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相任  秦超 《内科》2012,7(5):553-554
肌纤维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dysplasia,FMD)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非动脉硬化性、非炎症性血管病,该病患者中约25%为脑血管受累,其中双侧颈内动脉受累最常见。我院收治1例青年男性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诊断为左侧颈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但梭形动脉瘤的处理不仅是外科治疗的难点,也是目前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冶疗的难点。文章就颅内梭形动脉瘤的流行病学,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前后用药、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迅速发展的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但梭形动脉瘤的处理不仅是外科治疗的难点 ,也是目前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难点。文章就颅内梭形动脉瘤的流行病学 ,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前后用药、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肌纤维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是一种非炎症性、非动脉硬化性、阶段性及多灶性的血管病。该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累及全身中、小动脉,以肾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多见。主要表现为动脉狭窄和闭塞,也可引起动脉瘤和夹层。其临床表现与受累动脉相关,肾动脉受累可表现为肾性高血压,颈动脉、椎动脉受累可表现为头痛、耳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等症状。我院神经内科收治3例肌纤维发育不良伴颅内外血管病变患者,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0岁,因突发头痛伴呕吐24 d于2014年6月19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26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以后枕部、颈部为主的炸裂样疼痛,并且伴有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昏迷、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侧脑室出血、三脑室出血、四脑室出血(图1a~1c);急诊行全脑DSA检查提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中段(延髓后段)动脉瘤。先后在当地两家三甲医院行介入治疗,均未能成功。给予脱水、预防脑血管痉挛等药物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到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对光反应灵敏。双侧眼球活动正常,未见眼球震颤。口角不歪,伸舌居中。颈软。四肢活动肌力V级,四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共济失调征阴性。既往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进一步行全脑DSA检查,提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延髓后段梭形动脉瘤(图2,3)。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告知家属手术风险后,行左侧小脑后下动脉侧-侧吻合术。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将患者右侧俯卧位,头部俯曲,Mayfield头架固定,取枕部正中切口,骨膜下分离肌肉,暴露枕骨大孔及寰椎后弓。咬除寰椎后弓、枕骨大孔后缘及枕骨鳞部,以左侧偏多。“Y”型剪开硬脑膜,开放枕大池,缓慢放出部分脑脊液,使脑张力下降。进一步分离左侧小脑延髓侧池,显露左侧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术中操作仔细,以避免损伤脑神经。进一步分离,可见小脑后下动脉瘤。动脉瘤位于扁桃体腹侧、延髓表面,动脉瘤体呈梭形,大小为3 mm ×4 mm,动脉瘤远端小脑后下动脉仍有部分动脉瘤样突起(图4)。小心分离动脉瘤与周围粘连组织,尤其注意与延髓及脑神经的粘连,数支与瘤体粘连的小脑后下动脉穿支均被仔细分离。因动脉瘤呈梭形,无明显瘤颈,因而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夹闭,改行动脉瘤切除及小脑后下动脉侧-侧吻合术。吻合部位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两端的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尾袢附近,并且为两端最靠近处(图3),避开供应脑干的穿支。清除需要吻合的血管外膜周围组织,临时阻断小脑后下动脉。外科显微镜下切开需要吻合的小脑后下动脉两侧,形成吻合口,反复使用肝素等渗盐水冲洗,使用血管缝合线(10-0)连续吻合。先撤出远端临时阻断夹,排空气体,然后撤出近端临时阻断夹,可见血流通畅,吻合后无渗血,阻断时间为22 min。采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测,显示吻合后血流通畅(图5)。然后切除动脉瘤及病变累及的小脑后下动脉,以减少动脉瘤复发风险。切除后血管残端用迷你瘤夹夹闭(图6),再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测,见吻合口通畅。术毕,患者意识清楚,四肢活动正常,无呼吸困难,无吞咽功能障碍,行走正常。术后DSA复查提示吻合口血流通畅(图7a,7b)。出院3个月多次电话随访,患者未出现神经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5岁。2012年5月15日因突发右侧搏动性突眼伴颅内杂音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病房。8年前该患者曾接受左侧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否认高血压及心脏病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右眼呈搏动性突出,右眶内侧听诊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四肢活动自如。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7.
颅内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43岁。因颅内多发动脉瘤1年余于2014年3月5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力、视野基本正常。颈抵抗阴性,四肢肌张力基本正常,四肢生理体征存在,病理体征未引出。否认高血压病、心脏病及卒中家族史等。2014年3月7日复查头部DS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末梢M4段动脉瘤2 mm×1 mm、M5  相似文献   

