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胶囊内镜在基层医院不明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院收治的3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胶囊内镜检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将患者的检查结果和病理证实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13例正常,小肠粘膜隆起糜烂5例,小肠多发性点状出血4例,食管下段糜烂或溃疡2例,空肠息肉1例,小肠粘膜多发性溃疡或糜烂(考虑克罗恩病)3例,糜烂性胃炎及急性小肠炎症2例,空肠息肉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同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率为86.21%。结论:胶囊内镜在基层医院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全可靠,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例1:男,48岁。上腹部疼痛10年,呕血并柏油样便2次。X线钡餐透视诊断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伴幽门不全梗阻,行B-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1.5cm疤痕,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与周围组织粘连水肿和游离胃窦部及十二指肠出血较多,于幽门环下1.5cm处切断十二指肠,切断缘仍有疤痕样组织,以7号丝线褥式交锁缝合残端。埋藏缝合残端困难,将胰腺被膜、大网膜与残端固定缝合。结肠后胃空肠吻合,胃管置入输入袢空肠。第3天肛门排气。第4天拔除胃管并进流食。第6天上午患者右上腹疼痛,腹膜刺  相似文献   

3.
基层医院因设备、条件的限制.仍时有应用剖腹探查术.现结合本院对上消化道出血剖腹探查,施行盲目胃切除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例中男3例,女2例,最大年龄63岁,虽小年龄29岁.均以上消化道出血人院.5侧经保守治疗无效,均行剖腹探查.其中3例术中未发现任何病变,行盲目胃大部分切除术,该3侧术后继续出血,在常规大便检查中发现有钩虫重度感染,给予驱虫治疗后痊愈出院.另外2例术中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疤痕,行胃大部分切除术.2例球部疤痕均切除,术后反复呕血、便血,其中1例再次剖腹探查,见十二指肠降部有3×2.5cm肿物.切开十二指肠见一直径约2cm溃疡,有活动  相似文献   

4.
例1:患者男性,26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常反复发作。入院前6天,饮酒后上腹部胀痛,呕血、便血约1,200ml。住院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出血3,000余ml,急行腹部探查术: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1.5cm,有活动性出血,胃粘膜水肿,散在小出血点。做旷置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报告:出血性胃炎。术后第8天,因活动量大,呕血,便血呈柏油样,出血约2,500ml。行二次手术,十二指肠残端溃疡腔外围缝扎止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2岁。因上腹部闷痛反复发作伴呕酸2年于1985年3月21日入院。疼痛常于饥饿时发作,进食或服“胃药”后可暂时缓解。无呕血与便血史.体检有上腹剑突下压痛。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小弯侧有一个乳头状潮红肿块,表面光滑,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颗粒,无溃疡。临床诊断十二指肠息肉,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后壁一个约1×1cm息肉,基底宽,表面无溃疡,相应浆膜无粘连,逆行胃大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病例]男,73岁.因上腹部间断性隐痛10余年,加重伴呕隔夜食2天就诊.内镜检查示:食道下段及贲门条索状充血伴糜烂,胃底见片状糜烂,胃液呈咖啡样并可见少量食物残渣,胃体大弯侧粘膜排列正常,广泛充血、水肿.胃窦部呈盲腔,粘膜花斑状改变,血管网显露,常规方法寻找胃窦腔内无幽门开口,将胃镜前身行"U"型翻转后观察,于胃体上部小弯侧近贲门4 cm处见长约1.5 cm×0.5 cm半月型幽门口,内镜插入幽门口,即可见十二指肠降部"环"形粘膜皱襞,色泽正常,观察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缺如.胃窦及幽门处取材送检,HP(-),病理报告:(胃窦部)慢性萎缩性炎症.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提示:慢性胃炎;幽门畸形;十二指肠球部缺如.  相似文献   

