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单纯臂丛下干损伤屈指功能重建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纯臂丛C8、T1神经根撕脱造成臂丛单纯下干损伤;B组为C7~T1神经根撕脱;C组为C8、T1神经根撕脱并将臂段正中神经造成约2cm缺损,通过肉眼观察和肌电检测,评价造模结果,结果C8、T1神经根撕脱且神经缺损组(即C组)下干神经损伤完全,而上千神经功能未受损,明显好于A、B组。结论C8、T1神经根撕脱且臂部正中神经缺损是建立大鼠单纯臂丛下干损伤屈指功能重建可行、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断C7~T1背根神经节与桥接尺神经联系对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 192只SD大鼠作成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实验分为 3组。A组 :将患侧尺神经远端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 ,其近端与正中神经缝合。B组 :将患侧尺神经远端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 ,术后 6周将其近端与正中神经缝合。C组 :将患侧尺神经远端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 ,同时切断患侧C7、8T1神经根 ,术后 6周将尺神经近端与正中神经缝合。 3组又分伤后即刻、1、2、4个月 4个手术时间组 ,每组 48只。 3组分别于术后 18、3 6周检测正中神经运动动作电位 (motoractionpotential ,CMAP)波幅、有髓神经纤维数及趾浅屈肌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和肌张力 ,并计算它们的恢复率。结果  ( 1)损伤后早期手术 :C组大鼠各项检测指标均显著优于A、B组 (P <0 .0 1) ,而A组与B组差异不明显 (P >0 .0 5 )。 ( 2 )损伤后晚期手术 :B、C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A组 (P <0 .0 1) ,而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 1)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早期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 ,中断神经节与桥接尺神经的联系 ,能显著提高健侧C7神经根移位的疗效。 ( 2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晚期手术时 ,因尺神经已基本自然变性 ,不管是否中断神经节与桥接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神经根修复时间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神经根性撕脱伤和椎孔外切断实验动物模型,根据动物神经根损伤类型和损伤后修复时间分为A、B、C、D四组,每组16只。A、C组分别将撕脱与切断的神经根即刻回植入脊髓和于椎孔外直接吻合,B、D组将撕脱和椎孔外切断的神经根旷置3周后再重复上述手术。分别于神经根撕脱和椎孔外切断术后3周、3个月、6个月取材。应用组织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技术及神经示踪技术,对神经中枢及吻合口下段神经干检查,观察脊髓病理改变和轴突再生情况,进行A、B组和C、D组间对比。结果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即刻修复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尼氏体数目、形态、减少程度及周围再生神经纤维数目、发育程度均优于损伤后3周修复组。结论神经根早期修复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对外周神经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颈胸椎前路和后路臂丛神经下干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术侧后足的痛行为学特征.方法 1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接受右侧前路下干切断、前路及后路下干根性撕脱手术(每组6只),另外6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臂丛损伤术前及术后3、7、14和28 d,检测大鼠术侧后足的机械痛缩足阈值、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结果 对照组与3个损伤组之间术前三项痛行为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前路切断伤组冷刺激诱发痛评分明显增高(P<0.01),机械痛缩足阈值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前路及后路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1),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均明显增高(P<0.01),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变化.与切断伤组相比,两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差异,而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冷刺激诱发痛评分亦显著增高(P<0.01),这种痛行为学的变化可持续至28 d(最长观察期);两撕脱伤组间各痛行为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前、后入路臂丛下干根性撕脱伤均可作为理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而臂丛下干切断伤因致痛效果较差则不宜用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胸椎前路和后路臂丛神经下干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术侧后足的痛行为学特征.方法 1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接受右侧前路下干切断、前路及后路下干根性撕脱手术(每组6只),另外6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臂丛损伤术前及术后3、7、14和28 d,检测大鼠术侧后足的机械痛缩足阈值、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结果 对照组与3个损伤组之间术前三项痛行为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前路切断伤组冷刺激诱发痛评分明显增高(P<0.01),机械痛缩足阈值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前路及后路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1),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均明显增高(P<0.01),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变化.与切断伤组相比,两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差异,而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冷刺激诱发痛评分亦显著增高(P<0.01),这种痛行为学的变化可持续至28 d(最长观察期);两撕脱伤组间各痛行为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前、后入路臂丛下干根性撕脱伤均可作为理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而臂丛下干切断伤因致痛效果较差则不宜用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椎管内、外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椎管内C5,C6神经根原位修复及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C8,T1神经根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对照组为膈神经修复肌皮神经,副神经修复肩胛上神经,健侧C7移位修复C8,T1神经根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6个月时取材,进行电生理检测,肌肉湿重的测量,肌肉纤维横截面积的检测,HE染色检测观察肌纤维数量,电镜观察神经纤维数量及神经直径。结果实验组神经损伤修复6个月时,其肌肉湿重、肌肉纤维横截面积、肌肉运动诱发电位恢复率、神经生长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椎管内神经根原位修复及椎管外神经根移位整体化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无论从肌肉湿重、还是肌肉纤维横截面积比率,或者肌肉运动诱发电位及再生神经生长情况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颈胸椎前路和后路臂丛神经下干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术侧后足的痛行为学特征.方法 1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接受右侧前路下干切断、前路及后路下干根性撕脱手术(每组6只),另外6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臂丛损伤术前及术后3、7、14和28 d,检测大鼠术侧后足的机械痛缩足阈值、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结果 对照组与3个损伤组之间术前三项痛行为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前路切断伤组冷刺激诱发痛评分明显增高(P<0.01),机械痛缩足阈值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前路及后路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1),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均明显增高(P<0.01),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变化.与切断伤组相比,两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差异,而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冷刺激诱发痛评分亦显著增高(P<0.01),这种痛行为学的变化可持续至28 d(最长观察期);两撕脱伤组间各痛行为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前、后入路臂丛下干根性撕脱伤均可作为理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而臂丛下干切断伤因致痛效果较差则不宜用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相似文献   

8.
