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窦组织细胞增生症(SHML)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观察2例皮肤窦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组织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镜下真皮内均可见成片的组织细胞,胞体大,多边形,胞质丰富淡染,可见伸入运动,细胞核呈空泡状,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 S-100蛋白强阳性,CD68阳性,CD1a阴性。结论皮肤窦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疾病,易漏诊、误诊,其组织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目前治疗方法不一,在进一步探讨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淋巴结外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SHML,Rosai-Dorfman病)的病理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淋巴结外SHML患者进行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38~72岁。其中一例为多发病变,位于胸部及腹壁软组织。另两例为单发病变,分别位于右上肢软组织及右侧胫骨下段。组织学显示病变内大量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形成染色深浅不一的结节样区域。组织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核呈泡状,可见小核仁,在组织细胞的胞浆内,可见淋巴细胞吞噬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该组织细胞表达S-100蛋白与CD68。结论淋巴结外SHML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在病理诊断方面,易误诊、漏诊,明确病理组织学特点在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NHL)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结果:NHL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及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增生,伴有程度不同的凝固性坏死,并见组织细胞吞噬核碎屑的现象。病灶内缺乏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淋巴细胞以CD45RO阳性细胞及表达CD68的组织细胞为主。结论:NHL主要的病理学特征为病变的淋巴结内有多种形态组织细胞的增生,并有组织细胞吞噬细胞核碎屑的现象;病变背景内缺乏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病灶内富于T、B细胞及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腔结外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鼻腔结外RDD采用光镜及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结合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鼻腔结外RDD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鼻腔结外RDD形态学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和以浆细胞为主的混合炎细胞浸润,胞质内含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大多角形组织细胞数量多少不一,呈簇状或散在分布。结论鼻腔结外RDD较为少见,诊断有一定难度,形态学易与鼻硬结病、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肉芽肿性炎症、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相混淆,需要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腔结外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鼻腔结外RDD采用光镜及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结合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鼻腔结外RDD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鼻腔结外RDD形态学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和以浆细胞为主的混合炎细胞浸润,胞质内含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大多角形组织细胞数量多少不一,呈簇状或散在分布.结论 鼻腔结外RDD较为少见,诊断有一定难度,形态学易与鼻硬结病、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肉芽肿性炎症、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相混淆,需要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包括病史、影像学资料、手术标本病理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好发于中年男性;术前影像学检查常诊断为脑膜瘤;组织学显示“明暗”相间的特征(多量淡染的组织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伴纤维化,同时组织细胞内有多量吞噬的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组织细胞表达S-100蛋白和CD68。结论: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是一种极其少见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性病变,较容易误诊或漏诊。病理诊断时需与颅内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和浆细胞肉芽肿、富于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等鉴别,该病变组织学特征及组织细胞S-100蛋白和CD68阳性表达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症,其临床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的类型及病变的侵犯范围相关.该病的影像学特征随着组织学不同类型的变化而变化;但浆细胞型与混合型影像学表现相关性不强,需通过病理检查来确诊.临床上需要根据该病不同类型选择针对性的治疗和预后措施.对其相关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项目、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特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滑膜脂肪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鉴别诊断。方法报道2例关节滑膜脂肪瘤病,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发生在膝关节,1例发生在髋关节,主要临床症状都是关节疼痛和肿胀,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其中1例MRI显示关节腔积液,滑膜呈棕榈叶状增生、肥厚。组织学检查显示2例滑膜组织呈绒毛状增生,部分绒毛被覆的滑膜细胞有不同程度增生,绒毛上皮下可见灶性或弥漫的成熟脂肪细胞浸润,少至中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在两例都能看到。结论滑膜脂肪瘤病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关节内病变,对于临床上出现关节疼痛,缓慢发展的关节肿胀以及持续的关节积液的病例,要想到该病的可能,尤其是膝关节,确诊依赖病理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梅毒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识别。方法对5例梅毒性淋巴结炎进行归纳、分析,结合本病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5例梅毒性淋巴结炎中,4例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1例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8~3.5cm,平均2.6cm。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1)淋巴结被膜增厚及被膜纤维化,被膜及淋巴结内可见以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2)淋巴滤泡明显增生,滤泡间和副皮质区血管周围有大量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3)闭塞性血管内膜炎;4)小血管周围炎;5)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改变,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6)淋巴结边缘窦内单核样B细胞增生;7)淋巴滤泡内外小灶性坏死。实验室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均阳性。