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用不对称氢化、氢转移方法制备合成(S)-氯吡格雷的关键中间体——(R)-邻氯扁桃酸甲酯。方法 以α-邻氯扁桃酮酸甲酯为起始原料,分别用不对称氢化和氢转移方法制备(R)-邻氯扁桃酸甲酯。结果与结论 使用不对称氢化方法制备(R)-邻氯扁桃酸甲酯,对映选择性为64.8% ,用氢转移方法,优化催化条件后目标产物的ee值高达92.6%,从而为(S)-氯吡格雷的不对称合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生物不对称催化苯乙酮酸合成(R)-(–)-扁桃酸的方法。通过对38株菌进行初筛,获得对底物苯乙酮酸具有较高转化活性的出发菌株假丝酵母Ca.3。进一步紫外与微波诱变,得到具有高转化率与高对映体选择性的突变菌株Ca.3.37.48。在转化培养中,选择初始底物浓度30mmol/L、pH7.0、温度32℃的条件,(R)-(–)-扁桃酸得率86.5%,对映体过量值为99.5%。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中间体α-氯(2-氯)苯乙酸甲酯合成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敬萍  宋航  胡晓  宋鑫  唐小海 《中国药房》2010,(25):2350-2352
目的:探讨合成α-氯(2-氯)苯乙酸甲酯的工艺优化。方法:以邻氯扁桃酸甲酯为原料、二氯亚砜为氯化试剂合成α-氯(2-氯)苯乙酸甲酯;设计正交试验,以邻氯扁桃酸甲酯与二氯亚砜投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为因素,以产率为指标优化合成工艺条件,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即邻氯扁桃酸甲酯与二氯亚砜投料比为2∶3,反应时间为1h,反应温度40℃;以此条件合成产品收率≥92%,纯度≥99%。结论:所得合成工艺条件适用于合成α-氯(2-氯)苯乙酸甲酯。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生物不对称催化苯乙酮酸合成(R)-(-)-扁桃酸的方法。通过对38株菌进行初筛,获得对底物苯乙酮酸具有较高转化活性的出发菌株假丝酵母Ca.3。进一步紫外与微波诱变,得到具有高转化率与高对映体选择性的突变菌株Ca.3.37.48。在转化培养中,选择初始底物浓度30mmol/L、pH7.0、温度32℃的条件,(R)-(-)-扁桃酸得率86.5%,对映体过量值为99.5%。  相似文献   

5.
R-(-)扁桃酸及其衍生物的手性合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苯乙酮酸和苯乙酮酸甲酯为底物,从10株不同种类的菌株中筛选出具有不对称合成R(-)-扁桃酸及其甲酯活性的酵母菌S.c1。以此菌为出发菌株,进一步采用紫外和微波复合诱变技术。分别筛选获得突变菌S.cl-MA16和Scl-ME10,其对应的扁桃酸和扁桃酸甲酯得率分别达99.0%和93.7%,R构型对映体过量值分别为99.8%和99.2%;其最优转化条件均为:转化培养基pH6.5和温度38℃。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米格列醇关键中间体6-(N-羟乙基)-6-脱氧-氨基山梨糖的生物合成工艺。方法:以N-羟乙基葡糖胺作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优化工艺。分别考察了温度、转化时间、静息细胞浓度、底物浓度及起始pH对氧化葡萄糖酸杆菌静息细胞生物催化合成6-脱氧-6-羟乙基氨基山梨糖的影响。结果:在静息细胞浓度10%、底物浓度15%、起始pH 7.0,1000 mL摇瓶装液150 mL,30℃,200 r.min-1条件下振荡转化10 h,底物转化率可达93%。结论:该生物转化工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R(-)-扁桃酸脱氢酶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选用酵母、乳酸菌、粪链球菌、假丝酵母等4个种属18种菌株,研究其对苯乙酮酸和苯乙酮酸甲酯的不对称还原催化特性。筛选出一株酵母sp.strain byl,对两种底物皆具有较高的转化活性和光学选择性。底物浓度为10mmol/L,微生物转化72h后,扁桃酸的得率80.83%,,对映体过量值e.e.达95.5%;微生物转化28h后,扁桃酸甲酯的得率92.11%,e.e.值达91.1%。  相似文献   

8.
