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 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的HIV/AIDS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我国已实施10余年,但有关HIV/AIDS患者接受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INR)的研究较少。目的 了解HIV/AIDS患者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INR的发生率,探究发生INR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更换为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且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患者3 01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二线抗病毒治疗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数据计算HIV/AIDS患者INR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NR的影响因素。结果 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774/1 828)、32.31%(608/1 882)和24.11%(421/1 7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0.60,95%CI(0.49,0.73)〕、基线CD<...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宁夏HIV抗病毒治疗者HIV-1基因耐药性情况.方法 以2011年6月末仍在进行HIV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分析HIV-1耐药结果.结果 共84例AIDS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分析,总耐药率为5.9%.结论 宁夏HIV抗病毒治疗患者耐药处于较低水平,应多关注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增加病毒载量检测和耐药检测的频率,以尽快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可能有利于降低耐药毒株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副反应。方法:收治23例HIV/AIDS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临床及实验室结果的变化。结果:除了1例放弃外,22例HIV/AIDS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副作用轻,经对症处理能很快恢复。结论:目前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对HIV/AIDS病人是有效的,通过抗病毒治疗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的自信心,延长了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AIDS合并结核病(AIDS/TB)患者HIV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101例AIDS患者(对照组)接受HAART,实验组126例AIDS/TB患者(实验组)抗结核治疗2~8周后开始HAART。监测两组患者的HIV病毒载量及CD4+T细胞计数,对HIV病毒载量大于1 000拷贝/ml的患者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比较两组耐药情况及HAART疗效。结果治疗24周时,实验组有7例患者病毒载量大于1 000拷贝/ml,其中1例检测出耐药突变基因,为蛋白酶(PR)基因检测次要耐药位点;对照组有1例病毒载量大于1 000拷贝/ml,但未检出HIV耐药突变基因。两组患者基因型耐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4+T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上升,但两组组间治疗前后CD4+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病毒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结论 AIDS/TB双重感染者同时接受抗结核及HAART,未导致HIV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江苏省首次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治疗1年后CD4+T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江苏省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基线和治疗随访1年时均有CD4+T细胞检测结果记录的HIV/AIDS患者资料,随访截止时间为2014年5月31日。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基线和随访1年时均有CD4+T检测结果记录的HIV/AIDS共3 290例。81.4%为江苏省籍,男女比例为4.36∶1,平均年龄(39.7±12.1)岁。感染途径主要为性传播。入组时基线CD4+T细胞计数均数为185.81个/μl。治疗1年后的CD4+T细胞均数为312.20个/μ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基线CD4+T高、在疾控中心治疗和临床Ⅰ期的HIV/AIDS患者,其CD4+T较基线增长值≥100个/μl的比例低。结论:江苏省HIV/AIDS抗病毒治疗对免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应继续规范、早期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全球流行的传染性疾病。近40年来,全球感染HIV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大部分患者因AIDS相关疾病死亡。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是最有效的治疗AIDS的方法,由于HIV细胞潜伏库的存在,ART不能彻底清除HIV,但能有效抑制HIV复制,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HIV传播。随着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不断更新、治疗时机提前、治疗方案的优化,AIDS治疗及预防有了巨大进展,使AIDS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HIV/AIDS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随访资料,了解老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及CD4恢复情况。方法 收集2005—2015年在柳州市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接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且年龄≥50岁的HIV/AIDS患者3 618例,对患者的资料包括基本信息、CD4+T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感染途径及随访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患者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性别患者随访期间CD4+T细胞计数的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截止观察终点5年女性累计生存率为0.82,男性累计生存率为0.6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OR=1.909,95%CI:1.479~2.464,P<0.001)、BMI(OR=0.744,95%CI:0.574~0.965,P=0.026)、性别(OR=0.692,95%CI:0.503~0.952,P=0.023)、除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46例HIV/AIDS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AIDS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并统计分析其特征。结果 146例HIV/AIDS中,初次检测的CD4+T淋巴细胞平均数为(346.40±182.14)个/μL;其中,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的有40人,占27.4%;200~350个/μL的有43人,占29.5%;不同性别、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在不同免疫状态的各组之间,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在不同范围内的下降数有统计学差异(F=20.505,P0.05);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普遍可以回升,表明抗病毒治疗是有效的。结论 146例HIV/AIDS的CD4+T淋巴细胞免疫水平普遍偏低,初次检测中有27.4%新发现感染者已进入艾滋病期,对HIV感染者进行定期检测T淋巴细胞,对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监测病情的进展和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病死率的影响及影响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接受免费HAART的1309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病死率及其变化趋势;运用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期、确诊后至开始抗病毒时间(月)、治疗前机会性感染种数(除外肺结核)、治疗前1年内是否患肺结核、治疗前是否患乙/丙肝、基线HAART方案、CD4T淋巴细胞计数、ALT、血肌酐、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等.结果 1 309例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35.53个月,5年、9年生存率均为95.81%;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40例,平均病死率0.52/100人年.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感染途径、WHO分期、CD4计数、血肌酐、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计数、血红蛋白、感染途径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D4计数、血红蛋白升高死亡风险降低,静脉吸毒死亡风险增加.结论 HAART治疗可明显改善HIV/AIDS患者预后;及早抗病毒、改善贫血状态和加强吸毒患者抗病毒随访可能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吴旺社 《安徽医学》2013,34(8):1183-1184
