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实验分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Wistar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移植术后植片中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微镜下记数植片中央区400倍视野中阳性细胞数的平均值,并以植片排斥反应指数及病理学表现作参照.结果纳入实验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同基因移植组角膜植片中的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微弱表达,表达强度分别为3.16±1.25,2.83±1.54;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分别为16.77±2.76,13.63±1.93;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弱表达,分别为6.77±1.86,4.57±1.91.②各组间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对比观察发现,各组角膜植片中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部位和强度相似,相关性分析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875,P<0.01),且核因子-κB的表达与排斥反应指数也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829,P<0.01).结论核因子-κB可能通过调控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而免疫抑制剂GsA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实验分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Wistar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移植术后植片中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微镜下记数植片中央区400倍视野中阳性细胞数的平均值,并以植片排斥反应指数及病理学表现作参照。结果:纳入实验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同基因移植组角膜植片中的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微弱表达,表达强度分别为3.16&;#177;1.25,2.83&;#177;1.54;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分别为16.77&;#177;2.76,13.63&;#177;1.93;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弱表达,分别为6.77&;#177;1.86,4.57&;#177;1.91。②各组间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对比观察发现,各组角膜植片中NF和细胞-κB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部位和强度相似,相关性分析核因子-κB与细胞问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875,P〈0.01).且核因子-κ的表达与排斥反应指数也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829,P〈0.01)。结论:核因子-κB可能通过调控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而免疫抑制剂CsA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核因子-κB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郑鲜娜  余洪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6):1748-1751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移植术后植片中核因子-κB表达,并以植片排斥反应指数(RI)及病理学表现作参照。结果:同基因移植组角膜植片中的角膜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的微弱表达;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表达增强。各组间核因子-κB的表达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核因子-κB的表达强度与排斥反应指数(RI)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883,P<0.01)。结论:核因子-κB可能通过调控免疫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滴眼液眼局部应用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并观察其与环孢霉素A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3在辽宁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SD受体大鼠50只及雌性Wistar供体大鼠23只。以SD角膜新生血管化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①造模及移植术后40只受体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滴用滴眼液基质,雷帕霉素组滴用2g/L雷帕霉素滴眼液,环孢霉素A组滴用10g/L环孢霉素A滴眼液,各组均100μL/次;雷帕霉素 环孢霉素A组应用2g/L雷帕霉素滴眼液联合10g/L环孢霉素A滴眼液滴眼,各50μL/次。手术后第2天起术眼开始用药,4次/d,连续用药至排斥反应发生。②对角膜植片在裂隙灯下进行临床观测,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3项指标评分之和为当日排斥反应指数,当排斥反应指数≥5时,或者植片混浊一项达到3时视为排斥反应发生,记录角膜植片存活时间。③角膜移植术后第14天各组随机抽取4只受体大鼠行角膜组织学检查。结果:40只受体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受体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比较:对照组、雷帕霉素组、环孢霉素A组及雷帕霉素 环孢霉素A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7.67±1.03,16.67±1.63,15.50±2.43,21.33±2.94)d,各用药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延长(P<0.01);联合用药组优于单独用药组(P<0.01);雷帕霉素组与环孢霉素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组受体大鼠角膜移植术后14d角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各用药组角膜植片炎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及水肿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雷帕霉素与环孢霉素A联合用药组植片中央部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结论:2g/L的雷帕霉素滴眼液能显著延长高危角膜移植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联合应用10g/L的环孢霉素A滴眼液具有协同作用,治疗效果优于雷帕霉素或环孢霉素A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C D80、C D86的表达,了解协同刺激分子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随机将F344大鼠5只及Lou大鼠25只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和同基因移植对照组,同种异体组采用F344大鼠5只为供体,Lou大鼠10只为受体,对照组采用Lou大鼠5只作为供体和Lou大鼠10只作为受体。连续观察12d,进行临床及病理学观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角膜细胞在移植术后C D80、C D86的表达。结果:同种异型移植组术后角膜细胞C D80、C D86的表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与临床及病理学观察结果相一致。结论:协同刺激分子C D80、C D86参与了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增加从而活化局部T细胞的功能,使免疫排斥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们用环孢霉素A滴眼剂点眼防止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共观察22例,23眼,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观察时间三个月至半年。