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有“肠痹”一门。为医案分门别类的华岫云在本章末阐明其义:“肠痹本与便闭同类,今另立一门者,欲人知腑病治脏,下病治上之法也。盖肠痹之便闭,较之燥屎坚结,欲便不通者稍缓,故先生但开降上焦肺气,上窍开泄,下窍自通矣。”叶氏用及此法,有4处提及乃受丹溪之启发,如在“夏,二十”案中讲:“丹溪每治肠痹,必开肺气,谓表里相应治法。”即肺与大肠为表里,在下之腑病,气机不利所谓痹,以致大便闭结,可宣降肺气来治疗。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 ,而中医对RA的治疗已显示出了良好的态势 ,尤其是在中医治疗方面的研究一直成为研究的热点 ,现将近几年来中医关于RA治法研究的文献综述如下。1 理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的“历节病”、“顽痹”、“痹”、“骨痹”等范畴 ,关于痹证的治法 ,古代文献早有阐述。子和倡用汗、下、吐法治痹。丹溪明确提出痰可致痹 ,主张除湿祛痰 ,疏通气血。张景岳提出治痹宜峻补真阴。《医宗必读》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精辟的…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关节肿痛、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痹证中之顽痹。由于本病的病理特点是风湿痰瘀,痹阻络脉,故疏风祛湿,化痰祛瘀为临床常用大法。笔者常以丹溪痛风方为基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每每疗效甚佳,兹将  相似文献   

4.
《医宗必读》为明末清初医学大家李中梓所著,其论本之《黄帝内经》,兼通仲景、河间、东垣、丹溪等诸家之长."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李氏提倡用药多行温补、痛戒寒凉,传承和发展了易水学派.李氏认为痹证以风寒湿三邪致行痹、痛痹、着痹为纲,又以五体痹、脏腑痹之部位为目.同时,痹属虚实夹杂之证,风寒湿邪轻重有别,需分清主次,攻补...  相似文献   

5.
丹溪学术虽以养阴为特色,但在临床上擅长于治疗气、血、痰、郁等杂病,故后人有“杂病用丹溪”之说。其治疗病遣方用药颇具特色,对后人启发很大,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丹溪母病考     
《丹溪翁传》记载朱丹溪“母患脾,于医亦粗习”,后世多以为朱丹溪学医的最初动机是因为母亲得脾肾病。查成都中医药大学李戎教授所编《中医药通假字字典》,知“脾”可通假“痹”,所以朱丹溪母亲患的是痹病而非脾病。  相似文献   

7.
金元四大家治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是我国医学史上极有影响的医家,为河间学派、攻邪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的创始人或继承者,其学术思想,各树一帜,对后世医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金元四大家治痹的独特见解及观点。1 刘完素——据证治痹刘完素的学术核心是对火热病机进行阐发,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病”的论点。对于内科杂证,多发挥《内经》思想,使《内经》治疗杂病理论与临证更紧密结合起来。刘完素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继承了《内经》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及“风寒湿三气偏盛”的学术观…  相似文献   

8.
丹溪母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溪翁传》记载朱丹溪“母患脾,于医亦粗习”,后世多以为朱丹溪学医的最初动机是因为母亲得脾肾病。查成都中医药大学李戎教授所编《中医药通假字字典》,知“脾”可通假“痹”,所以朱丹溪母亲患的是痹病而非脾病。  相似文献   

9.
<正> “痹”为闭塞不通之意。《金匮要略》名为历节,《诸病源候论》称为历节风,东垣、丹溪则有痛风、白虎历节等名称。西医目前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痛风、结核性风湿症、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累及关节者、炎症性肠病关节型等等均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关于痹证病因病机本文不作详细论述。叶天士作了颇有实用价值的概括:气血营卫内虚是致痹内在条件,风寒湿热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6,(3):300-301
目的:观察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优效治疗方案,探讨痛风中医症状分布特点。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痛风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则使用丹溪痛风方,同时根据中医分型调整各组方药物剂量进行治疗,连续观察4周,归类120例患者的类似中医症状。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4.3%,对照组有效率为55%,血尿酸值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丹溪痛风方对痛风有较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宋佳  汤巧玲 《新中医》2019,51(3):42-44
滋阴治法自古有之,然丹溪学派与温补学派尤为侧重,丹溪学派基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论,提出滋阴降火大法,形成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为核心方剂的治疗思路;温补学派在命门学说的探讨中,在"阴阳一体"思想的指导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临床尤为重视真阴不足之证,并形成了以六味丸为核心方剂的治疗思路。无论是阴虚的内涵、病机,还是滋阴的治法,温补学派在丹溪学派的基础上均有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虞抟作为丹溪学派的重要传人,继承并发扬了金元时期各学派脾胃病证治精髓.通过《医学正传》中有关文献的收集整理,探析其脾胃学说的来源,总结归纳其相关学术观点和临床方药特点,说明虞抟治疗杂病过程中对脾胃的顾护及治疗大法对丹溪学派的脾胃学说体系形成起到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泄泻是脾胃专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对此颇有研究,笔者通过整理发现,丹溪对泄泻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兹将丹溪以脾为本论治泄泻的特色论述如下。1泄泻由湿,运脾为要丹溪所著《金匮钩玄》及其门人整编的《丹溪治法心要》《丹溪心法》《丹溪手镜》等均设泄泻专篇予以讨论,《金匮钩玄》言"泄泻者……皆能动乎脾湿".  相似文献   