7.
例1男,65岁。不规则脐上疼痛7年,黑便3天,昏倒1次。于1976年10月8日入院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住院第15天,再次黑便,血压80/60,即日手术,在距屈氏韧带60cm,空肠内扪及2×3cm肿块,切除该段肠管,病理诊断:空肠平滑肌肉瘤。例2女,23岁。反复黑便3年,近3天黑便,量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5岁。以突发性暗红色血便6次伴头晕眼花1天入院。既往有胆道手术史及反复心窝部痛病史,曾多次钡餐透视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体检:736.5℃,P100次/分,BP18/10kPa。神志清。苍白外观。心肺(一)。腹无压痛,肝睥未触及。WBC9.2×10~9/L,N0.67、L0.33,Hb85g/L.给予正肾口服、输液输血等处理。入院后仍排黑便每日2~3次,量多,遂输血2000ml,复查Hb60g/L。急诊剖腹探查:十二指肠前壁有1.5×1.5cm的溃疡面;空肠上段无积血。距屈氏韧带170cm处空肠上有3.0×2.0×2.0cm的外生型质硬的肿物,表面血管丰富,肿瘤肠腔面有1.0×0.6×0.6cm的溃疡,内有两条直径1.0mm的血管暴露。于是行肿瘤段肠切除吻合术。术后病理报告:空肠平滑肌瘤伴出血。  相似文献   

9.
例1,男,56岁。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穿孔,于1987年行胃空肠吻合术。半年后又出现黑便,经胃镜证实为吻合口溃疡伴出血,溃疡大小为3×16mm。术后1年仍经常间歇性黑便,经胃仙U、西咪替丁、硫糖铝等药物治疗,未能治愈。因柏油样大便1天于1992年6月1日入院。胃镜检查见胃空肠吻合口处糜烂,溃疡4×18mm伴出血,大便潜血试验料。经奥美拉唑治疗,20mg/d,每晨空腹服,连续4周,服药后第3天,大便潜血试验(一),4周末复查胃镜溃疡已愈合。随访半年,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潜血试验3次阴性。例2,男,34岁。患DU于1990年行胃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10.
1 例 1 女性 ,5 5岁 ,间断性呕血、黑便 5天入院。在内科给予输血、止血。治疗期间病人又呕鲜血约 5 0 0ml,输血4 0 0ml后转我科 ,途中呕血 10 0 0ml。病人血压 10 7/ 6 6 7kPa ,血色素 6 0g/L。急诊手术 ,术中打开十二指肠球部前壁 ,发现十二指肠后壁有一直径 0 8cm溃疡 ,腐蚀一小血管 ,有活动性出血 ,由于溃疡基底较硬且病人极度肥胖暴露困难 ,术中出血约 2 0 0 0ml,经对溃疡面缝扎止血 ,病人痊愈。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占十二指肠溃疡约 0 4 7%~5 8% ,该处大出血更少见 ,胃大部切除止血效果往往不理想 ,局部止血…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45岁。十年前有一次吃地瓜米时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烈疼痛,治疗后好转。此后经常发生心窝部发作性闷痛,症状逐年加重。近一年来餐后和夜间疼痛剧烈,伴呕吐酸臭的多量积食,呕吐后疼痛则随之缓解。本次入院经胃肠钡餐透视,提示胃、十二指肠球部憩室。行剖腹探查术,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3×2cm 的溃疡瘢痕,距病灶1cm 处相当于胃结肠韧带处有一条长5cm,直径0.1cm 的竹签埋入。取出竹签,  相似文献   

12.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 ,目前病死率与病因误诊率仍较高 ,分别约为 10 %与 2 0 %以上 ,应引起重视。1 上消化道出血的确切概念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肌 ( Treitz韧带 )以上的消化道 ,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胆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导致出血亦属此范围。2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及常见病因2 .1 炎症 急性炎症、糜烂、溃疡均可致出血 ,消化性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结核、钩虫感染等亦可导致出血。2 .2 机械因素 憩室继发感染导致出血 ;十二指肠旁疝发生嵌顿可致大量出血 ;胃、十…  相似文献   

