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究经鼻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腹泻的早期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收诊的胃癌患者7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给予经鼻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住院时间及切口裂开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水平,免疫球蛋白指标(包括Ig A、Ig M及Ig G)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2±5)h比(67±6)h,(49±4)h比(82±5)h,(17±6)d比(23±8)d],切口裂开率低于对照组[2.8%(1/36)比19.4%(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及PAB水平高于对照组[(41.8±2.7)g/L比(37.2±3.7)g/L,(295.3±26.5)mg/L比(273.5±30.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g A低于对照组[(2.2±0.3)g/L比(2.4±0.4)g/L],Ig M、Ig G高于对照组[(1.5±0.4)g/L比(1.3±0.4)g/L,(13.2±1.6)g/L比(12.4±1.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术后腹泻的早期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OJ)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5月因胆管结石致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25名,随机分两组,13例术后接受肠内营养( EN组),12例术后行肠外营养( PN组),观察两组的胆红素和肝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胆红素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肝功能的恢复情况,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好转(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天EN组TBIL、DBIL较PN组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PN组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检验值偏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5名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90.5%),随访时间为术后1-3月,EN组的13例患者,术后胆红素在第10天恢复,平均第28天肝功能恢复,均无并发症出现.PN组的12例患者胆红素在19天恢复,于术后两个月肝功能恢复,其中1例现胆红素下降数日后又反跳,出现肝内胆汁淤积并发症.结论: OJ术后减黄胆红素呈进行性下降而顺利恢复,早期使用肠内营养可以有效的改善肝损害,使肝功能恢复的时间减少,且可以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外营养对多发伤患者能量摄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联合组,每组45例。肠内营养组给予单纯的肠内营养,联合组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在受伤后1周内增加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开始时间、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恢复口服饮食时间,第3、7、14日能量摄入与蛋白质摄入量,以及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时间。结果联合组营养支持开始时间早于肠内营养组[(40.2±11.7)h比(54.9±13.4)h],但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晚于肠内营养组[(73.8±21.6)h比(54.9±13.4)h](P<0.05),两组患者恢复口服饮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逐渐增多,且联合组的摄入量均高于同时段肠内营养组,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外营养可增加患者的能量与蛋白质摄入,但并未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联合鼻肠营养管行外引流胆汁回输及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行PTCD同时留置复尔凯鼻肠营养管组(试验组)和单纯行PTCD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内脏蛋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2等与术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内脏蛋白指标ALB、TRF、PRE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对ALB、PRE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TRF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TRF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TCD外引流胆汁回输结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内脏蛋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243-246
目的:研究经全肠外营养(TPN)及肠外联合肠内营养(EPN)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弋矶山医院2013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胰十二指肠肿瘤患者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5例。按随机表法分为TPN组42例和EPN组43例。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费用。结果:在术后恢复情况方面,EPN组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进流质时间比TPN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N组住院时间低于T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及肝功能指标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N组术后3 d白蛋白(ALB)水平与T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营养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方式相对于全肠外营养能有效改善预后,更适合患者胃肠道且安全经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进行胃肠手术的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19±4)h比(28±6)h;(32.2±2.1)h比(57.2±3.1)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0%(17/20)比55.0%(1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胃肠道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尽快恢复患者的肠胃功能,并显著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穿孔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72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是否采用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治疗(术后48 h内)分为观察组(EEN,n=32)及对照组(非EEN,n=40)。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外周血炎症介质、营养指标及肠功能障碍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2.5±3.5 vs.15.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8,P<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均呈现降低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外周血血红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外周血内毒素(endotoxin,ET)及D-乳酸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ET及D-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显著改善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患者系统性炎症反应、营养状况及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其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梗阻性黄疸20例,术后予早期肠内营养(EN组),另20例梗阻性黄疸术后予肠外营养(PN组)作对照,检测发病2d、第7天、第9天、第14天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PN组患者病程第7天血清IL-6、IL-8、TNF-α[(7.0±3.7)pg/mL、(55.1±38.5)pg/mL、(42.3±28.2) ng/mL)]高于EN组[(3.3±1.5) pg/mL、(33.4±16.4)pg/mL、(33.5±21.0) ng/mL,P<0.05)];病程第9天血清IL-6、IL-8、TNF-α [(11.8±3.5) pg/mL、(56.9±37.6)pg/mL、(40.3±30.1)ng/mL]也高于EN组[(4.1±1.3) pg/mL、(25.5±22.3)pg/mL、(27.1±18.6)ng/mL,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减少术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30例)和肠外营养组(PN,30例)。检测手术前和手术后第4、10天营养指标和肝功能等变化,详细记录血糖变化,观察临床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波动较肠外营养组平稳(P0.01)。术后第4天EEN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和肝功能指标恢复明显高于PN组患者(P0.01)。并发症发生率EEN组少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肠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方便血糖调控,同时可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胃肠胰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胃底贲门癌、胃体癌、胰头及壶腹周围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相关资料情况。