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通过对造孔、泪囊黏膜瓣的切开及固定方式等的改良处理,在鼻内镜下完成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22例(23眼)。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个月。22例(23眼)中,21例(22眼)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泪道冲洗畅通,内镜检查造孔通畅;1例(1眼)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95.7%(22/23)。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鼻内镜下行鼻内鼻腔泪囊造孔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由鼻内径路鼻内镜下施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共16例(16眼)。结果治愈12眼,好转2眼,无效2眼,有效率87.5%(14/16)。结论本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恢复快,无面部瘢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答:兹介绍一种改良的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与以往术式相比,本手术主要有以下改良:①做一个黏膜瓣,覆盖手术过后裸露的骨质,此为减少黏膜瘢痕、提高造口开放率的重要措施;②泪囊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因面部无瘢痕,且能同时处理鼻腔鼻窦病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的手术治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4]).但是由于造孔狭窄、鼻腔粘连和肉芽增生影响临床治愈率~([1-4]),故该手术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通过使用内镜检查眼科医生外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鼻腔造口位置,结合本研究第一作者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经验,采取中鼻甲腋~([5])重建,泪囊和鼻泪管完全向鼻腔开放,最大限度地扩大泪囊造孔,该方法充分利用鼻腔黏膜瓣和泪囊鼻泪管联合瓣覆盖裸露骨质,并能有效防止造孔狭窄、鼻腔粘连和肉芽增生,且不需要泪囊置管和黏膜银夹固定~([3-4]),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造孔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更好地处理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造孔的方法。方法:102例(109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于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术中用银夹固定造孔,术后给予综合治疗,并随访3~73个月。结果:治愈99眼(91.0%),好转5眼(4.5%),有效率95.5%。结论:泪囊鼻腔造孔术用银夹固定造孔,术后辅以综合治疗,可有效防止造孔的狭窄、闭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鼻内窥镜下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慢性泪囊炎36例、38眼在鼻内窥镜明视下行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35例,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后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7.2%,3例经鼻外切口泪囊鼻腔造孔术后复发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手术失败1例(2.8%).结论鼻内窥镜下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经鼻外泪囊鼻腔造孔术失败者亦适用此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的改良方法。方法将181例慢性泪囊炎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银夹+PVF组(60例):术中用银夹将泪囊黏膜瓣固定于钩突前缘鼻腔黏膜瓣,并以PVF医用海绵支撑泪囊腔。PVF组(62例):术中以PVF医用海绵支撑泪囊腔。银夹组(59例):术中用银夹将泪囊黏膜瓣固定于钩突前缘鼻腔黏膜瓣。结果①术后3个月随访,3组治愈率分别为93.94%、82.09%和79.69%。②术后3个月3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2.26±11.00)分、(76.76±10.565)分和(73.78±9.991)分。结论银夹及PVF医用海绵联合应用,能有效显著提高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鼻内境泪囊鼻腔造孔术远期疗效随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泪囊病变患者鼻内镜下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的临床远期随访观察结果,探讨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75例(310眼)慢性泪囊病变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根据泪囊大小或病变情况决定术终泪道放置泪道硅胶扩张管。术后随访包括鼻内镜检查处理、泪道冲洗及鼻腔局部糖皮质激素应用。结果随访3~60个月,随访超过1年(远期)者211例(230眼),治愈率75.3%,好转率11.7%,无效13.0%,总有效率87.0%。9眼术后1年发现自然泪道复通,但泪囊鼻腔造孔瘢痕闭锁。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远期效果较好。扩大造孔骨窗,减少黏膜损伤和手术创面,以及随访清创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鼻泪管黏膜在手术造孔引流后,有可能发生可逆性转变,重新发挥泪道的泪液排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利用电钻及银夹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对68例(74眼)慢性泪囊炎行电钻造孔并银夹吻合。结果74眼中治愈69眼(93.2%),好转2眼(2.7%),无效3眼(4.1%)。结论该手术具有损伤小、操作简便、快捷,术后反应轻,面部无瘢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利用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对39例(42眼)慢性泪囊炎病人经鼻内镜行泪囊鼻腔造口,用银夹把造口处泪囊黏膜和鼻腔黏骨膜固定吻合,无需置管让其形成瘘口。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对其疗效观察分析。结果手术治愈36眼(85.7%),好转3眼(7.1%),无效3眼(7.1%)。无效3眼为泪囊狭窄所致,改留置腰麻管2个月后泪道部分通畅。