结论梅毒性淋巴结炎有着相对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因此,病理医师要对该疾病充分认识并结合病史及血清学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Castleman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报告2例Castleman病,进行分析,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一条思路。结果2例均为多中心型,临床呈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伴有全身症状及多脏器受累等特征;病理学分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1例。2例经化疗和生物学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Castleman病临床罕见,容易误诊,须与淋巴瘤、浆细胞病等疾病相鉴别。该病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确定。化疗和生物学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病理分析。方法分析肺炎性假瘤发病机理及X线表现。结果炎性假瘤病理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无恶性表现,易与肺部恶性肿瘤混淆。结论肺炎性假瘤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与癌难鉴别,诊断应以术前及术中病理学诊断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方法: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本院10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多伴有发热、白细胞减少、浅表淋巴结肿大、血沉及乳酸脱氢酶升高,对抗生素及抗结核治疗无效;淋巴结活检:病理学发现以凝固性坏死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为主,而中性粒细胞浸润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病变区域组织细胞CD68(+),T淋巴细胞CD45RO(+),B淋巴细胞CD20(+),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并加强随访,才能降低其误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30例确诊的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病理形态分增生型、坏死型、黄色瘤型。11例出现大小不等的凝固性坏死。30例出现核碎裂及细胞凋亡,中性粒细胞几乎未见,坏死灶周边出现大量增生的不同类的组织细胞和转化的淋巴细胞,免疫母细胞,且淋巴滤泡增多,其中22例有不同程度误诊误治。结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在不同阶段,增生、坏死及黄色瘤交错存在,临床上有发热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且极易误诊,抗生素使用无效。应及时取淋巴结活检,与淋巴瘤诊断困难时,应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李满秋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4-74,77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8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和治疗及预后追踪,并复习文献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表达B细胞标记物CD20、CD21、CD35,但可见K和入两种轻链的表达:手术切除后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均生存,1例为多中心型,予CHOP方案化疗达部分缓解。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交界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中心型常为恶性结局;本病要与淋巴瘤、类风湿性淋巴结炎鉴别,免疫组化对鉴别帮助很大:手术切除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良好,而对于多中心型需行积极的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15.
杨倩  赵玺龙  王丽  陈玥 《云南医药》2010,(3):266-268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及基因重排特征。方法Castleman病组织共13例,分别进行常规HE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结果13例Castleman病按组织学分类为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1例,中间型1例;按临床表现分类为孤立性10例,多中心性3例。13例IgH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均提示病变为多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生。结论Castleman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表现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其本质为B淋巴细胞多克隆性增生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女,18岁,右手腕部皮肤包块十年,显微镜下皮肤鳞状上皮角向下延伸,真皮层及皮肤附属器周围由小到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免疫标记:LCA(+++),CD3、CD38,CD138、MUM-1(++),CD20散在阳性,CD30阴性,kappa、lambda均为散在阳性,呈多克隆表达,Ki-67增值指数20%。结论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少见,良性,易误诊,应与皮肤性真淋巴瘤相鉴别,完整切除可治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患者38例,通过石蜡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对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6例患者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0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4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2例;另2例患者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对于该病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72年Liebow等首先记载了淋巴瘤样肉芽肿(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简称LYG),其临床及组织学表现类似Wegner’s肉芽肿(简称WG)与不典型淋巴瘤。组织学特征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不典型淋巴—网状细胞,呈血管中心性及血管破坏性浸润坏死性肉芽肿。病变主要累及肺,其次是皮肤、神经系统及肾间质。最初发现有些LYG可转化为原始免疫细胞肉瘤或不典型淋巴瘤,认为本病可能与淋巴瘤有关,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进展,有的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淋巴瘤或肿瘤前期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增殖。今将LYG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彩超)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3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高频彩超声像图表现.结果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大致可分为导管扩张型、实性肿块型、囊实性肿块型三类.该组病例表现为导管扩张型的6例,实性肿块型的21例,囊实性肿块型的8例.三种类型病灶高频彩超表现各有一定特点.结论 高频彩超对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还需与乳腺癌、细菌性乳腺炎及乳腺囊性增生症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病例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32~51岁,平均38.6岁。临床上4例为局灶型、1例为多中心型。组织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2例,浆细胞型3例。结论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其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并须结合其临床资料。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首选,应用干扰素类抗病毒药物,有助于控制本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