结果75例患者术中均放置了空肠造瘘营养管或经鼻空肠内营养管,50例胃肠胰腺大手术术中未放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相比,节约了医疗费用(P<0.01),减少了住院日(P<0.05)。肠内营养组(EN组)总淋巴细胞计数术后第八天较术前升高(P<0.05);肠外营养组(PN组)白蛋白指标术后第八天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胃肠胰腺大手术术中放置营养管进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比单纯肠外营养更有利于患者肝功能及术后免疫功能的尽快恢复,从而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并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刘博 《安徽医学》2014,(2):209-2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与对照组(TPN组)各24例。所有患者在术后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直到经口进食;治疗组留置液囊空肠营养管,术后先行静脉营养支持,第3天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组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7天时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第7天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有利于肝脏功能恢复、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的首选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1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围手术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治疗,结果:能使病人安全渡过手术期,营养状况都有显著改善,仅2例出现导管感染,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治疗效果良好,结果表明对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TPN治疗,可以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建立阻塞性黄疸的动物模型,观察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移位,旨在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易感性增高的机制。实验表明,胆管结扎组厌氧菌培养的阳性率为43.75%,假性手术组全部阴性,提示阻塞性黄疸时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肠道细菌移位,可能是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感染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效果。方法不能手术根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8例,其中:48例在X线介导下行PTCD,同期30例行姑息性胆肠吻合内引流术。观察两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TCD组48例均穿刺成功,两组病例术后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TCD组在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少近期并发症方面,优于胆肠吻合术组。结论 PTCD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经济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状态下机体发生脓毒血的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两组 ,假手术组 (shamoperation ,SH组 ) ,梗阻性黄疸组 (obstructionjaundice ,OJ组 )。通过建立梗阻性黄疸的动物模型 ,观察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情况。结果 :OJ组大鼠厌氧菌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SH组。结论 :梗阻性黄疸时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 ,肠道细菌发生易位 ,这可能成为梗阻性黄疸患者易感性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肠内及肠外营养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及肠外营养(PN)对阻塞性黄疸(OJ)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胆总管建立OJ大鼠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SHAM),B组:梗黄组(CBDL),C组:梗黄肠外营养组(CBDL+PN),D组:梗黄肠内营养组(CBDL+EN),E组:梗黄抗生素自由饮水组,每组12只,饲养1周后采腔静脉血分离血清待测内毒素;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少量培养后观察记录细菌生长情况。取小肠制作切片光镜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及绒毛高度、厚度和隐窝深浅等。结果:与A组比较,B组及D组空肠黏膜隐窝深度变浅(P<0.05),C组及E组大鼠空肠黏膜亦有不同程度变薄、萎缩、绒毛变短、隐窝变浅等;A组无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B、C、D和E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高于A组(P<0.05或P<0.01);B、C、D和E组血内毒素含量高于A组(P<0.05或P<0.01),E组低于B、C和D组(P<0.05)。结论:①OJ时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发生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②肠内及标准肠外营养都不能维持OJ大鼠肠黏膜屏障及阻止肠道细菌移位,但肠内营养组好于肠外营养组;③肠道抗生素可降低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及有利于阻止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梗阻性黄疸时钙蛋白酶在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探讨梗阻性黄疸术后中药茵陈 五苓散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及与钙蛋白酶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SD大鼠肝损害模型,并将成年SD大鼠分 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梗阻性黄疸组(O组),梗阻性黄疸+中药茵陈五苓散组(OC组),梗阻性黄疸+生理盐水组(OW 组)。检测血清中TBIL,ALT,AST等生化指标含量;肝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 和Western印迹测肝组织中钙蛋白酶表达变化;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肝组织钙蛋白酶基因表达量,观察梗阻性黄疸 时钙蛋白酶在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钙蛋白酶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呈逐渐增加趋 势。梗阻性黄疸大鼠给予中药茵陈五苓散可以抑制钙蛋白酶的表达,减少因钙蛋白酶高表达引起的肝细胞损伤,改 善肝脏因梗阻引起的肝功能异常。钙蛋白酶基因表达水平与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程度变化一致。结论:梗阻性黄疸患 者辩证使用茵陈五苓散可促进术后肝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为临床围手术期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理论 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及TGF-β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OJ组、OJ+能全素组。OJ+能全素组给予肠内营养10 d,总能量提供为630kJ/(kg.d),含氮量1.0 g/(kg.d)。TUNEL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黏膜TGF-β1的表达。结果 OJ+能全素组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低于OJ组(P﹤0.05),OJ组大鼠肠黏膜TGF-β1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减少(P0.01)。OJ+能全素组大鼠肠黏膜TGF-β1阳性细胞表达与OJ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1)。结论肠内营养可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TGF-β1分泌,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防止OJ时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方法 对 2 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 ,分别于手术前 1d、手术后 1、5、10d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 (RC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 (RICR) ,并与 10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梗阻性黄疸时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RCR和RIC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手术创伤可使梗阻性黄疸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降低 ,手术前 1d与手术后 1d相比 ,RCR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RICR虽有一定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手术后第 5d与手术前 1d相比 ,RCR和RICR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逐渐恢复 ,达到或接近术前水平。手术后 10d与手术前 1d相比 ,RCR升高而RICR降低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RCR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而RICR则接近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梗阻性黄疸患者存在着红细胞免疫功能抑制 ,手术创伤可使其下降 ,解除梗阻、引流胆汁可使红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