两相体系中固定化细胞生物合成(S)-3,5-双三氟甲基苯乙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在有机/水两相体系中固定化酵母细胞牛物合成(S)-3,5-双三氟甲基苯乙醇的方法.考察了有机溶剂、缓冲液pH、底物浓度、温度、转化时间、辅助底物对转化率和对映体过量值(ee)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辛烷-缓冲液两相体系,缓冲液pH 8,初始底物浓度5.55 mmol/L,30℃转化36 h,转化率和产物的ee值分别为93.2%和96.3%.添加与底物等当量的葡萄糖或蔗糖作为辅助底物,固定化细胞可以反复使用6次,转化率维持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氨基头孢烷酸为原料合成3-(1-甲基-5-甲硫基-1-H-四氮唑)-氨基头孢烷酸二苯基亚甲酯的研究,目的是通过优化反应条件,简化操作,提高产率,降低合成成本。通过对溶剂、催化剂用量、投料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液浓度等条件的优化,以两步80%左右合成收率制备3-(1-甲基-5-甲硫基-1-H-四氮唑)-氨基头孢烷酸二苯基亚甲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氯吡格雷进行合成.方法以(R)-邻氯扁桃酸为起始原料,经过酯化、磺酰化、取代3步反应合成氯吡格雷.结果与结论氯吡格雷的总收率为50%.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参提取物转化产物中20(S)、20(R)-人参皂苷Rg2和20(S)、20(R)-人参皂苷Rh1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迪马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3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结果人参提取物转化产物中20(S)、20(R)-人参皂苷Rg2和20(S)、20(R)-人参皂苷Rh1质量浓度分别在4.0~80 mg.L-1、2.8~56 mg.L-1、3.2~64 mg.L-1、2.4~48 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8、0.999 8、0.999 1、0.999 7,回收率分别为100.3%、98.1%、98.0%、99.9%,回收率的RSD值分别为3.1%、2.7%、4.7%、4.0%。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为人参提取物转化产物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合成帕尼培南关键中间体(3R,5R,6S)-6-[(1R)-羟乙基]碳青霉烷-2酮-3-羧酸对硝基苄酯。方法 以对硝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还原、酯化、重氮化、烯醇化、与单环β-内酰胺结合、水解及环合等7步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经IR、1H-NMR、MS确证结构,总收率达60.7 %。该合成工艺省去文献中两步需要分离纯化的步骤,使合成路线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13.
