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桡动脉止血贴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11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桡动脉止血贴止血,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纱布及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并且肿胀、渗血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止血贴止血迅速,效果确切,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减轻患者痛苦,同时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可以在临床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采用弹力带加压型(R型)止血器止血适宜的时间。[方法]对245例经桡动脉路径行介入术后的病人使用止血器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时间不同分为试验组(4h组,n=127)和对照组(6h组,n=118),对两组术后发生出血、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静脉回流障碍、动脉闭塞等桡动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4h解除止血器的病人与6h解除止血器的病人相比,出血、血肿等并发症没有增加(P0.05);静脉回流障碍明显减少(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介入术的病人适宜于术后4h解除止血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弹力加压型止血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术患者共91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止血器组45例,传统组46例。通过观察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患者的舒适度及局部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弹力加压型止血器的实用性。结果止血器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结论弹力加压型止血器应用操作简便,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5例冠脉介入患者随机分为A组108例和B组107例,A组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B组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平均生活自理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较经股动脉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经股动脉、桡动脉冠脉介入术的住院患者198例,分为对照组(经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100例和实验组(经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98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及腰背酸痛、失眠、排尿困难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失眠与中、重度腰背酸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46,13.9,11.95,P<0.01);两组术后穿刺部位血肿与排尿困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6,5.92,P<0.05).结论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桡动脉止血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共11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止血器组58例,传统组52例。通过观察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患者的舒适度及局部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桡动脉止血器的实用性。结果:止血器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桡动脉止血器应用操作简便,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68例患者疑似冠心病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结果:63例成功接受,成功率92.7%,过程顺利,无冠脉开口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临床效果好,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脉介入检查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伤口的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我科实施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212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212例患者中,桡动脉伤口术后无并发症201例(94.8%),出现并发症11例(5.2%),其中穿刺点皮下淤血7例,手部肿胀3例,桡动脉闭塞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无上肢功能障碍。结论:正确的护理操作,及时和细致护理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伤口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病人,不同松气时间联合手指操运动对病人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246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121例)和对照组(1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术后缩短压迫时间并配合手指操康复运动,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后穿刺点渗血、血肿、手掌前臂肿胀、肢体远端发绀、麻木、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及舒适度情况。[结果]试验组穿刺点渗血和血肿发生例数较对照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手掌前臂肿胀、肢体远端发绀、麻木和疼痛例数较对照组少且差异明显。[结论]缩短压迫时间配合手指操运动可有效缓解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侧肢体疼痛、肿胀、麻木等不适症状,同时在不增加穿刺点出血与血肿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并提升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采用桡动脉路径施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报道逐渐增多[1-3],现就我院病人使用5F Terumo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2005年1月—2005年8月对30例病人实施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42岁~65岁(46.1岁±6.5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后应用桡动脉压缩设备(TRBand)止血效果及护理观察。方法:比较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后应用TRBand和应用低过敏弹性粘贴固定绷带(优力舒)包扎两种止血方法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士护理工作时数差异。结果:应用TRBand止血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士护理工作时数明显低于优力舒组,P〈0.001,有极显著差异。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后应用TRBand止血,可精确地控制止血压力和确保足够的静脉血液回流,明显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安全有效,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指导术前手术途径的选择。方法:58例心绞痛住院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置入支架共106枚,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价手术成功率,并观察住院及近期临床事件。结果:58例患者病变血管重建后达TIMI-3级,残余狭窄<10%,局部并发症少。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郭蕾  王琳 《护士进修杂志》2013,(24):2288-2290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个体化调节桡动脉压力止血器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经桡动脉路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患者130例,按手术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调节桡动脉压力止血器法,观察组65例采用个体化调节桡动脉压力止血器法,观察两组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和手部舒适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出血、手部肿胀程度及皮肤青紫、麻木、疼痛时间〉2h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x^2=4.795,6.290,4.795,9.286,9.119,P〈0.05)。结论采用个体化调节桡动脉压力止血器法,既减少了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又提高了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缺点,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及患者更好的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8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小,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末梢灌注指数的监测,探讨末梢灌注指数的波动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技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时间与压迫程度的影响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03月01日-2020年09月30日在本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共纳入320例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撤除桡动脉压迫,观察组根据末梢灌注指数的波动及时调整穿刺部位压迫力度及撤除压迫时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末梢灌注指数值的监测,可最大限度缩短穿刺部位压迫时间,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减少医疗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6.
王瑶  杨丽超  文碧  贺泽霞  任玉英 《华西医学》2014,(11):2125-2127
目的讨论早期准确识别并处理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6月-12月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操作的698例患者,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术后相关并发症护理。结果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发生穿刺点疼痛238例(34.0%),张力性水疱67例(9.6%);出血48例(6.9%)。经相关护理,大多并发症患者并发症得到控制,仅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征,经外科手术治愈后出院。结论经桡动脉入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仍需密切的临床观察和及时的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42例患者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未发现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正中神经损伤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出血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节约住院费用等诸多优点,加强术前心理准备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具有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住院时间缩短和住院费用降低等优点,但随着新的高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介入术后的出血并发症也相应增多。我科对122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利用TR—Band桡动脉压迫装置进行压迫止血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42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 42例患者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未发现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正中神经损伤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出血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节约住院费用等诸多优点,加强术前心理准备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86例,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桡动脉入路组与股动脉入路组,各43例。股动脉入路组采用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桡动脉入路组采用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3个月心功能。结果:桡动脉入路组穿刺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股动脉入路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术前降低,但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4.65%低于股动脉入路组的20.93%(P0.05)。结论:桡动脉入路、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但与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相比,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缩短穿刺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