AATP受体 非选择性ATP受体拮抗剂对坐骨神经再生轴突诱  向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栓科等 ) (4) :2 79B半月板 关节镜下射频汽化仪治疗半月板损伤的应用 (查振刚等 ) (3 ) :2 0 7臂丛 颈部切割伤致臂丛损伤九例 (冯亚高等 ) (1) :75 颈胸椎前路和后路手术制作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探讨(郑圣鼐等 ) (4) :2 91 两种天然抗氧化剂对臂丛根性撕脱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比较 (周丽华等 ) (3 ) :2 0 4表皮生长因子 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促端侧吻合神经再生的研究 (尚咏等 ) (1) :3 6并指畸形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并指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5-06—2010-06诊治40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首先行臂丛神经探查和健侧C7移位术一期。间隔4~8个月后完成健侧C7移位术二期及附加其他神经移位,按附加手术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第1组10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2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肋间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3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分2股分别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附加副神经移位肩胛上神经。结果 40例获得随访3年余,1、2、3组有效率分别达50%、60%、7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C7神经根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不同附加术式未见明显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术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该术式对健侧肢体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11月,采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2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47岁,平均33.3岁。术前临床检查及电生理检测均确诊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其中修复正中神经16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3例;一期手术2例,二期手术20例。观察手术前、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25个月,平均18.4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正中神经:屈腕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10例,屈指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7例;感觉恢复达S3或以上11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肌皮神经:屈肘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2例;前臂外侧皮肤感觉达3级2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桡神经(失访1例)伸腕肌肌力达3级1例;感觉恢复达S3 1例。结论健侧C7神经根全干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分期手术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术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该术式对健侧肢体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11月,采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2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47岁,平均33.3岁。术前临床检查及电生理检测均确诊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其中修复正中神经16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3例;一期手术2例,二期手术20例。观察手术前、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25个月,平均18.4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正中神经:屈腕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10例,屈指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7例;感觉恢复达S3或以上11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肌皮神经:屈肘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2例;前臂外侧皮肤感觉达3级2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桡神经(失访1例)伸腕肌肌力达3级1例;感觉恢复达S3 1例。结论健侧C7神经根全干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分期手术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情况。方法 对76只健康成年SD大鼠,按手术先后顺序分成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组和根性撕脱伤组,两组按术后9个不同的时间组取材,每组4只大鼠,共72只大鼠。另外4只为正常对照组。取了脊髓标本后,观察颈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 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后,各时间组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和术前无明显变化;而根性撕脱伤组于术后1周其神经元数目开始减少,术后2周时神经元数目比正常对照组减少30%,术后6周时减少70%。撕脱伤组与切断伤组相比,损伤1周后,各时间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3.922-17.21,P<0.01)。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其脊髓运动神经元和术前比无明显变化,而臂丛神经性撕脱伤后其脊髓运动神经元有死亡,死亡速度快,死亡程度高。  相似文献   

13.