蒺藜果实中甾体皂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L.)果实的皂苷类化合物。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中低压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蒺藜果实中得到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R)-2α,3β-二醇-5α-螺甾烷-12-酮(门诺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1)、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R)-5α-呋甾-22-甲氧基-2α,3β,26-三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2)、海柯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3)、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R)-5α-呋甾-12-羰基-20(22)-烯-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4)。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得到的25位R构型的甾体皂苷类单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RP-HPLC法同时测定茵陈中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茵陈中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4,5-O-二咖啡酰奎宁酸、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含量的方法,为茵陈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Luna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体积分数0.04%磷酸水溶液(体积比17∶83);检测波长:345 nm。结果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4,5-O-二咖啡酰奎宁酸、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质量浓度分别在0.942~18.84 mg.L-1(r=0.9995)、1.190~23.79 mg.L-1(r=0.9995)、1.107~22.14 mg.L-1(r=0.9994)、56.78~1.136×103mg.L-1(r=0.9990)、0.621 9~12.44 mg.L-1(r=0.9998)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5);方法回收率(n=9)分别为98.1%、100.7%、98.4%、100.2%、101.7%。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茵陈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凤眼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凤眼草的质量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kaempferol(1)、quercetin(2)、kaempferol3,7-O-bis-α-L-rhamnopyranoside(3)、kaempferol-3-O-α-L-arabinofu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4)、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5)。结论化合物3~5为首次从臭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泰比培南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泰比培南酯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 (4R,5S,6S)-3-二苯基磷酰氧基-6-[(1R)-1-羟乙基]-4-甲基-7-氧代-1-氮杂双环[3.2.0]庚-2-烯-2-羧酸对硝基苄酯和3-巯基-1-(1,3-噻唑啉-2-基)氮杂环丁烷盐酸盐为起始原料,经过缩合、氢化、亲核取代3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结果与结论 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结构经熔点、IR、MS、1H-NMR和13C-NMR 谱确证。该合成工艺反应步骤少、操作简便、收率高、产品纯度高,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南酸枣的黄烷类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与抗缺氧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阐明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 (Roxb.) Burtt. et Hill.树皮中黄烷类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抗缺氧、抗菌活性。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利用MTT法测评抗肿瘤及抗缺氧活性,采用纸片法测定抗菌活性。结果 从南酸枣树皮中分离鉴定了3个黄烷类化合物 (+)-儿茶素(1)、(+)-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和 (+)-儿茶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化合物1、2 对K562细胞呈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在100.mL-1质量浓度下的抑制率分别为16.0%和27.3%。在ECV304细胞缺氧损伤保护实验中,化合物1在无细胞毒作用的50 μg.mL-1质量浓度下呈较强的抗缺氧活性,化合物3未表现出抗肿瘤与抗缺氧活性。化合物1~3在测试浓度下对受试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抗菌活性。结论 化合物1为南酸枣抗缺氧活性成分的首例报道,其抗缺氧活性也属首次报道。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伊痛舒注射液中α-蒎烯、莰烯、柠檬烯和甲基丁香酚4种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挥发油提取器,利用GC法进行测定。采用DB-1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程序升温,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为10∶1,内标物为丁香酚。结果α-蒎烯、莰烯、柠檬烯和甲基丁香酚质量浓度分别在22.77~728.6 mg·L-1、5.069~162.2 mg·L-1、4.844~155.0 mg·L-1和65.58~2 099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0±1.2)%、(93.3±1.6)%、(93.1±2.2)%和(92.4±1.6)%。结论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为伊痛舒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GC法同时测定韭菜中烯丙基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和甲基硫代磺酸甲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GC内标法。色谱柱为DB-17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FID检测器;内标物为十一碳烯。结果烯丙基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和甲基硫代磺酸甲酯质量浓度分别在0.014 4~0.130 g.L-1(r=0.999 6)、0.203~1.831 g.L-1(r=0.999 6)、0.412~3.710 g.L-1(r=0.999 8)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5)。3种成分的加样回收率均高于97.5%,RSD均小于2.9%。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为韭菜作为一种新保健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灵敏、简便的HPLC-UV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坎地沙坦的质量浓度,用于研究坎地沙坦酯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Eclipse XCB-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水(体积分数0.1%磷酸,体积分数0.1%三乙胺,pH值2.7)-乙腈(体积比42∶58),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测定坎地沙坦的线性范围在0.01~1 mg·L-1时,回归方程为A=7.028ρ+4.200×10-2(r=0.999 8);线性范围在0.3~30 mg·L-1时,回归方程为A=0.237ρ+1.00×10-3(r=0.999 2),定量下限达到10μg.L-1。日内、日间RSD值均小于10.0%,提取回收率大于75%。该方法用于评价坎地沙坦酯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原料药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结论该方法灵敏、简单、可靠,可用于测定血浆中坎地沙坦的质量浓度。与原料药相比,坎地沙坦酯固体脂质纳米粒在胃和小肠部位的吸收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