组)、50例健康体检者(C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IMT测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D-二聚体测定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结果:①3组个体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C组(P<0.05).②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与血浆D-二聚体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D-二聚体可以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到本院检查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2例无急性缺血性肠病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对D-二聚体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入院第1、7、10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敏感度为81.39%(35/43),特异度为76.74%(33/43)。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作为常规早期筛选检查,对降低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血浆D-二聚体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疑似缺血性结肠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入院24小时内对其血浆D-二聚体进行监测,与此同时配合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最后对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通过对60例疑似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知,5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为缺血性结肠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参数为(1.70±0.14),1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为非缺血性结肠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参数为(0.21±0.0.2),比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组间呈现出统计意义.从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结果来看,36例患者为发现缺血性结肠炎,14例患者为为非缺血性结肠炎.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予以血浆D-二聚体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特异性和灵敏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将该方法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与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设为观察组(n=60),观察组又分为出血组(n=19)和未出血组(n=41);另外选取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对照组(n=30),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及观察组中出血组与未出血组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并且分析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入院后1、4、7、10、14 d。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均分别高于健康人群,D-二聚体浓度在出血组的数值明显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1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的患者其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水平越低。结论急性脊髓损伤伴有胃肠道出血和血浆D-二聚体导致的凝血异常紧密相关,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日后康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并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对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价值。方法总结并分析资料完整且经临床确诊的31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缺血性肠病中,缺血位于乙状结肠7例、降结肠6例、降结肠+乙状结肠14例、横结肠2例、横结肠+降结肠2例;有冠心病史13例,有糖尿病史11例,有高血压病史23例,有高脂血症14例,有肝硬化病史2例,曾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多年1例,合并心房纤颤9例。确诊方法:腹部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完全闭塞5例,肠系膜动脉狭窄12例;腹部血管彩超提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狭窄8例;6例腹部CTA未见肠系膜血管狭窄、闭塞,结合病史、D-二聚体、结肠镜下表现诊断缺血性肠病。26例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好转,4例因腹痛加重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例病情加重放弃治疗。结肠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呈节段性分布,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除黏膜活检提示黏膜下层含铁血黄素细胞对诊断有意义外,其他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 450±242)μg·L-1,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正常值<0.3μg·L-1)。结论缺血性肠病绝大多数患者临床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有助提高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率;缺血性肠病应当早期诊断,内科保守治疗可好转,部分需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9年7月经临床和结肠镜确诊的2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均于入院后72 h内行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病变部位、范围、特点等,参照Marston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和治疗.结果 27例中病变位于升结肠1例,横结肠2例,结肠脾区、横结肠5例,结肠脾曲、降结肠11例,降结肠、乙状结肠8例;其中一过性24例,狭窄性3例,经治疗于发病4周内症状消失,复查粪常规及潜血试验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是缺血性结肠炎治疗的关键,结肠镜和影像学检查可明显提高确诊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疗效,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生素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维生素C组,维生素C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于500ml 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滴,1次/次,连用7天。常规治疗组每日补充人体正常需要量1g维生素C。另取2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7天后,维生素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维生素C能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对SAP可能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例,分为早期进展组31例,非早期进展组5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患者入院即刻和第3天的血浆DD浓度,同时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早期进展组入院即刻、第3天的血浆DD水平均高于非早期进展组(P<0.01)。2组入院第3天DD水平高于入院即刻(P<0.01)。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入院即刻DD可作为独立预测ACI早期进展的因素(P<0.05)。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SSS下降分值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血浆DD水平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展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梗死面积分成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其中大梗死组15例,中梗死组10例,小梗死组14例,腔隙性梗死组61例。50例选自我院健康体检者,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作为正常对照组。各观察组在发病48 h内测定初次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治疗到2周时复查一次,各组结果先与对照组比较,再相互比较。结果:四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四组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复查,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334.20±59.68)μg/L、(186.40±27.72)μg/L、(112.65±22.56)μg/L、(75.61±9.82)μg/L,均有下降(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但不同梗死面积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到2周时四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有下降并出现差异。这种变化有助于评价脑梗死进展及复发的风险,对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脑血栓形成、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66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③结果脑血栓形成、TIA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4.81,q=4.40、3.80,P〈0.01);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TIA病人(q=3.76,P〈0.01)。④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脑缺血的严重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临床不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11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病人257例作为疾病组,健康对照组34例,用酶联免疫荧光法、胶乳免疫比浊法对不同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过敏性紫癜、脑梗死、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有助于临床对患者高凝和纤溶状态的判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收集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患者36例,非痰瘀证患者32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结果: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非痰瘀证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均较正常对照组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痰瘀证患者较非痰瘀证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纤溶亢进。FIB、D-二聚体与中风病痰瘀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中风病痰瘀证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进展性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对5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4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及对照组不同相应时间点的血液进行D-dimer和hs-CRP水平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对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斯堪地那维亚量表(SSS)评分。结果进展组的D-dimer水平顺序依次为:发病第7天〉3天〉24h内〉14天,在发病1周内,进展组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进展组的hs-CRP水平顺序依次为:发病第3天〉7天〉24h内〉14天,发病第3天和7天,进展组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进展组发病3周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非进展组为差(P〈0.01)。结论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的升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血浆D-二聚体与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艳敏  李乃静  邱枫  田力  潘作东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5):516-517,5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lner)与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三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72h内头CT或M1K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老年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C组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A组(P〈O.01),而且C组高于B组(P〈0.05),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血浆D一二聚体含量的升高是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血管内皮生长因素(VEGF)的影响及其二者相关性。方法:9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奥曲肽,对照组加用国产生长抑素,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及VEGF的水平变化,并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D-二聚体、VEGF治疗前均显著升高,治疗后均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有相关性(P<0.01)。结论:D-二聚体、VEGF可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的指标,可判定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20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监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浆NO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O和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并发的潜在危险因素,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临床检查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