13.
[病例]男,73岁。因上腹部间断性隐痛10余年,加重伴呕隔夜食2天就诊。内镜检查示:食道下段及贲门条索状充血伴糜烂,胃底见片状糜烂,胃液呈咖啡样并可见少量食物残渣,胃体大弯侧粘膜排列正常,广泛充血、水肿。胃窦部呈盲腔,粘膜花斑状改变,血管网显露,常规方法寻找胃窦腔内无幽门开口,将胃镜前身行“U”型翻转后观察,于胃体上部小弯侧近贲门4 cm处见长约1.5 cm × 0.5 cm半月型幽门口,内镜插入幽门口,即可见十二指肠降部“环”形粘膜皱襞,色泽正常,观察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缺如。胃窦及幽门处取材送检,HP(-),病理报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指食道、胃、十二指肠、胆道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空肠上段的出血。所谓急性大出血,系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特点为呕血、黑粪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病死率8~13.7%,误诊率接近20%。现就其病因、诊断及内科治疗介绍如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一、胃十二指肠溃疡: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50%。北京地区519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中,48.7%由溃疡病引起,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占半数以上。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约占十二指肠溃疡的5%,但其出血的发生率为球部溃疡的4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47岁,1984年7月26日急诊入院,5天前连续黑便及胃隐痛,入院当天早晨胃痛加剧呕血约1500ml,Bp90/60;伴有头昏、心慌,冷汗。住院后经输血等保守治疗,仍继续呕血4次约2000ml,即于当天下午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胃窦部小弯侧有直径1cm左右增厚区及出血.行胃大部切除及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病理检查:胃窦部小弯侧粘膜下出血灶中,可见数个口开的小血管,直径约在9.4~0.5mm左右,被复的粘膜呈慢性炎症,有少许糜烂。镜下可见粘膜下血管口径较大伴出血。病理诊断:粘膜下恒径小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6.
王兵  薛时阳 《淮海医药》2004,22(3):204-205
目的 探讨 2 6例胃肠钡餐造影十二指肠球部情况 ,以冀提高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认识改变。方法 搜集 2 6例胃肠钡餐造影有十二指肠球部改变的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  8例球部龛影改变、1 2例球部畸形改变、5例未显影、1例球部充盈缺损改变。结论 胃肠钡餐造影是发现和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重要方法 ,对大多数病例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5岁。因食后饱胀不适1年就诊。胃肠钡餐造影:食道(-),胃底见有一个约3×2.5cm类圆形软组织影,边缘光整,与胃壁紧连.卧位时该影被钡剂淹没.胃窦部粘膜增粗,窦部小弯侧扩张性差,见2.5cm 长胃壁僵硬.十二指肠球部充盈不完整.X 线诊断:胃底良性肿瘤(平滑肌瘤);胃窦  相似文献   

18.
胃手术后近期大出血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作者结合经治的8例病例(其中我院7例,外院1例),将其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例,女1例,年龄18~70岁,平均42.5岁。其中十二指肠降部急性穿孔修补、胃空肠吻合1例,球部溃疡旷置1例,胃肠吻合口溃疡出血再次手术1例,胃溃疡毕Ⅱ式手术1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甚为少见,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现将我院1994年1月至1995年12月通过胃镜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6例病人,男5例,女1例。年龄27~65岁,平均47.7岁。发病部位球部2例,降部4例。2 内镜表现①溃疡型3例。肿块呈溃疡样,直径1.0~2.0cm,溃疡形态不规则,表现覆盖污移样苔,周围粘膜凹凸不平。其中2例位于  相似文献   

20.
病员,男,54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十余年,1980年12月溃疡穿孔行单纯修补术,1981年5月在院外择期行胃毕Ⅱ式手术,术中因十二指肠球部及胃窦部严重粘连,故旷置溃疡,术后恢复顺利.术后7个月开始解柏油样黑便,每日1~2次,每次量约200克,经止血及对症治疗1周停止.但反复发作,平均每年2~3次,最多1年出血5次,多数情况下出血量不大,血红蛋白一般维持在70~90g/L,有4次出血较多,共输血7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