多组神经移位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最常用的方法,而膈神经是最佳的动力神经之一。临床研究发现臂丛根性撕脱伤中的11%-13%合并上肢各神经损伤。对这部分病例,采用什么动力神经移位修复最好呢?蔡佩琴等用同侧C7神经根移位取得了成功。1999年4月-2001年10月,我们对3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患者,采用同侧C7神经根移位至上干远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臂丛根性损伤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无数目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Sprague-Dawly大鼠为研究对象,设计臂丛根性撕脱伤的实验模型,研究臂丛根性撕脱后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数目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死亡23.7%。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神经根回植术结合运动神经移位寄养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 36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单纯回植组(A组):颈后路显露并根性撕脱C5、C6、C7神经根,C6前根回植入脊髓前外侧,再经前路将其他加入肌皮神经及从C6发出到其他的分支切断,使回植C6与肌皮神经单一联系。运动神经持续寄养组(B组):在单纯回植组的基础上经前路将加行胸内侧神经与肌皮神经端侧缝合,左侧上肢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术后1、2、3个月分别观察比较左上肢屈肘功能恢复情况、肱二头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肱二头肌肌肉湿重称量、肱二头肌肌肉肌纤维横截面积,比较2组间各项指标恢复率的差别情况。结果 C6前根回植术后1、2、3个月,加行胸内侧神经持续寄养的实验组其肌肉湿重、肌肉纤维横截面积、肌肉运动诱发电位恢复率均高于单纯回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动神经端侧寄养法能有效预防骨骼肌失神经肌萎缩,促进脊髓神经根回植后的臂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不同年龄大鼠模拟产瘫和成人臂丛撕脱伤后Homer征阳性的临床现象,为进一步研究Homer征在产瘫诊治中的价值提供较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1)观察幼年及成年大鼠颈交感神经节与C5-T1神经根的解剖关系。(2)取14d和成年大鼠各56只,平均分为7组,分别行C7、C8、T1、C7+C8、C8+T1神经根撕脱、颈上神经节尾侧节间支切断及星状神经节尾侧节间支切断,术后观察动物是否出现Homer征。结果(1)所有14d和成年大鼠星状神经节可见到发自C7、C8和T1神经根的白交通支。(2)C7和C8神经根联合撕脱组幼年和成年大鼠分别有有6只和2只出现Homer征,该组幼年大鼠Homer征在阳性率高于成年大鼠(P〈0.05)。结论不同年龄大鼠臂丛损伤后Homer征的发生规律与人类相似——即幼年大鼠Homer征的发生与C7撕脱有关,因而大鼠是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健侧C7神经经椎体后通路移位治疗对侧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可行性。方法取1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其中男7具,女3具,标本均无明显畸形,组织无缺损,颈部中立位。模拟臂从神经损伤手术探查方式,将C7神经根的前、后股向远端行干支分离使其长度增加后再切断,同时测量C7神经根自椎间孔发出至分股处长度及其前、后股长度;模拟颈椎后路手术入路,充分暴露C7颈椎及T1棘突,并于其间靠近椎体侧钻孔,测最经椎体后通路达对侧臂丛神经上干与下干距离。结果 C7神经根长度为(58.62±8.70)mm,加后股长度为(65.15±9.11)mm,加前股长度为(70.03±10.79)mm。经椎体后通路C7神经根至对侧臂丛神经上干距离为(72.12±10.22)mm,至对侧臂丛神经下干距离为(95.21±12.50)mm。结论健侧C7神经可以经椎体后通路移位至对侧,不需要或仅需一小段桥接神经,该通路能有效避免经椎体前路损伤血管、神经等并发症,可能成为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有效入路。  相似文献   

18.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其治疗方法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臂丛神经根性回植修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国外对此已有少量的临床报道。2001年我们进行了1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神经根回植术,随访近2年,屈肘功能及部分感觉功能恢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脊髓前体细胞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将54只大鼠制作左侧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行撕脱神经根移植术动物模型,分为新鲜组、陈旧组及对照组,每组18只。培养脊髓神经前体细胞,并进行传代和分化,鉴定、标记后分别于模型制作1周(新鲜组15只)和2个月(陈旧组14只)以1×105/μl脊髓前体细胞植入存活动物模型体内,对照组(12只)不植入细胞。细胞移植后2个月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评定,观察电生理变化,并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移植细胞。结果获取的异体脊髓前体细胞能增生为神经球,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新鲜组大鼠14只运动功能恢复,其中2只5分,2只4分,6只3分,4只2分,1只无恢复;陈旧组7只功能恢复,1只3分,2只2分,4只1分,7只无恢复;对照组5只功能恢复,1只3分,1只2分,3只1分,7只无恢复。且功能恢复良好的大鼠神经电生理也恢复。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新鲜组移植细胞分化成有较长突触的运动神经元;陈旧组移植细胞成团存在,分化不良。结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行撕脱神经根移植术后,早期移植1×105/μl脊髓前体细胞具有促进其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臂丛根性撕脱伤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点,为早期诊断臂丛根性撕脱伤提供帮助.方法 筛选于2006年2月-2011年2月收治臂丛损伤的病例,术前均行臂丛MRI检查,术中探查证实为臂丛根性撕脱伤45例,总结臂丛根性撕脱伤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表现特点及MR诊断臂丛根性撕脱伤的应用价值.结果 臂丛根性撕脱伤的MRI表现为:①创伤性脊膜囊肿最为常见,有42例,出现率为93.3%;②脊髓偏移,有25例,出现率为55.6%;③脊神经前后根消失,有8例,出现率为17.8%;④“黑线”征,有18例,出现率为40.0%.核磁共振对臂丛根性撕脱伤诊断的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77.8%,准确性为94.6%.结论 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的MRI中以创伤性脊膜囊肿最为常见,可对臂丛损伤的定位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