材料和方法本组角膜白斑患者22例,23眼,男18例,女4例,年龄18~46岁,进行角膜移植术。用每支250mg的注射用环孢霉素A以蓖麻油稀释配成1%浓度的滴眼剂于术后点术眼,每天4次—6次,每次1滴,坚持用1个月—3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提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其死亡受体4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观察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对急性排斥期角膜移植物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其受体死亡受体4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对动物处置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选用Wistar大鼠18只为供体,SD大鼠36只为受体,钻取供体双眼角膜植片,于受体右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另取5只Wistar大鼠做正常对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受体大鼠分为2组(n=18),即生理盐水组及环孢素A组,术后药物滴眼,2次/d,1滴/次,连用2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急性排斥期角膜植片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表达情况.结果:36只受体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在正常角膜均有表达.主要分布于上皮层,在基质层及内皮层有少量表达.②环孢素A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植片各层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表达均增高,生理盐水组增高尤为明显.结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环孢素A可通过下调其表达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背景:角膜移植后40%~60%的患者发生了角膜新生血管,移植后的角膜新生血管加速了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抑制角膜移植后的角膜新生血管有利于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提高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目的:探讨强力霉素对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设计、时间及单位: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观察,于2007 03/08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DA1050541)完成.材料:健康清洁级SD大鼠48只作为角膜移植受体,Wistar大鼠24只作为供体,受体眼为右眼,供体眼为双眼.CD31-PE荧光抗体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VEGF ELISA试剂盒由美国RapidBio公司提供.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48只受体鼠随机分为2组:盐水对照组和强力霉素用约组,24只/组.术前20min以1%阿托品滴眼液散瞳,植片直径为2.75 mm,植床直径为2.5 mm.术后盐水对照组右眼结膜囊内滴用生理眼水,3次/d;强力霉素用药组右眼结膜囊内滴用1%强力霉素眼药水,3次/d:直至术后30d.主要观察指标:全角膜免疫荧光法检测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发展,ELISA动态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强力霉素用药组植片存活(20.67±3.01)d,比盐水对照组(9.67±9.73)d明显延长(P<0.01).②角膜移植后3,7,14d盐水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相对百分比分别为(4.00±1.00)%,(14.33±4.04)%,(31.33±3.51)%;强力霉素用药组新生血管面积相对百分比分别为(1.67±1.15)%,(4.67±1.53)%,(18.33±1.53)%.其中7,14d时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角膜移植后强力霉素用药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均低于盐水对照组(P<0.01),.角膜移植后3,7,14d,盐水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为(541.00±75.44),(960.00±90.14),(976.00±130.41)ng/g:强力霉索用药组为(115.33±9.29),(239.00±41.62),(361.00±65.20)ng/g,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力霉素能抑制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延长植片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化不但严重影响视力, 也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 因此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和能阻止其形成的抑制剂, 一直是眼科学的热点和难点。目的: 采用缝线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 以地塞米松作为糖皮质激素类角膜新生血管抑制剂, 探讨核因子κB在角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设计: 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材料: 实验于 2005- 01/04 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选用 55 只出生二三个月雄性健康清洁级 Wistar 大鼠。兔抗大鼠核因子κB P65 多克隆抗体, 兔抗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 1 多克隆抗体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方法: ①实验干预: 摸球法随机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n =25) 、地塞米松组(n =25) 、正常角膜组(n =5) 。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采用缝线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后,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地塞米松眼液点右眼, 2 滴 / 次, 3 次 /d, 至术后 18 d。正常角膜组无干预措施。②实验评估: 术后 1, 3, 7, 12, 18 d 对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进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 取各组角膜切片后光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组织学变化,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角膜核因子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 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②角膜组织学变化。③各组角膜核因子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 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 地塞米松组角膜新生血管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其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 (P <0.05~0.01)。②角膜组织学变化: 地塞米松组角膜缝线诱导后新生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角膜各层结构相对完整。③角膜核因子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地塞米松组各时间点角膜中核因子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低于生理盐水组(P < 0.05) , 且核因子κB表达强度与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及下游基因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强度成正相关(r =0.961, 0.922, 0.958, P < 0.01) 。