9.
颅内巨大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随着临床辅助检查方法的更新,近来日益引起神经外科的重视,其治疗仍是目前神经外科领域一大难点。文章综述了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病理及解剖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0.
11.
患者 女,54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于2008年10月20日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该患者2年前因心悸、胸闷于广东省中医院诊断为左心房黏液瘤及房间隔缺损,当时未伴肢体乏力及不适,遂行黏液瘤切除术并修补房间隔缺损。术后病理证实为左心房黏液瘤,术后3个月及1年复查心脏彩超均未见黏液瘤复发。2d前患者感头部轻度胀痛,以右侧头部为主,头痛持续存在,程度无加重。伴恶心,不伴呕吐。伴发作性左侧肢体乏力,每次发作持续约30min,而后自行缓解。无头晕及肢体抽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现状及笔者治疗的一些经验进行概述。新的导管、栓塞材料及栓塞技术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入了新阶段,而经验的积累及观念的变化进一步规范不同类型动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FMD)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检索出2010年5月—2011年5月的6例颈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患者,提取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和随访结果等资料。6例FMD患者中1,例合并颈内动脉闭塞,1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合并夹层动脉瘤。对本组患者的治疗措施有,单纯给予3例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1例患者因合并烟雾病未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只进行对症治疗;2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及药物治疗。结果①6例FMD患者均经DSA确诊,均有颈内动脉管壁不规则或串珠样改变4,例患者表现为双侧FMD,2例表现为左侧FMD;②给予相应治疗后,6例患者均未出现新发症状,原有症状缓解,2例接受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均无残余狭窄。③3个月随访均未见缺血事件发生。接受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DSA,支架形态良好,无再狭窄。结论 FMD患者可合并颈内动脉闭塞或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成形术可作为目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5岁,农民。于2011年2月10日因"突发四肢抽搐伴意识不清半小时",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患者有症状性癫痫发作病史2年,其间未接受头部影像学检查,曾接受常规脑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脑电活动.  相似文献   

15.
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开颅于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4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94个动脉瘤),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了评分,其中13~15分31例,8~12分10例,8分以下4例.根据术前DSA显示多发动脉瘤部位,结合CT等判断破裂动脉瘤位置,选择左侧或右侧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做镜下,一期开颅手术治疗36例,夹闭68个动脉瘤,包裹6个动脉瘤。二期手术夹闭3例6个动脉瘤,6例患者仅处理破裂动脉瘤。结果 共夹闭动脉瘤80个,包裹动脉瘤6个。45例手术患者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1例死于术后呼吸、心跳骤停,植物生存1例,偏瘫2例,术前动眼神经麻痹5例,其中2例恢复,3例无变化。术后GCS评分,13~15分38例,8~12分6例,8分以下1例。结论 对于符合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该尽可能采取一期夹闭,一侧翼点入路可以同时夹闭大部分多发动脉瘤,包括部分位于双侧的多发动脉瘤,于术治疗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神经外科(尤其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动脉瘤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降低。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一般都主张积极进行手术治疗。现将其外科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手术治疗的目的及时机选择颅内动脉瘤手术的目的是防止或...  相似文献   

17.
对部分椎动脉瘤,尤其是累及小脑下后动脉(posl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的梭形夹层动脉瘤,因无法夹闭动脉瘤的同时,保证小脑下后动脉通畅,需要行枕动脉-PICA吻合术。因发病率低,手术困难,治疗风险大,文献报道较少^[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多发动脉瘤患者36例,第1次手术均在出血后72 h内完成,根据Hunt-Hess分级,I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9例,Ⅳ级1例,V级2例。出院后随访6个月~3年,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结果 36例患者中,有74个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70个,包裹4个。22例患者恢复良好;6例患者中度病残,但生活自理;3例患者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死亡5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能提高动脉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和一些遗传病伴随高发的颅内动脉瘤均表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不仅有获得性因素作用,更可能存在导致血管壁缺陷的遗传基础。遗传基因突变导致多种结缔组织中细胞外间质成分结构或功能改变是最直接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动眼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主要原因为外伤、微血管病变及颅内动脉瘤等。由于颅内动脉瘤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因此及早明确动脉瘤的存在并及时采取干预极为重要。约90%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而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伴瞳孔回避者极为罕见,瞳孔回避是指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患侧瞳孔和对侧差异小于1mm,且对光反射正常。早在1958年Rucher即发现几乎所有(约97%)的颅内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