目的评价艾滋病(AIDS)一线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接受抗病毒方案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司他夫定(d4T)+奈伟拉平(NNP)/依非韦伦(EFV)治疗的21例患者临床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1例,AIDS患者,治疗有效16例,有效率76%,无效5例,其中耐药3例,死亡2例。结论一线方案是治疗AIDS的首选方案,且早期发现AIDS感染者,并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是提高生存率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个案管理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病毒学及免疫学效果,为建立精准有效的个体化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新疆伊犁州第二人民医院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1∶1匹配分为个案管理组(977例)与常规干预组(977例),开展为期18个月的治疗随访。常规干预组进行免费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和实验室检测;个案管理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开展个案管理,包括全面评估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一对一”服务计划,提供持续的医疗、社会及心理支持,定期监测病毒载量、CD4+T细胞水平、耐药性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访结束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感染者个案管理模式的ART效果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体血浆MB/光化学病毒灭活疗法对HIV/AIDS.TAA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自体血浆MB/光化学病毒灭活疗法对经输血途径感染艾滋病毒感染者(HIV/AIDS.TAA)的临床疗效和免疫疗效。方法:以自主设计组合的自体血浆MB/光化学病毒灭活治疗系统,对6例HIV/AIDS.TAA施行非常规药物抗病毒、免疫治疗。结果:6名接受治疗的患者,经2~3疗程共6 mon的观察,临床主要症状改善和消失。CD4+T淋巴细胞逐渐上升。结论:近期临床抗病毒、免疫治疗有效,值得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索贺州市老年HIV/AIDS患者使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三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贺州市人民医院关爱门诊中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为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的HIV/AIDS患者,收集其治疗1年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抗病毒治疗开始前、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主要临床指标,CD4+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选100例病例,使用期间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组合抗病毒治疗方案后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共有68例,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治疗后CD4+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病毒载量下降,胆固醇较治疗前升高(P<0.05),转氨酶、血肌酐和甘油三酯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老年人使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组合抗病毒治疗方案安全性有效性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种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方法将艾滋病患者45例平均分为三组,即方案1组(D4T+3TC+NVP)、方案2组(3TC+AZT+NVP)、方案3组(DDI+AZT+NVP)各15例。观察对比三组耐药情况、HIV RNA转阴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方案1组的耐药率显著低于方案2组及方案3组(P<0.05);三组患者HIV RNA转阴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及肝毒性。结论 3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相近,但D4T+3TC+NVP方案的耐药性更低,是治疗艾滋病的较佳选择,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克拉玛依自1999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HIV感染及AIDS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进一步了解HIV/AIDS感染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机会性感染及疾病转归,对已确诊(HIV/AIDS)并机会性感染住院患者11例及门诊抗病毒治疗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云南省大理州1997年首次报告50岁及以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2010年以后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报告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7年公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已正式将老年人作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之一。目的 分析大理州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 对1997-2018年报告的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运用Cox回归分析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大理州2 019例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33年(95%CI:7.75~9.33)。寿命表法分析结果显示确诊后1年、5年、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4.76%、56.26%、40.2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男性死亡风险是女性的1.74倍(95%CI:1.43~2.12);未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背景 结核病是导致人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HIV感染也是导致结核潜伏感染(LTBI)发展为结核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HIV/AIDS患者进行LTBI筛查和治疗是预防该类人群结核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其死亡的重要举措。目的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区内HIV/AIDS患者进行LTBI筛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识别高危人群,为HIV/AIDS患者结核病的预防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3—8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区内定点管理单位治疗的546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及查阅患者管理档案的方式收集HIV/AIDS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学历、婚姻状况、家庭人均年收入、职业类型、体质指数(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等;临床资料包括慢性病患病情况、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情况、HIV/AIDS确诊时长、抗病毒治疗时长、合并其他感染情况、近期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4)等。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对研究对...  相似文献   

19.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又称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引起的一种重大传染病[1]。北京市自1985年报告全国首例AIDS病例以来,截止2011年,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10393例,累计报告死亡AIDS患者185例。为了解北京地区HIV/AIDS流行病学数据,我们对北京佑安医院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洪剑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20,34(5):534-536,539
目的:分析兴化市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为HIV/AIDS的治疗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搜集HIV/AIDS的相关信息,运用 Kaplan-Meier绘制累积生存率曲线及其生存概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对2004—2018年244例HIV/AIDS患者进行观察,截止至2019年7月31日累计观察1 009.8人年,中位数为4.2(0~13.6)人年。HIV/AIDS患者第0、1、2、3、5、6、7年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91.0%、88.9%、88.0%、86.4%、85.6%、83.3%、81.5%。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累积生存概率为90.5%,高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的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检测CD4计数≥350/mm3组死亡风险是CD4计数<200/mm3组的0.21倍(95%CI=0.06~0.67),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组的死亡风险是未治疗组的0.09倍(95%CI=0.04~0.24)倍。随报告发现时年龄增长,死亡风险相应增加。结论:确诊时年龄、初诊时CD4计数、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影响HIV/AIDS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应强化健康教育,提高HIV感染者的早诊、早治率,以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