14.
摩腰方最早见于宋·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书中栽有治疗肾阳虚腰痛的摩腰圆和摩腰散,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与发展。《圣济总录》治疗“五劳七伤,腰膝疼痛”的大补益摩膏,《奇效良方·诸虚门》的摩腰膏都是在摩腰圆的基础上化裁而来用于治疗肾虚腰痛。历代摩腰方中最著名者当属《丹溪治法心要》中记载的丹溪摩腰膏,用来治疗寒湿腰痛与虚寒腰痛。在8个不同的摩腰方中共有药物21味,摩腰方中麝香、丁香、干姜、附子、吴茱萸等具有辛热、辛香、开窍、温经功用的药物最受历代医家的推崇。丹溪以降,《玉机微义》摩腰膏、《医学正传》摩腰膏等均是在丹溪摩腰膏的基础上略加化裁而成,临床应用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15.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浙江义务人。初从许文懿学习理学,后从杭州罗知悌学医。丹溪致力于《素问》《本草》《伤寒》《金匮》等书及刘河问、张子和、李东垣三家学说。他倡‘阳有余阴不足’论及肝肾内寄相火,易动而为害,故立方遣药注重滋阴清火。现将丹溪著名方剂列举四首,并加分析,可见其理论与治疗若合符节也。  相似文献   

16.
浅析丹溪痹证辨治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维  吴晶金 《天津中医药》2012,29(2):153-154
朱丹溪对痹证认识颇深,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其具体内容体现于《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丹溪手镜》、《脉因证治》、《丹溪治法心要》等医籍中。对其辨治特色略作分析,认为书中着重强调辨治应注重养护阴血、外内合邪致病观、重视治痰,并对朱丹溪治疗痹证用药特色进行了概括,从以上几点探讨丹溪痹证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17.
ChronologicalTableofMajorEventsofZhuDanxi'sSchool丹溪学派的先驱罗知伤是河间的再传弟子,其学旁参于李导、张从正。丹溪受三家之学于罗知作,取其长而去其短,更参以江南地士卑湿,湿热相大为病甚多的地理特点,人多情欲过极能伤气血的社会风气,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相火之论上在来病的气血疾郁火的辩证论治方面有独到造诣,卓然而成一代大家。其门人众多,名医辈出,私淑者遍布江南,形成探索、研究、发挥、传播丹溪学说之风,历300‘W而不衰。丹溪学说影响了有明一代的中国医学,明清时代各个医学流派之源都可溯及丹溪。本文对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尿酸钠(MUS)诱导方法建立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中药复方丹溪痛风胶囊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机理,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踝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踝关节诱导型环氧化酶(COX-2)的表达。结果:丹溪痛风胶囊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关节组织中IL-12的含量,抑制滑膜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结论:丹溪痛风胶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确切疗效,可能与降低IL-12的含量、抑制COX-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除精于内科外,对妇科亦有较深的造诣.朱氏提出了气帅血配的理论,调经辨证离不开痰热;其治疗崩漏症,历代医家多以清热为法,而丹溪则遵东垣治崩之旨,独辟蹊径,力主祛寒;丹溪认为带下属痰湿为患,治带以燥湿为原则大法;胎前诸疾,主以清热养血,丹溪认为产后多虚,故治以大补气血.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有独到见解,进一步完善了痹证理论体系。他提出痹证大体可分为寒湿和湿热二类,而湿热痹尤多;提出湿热痹治疗法则为苦辛通法和辛凉淡法,并创立治疗湿热痹方剂宣痹汤、薏苡竹叶散和加减木防己汤;其治疗湿热痹的核心药物为石膏、滑石、薏苡仁、杏仁、茯苓、白通草、半夏、蚕砂、桂枝、防己。其对湿热痹的认识至今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