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尺神经和桡神经阻滞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尺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方法 56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两点腋路臂从神经阻滞,Ⅰ组阻滞桡神经和肌皮神经;Ⅱ组阻滞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用0.25%左旋布比卡因,肌皮神经阻滞8 ml,尺神经或桡神经阻滞32 ml.注药后30 min评估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结果 Ⅰ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肌皮、尺和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相似,正中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均较低,但Ⅰ组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Ⅱ组.结论 桡神经加肌皮神经阻滞较尺神经加肌皮神经阻滞能够提供更为广泛的上肢感觉阻滞.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在区域阻滞中应用广泛,它以电刺激诱发出的特定肌肉收缩为指标,阻滞成功率高.本研究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显微手外科手术,并与传统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传统方法多以解剖定位加异感定位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因其缺乏客观性,技术不熟练者操作易引起穿刺点出血、阻滞不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我院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方法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头皮针(输液用针头,针尾连接有细软管)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于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上肢手术需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和应用头皮针两组,观察两组麻醉成功率。结果 传统方法组成功率为40%,应用头皮针组成功率为94%。结论 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中,与传统方法比,头皮针的引用能有效提高麻醉穿刺成功率,获得满意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院采用腋窝寻找异感法(确认神经法)进行神经定位,不仅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而且很少有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就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即腋窝寻找异感法(确认神经法),腋动脉贯通法(确认血管法)及传统的借助刺破神经血管鞘的落空感观察针尾随动脉搏动,确认进入血管神经鞘的方法,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比较,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肘部以下部位手术的患者350例。ASA分级均为Ⅰ级,年龄为18~55岁。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和Ⅲ组均为150人,Ⅱ组50人。Ⅰ组采用腋窝寻找异感法(确认神经法),Ⅱ组采用腋动脉贯通法(确认血管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8例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24例。M组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 m L行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U组各使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行腋路臂丛阻滞时,各用5 mL局麻药依次注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周围。记录2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评估2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注药30 min后,U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显著多于M组,2、3、4、5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显著高于M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显著高于M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1例,U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安全可行,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腋路臂丛两点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0年开始应用两针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上肢手术,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40例,男190例,女150例;最小年龄6岁,最大87岁,平均48岁;其中手部216例,前臂107例,上臂17例。一、麻醉方法麻醉前30分钟常规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周围神经刺激器(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部尺神经松解术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不同的注药方法(2点注药或3点注药)对神经阻滞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对60例肘管综合征拟行肘管切开尺神经松解前置的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点注药组(30例)和3点注药组(30例)。2点注药组定位在桡神经和肌皮神经,3点注药组定位增加正中神经。臂丛神经阻滞成功被定义为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完全,比较2组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3点注药组的阻滞成功率(95.5%)要高于2点注药组(54.5%,P〈0.01),两组间差异主要由于2点组的正中神经阻滞率较低。但2组的外科麻醉完全率并无显著差别。结论 神经刺激器辅助的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地用于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对于这一术式,定位肌皮神经和桡神经2支神经足以满足外科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腋路臂丛一针三点阻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腋路臂丛一针三点阻滞法何绍明1曾因明2腋路臂丛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而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不易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肌皮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1~3]。为了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 75例ASAⅡ或Ⅲ级择期实施上肢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定位组(S组).记录各组臂丛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 三组局麻药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S组和U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S组(P<0.05),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S组(P<0.05);US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U组(P<0.05),三组均无病人改全麻.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病人影响小,用于老年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臂丛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82.5%和97.5%。结果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完善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要点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上肢手术患者163例,设为对照组,予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上肢手术患者196例,设为观察组,予以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操作,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副作用,评估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6.1±1.3)小时、(6.3±1.2)小时(P>0.05).随着麻醉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感觉阻滞评分从2分至1分、0分的比例逐渐增多,且观察组各时点0分比例高于对照组,2分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随着麻醉后时间的延长,两组神经运动阻滞的效果逐渐增强,运动阻滞百分比多集中于66%、100%,且观察组各时点运动阻滞百分比为100%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神经阻滞效果均以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递减,且观察组各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神经刺激仪辅助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阻滞效果确切,可为上肢手术患者提供满意的阻滞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优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上肢手术患者不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简单,能为前臂和手部手术提供完善的神经阻滞,但麻醉后发生的神经功能暂时性障碍在临床上不容忽视。不同的神经阻滞技术与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关。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已广泛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然而其阻滞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比较上肢手术患者三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为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是,传统的腋动脉旁单点注射阻滞法(简称单点法)易出现阻滞不完善现象。本研究据臂丛神经的解剖特点,设计了腋动脉周围三点注射臂丛神经阻滞法(简称三点法),观察等剂量、不同容量左旋布比卡因的阻滞效果,并与单点法进行对比,以评价此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其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被广泛地用于肘部以下的手术.它的穿刺点既不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那样靠近中枢神经,也不似锁骨上入路那样接近肺尖,更适合于非住院病人的麻醉.对解剖的良好认识和理解有助于麻醉医师更好地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本文旨在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体表定位对腋入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拟行前臂、腕、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体表定位组(Ⅰ组)和神经刺激器组(Ⅱ组):Ⅰ组先经神经刺激器的体表定位后行穿刺定位,Ⅱ组借助神经刺激器直接穿刺定位.两组均采用0.45%罗哌卡因40 ml对所定位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进行阻滞,其中桡、尺、正中神经各10 ml,肌皮神经5 ml,另5 ml皮下浸润上臂内侧的皮神经.臂丛神经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药30 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两组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和术后满意度等差异.结果 Ⅰ组阻滞成功率、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刺激器的神经体表定位,能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血肿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改良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改良喙突人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喙突法组(A组)和腋路法组(B组),A组在喙突尖向内下2 cm处绝缘针垂直于皮肤进入,B组取腋动脉上方搏动最强处进针.将神经刺激仪设置为电流1 mA、频率2 Hz.当电流减小到0.3 mA时仍可见到正中、尺、桡神经任一神经支配区肌肉颤搐时,固定刺激针,回吸无血后注入0.5%罗哌卡因 1%利多卡因混合液30 ml.比较两组的人针深度、止血带痛发生率、感觉及运动阻滞的成功率及时间.结果 A组人针深度明显深于B组(P<0.05).A组止血带痛发生率明显短于B组(P<0.05).A组中正中、桡、肌皮、腋、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桡、肌皮、腋神经感觉达到完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短于B组(P<0.01).A组运动完全阻滞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达到最大运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短于B组(P<0.01).结论 改良喙突人路法臂丛操作简便,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1958年Buanhan发现腋窝处臂丛神经围绕动脉并被筋膜包围,提出腋路血管旁阻滞法。但由于注射点低,局麻药常不能达到阻滞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平面,麻醉效果常不满意。因而对腋路阻滞法不断有人  相似文献   

20.
腋路臂丛阻滞适用于肘关节以下的手术,我院对腋路阻滞的定位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