结论: 核因子κB参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其可能通过上调下游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 1 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地塞米松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活性, 抑制受其调控的多种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角膜新生血管相关因子的表达, 从而抑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角膜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5只,体重200~250g。10%水合氯醛溶液腹腔注射麻醉后立即摘除眼球共10个,剪下完整角膜(带角膜缘),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每份标本连续制作4张4μm切片,1张行HE染色,其余3张分别用于NF-κB、ICAM-1、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结果:正常的大鼠角膜中,NF-κB及其下游因子ICAM-1、VEGF在角膜上皮层细胞内有较弱的基础表达,主要表达在基底层细胞;而在角膜基质层及内皮细胞未见阳性表达;NF-κB、ICAM-1、VEGF在正常大鼠角膜的表达部位及表达强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NF-κB可能通过调控ICAM-1、VEGF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化不但严重影响视力,也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因此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和能阻止其形成的抑制剂,一直是眼科学的热点和难点。目的:采用缝线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以地塞米松作为糖皮质激素类角膜新生血管抑制剂,探讨核因子κB在角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材料:实验于2005—01/04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选用55只出生二三个月雄性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兔抗大鼠核因子κB P65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1多克隆抗体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方法:①实验干预:摸球法随机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n=25)、地塞米松组(n=25)、正常角膜组(n=5)。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采用缝线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地塞米松眼液点右眼,2滴,次,3次/d,至术后18d。正常角膜组无干预措施。②实验评估:术后1,3,7,12,18d对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进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取各组角膜切片后光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组织学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角膜核因子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②角膜组织学变化。③各组角膜核因子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地塞米松组角膜新生血管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其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②角膜组织学变化:地塞米松组角膜缝线诱导后新生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均较对?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显示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下,同种脾脏细胞移植可诱导免疫耐受,使移植物长期存活.另有研究还显示异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延长移植肝存活时间.目的:观察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脾组织移植对诱导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受体Lewis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环孢素A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灌胃给予环孢素A;干细胞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同期输注异体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组织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组的基础上同期移植DA大鼠脾组织.观察各组生存期,肝功能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其他各组相比,脾组织移植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索、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Y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P<0.05),30 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显示,环孢素A组和于细胞组移植肝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急性排斥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脾组织移植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说明大鼠肝脏、脾组织移植后输注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町减轻移植肝的排斥作用,甚至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肾小球内核因子-κB(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及雷公藤甲素治疗组各16只,各组分别于4周、8周处死半数大鼠,测定血糖、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UAE);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变化;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组织中NF-κB、i NOS、e NOS和VEGF,并用Image-pro plus 6.0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肾组织i NOS、e NOS和VEGF的mRNA表达。结果 1糖尿病组SCr、BUN、UAE较正常组升高,8周时更为明显;与糖尿病组比较,4周时雷公藤甲素治疗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8周时有明显下降;2糖尿病组肾小球NF-κB、i NOS、e NOS、VEGF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增加,8周时明显;4周、8周时雷公藤甲素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糖尿病组明显下降;38周时肾小球内NF-κB与i NOS、VEGF与e NOS、NF-κB与VEGF的表达呈正性相关;4透射电镜观察下,三组肾小球内皮细胞结构无明显差异。结论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抑制肾小球组织内NF-κB、i NOS、e NOS及VEGF的表达,发挥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的间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模型,进行移植免疫机理的研究。方法正常雄性Wistar大鼠肾脏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Wistar大鼠作为供受者建立同系基因对照组(sTX组);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异体基因移植组(aTX组);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术后给予环孢素A(CsA)免疫抑制建立同种异体基因移植免疫抑制组(aTX+CsA组)。术后第3、5、7天分别切取移植。肾,进行HE、Masson、PAS、PASM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参照Banff97诊断标准,进行AR严重程度的半定量评分。