结论经鼻内镜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方便,疗程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并探讨术后鼻泪管再通现象及其原因。方法36例(39眼)慢性泪囊炎患者,男7例(7眼),女29例(32眼),年龄23 ̄71岁,平均39.6岁,病程半年 ̄12年,均在局麻、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随访亦在鼻内镜下进行,以黏膜表面麻醉为主。结果术后8 ̄10周术腔逐渐上皮化,35眼泪道冲洗通畅,溢泪及溢脓症状均消失;2眼冲洗通而不畅,需加压,有冲洗液溢出;2眼泪道冲洗不通,仍有溢泪及溢脓症状。总有效率94.5%(37/39)。鼻内镜下观察,冲洗通畅者造瘘口有液体流出。随访6个月部分病人(4眼)下鼻道原鼻泪管开口处冲洗时亦有液体流出。结论慢性泪囊炎病人在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后效果好,且部分病人鼻泪管可再通。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常规于鼻内窥镜下制作骨孔后,制作较大的泪囊黏膜瓣,并采用自制的前针孔缝合针将泪囊、鼻腔黏膜瓣重叠缝合固定于内眦部皮肤的深面。结果:随访3~21个月,42例、56眼中,治愈38例、51眼,好转3例、4眼,无效1例、1眼。治愈率为91.1%,总有效率为98.2%。结论: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可有效地防止吻合口远期瘢痕挛缩闭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1991年11月-2006年3月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144例(155眼)。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44例患者(155眼)术后随访1年,治愈率为87.7%(136/155),显效率4.5%(7/155),有效率1.9%(3/155),无效5.8%(9/155),总有效率94.2%(146/155)。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悉有关解剖、牢记手术操作要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对鼻-鼻窦疾病的治疗及术后随访处理是提高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泪囊炎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孔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发性泪囊炎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孔术的疗效。方法对38例(44眼)病人行鼻内镜下吻合口瘢痕组织切除,造孔留置支撑物2-3个月。结果经术后随访6个月-36个月,治愈40眼,占91%;好转2眼,无效2眼,各占4.5%。结论该手术方式效果确切,易操作,创伤小,不影响面部美观,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辅助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2010-01-2013-08期间对13例(14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行影像导航辅助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12眼,好转2眼,无效0眼;有效率为100%,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影像导航系统辅助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安全、有效。对于术中定位泪囊以及把握手术进程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临床效果,分析手术无效的原因。方法 对38例(38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施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观察术后泪道通畅程度, 分析手术无效原因。结果 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随诊 6个月,治愈36例、36眼占94.7% , 无效2例、2眼占5.3%。无效者1例为鼻息肉患者术后息肉复发,造口处反复有肉芽组织增生,经多次局部处理,终至闭锁,患者拒绝再次手术;1例为颌面部复合型骨折致慢性泪囊炎,术后溢泪,但无再溢脓。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具有方法简便、出血少、无面部瘢痕、手术视野清晰、术中损伤小、患者痛苦轻、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经验。方法 选择2006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13例(225眼)慢性泪囊炎、鼻泪管堵塞患者,其中慢性泪囊炎行颜面部切口手术复发25眼,均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造瘘口均采用EC耳脑胶黏合固定成形。结果 213例(225眼)中,同期行鼻中隔高位偏曲矫正33眼,钩突肥大切除20眼,中鼻甲前端息肉样变切除19眼,鼻息肉切除16眼。术后完全无溢泪199眼,好转19眼,无效7眼。有效率96.8% 。结论 泪囊内壁黏膜完全切开且无张力外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造瘘口行EC耳脑胶吻合牢固可靠。术后定期鼻内镜下换药是手术治疗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丘气房过度气化在鼻内镜下泪囊鼻内造口术时对造孔的影响。方法18例溢泪患者经泪囊造影CT检查后显示鼻泪管阻塞,且鼻丘气房气化超过泪颌缝,采用经鼻内镜下鼻丘气房泪囊鼻内造口术,回顾性分析该术式及临床疗效。结果18例(20眼)术后随访1年,治愈率9 0%(18/20);显效5%(1/20);有效5%(1/20),总有效率100%。结论通过术前泪囊CT造影检查明确鼻丘气房与泪囊窝的局部解剖关系,对鼻丘气房过度发育者,可行经鼻丘气房泪囊鼻内造口术。  相似文献   

19.
鼻内镜手术后中药"通窍洗剂"术腔冲洗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后"通窍洗剂"术腔冲洗的疗效.方法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31例.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试验组以"通窍洗剂"冲洗术腔;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鼻黏膜纤毛运动功能检测,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及术腔恢复情况.同时,试验组的症状改善情况和术腔黏膜恢复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两组治疗后鼻黏膜纤毛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传输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窍洗剂"术腔冲洗可以提高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疗效,对促进鼻黏膜纤毛运动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