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较,术后第3、5、7天aTX组AR半定量评分明显升高(P〈0.01);sTX组AR半定量评分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TX+CsA组AR半定量评分也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5、7天aTX组与sTX组相比较AR半定量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aTX+CsA组相比较AR半定量评分明显升高(P〈0.01)。aTX组中两两比较,第5、7天AR半定量评分与第3天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第5天和第7天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TX组和aTX+CsA组中术后第3、5,7天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istar-Wistar大鼠肾移植后,AR出现晚,排斥程度轻微,可以作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对照组;SD—Wistar大鼠肾移植后可出现明显的AR,因此,SD-Wistar大鼠移植模型可以作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CsA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或抑制大鼠肾移植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期移植肠RANTE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功能和存活的最大障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尤为困难.目的:探讨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以及他克莫司对它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9/2005-03在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电子显微镜中心为大专院校的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和Wistar大鼠各72只.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施行异位小肠移植.方法:实施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按照不同品系的组合将移植大鼠分为4组(n=18):非手术对照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不实施小肠移植;同基因移植组,将Wistar大鼠的小肠移植给同品系的Wistar大鼠;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不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异基因移植他克莫司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0~7 d肌肉注射他克莫司,1 mg/(kg·d).移植后3,5,7 d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切墩移植肠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移植肠RANTES的表达进行连续定量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移植肠的组织病理学改变.②不同时间点移植物内RANTES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③他克莫司对异基因移植大鼠移植肠RANTES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72只受体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异基因移植末治疗组大鼠后3,5,7 d移植肠符合轻、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标准;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和同基因移植对照组大鼠在观察期内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征象.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大鼠的移植肠RANTES表达在术后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其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呈正相关;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移植肠RANTES的表达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结论:RANTES阳性细胞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动态检测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变化,可能成为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大鼠角膜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与人类角膜相似.早期实验证实大鼠作为穿透性角膜移植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且移植手术难度比小鼠低.目的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分析模型制作中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探讨提高大鼠角膜移植模型成功率的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眼科.材料实验于2004-03/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眼科完成.选取远交系两月龄Wistar雌性大鼠7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38只/组,无眼部疾病,清洁级,体质量180~200 g,右眼作为受体;SD雌性大鼠38只,双眼作为供体.全部动物均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采用中心穿透性原位角膜移植术,均选择Wistar大鼠右眼建立模型.术前10min用美多丽滴眼两次,将右眼瞳孔充分扩大,达到4.0mm.按体质量3.0 mL/kg水合氯醛腹腔注射全麻,体积分数0.1地卡因滴眼液术前5 min点眼两次.大鼠头部常规消毒,保持鼠眼处于水平位置,保持大鼠呼吸道通畅.用有齿眼科镊夹持大鼠术眼后部,固定术眼使其处于半脱位状态.以3.5 mm直径环钻钻取SD大鼠双眼角膜作为植片,内皮面向上放入培养皿中,用质量浓度20g/L甲基纤维素覆盖备用.以3.0 mm直径环钻钻取Wistar大鼠右眼角膜作为植孔,立即将植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Wistar大鼠右眼植孔,实验组角膜移植缝合8针,对照组角膜移植缝合6针.术后滴氧氟沙星眼药水,胶带粘贴术眼.观察角膜排斥反应,以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3项指标进行评分,3项评分之和为当日排斥反应指数.当日排斥反应指数≥5或角膜浑浊达到3级时,视为排斥反应发生.运用x2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角膜移植后并发症发生比较.②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及角膜排斥反应.结果作为受体的76只Wistar大鼠中途脱落5只,其中实验组术后意外死亡1只,对照组术后意外死亡2只,互相撕咬伤及术眼角膜2只,淘汰后均及时补充,进入结果分析数量保持76只.①角膜移植后并发症发生比较实验组虹膜前粘连且瞳孔不圆、伤口闭合欠佳且前房不形成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14只,P=0.007;2,9只,P=0.047).②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及角膜排斥反应实验组和对照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基本接近[(8.9±2.3),(8.6±2.3)d,P>0.05];角膜移植术后16 d,两组全部发生排斥反应,排斥反应发生率100%.结论在保留缝线、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大鼠角膜移植与人类角膜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相似.实验结果说明,大鼠3.5 mm植片对3.0mm植孔的角膜移植缝合8针,可以减低大鼠角膜移植的并发症,使其成为理想的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良好的手术器械,以及充分散大的瞳孔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大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